作者:五四四五五
她这一哭,顿时引来了在场三姬的目光。
作为茶会的主持者,前田利益面上挂不住,问道。
“林先生,是我哪里照顾不周吗?你这是。。”
林信胜擦拭几下不存在的眼泪,深深鞠躬道。
“非也,非也,前田大人礼仪无亏,能够有幸参与您的茶会,信胜非常感激。”
前田利益笑道。
“那你为何要哭泣?”
林信胜叹道。
“看到圣人与大谷大人君臣相得,共忆往昔,我亦是感慨万千,一时失态,恳请圣人降罪。”
义银摆摆手,说道。
“今日是利益邀请的茶会,又不是评议会,在坐只论私谊,不谈尊卑,何来降罪一说。
林先生情难自抑,我不会放在心上。”
林信胜伏地叩首,哽咽道。
“乱世百年,终有圣人降世,仁义为本,慈悲为怀,真乃天下之大幸!
只可惜,只可惜。。唉。。”
前田利益眯了眯眼。
她是想给林信胜表现的机会,但林信胜这套儒生劝诫的危言耸听,真是得了天朝前辈真传,这也太不恭敬了。
前田利益刚要出言训斥,就被义银拦住。
义银今日看到林信胜在场,就知道这个儒生又有花样要使,所以才故意冷落试探。
没想到,这儒生的心思如此急切,竟然玩起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一套说辞,一时啼笑皆非。
岛国文化吸取了天朝的大量养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儒学这一块却是水土不服,远不如佛教在岛国发展得好。
所以,义银虽然给了林信胜斯波家儒学教授的尊荣,允许她参与法度建设,但事实上的重视并不太多。
比起佛教诸派在武家高层的活动能力,在基层信仰的广泛程度,儒学真的没什么本钱筹码,和义银谈什么政治交易。
换而言之,没有收买的价值。
但即便如此,义银也不会堵着人家的嘴,用不用儒生是一码事,表现自己的仁厚大度是另一码事。
义银笑问道。
“可惜什么?”
林信胜先是对前田利益一鞠躬,表示歉意。
她借着前田利益的场子讨巧卖乖,这是刷前田利益的面子,为了日后长久之计,也要小心着修补。
然后,林信胜深吸一口气,对圣人说道。
“臣下食君之禄,不敢素餐尸位,这几年除了专研法度之外,亦是关注时事,为君忧愁。
臣观圣人在关东之仁政,有上古仁君之贤明,叹为观止。
武家义理促进会为关东行慈善之事,真乃大**义大慈大悲。只可惜人人为小我,无人为大我,终究酿成下总之乱。
我为圣人而哭,圣人一片丹心向日月,却被下面人照了沟渠。
诸姬之恶劣,尽显其中。
臣下寻思,人之初,心本善,关东武家也曾高洁,为何会在乱世中沉沦至此难堪?
遂翻烂书纸,阅遍典故,终获一点心得,愿献与圣人!”
义银揉了揉太阳穴。
要说这林信胜鸡贼是真鸡贼,她人在近畿,却不拿近畿武家举例子,而说起远方关东武家的不是。
自古关西关东相互瞧不上眼,她在关西把关东人说的再难听,近畿武家也会嘻嘻一笑,为她鼓掌。
可她这嘴里的鄙夷,难道真是仅仅针对关东武家吗?这回旋镖不打到自己身上,近畿武家还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而另一方面,林信胜也算是抓住了义银心中的痛点。
义银自问对得起关八州武家,这些年给的钱粮不少,出的善心更多,但那些喂不熟的白眼狼就是不断折腾,借着自己的仁心在瞎搞。
武家重礼,嘴上义理不断,骨子里就是唯利是图,为之奈何。
林信胜说义银辛苦,这话义银爱听,可爱听归爱听,但要为君分忧,最重要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
儒家当年在天朝是如何挤掉黄老之道,成为帝王青睐的国学,难道真是凭借仁义两字?
非也,儒生是用君权天授的理论舔爽了帝王,得到国教的地位。
而今日,义银要看看林信胜能不能舔爽了自己,让自己为儒学而心动。
他微微鞠躬,说道。
“请先生赐教。”
林信胜压抑心中激动,还礼之后,肃然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岛国武家之义理,虽然源于儒学,但含义却大不相同。
义理两字出于礼记,义理,礼之文也。
儒学常说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善恶自有历史明证,所以才有舍身取义,留与后人评说之词。
但武家之义理,却非如此。
武家之义理始于遣唐使,天皇朝廷曾十二次使人遣唐,带回经典无数。
但当时的天皇朝廷重佛轻儒,儒学经典多是佛教门徒代传,歧义众多,义理一说也因此被扭曲,只谈责任,绝非大义。
而武家义理继承了这一说法,时至今日,依然是只知自家福祉,不知君国大义,令人失望。”
义银思索着问道。
“先生的意思,是要改造武家义理?”
林信胜摇头道。
“不是改造,是溯本求源。”
义银摸摸下巴,有点意思呀。
林信胜很清楚武家义理的底色,她断章取义,把礼记所言忠信义理的前半段忠信一截去掉,只谈义理之本源。
这是在投机取巧,但正中义银的下怀。
武家义理本就是义银起家的招牌,他的许多行为举止都被束缚在这个准则之内,导致许多武家反过来利用武家义理一说,限制义银。
这事就恶心了,义理就像是一根无主的棍子,谁都能拿起来敲打一下别人。
但如果把这根棍子塑造成只是义银才可以用的专属工具,那别人就只有挨揍的份了。
义理改造。。不,回归本源,可能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
义银是义理的化身,他的行事风格不能背离义理的范畴。
但如果义理的解释权在义银手里,他完全可以打造出有利于自己的义理解释,那就爽歪歪了。
这就像是某个天选之国把持了明主的解释权,那么别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明主,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第1731章儒家改良姬武士道
义银看向一脸正经的林信胜,忽然发现这位斯波家的儒学教授,似乎是条好狗,可以大用呀。
林信胜目不斜视,恭谨等待圣人圣裁。
她自然知道自己的义理归源说有多离谱,但她不在乎。
儒学就是这样不断进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改造自身的学说,林信胜所学的程朱理学更是其中翘楚。
程朱理学吸收了佛教禅宗的养分,是将儒学推向儒教的关键儒学派别。
理学相信有天理,认为人们应该各司其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尽义务,这就是帝王们最喜欢的君君臣臣,各守本分。
所以后世起兵造反,首要目标就是反儒批孔,因为不打倒被徒子徒孙发展成理学儒教的孔圣人,***就没有推翻王朝的道义基础。
但往往新朝建立,造反成功的高层又会重新竖起孔圣人的牌位,迎回儒教,希望老百姓安分守己,明白君君臣臣的道理,当个顺民。
可偏偏就有一人不信邪,得了天下还要天天批斗孔圣人。
那人反对的从来不是孔圣人的思想,是他愿意永远站在广大人民一边,坚持不断革新命运的政治立场。
义银成不了那种伟大的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与父亲,他只希望自己的女人和子孙后代能够成为这个岛国的世袭人上人。
所以,他才会选择愚昧守旧的神道,将自己塑造成现世神,让自己的子嗣能以神之子孙的身份,世世代代统治这个岛国。
斯波神权本就不是什么进步的政权,甚至可以说是开了历史的大倒车。
既然是腐朽不堪的神权统治,自然不怕再加上一点天朝的糟糠文化,进一步禁锢思想,打造尊卑有序的封建旧社会。
义银点点头,说道。
“听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林先生不愧为儒学大家,寥寥几语便令我茅塞顿开。
但不知先生的义理归源之想法,准备从何处着手?”
林信胜精神一振,心花怒放。
自己辛苦两年,仔细揣摩圣人心思,终于是抓住机会,引起了圣人的兴趣。
武家义理说白了就是责任心,对外是奉公恩赏的君臣责任,对内是家业继承的存续责任。
武家不知廉耻,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其根子就坏在这里。
姬武士撒谎,欺骗,偷窃,坏事做尽,但只要为了家业延续,所有行为都是可以被理解被原谅的,因为武家思想的核心是保住家业。
即便是武家政权的统治基石奉公恩赏,也远远比不上家业要紧。
姬武士奉公,幕府将军御恩,双方之间的关系说是君臣,其实更像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契约精神。
而契约精神这东西,事实上很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