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芈黍离
刘皇帝不让刘旸参与税改之事,刘旸能够理解其用心,也清楚其中麻烦之处,但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刘旸怎么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哪怕是作为当朝太子的担当,也该尽一份自己的力。
李沆的出现,恰好引发了他的一些想法,进行一场尝试。
“殿下,陛下传命,让您与晋王殿下携有司出城,去迎接浔阳侯!”思量间,内侍王约急冲冲前来禀道。
闻言,刘旸神情不由严重起来,但很快恢复从容,有些感慨地道:“赵公终是回来了啊……”
“走吧!”
第312章 中宫虚悬,赵普索权
自崇德殿王宫门而去,王约又低声向刘旸禀道:“殿下,宫中还传来消息,陛下适才降诏,将礼部郎中郑敬如下狱了!”
刘旸闻言瞥了王约一眼,王约下意识地躬下身,蹑步跟着。作为太子,刘旸平日里需要操心的人事国务太多了,礼部郎中虽然品阶并不算低,但也不值得王约特地禀告。
“为何?”刘旸问道。
王约小心地应道:“据说是郑敬如向陛下上了一道奏章,说中宫虚悬已久,于国不利,希望陛下能早定后位,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听王约讲完缘由,刘旸步伐都不禁放缓了几分,袍袖下的手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淡淡道:“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嘛!”
闻言,王约更加小心道:“陛下反应愤怒,直言此人包藏祸心,差卫士将其下狱候办!”
在如今的大汉宫廷,倘若有什么禁忌的事,那皇后之位绝对首当其冲。自符后驾崩后,刘皇帝便下旨将两京的坤明殿封了,至于再立皇后之事,没有表露出半点意思。
当然,不是没人提过,宋琪罢相之前,便兜着圈子进了一次言,结果被刘皇帝严厉斥责一番,从那之后便再没人敢提了。
宫廷内外的权贵们,也都明白刘皇帝对符后感情,即便心有想法,也不敢再就此事议论,如今,中宫无主的状态便持续了这近两年。
只是,没曾想,这突然地,又有“勇士”冒出头来,重提旧事,甚至直言陈奏,而刘皇帝的反应依旧如此激烈。
而作为符后的儿子,对于此事,刘旸的态度自然坚定的,除了他的母亲,天下没任何一个女人有资格母仪天下。
因此,当听到有人再度向刘皇帝进言,请立中宫,他心中的恼火是可想而知的。沉吟几许,刘旸问道:“去查一查,那郑敬如是什么来历?”
闻问,王约直接禀道:“殿下,郑敬如乃是开宝十年进士二十三名,曾在河东、山阳任职,当过晋王府僚吏……”
一听这话,刘旸眉头顿时拧了一下,偏头看着王约,面带犹疑,目露审视,似乎在意外他效率之高,又似乎在思考此事背后的故事。
“三弟?”刘旸低声呢喃道:“不应该啊……”
“殿下,此事还当有所警惕啊!”王约拱手道。
闻言,刘旸立刻冷声斥道:“此言何意?这是你该说的吗?”
“小的多嘴了!请殿下恕罪!”王约面露慌张,赶忙弯下腰杆,局促地道。
“先去迎赵公!”缓缓地收回目光,恢复平静,刘旸摆了摆手。
眼下,晋王刘晞、赵王刘昉,可都在京中,前者为吏治整饬,也被委以差遣,巡察各地,一主政,一在军,年初方归。
在京的这些皇子龙孙中,除了刘旸之外,显然以这二者为贵。而倘若刘皇帝当真要立皇后,以后宫如今的情况,有资格的只有三人,高贵妃、折贤妃以及符惠妃。
不过,小符惠妃虽然姓符,但还是竞争不过前两者的,过去刘旸是子以母贵的话,在册立新后上,便会是母凭子贵了。
任何时候,皇后的册立,绝非单纯的皇帝家室,其影响牵扯到宫廷内外、朝廷上下的方方面面,严重点,便会动摇国本。
而于当下的大汉帝国而言,在太子正当盛年之时,册立一个新的皇后,不管怎么看,对太子的地位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尤其两个希望最大的嫔妃都有出色皇子的情况下。
刘旸实则是能够理解刘皇帝不立皇后的考虑,除了为符后深厚感情所左右之外,保护太子,维持其地位也是用心之一。此番郑敬如下狱,刘皇帝的反应证明,他想法如初,没有改变。
只是,刘旸自己却不能把刘皇帝这番爱护之心看作理所当然,再深厚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总是难免淡漠,刘皇帝能坚持两年,又能坚持五年十年吗?而刘皇帝心思之多变,刘旸也是体会颇深的。
因此,即便那王约不说,关于郑敬如上奏事件,他心中也提高了警惕,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不过,对于此事,他心中有所怀疑,虽然看起来郑敬如有晋王刘晞的背景,但刘旸不免怀疑,以他对刘晞的了解,是不可能做出如此明显到愚蠢的事情来。
这究竟是郑敬如昏昧不知,自作主张,还是有什么人在策动?以刘晞的精明,即便心存想法,也不会如此肤浅决定,徒惹忌惮。若是高贵妃……这倒有些可能!还是,背后还有什么埋伏?
怀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刘旸与同样受诏的晋王刘晞汇合,看他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揣摩。而刘晞,在听说郑敬如之事后,同样眉头深锁,面对刘旸异样的目光,心中同样多了几分警惕。
再把中枢各部司的头头脑脑及重要官吏们叫上,一行人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前往南城定鼎门,迎接赵普。
这样的礼遇,满朝上下,也没几人能承担得起。当车驾停下,排开了仆人的搀扶,赵普下地,踩实了京城的土地,遥望巍峨雄壮的洛阳城墙,紫薇城内直插云霄乾元大殿还是那般心生敬畏,赵普却有些心潮澎湃:大汉,你们的老宰相回来了!
会面、寒暄,自不必细述,与太子、晋王一道进宫面圣,刘皇帝接见赵普于垂拱殿,屏退了其他大臣,只让太子与晋王刘晞作陪。
这老家伙,保养得倒不错!这是刘皇帝再见赵普时脑中浮现出的第一念头,赵普比起刘皇帝还要大了将近十岁,但看起来,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虽然白发苍苍,但那双老眼依旧炯炯有神,不见一般老人家的浑浊。
“看来这江南水乡,确实养人啊!”刘皇帝拉着赵普的手,好生打量了赵普一番,拖着苍老的语调,感慨道:“两年不见,卿风采依旧啊!”
“江阴鱼米之乡,风光秀丽,人情和睦,确实是块养老的宝地!”赵普笑了笑,很是自然地说道。
闻言,刘皇帝抬指晃荡了两下,笑道:“朕都有些动心,想要去江南游览一番!当年南巡,止步于江宁,太后驾崩,不得不折返,如今,也约有二十年春秋,时光易逝,实在令人感慨啊……”
略作寒暄,君臣落座,宫娥奉茶毕。看着坐在席位上,腰杆依旧笔挺的赵普,刘皇帝再生感慨,不免想起当年赵普向自己奏事的场景。
小饮一口茶,放下茶盏,看向赵普,刘皇帝悠悠问道:“当初卿在朝为相之时,常与朕心心相印,只是不知,避居江湖这两年,与朕的默契可曾消减。朕此番召卿回京的用意,卿可知晓?”
闻问,赵普面色如常,略作沉吟,拱手作揖,道:“老臣斗胆猜测,是为税制改革之事吧!”
只是那么一刹那的感觉,刘皇帝感觉赵普此番回京,表现之间,多了那么一丝淡淡然,心态放得很平和,与当初在朝中应对自己时的小心持重的表现相比,变化虽然细微,但刘皇帝依旧感受到了。
嘴角扬起少许笑容,刘皇帝道:“赵则平,还是赵则平,闻弦歌而知雅意!既然如此,朕也就不啰嗦,开门见山地说了。
朕有意推行税改,也知晓其中的难处,但真正启动了,才发现其中的琐碎也麻烦,此事,事关天下臣民,干系江山社稷。
旧疾用新药,能否治好,朕不知道,是否会产生新病,朕也不知道,但朕已决意要改一改。这项重任,非寻常人能肩负,卿在江阴把自己身体调理得很好,就是不知,可愿意再居宰堂,帮朕治一治这天下之疾!”
听刘皇帝这么问,赵普缓缓起身,面太郑重,但没有丝毫的犹豫道:“但有所命,绝无推诿!”
“好!”见赵普如此干脆,刘皇帝不由得拍了下大腿:“卿不愧是国家柱石,老来为国,不辞辛苦,朕很是欣慰啊!”
说着,刘皇帝便吩咐道:“传诏,拜浔阳侯赵普尚书令,加内阁大学士,全面主持政事堂事务!”
“且慢!”赵普这时候出声了,打断刘皇帝兴冲冲的许官。
刘皇帝也不恼怒,笑眯眯地问道:“赵卿是否有什么顾虑?还是有何要求?”
赵普深揖,从容道:“陛下,自古改革,往往有来自方方面面的阻碍,而需要破除这些阻碍,执行者需要有足够的权威,否则,令不能行,禁不能止,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收获良效,改革也终将流于形式……”
赵普的意思,刘皇帝自然听明白了,虽然有些诧异于如此直白要权,但刘皇帝心中却反而踏实了许多,稍加思索,轻笑道:“赵卿所言在理!自古变革,有成有败,但失败者除了面对各利益层面的阻碍反击,但更关键的,还是在于当权者的意志不坚,前后矛盾!
朕话今日且放在这儿,税制改革,朕当全力支持,卿放手去敢。所涉之人事,尽由卿去处置,朕绝无异议!”
“臣奉诏!”见刘皇帝表态,赵普再拜一礼,坚定地道。
“朕还给你找了个帮手!”刘皇帝又指向一旁坐着的刘晞:“晋王刘晞,挂职尚书左仆射,协助尚书令,全面推进税改之事!”
此令一出,刘晞讶异,刘旸蹙眉,赵普难得地变幻了下脸色,目光从这父子三人身上一扫而过,迅速恢复从容。
对赵普而言,他已经不需为储君之事有什么顾虑了,他年纪已经到了,他的政治生涯,只在刘皇帝时代,不论将来即位的是不是太子,都将不会有他的位置。
第313章 晋王
“陛下,政事堂事务,一向是由李相公主持,今赵公还朝复位,不知李相公当如何自处?”这个时候,一直少作话的刘旸开口了,行了一礼,平静地向刘皇帝问道。
闻言,刘皇帝偏头看向刘旸,沉吟了下,有点随意地道:“赵卿回来太过高兴,倒是把李昉给忽略了。那依你之见,你这恩师,当如何安排啊?”
刘皇帝这话里,似乎带着点刺,不过刘旸心神却十分稳定,面态自然地应道:“近来漠北多事,乃蛮连续东侵,与契丹屡发冲动,塞北局势不稳,臣以为可让李相出任山阳,往镇漠南!”
听到刘旸的提议,刘皇帝稍微想了想,心中暗叹,这个儿子,倒是重情义,如此费心直言,却是为了拯李昉于朝政漩涡。
山阳……虽在偏处北疆,但可不是贫瘠之地,这些年依靠这各种牲畜及皮革出产,经济发展十分可观,又不乏沃土,号称塞上明珠的地方就有几颗。
更为关键的则是,不论接下来税改政策如何变化,以山阳的地理民情现状,都不会改革的重心,对于因税改而麻烦缠身的李昉,山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不过,刘皇帝并未如刘旸之愿,而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李昉是文臣,漠北纷扰,需要军事干才,他能岂能起到坐镇边疆的作用?山阳另换人去,着京畿都指挥使慕容承泰北赴任职,至于李昉,就让他去河南,接替史德珫,统管不了全国税改,河南一道总不至于如此迟误了吧!”
听此吩咐,刘旸呆了下,心中微叹,只是表示认可,李师终究难以彻底摆脱此间纷扰啊……
如此,大汉朝廷中枢的又一次重大人事变动,就此定下了。数月之间,来来去去,足足有三名宰相的变动,从王著到李昉、赵普,每一个都是足以影响朝局的变动,当然,一切的变化也都是围绕着税制改革。
说起李昉,少年得志,高中状元,成为皇帝近臣,也算是元勋故旧。由于出色的文才,在士林中威望甚高,又因屡任重职,还担当过太子太傅,在朝中的地位也十分崇高。
但其仕途际遇,却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屡起屡扑,起起落落,不甚寻常,若是算上当年的登闻鼓案,这已是李昉第二次被降职黜免,外放离京了。
当然,所谓的不顺,也只是相对而言了,毕竟李昉的人生早已达到了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自中枢到地方,各级职位都担任过,包括一言九鼎的宰相,履历之丰富,际遇之复杂,也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说完李昉的安排,刘皇帝又露出笑容,亲切地对赵普道:“赵卿千里赴京,一路辛苦了,先回家安顿,歇息片刻,晚上朕再给你接风!”
“谢陛下!”赵普也不推辞,起身拜道。
离开垂拱殿,刘旸与晋王刘晞联袂而行,兄弟俩缓缓踱步于宫室之间,一时都没有作话,只有轻微的脚步声,飘忽于廊道间,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良久,终是刘旸开口了:“三弟,陛下此番委你以要务,可是重任相托啊!”
听其感慨,刘晞瞥了刘旸一眼,背在身后的双手摊开,面露苦笑道:“不瞒太子殿下,臣也大感意外,如今,只感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吧,生怕辜负了陛下信任!所幸,有赵相公主事,臣想来只有尽力做好辅助工作,希望不要出现太大的差池吧!”
刘晞这么说,刘旸摇了摇头,看着刘晞,表情认真地道:“三弟谦虚了!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佐世济民,安邦定国,比之任何宰相贤臣都不差。陛下对你的信重是人所共知的,以皇子拜相辅政,这还是当朝第一例,只需好自为之,为国为民,发挥出你的才干即可!”
刘旸这番话落,刘晞平静的双眼中闪过一抹异色,面上倒也从容,以一种轻松的语气对刘旸道:“殿下可是高看臣了,我何德何能,岂敢同朝中良臣贤相相比,我这闲散的性子,素为陛下斥责,此番,想来也只是因缘际会,要做的也只是些得罪人的差事罢了……”
对于刘晞有些小心的回答,刘旸沉默了一下,方才轻笑着叹道:“我只是有感而发,三弟不必介怀!”
兄弟俩又闲扯两句,各自离开,只是没走两步,刘晞忍不住回首,望向刘旸那挺拔的背影,两眼之中露出深思,眉宇间隐隐有些愁绪。
刘晞知道,自己这个太子哥哥当得并不容易,但如此敏感的表现,还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适才交谈间那么多暗示,不断的机锋,也让刘晞暗自警醒,性情温厚如刘旸,也难免猜忌之心,他接下来的日子,恐怕是轻松不起来的。
另一方面,则默默揣摩着刘皇帝的用意,让他参与税改,刘晞是提前预料到的,从安排他与刘旸一道出城迎接赵普就已经窥出些端倪了。
但是,拜他为尚书仆射,入职政事堂,这是刘晞怎么也想不到的。就如刘旸所言,皇子拜相,自刘皇帝当国以来,就从来没有过,当年,他们这些年长的皇子,参与中枢朝政最深也就是担任一部司主官,即便如此,也饱受瞩目。
而放宽到立国以来,那也只有建国之初,刘皇帝与先魏王刘承训兄弟俩,以皇子亲王之尊,参赞朝政了,而那时,刘皇帝也曾有宰臣的头衔在身上……
这么一想,刘晞没有感到荣幸,只觉屁股底下火辣辣的,这是又一次被皇帝老子架在火炉上烤了。天家之子,大多是早熟的,而刘晞知事则更早,很少时起,刘晞就知道低调藏拙了,在与高贵妃的“较量”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不过,刘晞能够瞒得住旁人,却瞒不过在四大皇子身上投入了大量心血的刘皇帝,同样在很早的时候,刘皇帝便知道这个三儿子很会隐藏,因此也一直在逼他的潜力,不断地委以差遣重任。
而这些年,刘晞参与朝廷事务也算深入,但与秦王刘煦的锋芒毕露不同,刘晞即便在漠南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也没有像刘煦那般,苦心孤诣地经营自己的基本盘,对中枢事务更是表现出一种默不关心、泰然处之的态度,在漠南期间,没有交结文武,没有培植党羽,仅仅是中规中矩地为朝廷稳固边陲,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但藏拙也不是这么好藏的,越是低调,越是不争,反而显得聪明,也正是那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很受刘皇帝欣赏。
刘晞实则也明白自身的矛盾之处,要说对刘皇帝屁股底下那张宝座一点想法都没有,那也是自欺欺人了,连九皇子刘曙当年都还隐露念头,何况聪敏如刘晞。
只是刘晞脑子比较清楚,知道自己希望不大,总是保持着一种理性。然而,或许正是因为心底潜藏的那点想法,也让刘晞无法像齐王刘昀那样,做到真正的在在闲适。
而此番,面对刘皇帝的委任,当刘旸都不免表现出忌惮之心后,刘晞的心中产生了三十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复杂,甚至有些迷茫。
刘皇帝是年迈了,开宝时代不知还能持续多久,而接下来他的前路,又该如何走?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真审视的问题。
第313章 晋王一家子
出宫之后,刘晞便直接回府,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他都需要调整一番,接下来无法再向此前那般优哉游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