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15章

作者:芈黍离

第269章 军事会议

“有这些官吏充实,也算勉强解了安治辽东的燃眉之急!”站在辽东舆图前,刘旸沉吟片刻,平静地说道:“时下的安排,都是在辽制之下,进行处置的!”

“契丹朝廷对于辽东的州县设置,有些不够合理,州邑过于密集,一城一县即为一州!”刘旸指着地图上,那些零落分布的辽置州县:“眼下所复辽东十三大小城,即十三州,城小民寡,这完全不适合大汉地方官制!”

“殿下所言甚是!随驾僚属们,已就此事进行商讨,一致认为,对收复土地、城镇、人口,必须依照汉制进行调整,并且必须对辽东的州县需要进行裁撤合并,以减少官吏,以免冗肿!”慕容德丰说道。

“嗯!”对此,刘旸露出了点满意的神情,指示道:“那就让他们,就此议出一个裁并条陈来,届时我上报朝廷!”

“另外,各州县名称,也当相应地重新命定!”刘旸又道。

辽国设的这些州名,着实有些扎眼,并且,像名为苏、复、宁、辰、耀、银者,是与大汉已有辖州重名的,也是必须得更改的。

事实上,只要稍加了解,就能发现,辽国似乎把大汉从南到北的一些州名,都给“挪”到了辽东,仿佛有汇华夏精华于辽的意思,这种政治上的野望,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大汉王军复归,辽东也将恢复它本来的面貌,更化改制,从名字上就开始了……

“辽阳位置有些偏南了,是否该更改辽东治所?我觉得,沈州似乎要更合适些!”刘旸突然又提起一事,语气中带有少许的迟疑。

也因为,如今东路大军,行营是设置在沈州了,以便就近都率各军,以针对东北面的辽军残部。而刘旸则留在辽阳,总督军政,这也是地理上的缘故,哪怕沈州只在辽阳北面百来里。

“如论位置,沈州确实要更居中些,但辽阳毕竟底蕴要更加深厚,城池经营,也要更完善些!”慕容德丰道。

“此议日后再说吧!你记一下,待战事结束,班师之后,可拿到朝廷中再作讨论!”刘旸想了想,也觉得考虑此事还是有些远了,直接吩咐道。

“八月就要过去了,也不知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何时能够平息下来……”刘旸感慨了一句。

很快,就调整过心态,命人取过外袍披上,往外走,嘴里吩咐道:“备车,出去看看!”

“殿下想巡视何处?”马怀遇请示道。

“先去城外难民营,看看有无整改,是否还那般混乱无序!再……”

刘旸话没说完,马怀遇就劝阻道:“殿下既然知道难民营乱,更不当亲往,若要了解,自有僚属将吏代为巡察!”

“你也学会谏阻了?”看着马怀遇一本正经的模样,刘旸笑了。

马怀遇也一改朴实,挎着佩刀,认真应道:“这是小臣职责!”

“殿下,难民营龙蛇混杂,胡汉杂聚,虽多老弱,也不乏强人,若有契丹贼匪,混入其中,殿下亲往,那实在不妥。怀遇所言不假,还请殿下三思,不要轻赴险地!”

刘旸的耳根子相对较软,更不似刘皇帝那般固执,见这二人一唱一和,也有些无奈,想了想,摆摆手,道:“罢了,就从了你们。先去仓场看看粮料军械,再去军营,探望那些还未伤愈的将士……”

“是!”

经过调整,辽阳这边,驻扎有多达九万人的汉军,以高怀德所率东线军队为主,也是攻破辽阳的主力部队。当然,另外还有两万多来自山东半岛的民役。

……

九月朔,进入暮秋的第一日,整个辽阳城都紧张起来,虽然从陷落开始,就没有放松过戒严。不过这一日,城池的气氛明显严肃了几分,关楼及衙署的守卫,街道巡逻的官兵,精气神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

大元帅府堂上,济济一堂,除了正在东北面负责军事守备的马仁瑀外,自太子刘旸以下,包括赵匡胤、高怀德在内的各级将帅都赶来辽阳,这是自攻陷辽阳后,进行的第一次全体将帅会议。

在座的,除了东路军的高级将领之外,还有曹彬在座陪听,位次仅在刘旸之下,虽然论地位赵、高二人要在他之上,但曹彬毕竟是天子派来犒军的使节。

寒暄的话,已经讲过了,正式会议上,便直入主题。刘旸这边需要将朝廷对辽东的安治政策做好传达,沟通需要军队继续配合的地方,眼下辽东军政一体,军在政前。

赵匡胤呢,也需要将各州守备布置、治安状况、军事组织调整以及辽军残部、东北局势做个汇报。

“……这一个月来,耶律斜轸聚残兵败众于通州,意图籍通远城固守,具体军力,仍未确定,但是根据密探观察奏报,敌已拥军力不下五万人!”赵匡胤说道。

“辽河一战,不是使辽东辽军重创,元气丧尽吗?这短短一个月,何来如此多兵马?”刘旸眉头微蹙,有些不解。

“殿下不必担忧!”赵匡胤从容地解释道:“军力虽然聚起来了,但已丧之元气,却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

据查,通远的辽军,一部分来自北撤的败军及逃亡胡人,一部分来自西面上京道的援军,一部分则是从东北黄龙府溃散的人马丁壮。人虽不少,但有战斗能力的军队,不足一半,并且短缺兵器、粮草、战马,同时,士气低落,再面对我军,战力也必然难支!”

听赵匡胤这番话,刘旸顿时有种心安的感觉,嘴角挂着点矜持的笑意,颔首道:“如此说来,东北面局势,仍旧在我们料想中?”

“或许,比臣等此前预想的还要乐观!”赵匡胤也面带笑意,胡须都抖起来了,说道:“自室韦、完颜女真起兵后,辽军已连失城部,渤海故地州部也已失控,沸反盈天,一片混乱。

后方已乱,耶律斜轸想要据通州防御固守的意图,已是彻底落空。东北诸州部,非但不是其防御大汉的依仗,反而成为其后患。武德司、军情司在挑动东北部族之事上,居大功,不只乱了辽军防御,也为日后我军进兵东北,讨灭不臣,打下基础。

趁着我军休整的这段时间内,耶律斜轸聚集起的兵马,也遣派了几支军队,前往平叛,意图平息动乱,稳固后方。

不过,就目前已悉情况来看,结果不妙。一则辽军实力不足,又有我军在咸通地区西南的威胁;二则叛众多而散,难以尽剿。

以完颜部为首的女真人,已然组成联军,进兵黄龙府;突吕不室韦部,则举兵东进,略渤海旧地,如今正与铁骊人交战;其余渤海州、部,或举部同反,或婴城自守,甚至已经开始相互攻伐、吞并……”

“东北诸州部,既然乱成这样,荣公可有跟进应对之法!”刘旸的眉头已然彻底舒展开来,沉吟少许,问道。

“此来辽阳,正欲禀报殿下,臣已着马仁瑀整备兵马,军需辎重也在调运中,只待令下,便向咸平进军!”赵匡胤拱手请示道。

“荣公认为,可以动兵了?”刘旸问。

赵匡胤:“自休战以来,各军将士已然得到充足的休整,尤其是马仁瑀部,更是充实精锐战力。已占地方,虽未彻底肃清,却也难对我军进兵,造成牵制,维稳地方的军队,也做好了布置。

更重要的,需要继续向耶律斜轸施压,继续打击,迫其入绝境……”

第270章 立场

一场军事会议,开了足足一个半时辰,主要是刘旸与赵匡胤之间的问对,其余将领,除涉及相应军务者外,基本属于旁听。

随着刘旸起身,含笑宣布散会,堂间原本严肃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下来,尤其当提到已经准备好的酒宴后,更引得一干将领们欢喜。毕竟,茶喝了不少,没滋没味的,总归没有酒肉更得人心。

与会的高级将帅们,都是大汉的贵族阶层了,这些年也都开始向上流社会进化蜕变,但终究是武将,很是有些人都是发迹于微贱,骨子带有武夫的粗豪。

刘旸呢,则没有直接去参与宴会,而是命慕容德丰引赵匡胤、高怀德、曹彬以及郭廷渭四人前往书房,这显然是另有要事相商。

室内很安静,几人落座,似乎也都知道太子要谈什么。没有多废话,刘旸直接看着他们,沉声道:“行在所传备战高丽诏令,诸公想必已然知晓,方才会议未曾提及,我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从刘旸那稍显凝重的表情来看,对此,他是持保守态度的。闻言,将帅重臣四人,无不露出了类似的表情,都有所迟疑,只是不知道是针对高丽展露出的野心,还是对皇帝毫不妥协的态度。

面对着太子沉凝的目光,也并没有沉默太久,郭廷渭首先开口了:“小小高丽,狼子野心,竟敢觊觎我天朝国土,欲行趁火打劫之事,必需予以教训!臣建议,先下手为强,趁其瞻前顾后、迟疑不决之际,先行遣军南下,破其军,略其地,打消其妄想!”

郭廷渭的态度可谓鲜明了,他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毕竟,自从苏州港海战之后,他所率东海水师,作用便直线下降了,这几个月来,几乎彻底沦为辽东大军后勤补给的护卫。

那么多水军舰船,要么停留在军港,要么就只能作为护卫,更过分的是,此前韩徽前来沟通,希望能够分出些战船给他们当运输船用,这如何能忍。

接下来,不论辽东战局朝哪个方向发展,东海水师的作用都微乎其微了,战船是不能开到陆地上作战的。

而如果能够对高丽开战,那水师的地位,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毕竟,想要打高丽的话,陆上进军,受阻明显,而通过海路,则可直接略高丽西部沿海地区,那可是他们的精华地带。

因此,郭廷渭的脑筋里,已经直接跳过了提防备战,而是直接考虑起主动进攻的问题,可谓激进了。

当然,这等大事,也不是郭廷渭说了就算的,一要看皇帝,二要看太子,三还要看这些将帅大臣。

“郭将军勿要急躁!”果然,对其激进建议,赵匡胤首先开言安抚:“事情尚未到那一步,陛下也未有明令出击,只教我等备战,我们身负辽东战局之重,北伐胜败之要,不可操之过急。高丽如今,终究悬而未发,并且主动遣使陛见,我们也不好贸然挑起战端!”

“话虽如此,高丽人如今既然已经表露野心,若不达目的,岂肯罢休!”郭廷渭道:“南边已有消息,高丽的水师已然集结待命,鸭绿江南岸,七万余高丽军更是蠢蠢欲动,随时可能渡江北上,攻略辽东南!高丽人已是虎视眈眈,大汉王师,还要看其眼色行事吗?

陛下既然着辽东备战,那便证明,不惜一战,以回击高丽。末将认为,与其坐等高丽动作,不如采取主动,否则,我军若是投鼠忌器,即便做好后手应对,也难免在失了先机的情况下,陷入窘迫!”

“郭将军言过了!”曹彬平静地指出:“以高丽此前坐望的表现来看,他们未必敢真的与大汉为敌,时下东南一线,形势日渐微妙,高丽国那边按捺了如此之久,仍旧举棋不定,可见他们对大汉还是心存忌惮,不敢轻易插足汉辽战争的。

这种情况下,若是我们举措过当,刺激到高丽人,一旦高丽当真举兵北上,汉丽战争爆发,那最终得利,就是契丹人了。

高丽虽小,但毕竟是能举二十万军的国家,贸然引发敌对战争,必定导致辽东战局变化,若有反复,甚至影响到东北大局乃至整个北伐大业,不可不慎!”

说着看了眼眉头锁得更紧的太子,曹彬继续以他平缓的语调道:“辽东如今的形势,来之不易,若能不生差池,还当尽量避免。”

“若依曹枢密之言,那干脆放弃辽东南,主动退却,满足高丽的饕餮野心!”见曹彬的保守态度,郭廷渭当即冷笑两声,驳斥道:“倘若那样,高丽就能满足了?让高丽顺利接收开远、来远几城,将辽东的丘陵山岭,形胜之要,拱手相让?届时,让高丽大军,毫无阻挡,直接威胁辽河平原?”

曹彬虽然已位至枢密副使,并且背景深厚,但该扫面子的时候,郭廷渭也是毫不客气的。当然,也是知道曹彬性情醇厚,没那么多锋芒。

不过,即便如此,听郭廷渭这么说,曹彬表情也不由生出了些愠怒,面色发红,看着郭廷渭:“海安侯,你知我非此意,何以如此相逼?”

“郭老将军,言过了!”看曹彬这“老好人”都快被激怒了,刘旸赶忙出言安抚,板着脸,对郭廷渭道。

见状,郭廷渭立刻收起了咄咄逼人的姿态,拱手道:“殿下,是臣情绪激动,一时失言。不过,老臣还是认为,面对高丽挑衅,我军当积极举措,占据主动,先下手为强!陛下诏令,臣也仔细研读过,对高丽,绝无妥协后退之理!

此前,高丽隐而未发,也就罢了,如今见机而动,窥伺辽东城土,已成祸害,我们必不能使这个祸患扩大!”

“老将军之意,我明白!”闻言,刘旸叹道:“陛下刚强难欺,我知道,高丽此举,已然触怒了圣躬,否则也不会有此令。只是,如今辽东未稳,辽军余部尚存,东北纷争不断,这个时候,再开启同高丽的战争,只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殿下,臣以为,若是在我军同辽军鏖战正酣,相持不下之时,高丽军北上,即便不遣使求请,临高丽土地、城池,被他们占了也就占了,我们纵然不满,也拿其没有办法。但他们选在如今这个时机,却实在不够聪明!”一直没有作话的高怀德,开口了:

“眼下,辽东乃至东北大局,已尽在我军把握,高丽那十万军队,在如今的形势下,所能发挥的作用,造成的威胁,也大大降低。

既然陛下诏令已达,我们不妨做好备战,按照两国开战的情况来进行,只要准备充分,应对及时,大汉仍旧立于不败之地。”

“大汉与辽国之间的战争,不是区区高丽,所能插手左右的!”高怀德说着,眼神中闪动着寒意。

赵匡胤略感诧异地瞥了眼高怀德,毕竟,他也是不怎么赞同直接与高丽撕破脸皮的,考虑的角度不同。作为东路军实际上的主帅,赵匡胤自然更希望能够平平稳稳地,协助刘旸收取辽东,平定东北地区,顺顺利利将功勋战绩囊获。

最不想看到的,自然就是意外了。而高丽虽然也不被放在眼里,但那毕竟算是个“小强”了,拿得出十万大军,这样的变数,可不小。况且,两国过去,大部分时候还是睦邻友好的,这说便就变了,还直接变成交战敌国,大汉要是主动破坏关系,发兵进攻,也显得草率了。

高怀德呢,则没有赵匡胤那么多的心眼,那么重的心机。比起赵匡胤,也更了解留皇帝这个小舅子,皇帝态度摆在那里,再加上对形势的分析,即便同高丽交恶乃至开战,问题也不大,辽东形势翻不了天,于是果断认同。

再加上,他这皇亲国戚,东路军右帅,自北伐以来,可一直被赵匡胤死死地压制着,心里怎么能没点想法。

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

一共就私见四名将臣,正好两两一对意见相左,这让刘旸也不禁有些头疼。当然,这不是召几个人的问题,具体如何着手应对,最终还是需要取得共识的,只不过,他这个太子,也需要有自己的意见了。

巨大的压力下,刘旸甚至希望,刘皇帝能够给一个更明确的意见,更清晰的诏令,比如直接开战,那么他也没有什么好迟疑的。

但偏偏,刘皇帝对高丽、对辽东将帅释放了一个强硬的态度,却又仅止于此,到他们具体的操作上时,就要靠他以及将帅们,如何在诏令的基础上执行发挥了。

郭廷渭有一点说得不错,刘皇帝是不惜与高丽一战,但汉丽开战,应该也只是最后不得不撕破脸皮的做法。

既然在执行上,给了自己选择的余地,发挥的空间,刘旸自身也就难免有些自己的想法。或许,在刘皇帝的光芒先,刘旸的自主性没有那么明显,但作为一个实权太子,又怎么会,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主见呢?

如果没有,那说明,他不是个合格的太子!

而对刘旸而言,比较纠结的,也在于一点,他的想法,与赵匡胤类同,并不是那么地希望,在汉辽战争还没有一个决定性结果的时候,贸贸然地与南边的友邻发生冲突。

即便,这些年,汉丽之间关系并不那么地和谐融洽,高丽此番的意图也很冒犯,但终究不至于到进入战争的程度。

这一个多月,刘旸的工作重心,由军转政,他也太清楚如今辽东是个什么情形。维持这么多军队,国内又承受着怎样的压力,这些纵然没有太深的认识,但多少可从一些细节上窥见些端倪,他又不是完全脱离了基层的印章太子与统帅。

另一方面,对于高丽所求,刘旸也没有那么严重的被冒犯的感觉,对于辽东南的少许城池土地,也不那么地看重。

大汉国土广袤,地辖万里,刘旸并没有太深的领土情结,况且,辽东南那片山岭丘陵,穷山恶水的,也没有必要因之同高丽争一时之短。

对高丽,如果想要收拾,也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合理的时机,实在犯不着,在与辽国鏖兵时间,再进行另外一场大规模战争……

心中有些不敬的想法,那就皇帝老子有些过于强硬,过于固执,也显得不那么理智。或许,是因为已有辽东的战果,对于这边的情况过于乐观,错估形势了?

当然,想法的不同,还只是其次,真正令刘旸迟疑的,还在于,自己的想法似乎与刘皇帝的意志相悖了。

这一点,对刘旸而言,尤其感到焦虑。毕竟,他无法确定,自己若是想法、意见与刘皇帝相悖,会有怎样的结果,刘皇帝之后又会怎么看……

各种想法在脑海中浮现纠缠,焦躁的情绪甚至体现在脸上了,沉吟良久,刘旸终于平复下翻腾的心绪,盯着赵匡胤,态度认真,语气甚至带着些许严厉,问道:“荣公,倘若真到了与高丽开战的地步,辽东这边,可能两面对敌,南北战事,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