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芈黍离
没来由的,刘晞竟然有些羡慕起齐王刘昀了,老五在回京的这段日子里,过得可是潇洒多了,呼朋引伴,游戏人间,尽情享受洛阳风华,摆弄他感兴趣的那些奇淫技巧,只有闲暇时分,方才关注一下《齐王西游记》的编写进度。而对于刘昀的“不着调”,刘皇帝也头一次没有斥责,闻之也只是笑了笑,任他去了。
甚至于,刘晞觉得九弟刘曙都比他们这些人活得自在,都道老九荒唐混账,但他活得自如,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做什么,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与想法,反而让人不会有什么戒心……
晋王府坐落在洛水以南,离皇城不算远,刘晞回府之时,日且西移,依旧释放着炽烈的光芒,催人汗下。府内,正处在一种愉悦融洽的氛围之中,晋王长子、临海侯刘文海回府了。
由于出海使国的辛苦功劳,刘文海被封为临海侯之后,便独立开府了,为了表示对这个孙儿的喜爱,刘皇帝还为他配置了府邸、庄园、仆侍。而刘文海在过去的半年多期间,则一直在由温国公向训主持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学习训练。
同武举一样,脱胎于早年奉宸营的大汉陆军军官学校,也成为了大汉将士上升进步的另外一条途径,并且武举要重要得多,门槛更高,限制更多,但同样的,学员的前途也更广阔。
正式成立已经十多年了,杨业便是当年筹备学校的主要功勋将帅之一,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已经十分完善,除了传统马步军大类,另有军令、军法、工程、后勤诸科,前不久,又新增了炮兵科。
毫无疑问,这里才是大汉军队真正的传承之所,勋贵子弟云集,军中英才扎堆,学制三年,而结业的每一个军官,放如军中,都是百将起步,表现出色、背景可靠者,直接从营将做起的也有不少。
到如今,军官学校已然成为了大汉高级军官的摇篮,没在这里镀过金的人,若无特殊际遇,是很难走到高位的,最早的一批学员,已有成为一道都指挥使的了。
刘文海到军官学校,除了刘皇帝的安排之外,也有他自己的意愿在里边,出使中亚,让他饱受磨砺,也经历了战火,虽然一度凭借着机敏摆脱危险,但不能仅靠天赋,想要通过在军官学校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
当然,他更感兴趣的是海军,只不过海军军官学校设在东京金明池,暂时没有西迁,高贵妃舍不得,只好暂时修习陆军功课。
晋王府内,见到刘晞归来,在王妃宋氏的带领下,一干王府妇眷及刘晞的子女们,赶忙迎了上来。目光一扫,看着自己如今这一大家子,刘晞脸上也露出了点笑容,一种温馨的感觉在心头滋生。
刘晞并不是清教徒,王府女眷不少,除了王妃宋氏之外,侧妃、妾室另有五人,子嗣也不少,如今已有四子二女,最大的自然是刘文海了,另有次子刘文洋、长女刘文沁、三子刘文澜、四子刘文清、次女刘文沅。
王府女眷虽多,但刘晞的挚爱,还是宋氏,不只是因为结发之妻,还因为这是惠国公宋延渥与他姑母永宁长公主的女儿。
看着笑语吟吟的妻妾子女们,刘晞从乳母怀中抱过方三岁的幼女刘文沅,逗弄一番,略带好奇地问道:“何事让你们如此高兴?”
王妃宋氏由于出入宫廷,见多识广,向来举止得体,落落大方,此时也颇有主母风范。闻问,请刘晞落座,轻柔笑道:“学校休课,大郎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只鹦鹉,口吐人言,甚是可爱!”
“哦?”刘晞来了点兴趣,望向刘文海手中提着的一只鸟笼子,里边关着一只通体绿色,额带赤羽,看起来鲜艳亮丽、玲珑可爱的鹦鹉。
刘文海见状,立刻逗弄引导了一番,那鹦鹉鸟立刻欢快地发声:“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鹦鹉学舌啊!”刘晞笑了笑,道:“我记得《宋书》中有载,南宋元嘉年间,南洋阇婆国遣使献贡,其中就有赤鹦鹉鸟!”
闻言,刘文海禀道:“爹真是博闻强记,此鸟正是来自阇婆国的赤鹦鹉,乃是南洋的一个朋友差人送来,我观此鸟甚至聪明,学人言也快,特地拿回王府,给爹娘逗乐解闷……”
听其介绍,刘晞眉头微蹙,问:“南洋的朋友,是谁?”
注意到刘晞的表情,刘文海不敢隐瞒,答道:“他叫张朝光,出使回国途中,在良平岛结识的!”
“是何背景,做何营生?”刘晞紧跟着又问。
刘文海:“是海陵侯家的子弟,如今在南洋开矿,另做些货殖贸易,儿见他年纪轻轻,便敢闯荡南洋,不惧危险,深入不毛,颇合意气,因而有些来往……”
听其解释,刘晞这才点了点头,不过眼神中刘露出一抹思索。回神之后,将幼女递回,冲王妃等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独留下刘文海。
堂间,看着自己英武挺拔的长子,刘晞心中还是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如今的皇孙之中,东宫二子且不论,就属秦王长子刘文渊与自己长子刘文海最为出彩了,他们也是皇孙之中唯二有爵位的。
刘文渊不到十岁便随其父往镇安东那苦寒之地,十来年下来,接受着刘煦的言传身教,治政安民,十五岁便开始在安东驻军中历练。这些年安东夷乱不休,刘文渊也长期身处在治安战一线,在对安东境内外土著蛮夷动乱之中,闯下赫赫声名,还曾参与对北方蒙兀室韦的驱逐战,立下不小功劳,两年前,在刘文渊十八岁时,被刘皇帝封为海东侯。
而自家儿子的表现也一点不差,虽然长处深宫,养于妇人之手,但高贵妃的严格刘晞是从小体会的,在母亲的培养之下,刘文海文才武功都远超常人,异域出使,不见丝毫畏惧,出使过程中也表现出众,深合刘皇帝为大汉注入的开拓进取精神。刘皇帝都很满意这个孙儿的表现,作为父亲,刘晞自然与有荣焉。
不过,该有的严父姿态,还是该有的,板着脸打量了刘文海许久,方才伸手示意他坐下,询问起他在军官学校的表现来。
当然,刘晞实则是一直关注着的,只是有些事情,从旁人嘴中,与从刘文海自己描述,还是有所差别的,正可两相对比。
了解了一番学业上的事后,刘晞方做出一番严肃的表情,轻声问道:“你今后,就打算从军了?”
感受到父亲问话中的郑重之意,刘文海没有仓促回答,而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方才肯定答道:“是!儿以为,大汉国内虽则承平,但小乱不已,外部则更加纷扰不休,北方有夷狄不臣,南方有蛮部作乱,安西与大食诸国仍在角力,南洋诸国虽曰臣服,但背地里反抗之心蠢蠢欲动,将来必有用武之地!”
见年轻的儿子侃侃而谈,说起大汉的内外部环境,刘晞脸色逐渐恢复了和煦之色,冲他点点头:“既有此见识,既有此志向,就努力坚持,不可半途而废!”
“是!”见获得了父亲认可,刘文海有些喜不自禁,赶忙道。
“那只鹦鹉,就不用留在王府了,改日献到宫里去,给你祖母解闷,学业之余,也要多进宫陪陪她老人家!”刘晞又吩咐道。
“是!儿明白!”刘文海迅速地点点头,他基本上高贵妃带大的,对祖母的感情自然也十分深厚。
回府之后,刘晞忽觉心情好转许多,那种压抑的负重感都减轻不少,从未觉得,自己竟是如此恋家。不过,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便收到了一则消息,那上奏立后的郑敬如被赐死狱中了……
第314章 门庭若市
夕阳的光辉透过窗棂进入书房,照在刘晞的面庞上,端坐在书案后,刘晞的表情也显得有些阴晴不定。凝眉沉思,眉头越蹙越紧,始终不得缓解。
沉吟良久,方才抬头,对候在面前的一名王府侍从官吩咐道:“想办法,去查一查,究竟是谁指使郑敬如上奏,是谁在背后作祟!”
“是!”
其人退下后,刘晞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事他冤枉啊,根本不是他做的。他真有想法,也绝对是谋定而后动,绝不会用此等粗劣的办法,更不会指使与自己有关系的郑敬如,把矛头引向自己。
当然,刘晞也相信,以刘皇帝的英明,是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问题的。只是,以如此快的速度,如此狠决的手段把郑敬如给处决了。刘皇帝有八个字的评价: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这就仿佛给此事定了性一般,让刘晞难免忧虑,抬眼北望,透过层层庭院、重重宫门,都仿佛能感受到刘皇帝那注视着自己的目光,那目光之中,带着审视与警告。
这朝中的局势,却是越发诡谲了,纵皇子亲王逐波其间,也难免无所适从,刘晞此时便大感压力。
伴着一缕深沉的叹息,刘晞收拾心情,翻看起京畿地区土地清丈的进展情况以及既有各项税务的问题。在这方面,他实则早就有所准备了。
——
赵普归来拜相,对于大汉政坛而言,毫无疑问是一桩震动朝野的大事,其轰动程度,甚至把李昉罢相的热度给压下去了。而李昉还未离京前往河南赴任,就几乎被人遗忘了,其灰头土脸,至多在京中权贵的言谈中作为调侃的笑料。
而相比于李昉的降职下放,回归的赵普显然倍受瞩目,在大汉朝廷,二者的份量是没法相提并论的。朝中权贵们的反应也各有不同,尤以初步形成的改革派与保守派最为激烈。
对于改革派而言,赵普的回来,意味着终于有一个能真正做事的人回来了,他们摩拳擦掌,准备跟着赵普这个权相大干一场。而对保守派而言,则不啻于一道惊雷,今后的日子显然不那么好过了,赵普可不似李昉那般迂缓,是不好糊弄的主。
随之颁布的拜相明诏书,也清清楚楚写明了刘皇帝交给赵普的任务,其坚决的税改态度,也显露无疑,朝中争论之声立时大减。
威慑力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赵普一归来,就已经有人考虑着要转变斗争思路,要采取灵活机变,不能一味对抗蛮干,以免被赵普给办了。
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则有种喜从天降、弹冠相庆的感觉,那便是这两年间,被不断打击剪除的原“相党”的枝枝叶叶,恩相终于回来了,他们的机会来了,他们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随着消息的不断扩散,在赵普还未回家,洛阳城内原本冷清已久的赵府迅速变得门庭若市,携礼过府拜望慰问着络绎不绝,几乎塞断整条柳街,倒把看家守户的几名赵府家奴给惊到了。
由于人情汹涌,开封府甚至派出了两队差役到现场,驱散围观群众,维持秩序,疏通道路。赵普当年去职时,走得平静,洛阳这边的府邸,也根本顾不上,虽然留有几名仆人照看,但两年下来,也难免陈旧,多了些落魄之意。
于是,上门的宾客们,都勤快地放下贺礼,扫地的扫地,补漆的补漆,甚至有砌墙盖瓦的,一个个尽显十八班艺能。
当赵普回到赵府时,见到的自然是一副人声鼎沸的场景,堵在外围的官员们,自然不敢一拥而上,相反,喧嚣声逐渐沉寂下去,热情而期待地望着赵普,老实而默契地让开一条道路,让赵相公的车驾通过。
府门前,几名有些面熟的官员,正架着梯子,帮忙更换牌匾,把写着“浔阳侯府”的新匾挂上去,边上另有几面同样文字不同样式的匾额,一个个都是堂皇大气,显然考虑到此事的人并不少,并且效率奇高。
不过,见着这幅场景,迎着那一道道谦恭的目光,感受到他们的奉承之意,赵普一张老脸显得十分难看。就是他当年在位之时,虽然宾客盈门、车水马龙,但也没有如此的阵势,这热闹的场景,甚至让赵普感到有那么一丝荒诞。
看着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人五人六的官僚们,不惜拉下脸面,亲自干起下九流的行当,只为了表现逢迎,哪怕知道未必会有效果,甚至会引起赵普的厌恶,但依旧做了,其中还几名赵普当初比较赏识的下属……
威严的目光,横扫全场,目光所及,一个个都放下了手中的动作,低眉顺眼,整个赵府内外逐渐安静了下来,空气静得甚至有那么些许尴尬。
没有对这些幸进之徒废话的意思,赵普直接对随从吩咐道:“去给老夫开一个房间,今夜就下榻宾馆!”
“是!”
“相公既已回府,何必……”靠得近的一名官僚听到了,赶忙说道。
没让他说完,赵普便指着府内外的一干人等,冷冷道:“这可不是老夫熟悉的府邸,怕是难以住习惯!什么时候恢复本来模样了,什么时候老夫再回来!”
说着,赵普注意到周边维持秩序的那些差役,冲其中一名皂吏服色的中年人招了招手。其人见状,快步上前,满脸敬畏:“小的见过相公!”
“你是洛阳府下的职吏吧!”赵普道。
“回相公,小的是军巡使下的治安巡吏王舟——”
“老夫不管你叫什么!”赵普淡淡地打断他,直接下令道:“给你一个差事,带着下属巡差,看着府内外的这些人,监督他们把老夫的府邸恢复原状!”
“小的遵命!”在赵普的眼神压迫下,根本容不得迟疑,这名小小巡吏立刻应道,心中则不免暗思,听赵相公话的意思,应该还是记住了自己名字的吧……
做好交待,赵普欲去,不过大概是觉得什么也不说有些不合适,站在车辕上,环视一圈,肃容道:“若为公事,可呈禀上司,若为私情,恕不接待!”
说完,钻入马车之内,很快在众人眼巴巴的目光下,扬尘而去。初归的赵普,实在是倍受关注,赵府出现的动静,那些荒诞魔幻的行为,荒诞的场面,很快便传到了刘皇帝的耳中。
对此,刘皇帝淡然一笑,一副不以为意的模样,甚至出言调侃,说京城的官吏都热情了,也太悠闲了,连赵普都受不了,不得不远避宾馆。
不过,紧接着又让喦脱从宫中各司局抽调了一批内侍宫娥,出宫前往赵府,帮助赵普料理好家务。其他人能坚决拒绝,面对刘皇帝的赏赐,却只能叩谢皇恩了。
因此,赵普并没有在宾馆住成功,当夜在御宴接风之后,赵普得以与刘皇帝促膝畅谈,聊至深夜,刘皇帝甚至让赵普留宿宫中,荣宠之深,冠绝人臣。当然,一般刘皇帝表现出此等亲近恩宠之时,也意味其所承担的责任与压力就越大。
而在赵普回京拜相引起的诸多反响之中,自然也包括宰臣赵匡义,据说他直接把最喜爱的一块玉珏给摔了,赵匡义大概是人生第一次破防了。
第315章 赵匡义有个大胆的念头
赵匡义是有理由破防的,对于赵普的归来,经过这段时间的琢磨,他已经接受了,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刘皇帝最终对赵普的礼遇以及职权委任,依旧让赵匡义发酸。
即便赵普当年担任首相之时,职衔最高也只不过是尚书左仆射,如今直接委以尚书令,名副其实。另外还要加一个内阁大学士衔,以政事堂宰相挂内阁大学士头衔,仍旧是刘皇帝当国以来第一例。
虽然自内阁成立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虚衔,并没有真正起到制衡政事堂的效果,但其政治地位与待遇却十分高,能挂此衔者,无不是公卿勋贵、柱国大臣,并且不是随随便便一个退居二线的大臣都有资格的。
何况,即便不掌握实权,不处理具体事务,那也是刘皇帝的顾问大臣,可以参赞任何军机大事,对朝廷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
刘皇帝初设内阁之时,便有人研究过这个机构,《会典》里边关于其职能的描述有些笼统,但很多人都看出来,这就是有效仿当初崇政学士的作用,是刘皇帝平衡朝局的一项举措,只不过侍从在刘皇帝身边人从一些资历浅薄的年轻后生变成了一个个功成名就的勋贵大臣,而实权则被大大限制了。
而由于刘皇帝的长时间放权,内阁渐成虚职,到如今则完全沦为顾问的角色,并且,现状是顾而不问。只是,有一点比较关键的是,职权之轻重,并非完全依照朝制规定而来,有的时候,看的是皇帝的意志,这比起那些死板的制度显然更加重要,而越是权力金字塔尖处,越是如此。
毕竟,高处的位置太窄,皇帝的影响力与掌控力也就更强。拿首相来说,大汉从来就没有设立首相一职,不论是《会典》还是《总类》等书卷条文之中,对官制的阐示中,都没有关于首相职位权的定义。
而大汉首相的来源,只在刘皇帝的态度,以及朝廷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朝廷可以设七位、九位乃至更多宰臣,但谁能成为众臣之首,享受最丰厚的相权,谁能和协同僚、辅弼皇帝调理阴阳,这一切都以刘皇帝的意志转移而转移。
内阁与政事堂之间的关系,也是类似,此前刘皇帝将事务权下放给太子与政事堂时,内阁就是虚设,但这两年,随着刘皇帝开始重新深入过问乃至干预朝政之时,内阁的权势又有所增加,如今,除了赵匡胤、向训、李洪威等几名公卿元勋挂着大学士衔外,刘皇帝又新增补了四名内阁学士,协助他处置国务。
权力的平衡转移趋势,已然十分明显,在这个当口,刘皇帝让赵普兼内阁大学士的用意就容易揣测了,这是表明对赵普的信任,表示对赵普改革的坚定支持。
这样的形势,对赵匡义而言,自然就不乐观。赵普可不是宋琪、李昉、王著、吕端那些人,赵匡义心中格外忌惮,根本没有压制的可能,甚至只能小心应付。
赵匡义这个宰相,与其他人不同,并没有直接兼管的部司,曾经先后负责过刑部、工部,但都在这两年的调整中被剥夺了。
因此,至少这两年而言,赵匡义并没有实际控制的部司,手中的权力并不牢靠,宋琪、李昉在任时,他什么都能过问一下,甚至插手,但是赵普回来,那怕是什么都管不了了。
赵匡义甚至可以想象到,今后的数年里,他在赵普的“淫威”下瑟瑟发抖,才干难用,壮志难伸,乃至被排挤出朝堂。
感受权力的流失,这才是赵匡义心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愤懑、不甘,乃至惶恐,品尝过权力的人,若是让他放下,是极其痛苦的,甚至会成为生死大敌。赵匡义如此,赵普实则也是一样。
另一方面,则是对晋王刘晞的任用了,这同样是个难缠的角色。皇帝太子以下,赵匡义曾一度是朝廷的当权者中的二号人物,王著、李昉相继罢相,赵普复相,他的位次不进反退,这是何道理。且不论刘晞才干威望如何,他赵匡义再自信,也不敢说能压过晋王一头。
对此,赵匡义很不理解,不知刘皇帝如此安排,究竟存着什么样的用心。是想要让刘晞通过税改得罪一批人?还是借着做事的机会,培植势力,提升影响?
有过类似想法的赵匡义比较倾向后者,但也正因如此,他更加费解,刘皇帝就不怕引发夺嫡之争,影响传承有序,动摇社稷稳定吗?
赵匡义的权力欲望太盛了,心思与念头也太杂了,因此面对朝局的重大变故,他显得有些患得患失。
而在他伤神头疼之际,一则对赵家而言,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消息传来了,东宫慕容太子妃有喜了,经太医诊断,太子妃害喜征兆十分明显。
宫里宫外自然是喜气洋洋,但对赵匡义这样的政治动物而言,却不由得不多几分思量,考虑此事能够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这些年,东宫之中斗争不断,基本是慕容与赵氏两家围绕着两个皇孙而展开。而太子妃无子,一直是慕容氏最大的短板,虽说把萧氏之子收养,但契丹血脉始终为上下内外所忌讳。赵匡义等人,也始终没有真正把萧氏看成对手,虽然有所打压,但不论是萧思温还是萧绰,都是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再加上太子刘旸的维护,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