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警途1993 第186章

作者:红尘茶馆说书人

  所长突然打开了门,已经随时准备在突发情况下开枪的警官看着眼前的景象,不受控制地说了一句:“卧槽!”

  二十分钟之后,分局刑警大队,法医,痕检都到了现场,刑警大队长看着现场倒吸了一口冷气,立即说:“马上报市局,向支队求援!”

  这就是案发的过程。

  死者面朝南倒在地上,上身穿着跨栏背心,下身穿着一条大裤衩。双目圆睁,满脸的惶恐的表情。身上有很多伤痕。最重要的伤痕有两处,第一处是腹部被横划一刀,肠子都流了出来。而死者到死双手都都在捏着伤口,可见求生欲望之强。这是死前伤!

  第二处伤痕,是喉部一刀,直接划断主动脉,鲜血甚至喷到了天花板上。这就是为什么血水都流到了外边的缘故。这是致命伤!

  法医鉴定,死亡时间为凌晨两点到三点之间。

  前天晚上九点多,一楼的邻居看到他从小卖部回来,手里拿着一条石林,那是他常抽的香烟,应该是去买烟了,看起来没有任何不正常。随后警员去小卖部取证,也证实了这一点。小卖部的老板都打算回家了,老杜过来买了一条黄红梅香烟。还和和他聊了几句。

  然后就没有老杜出去的目击者了。也没有陌生人进单元的目击者。

  还真是“开膛手”啊!柳鹏程觉得这个案子不好办了。

  首先,这是水产公司的住宅楼。老杜虽然不是水产公司的职工,但是退休之前也是从事的这个行业,整个楼的人差不多都是知根知底的,如果有陌生人或者是有嫌疑的人,一天的时间,明州刑警不可能排查不出来。

  然后,老杜已经退休好几年了,尽管他原来是做生意的,不存在过了多少岁必须退休的问题,但是干够了行不行?而且这个人也是正经的生意人,现在连生意都不做了,基本不存在什么江湖恩怨情仇的。

  最闹心的是这个人非常简单。明明是很有钱的人,生活却简朴,也很有规律。你说个时间,他家邻居都知道这个时间他在干啥,在哪能找到。所以人际关系也简单,相对线索当然也就少。

  为什么他会被人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杀死呢?

  柳鹏程正想着,车速慢了下来,原来是车队已经进了明州市区了。

第357章 老杜其人

  杜俊礼,出生于1935年,今年62岁。杜俊礼出生的时候,家里在明州城里经营了一家鱼铺,日子过得比较富裕。尽管战火纷飞,杜俊礼还是接受了不错的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四十多岁的杜俊礼展现出了经商的天赋,以家里和亲友凑的60块钱和200斤咸鱼起家,八十年代就成了明州有名的咸鱼贩子,后来又发展了往内陆省份倒腾海鲜干货等。1986年,他果断抓住了机会,承包了明州水产公司下属的第三罐头厂,生产黄花鱼和带鱼罐头,产品远销甘省,首都,滇南,鄂省等地,并且获得过部里评比的银奖。1988年,被明州市政府命名为“改革先锋”,并且奖励水产公司住房一套。

  1993年,大集体所有制的罐头三厂改制,杜俊礼果断拿下。九十年代正是人们生活向好,餐桌上的品种极大丰富的时候,海鱼罐头对于内陆省份的人们来说,自然是居家宴请的必备品。几年的时间杜俊礼就又赚了一大笔。

  明州港也因为经济的腾飞要扩建,明州城也要翻新,占了个好地方的罐头三厂自然就“保不住”了。1995年,罐头三厂拆迁,杜俊礼得了八套位置非常好的门市房和十二套商品房。他干脆把牌子,渠道,工人,设备一起打包卖给了一个人品不错,不会苛待工人的多年生意伙伴,自己则宣布退休了。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罐头厂分明是非常赚钱,怎么就不干了,你在市区是生产罐头,搬到郊区的开发区去,那罐头味儿也不能变啊!有明白的知道咋回事,第一个是杜俊礼年龄大了,钱也赚足了,不想干了。第二个才是最重要的,他没有继承人,坚持下去没有意义。

  杜俊礼虽然有钱,但是他的老婆却有病早早的去了,有钱也治不了急性心梗啊!他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女儿聪明,懂事又孝顺,学习成绩也不错。那时候杜俊礼忙着赚钱,也没有多少精力管他的女儿,可是这姑娘也是厉害,娘死爹忙,愣是自己野蛮生长考上了江南商学院,那可是八十年代的高考啊!直接考上了本科国际贸易系。那是那所大学最好的专业了。

  杜俊礼虽然是读过书,但是也不太明白新式大学什么专业什么的。就知道姑娘是学商的,以后那就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了!

  可问题就是这姑娘太出色了,大一就加入了学生会,大三入组织。而且学习也非常好,毕业分配,直接分配到了江南省外贸厅!杜俊礼再不明白,也知道这是个什么单位,唉,怎么也说不出让自己前程远大的姑娘回来继承个小厂子的话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姑娘大了,厅里的老大姐给介绍了个对象,小伙子条件也不错,在人行江南分行工作。大家知道,人行可不是营业性的银行,是管银行的银行,顺便发发货币,对,人民币就是这个银行独家发行的。小伙子比她大了三岁,复旦金融系高材生,小小年纪就是正科级技术干部。

  两人虽然说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但是发展的还不错,一年多的时间就谈婚论嫁了。等到会亲家的时候老杜才知道,小伙子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不说,他亲舅舅是建行津门分行副行长,那可是副厅级!看来把厂子给女婿经营这件事也不用说了。

  房子人家小伙子家里在余杭准备好了,孩子婆婆单位新盖的大两室。八十多平方,地点也非常不错,而且已经装修好了,全屋的家具也买完了。舅舅送了全套的家电。都是从津门雇车拉过来的进口货!

  老杜一发狠,给闺女陪嫁了两辆车,一辆桑塔纳给姑爷开,一辆红富康给闺女。

  婚礼办两场,余杭一场,明州一场。

  把闺女嫁出去之后,老杜就开始干啥都恹恹的,提不起精神。等有了小外孙,愣是在余杭自己姑娘家附近买了个房子,在那住了好几个月,好在他厂子的主管工人都是跟着他好多年的,要不早就黄了。

  就在这个时候领导找到老杜,根据市里的统一规划,他的厂子必须拆迁!

  拆吧拆吧,正好老子不想干了!老杜都没怎么想就签了字,当然人家也没有亏待他,除了给他在“鸡犬相闻”状态的开发区补偿一片地,还给了他一堆房子。至于钱,那是没有的。要是把他厂子的占地都用钱补偿,那楼也别盖了。

  就趁着这个功夫,老杜退休了。

  每天早上起来就溜溜弯,顺便买菜吃早点,上午在家看看电视,下午去茶馆去找老伙计们吹吹牛,这一天就混过去了。

  想外孙了就去余杭住几天,常住是不去的,女儿女婿都说过,直接就住在余杭算了,也不是没有房。可是老杜没有同意,一来呢,和女婿住没有这个规矩。二来才是最关键的,余杭没人陪他聊天啊,外孙也一天天大了,除了写作业还得去参加爹妈给报这个兴趣班那个特长班的,也没有多少时间搭理姥爷。渐渐的余杭去的也少了。

  老杜这个人有钱,这是肯定的,但是他生活却很简朴。你看他给闺女女婿都买了车,自己却没有,原来厂子有一台撑门面的现代轿车,和厂子一起兑出去了。他也不会开。每次去余杭都是自己坐大客车去。还住在当初政府奖励他的楼里。

  生活简朴,见谁都笑呵呵的。水产公司的家属院里谁有个大事小情,他也准到,也会送上一份并不十分丰厚但是绝对不施礼的礼金。实际上,他也帮过很多人,但是他的原则是救急不救穷。每到过年过节,总是有小轿车开进水产家属院,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看望他。

  老头自己生活,性格看起来挺好,有钱,女儿出息又不在身边,老杜也就成了“香饽饽”。不少的老太太甚至是徐娘半老的寡妇都表达出了想和他一起过日子的愿望。这么大岁数,就别说什么情了爱了的了。

  老杜的女儿,女婿也不止一次劝说他找个老伴,楼里的热心邻居们也帮他张罗过这件事。可是都被他笑呵呵地谢绝了。

  老杜有老杜的想法,他都这么大岁数了,再找个人,谁知道是冲着人来的还是冲着钱来的。他自己过得也挺好,他的钱是闺女小外孙的!他才不要焕发什么第二春呢!想老伴还想不够呢,找什么找!

  已经坐在明州公安局临时腾出来的会议室里的柳鹏程,紧紧皱着眉头,合上了案卷。

  这么个人!为什么被杀呢?

  为财?家里的两千多现金,还有老头嫌沉不愿意戴的女儿出国给带回来的英格尔手表,上面有十多万现金的存折,都在!而老头的定期大额存款定期存折,早就放在他女儿家里了。

  为情?这老头也没啥情啊!

  寻仇?这么个人能有什么仇人?换句话说,多大仇能让他死得这么惨啊!

  想来想去也没有个思路,柳鹏程决定把案卷再看一遍。

  又把案卷看了一遍。不对,应该说是把给老杜的女儿杜鹃的笔录看了三遍。柳鹏程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合上笔录站了起来说道:“田支队,能不能派个人带我出去转转。”

  明州刑警支队的支队长田波一愣:“柳局,你要去哪?”

  柳鹏程微微一笑:“税务局。”

第358章 动机

  柳鹏程去了税务局,但是没有什么收获。因为八十年代的时候,哪个罐头三厂是水产公司下属的大集体企业,而老杜在签订承包协议的时候,直接写明税务由甲方负责,也就是由水产公司负责,由于当时的罐头三厂亏损严重,工人都得拿罐头抵工资,哪有什么税务问题啊。水产公司急于甩锅,当时税务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又不严密,结果就是一笔烂账。

  等到老杜彻底拿下了罐头三厂之后,又是给他定的是定额税,所以,柳鹏程并没有在税务局得到他想要的信息——老杜到底有多少钱。

  柳鹏程之所以查这件事,还是想弄清楚关于动机的问题。

  老杜的女儿手里有老杜的九十五万。看起来钱确实是不少啊,尤其是97年的时候,但是!他的厂子转让就八十六万!别以为这个价格对于那个连厂房的没了的小厂子很贵!这里包含了开发区的一块地,全套生产机械,是宝岛那边八成新买来的呢!还有一台现代轿车,两台“130”小货车!所以,现在柳鹏程已知的老杜的收入是九万加上家里存折上的十四万,这加起来是二十三万!

  就算是他嫁女儿花了三十万!那加起来就是五十三万。一个人从七十年代末就开始顺风顺水的做生意,其中十年的时间还是经营一家非常红火的罐头厂,一直到1995年,然后96年开始又收一堆门市和商品房的租金,一共赚了五十多万?平均一年赚两万多?闹呢!

  那么老杜是不是把原来赚的钱都用来买厂子了呢?还真不是!因为他的厂子原来什么德行大家都知道,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什么的,加上原来还欠了一些贷款和借款没有还清,所以这个小厂当时非常便宜就拿到手了,甚至比他出价高三倍的老板都没有拿到。为什么?因为他安置所有的工人!而大集体大家都知道是咋回事,基本都是水产公司职工的亲友子女,所以他拿到手的价格是非常便宜的,而贷款!他两年就还清了。

  那问题就来了,钱呢?

  杜鹃自己都说了对生意的事情从来都不关心,反正自己从小就没有却过钱。她是毕业了直接进了机关,对生意赚多少钱的事情没有什么概念,而其他的警察也没有什么概念。

  只有既当警察又有生意的柳鹏程才会想到这一步,在他看来,老杜太“穷”了。也许这就是一个重要线索。

  明州市局派来配合柳鹏程的刑警姓刘,江南警院毕业的,家里是老明州人,对明州非常熟悉。

  他一边开车一边说:“当初三厂的罐头可是红火啊,生产的海燕牌罐头哪家没买过啊,就是外地人到明州也的当特产带回去。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上学得带饭,有时候妈爸不愿意做,就带几块鱼罐头,一打开满教室都能闻到味道。其实说破了也没什么,他们生产罐头舍得放作料,自从老杜退休之后,海燕罐头也不怎么行了,听说现在就是维持。”

  柳鹏程问道:“那老杜很早就是明州有名的富豪了?”

  刘警官说道:“那倒是也不一定,他谈不上富豪,毕竟厂子就那么大,而且他的罐头成本高,和别人又卖一样的价格,而产量就那么多,你说他是有钱人,那是真有钱,可是你说他是明州能排得上的富豪,那还真差点,这地方从古代就产富商,他和那些做房地产的,做外贸的,做运输的大老板还是比不了的。”

  柳鹏程点了点头。

  车子开进了还略显荒凉的食品工业开发区,拐进了一家工厂,柳鹏程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名字是“明州市罐头三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正对大门的大楼上有一个很明显的海燕商标的标识。

  柳鹏程他们见到了公司的老板,陆总。

  谈起老杜,陆老板对柳鹏程他们说道:“唉,杜老哥帮了我很多,几乎是我做生意的半个领路人,后来他要出兑自己的厂子,明明我不是出价最高的那个,但是他还是把厂子兑给我了,说我来厂子的次数多,和工人们几乎都熟悉了,上手快,能对工人们好。

  可是我自己瞎了心,因为兑下厂子,资金紧张,就忘了杜老哥嘱咐的不能偷工减料。把一等带鱼换成了二等,一些进口的调味剂也不放了,我想的是熬过这一段,就一切恢复,可是市场和消费者没有给我这个时间,我是糟蹋了杜老哥的心血啊。原来红红火火的厂子,现在弄成了这样。”

  柳鹏程说起自己来的原因,问陆老板是不是知道老杜原来的收入情况。

  杜老板说道:“这还真不知道,有很多人喜欢炫耀自己赚了多少钱,但是杜老哥不是那种人,他不说,我自然就不好问这种事,不过我现在的财务经理李经理跟了杜老哥很长时间,她应该知道些什么。”

  与李经理的谈话是在会议室进行的。李经理也已经快六十了,原来在三厂就是会计,听说他们要调查老杜的盈利情况,而且是为了老杜被杀的案子,尽管他弄不明白原来的盈利情况和现在的案子有什么关联,还是努力的回忆起来。

  “我记得杜厂长刚承包食品厂的时候,实际上厂子是欠着债的,虽然那时候欠下的贷款不用他还,但是经营过程中的债务他还是得还的。第一年交了承包费,还了债,大概能盈利一万多吧,杜厂长也没拿回家,而是买了过年的年货,给大伙都发下去了。

  第二年就赚钱了,大概能有十万左右吧。我说的是去掉费用的纯利润,然后就一年比一年好,一直到杜经理买下了三厂,其实第一年又没有赚钱,因为他把贷款还了大部分。第二年就还清了,还剩了二十万利润。第三年大概赚了不到四十万,三十多万吧。我也记不太清了。”

  李经理絮絮叨叨地说着,柳鹏程已经大概的算出来这厂子赚的钱,二百多万,大概二百四十万左右。这是去掉所有费用的钱。再加上最后把厂子卖掉的钱呢!保守估计三百万!可是现在明面上,杜家的钱就算加上女儿的陪嫁花的钱,也只有一百五十万左右。当然,平时过日子还得要钱,就算是十万吧!而且,这还没算房租钱!

  也就是说,粗算之下,老杜赚到的钱,和他现在明面上的钱,差了一百多万!

  那么,钱呢?

  柳鹏程觉得明州公安局做出的仇杀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非常典型的为财杀人!凶手的动机,应该就是那消失了一百多万!

第359章 一无所获

  至于利润的去处,别人就不知道了,没有哪个会计会问老板提出自己的利润之后放在哪的。

  结束了谈话,柳鹏程也只好回去了。

  柳鹏程把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戴主任,戴主任也觉得和仇杀相比,明显是柳鹏程的推断更加靠谱。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证据,你不能根据人家盈利的多少,就去判定人家是因为什么死的。在逻辑上确实说得通,但是,这是办案子,不是玩剧本杀,也没有哪个抢劫案,需要捅被害人这么多刀的。

  所以戴主任也没有明确表态把这个作为侦破方向,只是告诉柳鹏程自己可以按着这条线查下去,试试看有没有收获。

  柳鹏程自己现在也是侦破的指挥员了,当然明白戴主任是什么意思,尽管有点郁闷,也相信自己查这个方向应该就是正确的侦破方向,但是戴主任的谨慎也是必要的,一旦侦破方向错了,以前做的工作都得推到重来,而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时间,没看这都什么时候了!

  尽管杜鹃说自己真的不知道她爸爸钱财的事情,但是柳鹏程还是和她谈了一次。

  因为家里出了事情,杜鹃两口子都请假了,孩子也暂时放在了奶奶家,请了两天假之后,上学是不能耽误的。

  因为不是正式的询问,柳鹏程是一起和两口子谈的。

  杜鹃的爱人姓薛,叫薛度,带着近视镜,尽管身上有浓浓的书卷气和技术人员的气质,但也不是沉闷的性格,是个健谈的:“我岳父是个很简朴的人,明明很有钱,却过着很朴素的生活。

  说实话,我在和杜鹃处对象的时候她一直说她爸爸是在工厂上班的,我见了两面都没有看出来我岳父是个大老板,还以为他是个工程师或者车间主任。

  后来他把将近一百万放在我家里,说是他自己住,岁数也大了,怕有个三长两短的。”

  薛度说不下去了,拿出一张纸巾摘下眼镜,擦擦眼睛才继续说道:“其实我们两个都劝过我岳父,实在不愿意和我们一起住,就找个可心的一起过,我们没有意见。只要他过得好就好,可是老爷子说现在找就是冲着他的钱来的,他的钱得留给我们和孩子。再说他也不能忘了我能岳母。”

  杜鹃继续说道:“你刚才给我们的算的账,我是不知道的,不管怎么说我也得谢谢你,告诉我,我父亲多优秀,多厉害。可是这些事情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以为我手里的那些钱就是他的全部积蓄了。”

  薛度也点点头:“其实说句实话,我单位和我爱人单位都不错,收入也可以,房子和车两边的老人也都给我们预备好了,我们不缺钱,所以对这些事情也不怎么上心。

  就是岳父放在我们这里的钱,我们的想法也是他的钱,只是暂时放在我们这里而已,我们也从来没有动过。”

  柳鹏程点点头。这话他信,外贸厅和人行都是一等一的好单位,他们一家三口在有房有车的情况下,就是不依靠老杜的财产也能生活的很好。

  柳鹏程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你父亲有没有那种特别信任的人,可能知道那笔钱消息的人。”

  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把夫妻俩难住了,作为亲人,他俩才应该是老杜最信任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