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舰 第641章

作者:华东之雄

  “现在,咱们还是来说一说运输机,这是空军目前迫切需要的大家伙,我这次打算去契卡洛夫飞机厂走一圈,需要有人陪着我一起去。”秦涛说道:“不知道你们谁有空?”

  目前,603所还在飞豹战斗轰炸机的项目上孜孜不倦地钻研着,要说伊尔-76级别的大型运输机,还没有太多的力量涉猎,此时,听到秦涛的话,陈老说道:“小唐一直在搞这个项目的预研,你可以带着他去。”

  “是的,秦总,我愿意和您一起去。”刚刚那个发言的中年人说道。

  他已经三四十岁了,不过在陈老嘴里,还是一口一个小唐叫着,秦涛也感觉到有些好笑。

  唐长虹,59年出生,78年,他成为了恢复高考的新三届的大学生,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空气动力学专业,目前611所崭露头角的杨伟是他的上下铺的舍友。之后,他就进入了603所,担任专业组长,期间曾经去首都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固体力学专业,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出来之后,曾经与德国MBB公司MPC-75项目技术合作。92年的时候,就成为了603所研究室副主任,现在已经成为了正主任,是陈老的亲密助手,在飞豹战斗轰炸机的研发上,也出了很多的力。

  陈老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接下来,空军要上大飞机项目了,他希望唐长虹能在这个项目中挑大梁,当一把手,这样的话,唐长虹也将成为国内最年轻的飞机总师。

  唐长虹身材不高,微胖,脸上带着镇定自若的笑容。

  “听说你们搞了预研,这几年搞出一些什么成果来啊?”秦涛问道。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研发成果,就是超临界翼型。”唐长虹说道:“目前我们已经在预研这种翼型,等到正式立项之后,把我们的预研结果全部吹风洞,从中做出最优秀的选择来。”

  军用运输机和民航客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民航客机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省油,对于民航企业来说,省油就是省钱啊。接下来就是机组人员数量,能用两人制机组就不用三人制,这样能节省一个机组人员的开支。

  对军用运输机来说,省油是其次的,毕竟军队不怕费油,他们的飞机首先要保证大载重量和大航程,其次就是飞行速度,想要提高速度,不仅仅要有先进的动力强劲的发动机,还需要有合适的机翼。

  “超临界翼型”是60年代美国NASA兰利研究中心率先搞出来的。在1974年第一次公开面世,各国的飞机设计师都对这个翼型推崇备至,美国最先进的C-17运输机就采用了这种翼型,同时波音和空客等民航客机也开始使用这种翼型,提升了客机的巡航效率和经济性。

  因为性能先进,这种超临界翼型甚至被和后掠翼一起称为20世纪空气动力学的两项重大突破。

  当然了,这种翼型是不可能仅仅根据几篇资料就能做出来的,必须要经过大量的风洞实验,还需要和飞机结合起来,运-20的这种翼型也是经过了艰辛的努力才做出来的。

  它的上翼面比较平坦,但下翼面则有反凹设计,并且机翼后缘还有较大、较薄的弯曲曲率。这样做带来的好处就是提升飞行速度和降低机翼结构重量。

  普通翼型设计在飞行速度接近声速时,机翼上就会产生激波,从而使飞机阻力增大,不但会使机身震动造成安全隐患,还会导致耗油量巨增。这种独特的“超临界翼型”产生的激波量不但会变小,而且位置也会非常靠后,这样就能避免激波令机身震动和达到省油的目的。

  所以,虽然运-20在外形上和伊尔-76类似,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翼型不一样,就可以归类为两种不同的飞机了。

  听到了唐长虹的一番介绍,秦涛点头:“没错,咱们是得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做咱们自己特色的飞机。咱们国内以后的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机等等,都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了!”

  “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唐长虹激动地说道。

  秦涛也是有些感慨,自己明明不是空军的人,但是,自己说了这些,却让在场的人很感动,当然了,原因他也是清楚的,毕竟凡是经过他手头的项目,没有一个会掉链子。

  现在他帮忙联系这个大飞机的项目,大家伙当然都很激动了,这意味着大飞机的项目很快就会上马,最终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啊。

  “秦总,有关发动机方面,您在空军那边提出来的建议是非常中肯的。”陈老继续说起来了具体的技术:“目前,咱们国内在发动机上依旧落后,咱们的飞豹战斗轰炸机,靠的就是成熟的斯贝发动机。现在,咱们这个大飞机先使用俄国人的D-30K发动机,是个正确的选择啊。”

  听到陈老这样说,秦涛突然想到了什么:“陈老,咱们已经完成斯贝的全面国产化了吗?”

  斯贝的国产化,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在75年12月13日,斯贝的引进合同正式签署,当时的目标很明确:在3年内,用英国材料、毛坯、成品和附件复制出与英国同等质量水平的发动机;在5年内,用国产材料、毛坯、成品和附件复制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发动机。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第一阶段的目标终于完成,但是之后却戛然而止。

  斯贝自从引进,就有很多非议,这种英国六十年代的发动机已经落伍了,国内需要的是大推力发动机等等。

  当初飞豹立项,也不过是为了解决库存的斯贝发动机而已,现在,眼看着飞豹已经定型,即将装备部队,发动机又是一个大问题了。如果国内仿制不出来,那就只能去英国采购二手的斯贝了!

  “是啊,斯贝的国产化是个大问题啊。”陈老感慨了一句:“随着咱们的飞豹开始试飞,斯贝发动机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咱们兄弟厂又继续开始了斯贝国产化的计划,使用咱们国内自己生产的毛坯来制造国产的涡扇九发动机,去年的时候,这种发动机通过了150小时的持久性试车,国产化率百分之七十。”

  秦涛忍不住的摇头:“这还差得远着呢啊!”

  哪怕国产化率百分之九十九,都可能会被剩下的百分之一卡脖子,更不用说现在国产化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了!在搞舰用燃气轮机的时候,秦涛就曾经见过430厂的技术人员,当时给他们画了个大饼,这种发动机的需求至少有五百台,国产化是必须的!

  谁能想到,还是不给力啊。

  “目前咱们已经能稳定生产涡扇-15发动机了。”秦涛想到了什么,继续说道:“在很多发动机的工艺上,咱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剩余那百分之三十的零件,如果无法琢磨出来英国人原本的工艺的话,能不能用我们现有的工艺来制造?”

  “没错,秦总,您的这个提议很好,我们会向430厂那边反映的。”陈老完全赞同秦涛的建议。

  斯贝是英国人六十年代的技术,涡扇-15是俄国人八十年代的技术,己方这种替换,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甚至还能让斯贝的性能更先进。

第0570章 海军的预警机项目该启动了

  “各位,我这次过来,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既然说起来了预警机,那秦涛当然也要把相关项目都给拉扯起来。

  众人的目光望向了秦涛。

  “有关海军舰载预警机的平台问题。”秦涛说道:“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俄国人的雅克-44预警机的样机,如果我们603所有想法的话,海军可以把这架预警机的样机提供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仿制出来类似的机体平台。”

  费尔康事件只是一个引子,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国内的科研人员会卯足了劲,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将国产的预警机放飞上天。

  目前,国内的各种铺垫也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T/R组件在14所已经能正常生产,计算机系统由龙芯来负责,各种数据处理系统由费尔康项目已经获得了大批的宝贵经验,再加上海军的神盾战舰上积攒的经验,可以说,这款预警机的研发不会出现太大的变故。

  (前面有人抱怨,说咱们不是大国军舰吗?怎么什么都写?华东之雄还是克制的,没有搞成大杂烩啊,各种装备都是围绕海军的建设发展来的,就说这个空军的预警机项目,那也是为了咱们海军的预警机啊!哪怕就算是搞航天,也是为了咱们全球定位系统,侦查系统等等,最终都是为了海军,没有不着边际的摊大饼,陆军的99坦克,咱就从来没写过啊,还有什么娱乐圈,咱们不碰,因为华东之雄不了解啊。)

  “秦总,有关海军的舰载预警机,咱们也是做过一些准备工作的。”听到秦涛说起这个来,陈老也来了兴趣:“在80年代,咱们曾经论证4万吨级中型航母时,就已经论证过JZY-01型舰载预警机。按照咱们当初的计划,是在运-7平台基础上改造预警机验证机,不过,由于4万吨级的航母最终没有确定下来,这款预警机验证机也就无疾而终了。”

  以国内的研发水平,想要全新研制一款预警机是很难的,所以,国内也只能是利用现有平台来改造,找来找去,就是运七平台最合适了。

  这是一款在俄国人的安-24运输机上测绘仿制过来的型号,不过由于当年的混乱,虽然70年就已经组装出来了第一架,但是一直到82年,这款运输机才终于算是定型,成为了国内重要的一款运输机,而且一直都在生产之中,甚至到了后世,还在以新舟600的型号继续延续漫长的生命力。

  这款飞机的大小和E-2差不多,所以,在这款飞机的基础上改造预警机的验证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听到陈老的话,秦涛顿时眼前一亮:“好啊,既然咱们有技术储备,那应该就更容易了!”

  听到秦涛这样说,陈老的脸上又露出了困难的表情来:“秦总,也不是特别容易,咱们可以参照雅克-44的外形来修改咱们的运七,但是,如果是用机背顶着一个大盘子的方式,那就意味着空气阻力的大大增加啊!目前咱们国内缺乏相应的发动机。”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航空工业一直都是受到发动机的困扰,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是却是进展缓慢。

  当初测绘仿制安-24,也一同测绘仿制了上面的发动机AI-20M,77年的时候正式定型,被叫做涡桨6,在国内,这款发动机属于是多面手的角色,不管是双发的运七还是四发的运八,只要是螺旋桨的飞机,几乎用的都是这种发动机。

  最初刚刚引进的时候,这款发动机的功率只有3124千瓦,后来经过改进,提升到了3340千瓦左右,到了21世纪的涡桨-6C,才算是提升到了四千千瓦左右。

  这个功率高吗?当然不高了!

  全新升级的E-2D“先进鹰眼”用的改进后的T56-A-427A,最大输出功率在4400千瓦左右。俄国人的雅克-44用的是D-227,功率已经超过了一万千瓦。

  己方现有的发动机根本就不给力啊!如果没有先进的发动机,那飞机根本就无法保证稳定飞行,甚至就连有了弹射器也不能成功地在航母上起飞,那这种飞机就是鸡肋。

  秦涛点头:“发动机的确是个大问题,不过上次我从俄国人那里弄来了十台D227发动机,应该够我们装配四架预警机的了,我们先凑合着用这款发动机,等到以后,我们的技术发展了,可以有更好的发动机来匹配。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全部照搬雅克-44,我们目前的飞机已经开始使用复合材料来减重了,这些都能用在我们的飞机上。”

  (总感觉一万四千马力的D-227用在雅克-44上是一种浪费啊,比鹰眼的动力大了一倍,按说机体个头差不多啊,难道是为了滑跃?也有说法是雅克-44E配备了单发功率高达5145kW的D-27发动机,并不是D-227。)

  至于自研更加先进的发动机,秦涛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当年在研发新款新舟700客机的时候,选定了普惠加拿大分公司生产的PW150C涡桨发动机。这是当时销量最好的第三代涡桨,性能完全能满足;而且给国外厂商分蛋糕,可以打开欧美市场,方便拿到适航证。

  但是,这个计划最终失算了,因为各种原因,普惠加拿大公司撕毁了合同,不过国内也有准备,研制了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AEP500,这款发动机比外国进口的还省油,功率也达到了五千千瓦以上。

  所以,现在虽然缺乏发动机,但是以后肯定不会为这个发愁的。

  听到秦涛这样说,陈老的眼前一片闪亮:“如果咱们有合格的发动机,那给海军研制舰载预警机也不是难事,只要海军给咱们提供充裕的资金就行!”

  用库存发动机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太寻常了,现在的飞豹战斗轰炸机,用的就是库存的斯贝发动机啊!有一批发动机,先生产了再说。

  秦涛点头:“目前对你们来说,就是要预研,可以把那架雅克-44拖过来,全面的测绘出图。等到空军的预警机研发顺利之后,海军的预警机项目就会上马。”

  预警机项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机体和雷达,机体方面,空军的使用伊尔-76,海军的需要自研,毕竟海军的要上舰啊!雷达方面,等到空军的预警机研发成功之后,缩小体积,减少T/R单元,做一个小的蘑菇盘,就是海军的预警机。

  这样,海军就可以大大地节省研发经费了。现在,海军的预警机机体可以着手了,这样等着空军研发成功之后,正好沾光,也能赶上海军的二号舰,如果马工那边进展顺利的话,说不定二号舰就能搞弹射,这样就需要专门的舰载固定翼预警机了。

  “秦总放心,只要那架雅克-44过来,咱们立刻抽调人手,测绘仿制,只不过,咱们如果只生产舰载预警机的话,数量太少,成本肯定不低啊。”

  秦涛点头:“是的,如果只有预警机,肯定是太浪费了,不过,海军还需要其他的飞机,比如舰载反潜机,舰载运输机等等,咱们先发展预警机,只要这个平台起来,以后肯定还会有很多的机会的。”

  直升机反潜,始终比不上固定翼的反潜机,美国佬的航母上就有专门的S-3反潜机,同时,E-2的机体平台也有C-2运输机的改款,航母舰员的信件等等,都是用这种飞机给运输过来的。

  己方没有奢侈到再研制一种,但是利用现有的来改装,是顺理成章的了。

  众人点头,相比陆基飞机,舰载机要进行各种改动,起落架加强,机体强化等等,所以,再改装成其他的舰载机,也是很合适的,这样一来,平台价值也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当然了,我还得提出一个要求,这款舰载预警机的重量不能太大,就算控制不到E-2的26吨,最多也就是28吨,绝对不能超过30吨。”

  雅克-44的最大起飞重量是40吨,这给它的使用前景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毕竟不管是弹射还是滑跃,起飞都是够困难的了,一旦有一台发动机失效,那妥妥的就会失事。

  不过俄国人的问题主要是电子设备不给力,在己方这边应该会容易一些。

  陈老点头:“那是肯定的,咱们有这个能力。”

  时间终于进入了97年,就在这一年的元旦,秦涛一行人乘坐明州集团专门采购的商务机,降落在了契卡洛夫飞机厂的跑道上。

  这里也是白雪皑皑,一幅瑞雪兆丰年的景象,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飞舞。

  下飞机之后,秦涛看到了熟悉的身影,顿时就露出了笑容:“谢尔盖先生,我们又见面了。”

  曾经的老伙计米哈伊尔走了,不过谢尔盖依旧还在当厂长,见到老熟人,总比新面孔要好得多。

  “是的,秦总,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厂已经做好了重新开工的准备,贵方这次过来,是来订购四十架伊尔-476运输机的吗?”见面之后,谢尔盖就兴奋地问了起来。

  两人的嘴里都呼出了白色的雾气,这是个寒冷的冬天。

  秦涛脑子里一个激灵,自己怎么把这茬给忘记了?

  上次跑来忽悠的时候,秦涛就承诺要购买四十架伊尔-476运输机,正是在这个承诺之下,对方将A-50的机体用五百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东方,然后用这笔钱来做重新生产的准备。

  结果,就没有下文了。

  秦涛从来就没有从这里继续采购运输机的打算,所以早就把这件事给忘到脑后了,现在,对方突然提起这件事来,将秦涛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不过他立刻就反应过来了,点头说道:“是的,我们就是来考察的,看看贵方有没有恢复生产的能力,如果有的话,我们就下四十架客机的订单。”

  “当然有了。”谢尔盖说道:“只要贵方下定单,那我们随时都能生产,我们要不要通知伊留申设计局?”

  他们这个飞机只负责生产,设计工作是伊留申设计局的,东方要订购的是最新的伊尔-476,所以,他们得通过伊留申作为总承包商才行,而且,他们只是总装厂,还有大量的零部件需要协调,这些都决定了他们无法直接和东方谈合同,而是需要走伊留申的路子。

  “这个不着急,我们先考察了工厂再说。”

  谢尔盖点头:“秦总,请随我来。”

  唐长虹跟在秦涛的身边,第一次来到这个苏联时代最重要的运输机生产厂,眼睛之中带着兴奋的光芒。

  这里运输机的年产量几十架,可比172厂的产量高多了,这里是怎么协调生产的?他非常的兴奋。

  进去之后,首先就看到了巨大的宽阔的厂房,一排六架黄皮的客机机体。

  “这些是伊尔-114客机,目前我们正在装配这款世界先进水平的客机,用它来取代以前过时的安-24飞机。”

  秦涛点头:“这种飞机不错,如果价格便宜的话,我们明州集团愿意买一架。”

  在军用的伊尔-76运输机被迫停产之后,他们依旧还在勉强维持着客机的生产,这种伊尔-114客机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了,不过,这款飞机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毕竟在客机领域里,俄国人的技术是落后的,根本就无法和西方的客机相比,眼前这种客机仅仅生产了十几架,就彻底停产了。

  此时,听到秦涛这样说,谢尔盖无比的兴奋:“好啊,我们非常欢迎,价格一定是全世界最便宜的!”

  “好像没有看到工人?”秦涛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