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678章

作者:三戒大师

  “好。”胡让便叹了口气道:“这案子现在是越闹越大了,六部还有都察院都搅进去了不说,下一步就该查地方了。”

  “那当然。”朱桢点点头道:“我朝的户部只是个管账先生,收支基本不经手,要查库粮失窃,地方肯定才是大头。”

  “是啊。听闻皇上已经下旨派员分赴各省了。”吴印深以为然道:“只是因为十三道御史都抓起来了,还需要另凑人手,所以暂时没成行。”

  “不过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用不了几天,钦差队伍就会下来了。”胡让叹气道。

  “你们问题大吗?”朱桢便直接了当的问道。

  两人对视一眼,胡让苦笑道:“看怎么界定了,要是以案值论,肯定不算大的。皇上体恤我们山东百废待兴,一直在蠲免我们的钱粮。这几年省里才刚刚开始向朝廷交税,每年也不过几十万石,所以下面人想贪也贪不了那么多。”

  “但是呢,”吴印又道:“从性质上确实没什么区别的。跟王爷我们不敢有半句隐瞒……下面那些人,巧立名目跟老百姓多收税,夸大库存损耗,乃至倒买倒卖,也都是有的。”

第一二四三章 开端

  朱桢听两人说完,点点头道:“就是说,你们觉得事情不查也没多大,但一查的话就会要老命?”

  “也不能那么说。”吴印忙道:“我们两个也觉着应该严惩,但就事论事处罚即可,没必要硬上纲上线,更不合适大加株连。”

  “是啊王爷,以大明这些年的形势,朝廷地方哪有什么朋党?有几个人敢勾结串通?确实不排除有不怕死的蠢货,但绝大部分人都捧着卵子过河还来不及呢。”胡让轻声道:“所以现在那个吴庸疯狗一样在挖郭桓的同党,非要往“内外串通一气,合伙蒙蔽皇上,掏空大明”上头攀扯,就大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嫌了。”

  “既然都这么小心了,怎么会人人腚底下一泡屎呢?”朱桢冷声问道。

  “实在是一言难尽啊……”两人便叹息着解释起来,跟之前张季才的说法大同小异,总之一切皆是因循陋规,一半觉得理所当然,一半不得已而为之。朝廷不查,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自己做了贪官云云。

  “自来如此就是对的吗?”朱桢问道。

  “当然不对,但确实……自来如此。”吴印苦着脸道:“明面的规矩往往一厢情愿,或者随着时间变的不合时宜了,照着执行运转不了了。可朝廷交代的任务还得办,该收的皇粮还得收,所以又会滋生出一套暗中的规则来,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转。这种暗中滋生出来的规则,往往散发着恶臭,可架不住它合适啊,离了它就转不了。”

  “你这话让我爹听见了,非砍你脑袋不成。”朱桢笑骂一声道:“虽然确实不是朋党,而是系统性问题,但谁敢跟我爹说?”

  “王爷说的是,没人敢说。”吴印二人苦笑摇头,谁敢跟朱老板说,你设置的制度太主观了,完全不合实际啊。所以下面人就自行按照他们自己的规矩来了……保准谁说谁死,就是六王爷也得吃顿鞭子。

  “嗯。”朱桢点点头,他知道郭桓案的后果,就是因为这种无限度的上纲上线,完全不顾实际的锱铢必究,最后把郭桓案定成了结党营私,集体贪腐之案,认定总共贪污七百多万石粮食。

  为此,朱元璋决心趁机扫荡全国贪官污吏,将六部尚书侍郎皆处死。又牵连到全国各省、府、县级衙门,处死者数万人。

  “王爷,吴臬台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要是由着那吴庸搞下去,最后一定会变成这样的。”胡让也脸色惨白道。

  后来为了追赃,又演变成全国骚动,所谓“檄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

  “把两千万石都定成贪污的话,要搭进多少条人命去?”吴印越想越害怕道:“而且一旦定成贪污,后续就要追赃,怕是千家万户都要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了。”

  “但无论如何,还是得请王爷想办法阻止吴庸那帮人,不要让他们行周兴来俊臣之事了。”胡让又抱拳恳切道:“照他们那个查法——把历年的亏空都算做贪污,那得多大的数目啊?一年全国怎么都得有个几百万石的亏空,倒查五年就得到两千万石以上!”

  最后,朱元璋见搞的太过火了,为了平息民怨,处死了主审官吴庸。并称实际折算赃粮有两千四百多万石,“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以证明自己没有错。

  朱桢同样深恨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他发起狠来连自己的兄弟都不放过,可就连他这种铁面无情的角色,都觉得朱老板有些太极端了……

  惩贪没有错,追赃也是对的。但要这样搞的朝堂为之一空,天下富民皆倾家荡产,就实在太过火了。

  事实上,发生在洪武十九年的郭桓案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在此之前,无论是空印案,还是胡惟庸案,朱老板都能适可而止,只杀个几百人就打住。

  从郭桓案开始,后面的胡惟庸案二阶段,蓝玉案,全都动辄灭门,诛杀数万。朱老板的恶名也大都由此而来。

  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马皇后去世,没人管得住他,大开杀戒了;有人说是他感觉自己去日无多,不愿再小打小闹了……不管到底什么原因,郭桓案都是洪武朝血色杀戮的开端。

  不管从什么立场出发,朱桢都要想方设法阻止老贼开这个头。不然洪武朝还有十二年,这日子他么没法过了……

  定定神,朱桢对胡让吴印道:“你们担心的事情本王已经了解了,我会尽量让山东官场躲过这一劫的。”

  “多谢王爷!”两人大喜过望,忙起身就要跪地磕头。

  “你们先不要着急道谢,郭桓案不归我大哥管,而是我父皇直接过问,所以着实有些棘手。”朱桢给两人稍稍打个预防针道:“不过我会尽力的。”

  “是是。”两人忙满口答应,反正他们是不担心了。因为六王爷这种大人物,心里没有章程,是不可能开口说这种事的。

  “不过你们也要好好表现,不能再犯错了。”朱桢又沉声吩咐吴印道:“你们按察司为什么要等到上头下来人才动呢?本来山东所有的贪腐案都归你们管,要主动查起来,严惩不贷,让父皇看到你们的态度!”

  “是。下官明白。”吴印赶忙点头应下,恨声道:“明天就开始动手,一定狠抓一批典型,不,一大批典型!”

  “对,不要护犊子,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朱桢颔首道:“不然全身都会毒发的。”

  “你这边,要集中精力,把清丈田亩收好尾,案牍工作做扎实,不要着急草草完工。”他又吩咐胡让道:“本王想了想,去年为了赶着过年,实地测量仓促收工,着实太不应该了。所以那些不清楚的地方,所以不妨把最后一两个月的地段重测一遍,要核查到一个错都没有。为全国树一个典范。”

  最后他加重语气道:“要知道,这可是父皇最看重的事情!”

  “好。”胡让忙重重点头:“回去下官就亲自执行。”

  他都当布政使的人了,焉能听不懂,王爷的意思是,让他们先保持执行新政的状态。这样皇上哪怕要卸磨杀驴,也得等驴先把磨拉完了才行……

第一二四四章 不辱使命

  朱桢送胡让吴印出门时,看到平安一直在院子里兜圈子,胡子眉毛全都成了白的。

  “你没跟他俩去啊?”朱桢笑问道。

  “两位殿下根本就没去湖边,人家出来后就去书房,看书的看书,睡觉的睡觉,我就只好回来了。”平安讪讪笑道:“王爷跟他们聊完了,能单独跟末将聊两句不?”

  “咱俩朝夕相处这么多天,你有啥不能早说?”朱桢问道。

  “我那不是还没表现完吗?”平安便道。

  “什么表现?”他把朱桢说糊涂了。

  “咱俩说好的,我好好表现,王爷就带我上战场。”平安忙提醒他一番,又谄媚道:“现在表现完了,王爷还满意吗?”

  “……”朱桢同情的看着,朝自己狂抛媚眼的平安。去年审讯齐王府一干人等,收集老七罪状时,他了解到平安在齐王府都遭遇了什么。

  就举一例,老七拿出一颗褐色的药丸,说是自己亲自炮制的“人中黄”,只要他吃下去,两人的恩怨就一笔勾销。

  人中黄就是人的粪便,平安为了息事宁人,做足了心理准备,强忍着恶心吃了一颗……结果到嘴里发现还挺好吃,原来根本不是人中黄,而是桃酥之类的东西。

  “满意满意。”朱桢忙点点头。

  老七便大笑着又拿出一颗道:“怎么说你也是我干哥哥,本王还能真让你吃屎不成?来,尝尝本王亲制的“人中黄”。”

  但他脑瓜也确实不太灵光。据说朱棣当上皇帝之后问他:“靖难之役中,你有几次机会可以杀死朕,但为什么只扯破朕的衣服,而没有伤害我的身体呢?”

  “我当然相信平安哥的本事了。”朱桢大笑着点头,这个父皇最小的义子,确实身怀绝技。只是按照原本的历史,他大放异彩还要等到未来的靖难战场。

  在靖难战场上,他数败燕王亲自率领的军队,斩杀了朱棣不知多少员大将,好几次险些将朱棣擒于马下。史书上很多次出现“王大惧”、“燕军益大惧”这类字眼,足以证明他的彪悍。

  被软禁在齐王府那几天,平安受尽了老七的折磨,出来以后不正常才正常,要是完全正常,反而就不正常了。

  “那能带我去了吗?”平安期冀问道:“王爷你是知道我的,末将力能举鼎,枪法军中无敌,若用我当先锋,必可所向披靡。”

  “满意不满意啊?”平安追问道。

  平安讪笑着接过来,便毫无防备的送到嘴里大嚼了一口,登时带上了十万倍的痛苦面具……原来这颗“人中黄”是真的。

  看着他狂呕不停的惨状,老七和他一帮走狗却笑的前仰后合,还给他写了幅对联挂在他的住处门口:“堂堂山东都指挥使,吃本王亲自拉的屎!”

  这时的平安已经是兵败被俘的阶下囚了,按说他要是想活命,就该趁机说点好听的,比如“因为陛下有龙气,故而不敢伤害。”

  要么实话实说,“建文那个傻叉说了,休要伤我皇叔。我做臣子的,唯有听命而已。”

  都能让朱棣放下怨恨,可他却不知哪根筋搭错了,非要逞英雄说:“扯破你的衣服不是因为我怕你,是因为我想要活捉你。”

  朱棣听了大笑,本来还觉得欠了他点人情,这下彻底不觉得了……

  这时他要是铁铉一样以身殉国,倒也不是英雄,却又忍辱偷生了几年,直到朱棣都觉得奇怪,问了一嘴平保儿怎么还不死?

  平安才灰溜溜的自杀了。愣是把自己从万古流芳的悲剧英雄,混成了个笑话……可见脑子真是个好东西。

  朱桢估计平安就是因为没大有脑子,所以才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洪武末年,武将集团遭到大清洗,建文实在没人可用了,才轮得着他崭露头角。

  此番靖难八成是没有了,平安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让世人知晓他的本事了。

  所以朱桢觉得自己欠他一次大放异彩的机会,便答应道:“好,我带你上战场,不过你还得等等。”

  “啊,为啥?”平安问道。

  “为啥?”朱桢无语道:“你要是千户,哪怕是个指挥使,我都可以先斩后奏领着你去北平。但你他么是山东都指挥使,你让我怎么带你走?”

  顿一下又道:“再说,参战部队都是大将军定好的。现在都已经集结就位,只待军粮了,这回指定赶不上了。不过我保证,会帮你争取下一波参战,如何?”

  平安苦着脸道:“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呀?”

  “不会等太久的。”朱桢很肯定道:“消灭了纳哈出,就该剑指北元王廷了。而且以纳哈出的地位,还有他跟北元王廷的密切关系,说不定就知道北元皇帝猫在哪。”

  “真的?”平安一听激动了,要是能亲手抓住北元皇帝,自己就能一跃成为年轻一代的第一名将了!

  见他这么容易就信了,朱桢暗叹一声道:“总之你做好准备,等着调令吧。”

  “哎哎。”平安忙没口子应下。

  正月廿五,风停了雪小了,队伍继续北上,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山东界。

  进入北平后,就没有在山东那么好的住宿条件了,不过张季才还是竭尽所能的提供一切便利,让车队有柴烧,有窝棚住,不至于还要现搭帐篷。

  这对一个知府来说,已经是能做到的极限了。他这样卖力,朱桢自然也不好让他失望。反正定心丸已经送出去那么多了,不差他这一颗了……

  加上天公作美,气温升高,车队没遭多少罪,便一鼓作气抵达了终点。

  正月廿七傍晚,随着最后一车粮食从水门运入通州城,这次纵贯三省,往返四千里的“冰天行动”,终于落下了帷幕。

  从去年腊月廿九,朱桢决定用冰车运粮到现在,整整过去了二十九天。

  要是从徐达拜托朱桢,用一个月时间运来两百万石军粮那天算起,则是三十天,正好一个月。

  “幸,不辱使命。”朱桢长长松了口气。

第一二四五章 新帅人选

  通州素来就是漕粮入京之地,各项配套设施极其完善。所以进了通州城,有的是地方安顿民夫,就不用朱桢再操心了。

  他便返回了大将军府,那边一大家子还在等着给他接风呢。

  一进去后院,朱桢就看到徐增寿扶着徐达站在厅堂门口。

  他早知道大将军已经脱离了危险,但是看到徐达能重新站起来,还是十分高兴。

  “岳父!”朱桢抱拳行礼。徐达却在徐增寿的搀扶下,要给他磕头。

  “哎呀,使不得使不得。”朱桢赶忙上前一把扶住老岳父,徐达一下子就跪不动了。

  朱桢也只觉得两手轻飘飘的,昔日里精壮无比的大将军,既失去了力气,体重也变的极轻了。

  “王爷、贤婿,老夫、老臣都不知该怎么感谢你了。”徐达泪眼朦胧的看着他道:“你挽救了北伐,挽救了老朽的晚节啊!”

  “这不都是我应该做的吗?”朱桢笑着跟徐增寿一起把徐达扶进屋。

上一篇:爆红从报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