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神狂想
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鱼鼓简子,蓝采和有花篮。
何仙姑有荷花,吕洞宾有宝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板。
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此纹饰题材寓意各位神仙庇佑,充满了道教色彩。
这些盘子很有特色,自然碗也就不错。
碗是沉船出水瓷器中,数量仅次于盘的瓷器。
按碗口的形状可分为瓣口、八方和圆口碗,尺寸大的口径23cm左右,小至9cm左右。
装饰纹饰非常丰富,有花鸟、人物、瑞兽、团花、灵芝、龙纹、凤纹、八仙、蝶纹等。
如明青花花鸟纹瓣口折沿碗,这种碗内底心绘青花花鸟纹,口沿及内壁绘青花四龙首衔祥云形如意头开光。
碗的外腹壁,绘青花四祥云形如意头开光与长条形开光相间,外口沿勾画卷草花卉纹两处。
青花发色幽蓝,胎体轻薄质坚,色白。
如意实物是佛教八宝之一,为僧人记录经文的佛具,同时亦作摆设之用,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物。
而祥云形如意,则同时具有“吉祥”“如意”的双重美好祝愿。
除了这盘碗和碟,第四种比较多的瓷器就是军持。
军持这种瓷器,大多数沉船之上都有,这是一种十分畅销的外销瓷。
之前提到过好几次,一直没有好好研究这东西,毕竟这东西普通人都不知道。
此时摆放在陈文哲眼前的,是一件明青花象首方足军持。
它通长17cm,宽9.5cm,高20.5cm。
“军持”来源于印三,是为梵语“kendi”、“Knudikā”的音译,又译作军迟、君迟、君持、捃稚迦等。
其实这东西,汉语意为水瓶,亦称作净瓶、澡瓶。
我国的军持是随着印三佛教传来的,最早的时候是僧侣云游时,贮水以备饮用和净手所携带贮水器。
这种瓷器长颈,顶端置一小口,肩腹间附流,无执。
长颈上的口用于饮水,肩腹部的流用于汲水。
使用时用手抓住颈部,将瓶身浸入水中没过肩腹部的口,水满后即可提出,方便省力。
随着佛教发展,军持逐渐演变为佛教法器,在各种法事中或者是僧尼的受戒灌顶仪式上使用。
当然,这东西最后也成为佛教神灵手持的法器。
如观音菩萨、弥勒菩萨、贤护菩萨等,一般手中都托着这么一只瓶子。
公元4世纪至8世纪,东南亚等国家佛教盛行,军持的需求量增多。
这使我国一些生产外销瓷的窑口,纷纷生产军持,使其远销东南亚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同时,伊斯也有使用军持作为净水瓶。
有人喜欢,有人使用,自然就有人造,有人卖。
“万历号”沉船发现的军持,可明确器型的共20件,粤省博物馆那边藏有2件。
像是青花象首方足军持这样的动物型军持,在出水的军持中占少数,较为珍贵。
明代的青花象首方足军持,在国内海捞瓷之中,好像只有一件馆藏品。
这种瓷器,圆唇,敛口,长颈上端外凸,方形腹,平底,不施釉。
整体呈象状,肩部一侧饰以象首双细孔流。
象首两侧绘画青花双耳及双眉目,流下附一扁条形系。
口沿处绘青花如意云纹一周,长颈则饰以蕉叶纹。
方形腹作象身,象背部绘有青花锦地座垫。
首尾处绘画铃铛、璎珞纹为饰。
青花发色蓝中泛灰,白釉色呈暗青。
胎体厚实,形态敦厚特别,具有较佳的观赏性。
其实,外销瓷之中,除了因为信仰而畅销的军持之外,其他出口最多的还是葫芦瓶和胆瓶。
葫芦瓶,顾名思义是以自然界中的葫芦为原形所造成的瓶式。
葫芦瓶早在新时期时代已出现,在当时可能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农作物。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如果是在没有陶瓷的情况之下,是用木头雕刻一只小碗装水方便,还是直接使用一只自然结果出的葫芦方便?
肯定是葫芦更方便,这是一种天然的储水器,自然重要。
这就像是玉猪龙的出现,肯定是因为猪对于远古仙民们十分重要,才会慢慢的衍化成图腾。
而葫芦对于人类的生活,肯定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慢慢的就演变出很多寓意。
第1345章 海捞瓷之难
便捷的工具,特别是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更加重要。
所以最后他们将这种藤蔓缠绕,瓜果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植物,视作如人类子孙不停地繁衍生生不息,也视为多子多福的一种吉祥象征。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葫芦这种瓜果亦被儒、释、道所用,成为对平安幸福长寿向往的化身。
葫芦瓶因其与“福禄”谐音,且器形象“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子孙万代、大吉大利,福禄双全。
明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崇尚道教,使得工艺美术品在装饰上,都大多运用吉祥如意的纹饰。
从而明代晚期,成为陶瓷葫芦瓶大放异彩的时期,其生产亦达到空前蓬勃的程度。
这一时期的品种多为青花和五彩,而在明代万历时期的沉船中,一般发现最多的还是青花葫芦瓶。
现在国内馆藏的葫芦瓶共3件,而只是这一次出海,通过几艘沉船的打捞,陈文哲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葫芦瓶,没有一千件,也有八百件。
其中有釉里红葫芦,也有五彩葫芦,最多的还是青花葫芦。
此时他看到是明万历青花葫芦,这种葫芦的纹饰较为相似。
器型大小不一,圆唇,微敞口,长颈,束腰,圈足,呈上小下大葫芦状。
颈部绘画青花蕉叶纹一周,上腹部以双竖线分为六开光。
开光以青花花卉与博古纹相隔为饰,束腰处画有一圈青花花卉纹,作为上下腹的分隔带。
下腹部扇形开光,曲线形似波浪相互上下倒置对立。
开光内饰青花花卉纹,与暗八仙纹相隔。
青花发色幽蓝,胎体厚实,线条流畅,设计精巧。
这样的作品,不说其他,只要能够保存好,不让这些青花釉色脱落,到时候七八百件明清葫芦瓶,一下子出现在一座展览场馆之内,那是一幅多么震撼人心的场面?
可惜,海捞瓷的保养,还真不容易做。
脱盐是基本,除垢是必须,初次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处理釉面失光的问题。
海捞瓷的釉面,因为长期被海水浸泡,出现部分亚光现象,或者是斑点状腐蚀。
不过,现在可以用一种溶液修复,也就是说浸泡后,可以恢复釉光。
当然,一般人肯定不知道这种溶液的配方,但是陈文哲知道。
只要见过的古董多一些,甚至只要是多逛几次博物馆,用这种方法修复过的瓷器,你就肯定看过。
别人看过,也就是看一眼,并不知道看到了什么。
可陈文哲不一样,他原来看过,而现在就可以通过隋侯之珠查看一些细节。
比如修复瓷器的手法,这里面就有恢复亚光的方法,其内就有这种溶液的配方。
如果是原来,这种配方对于陈文哲来说,可有可无。
而现在就不同了,因为他手中有着太多的海捞瓷。
这么多明清时期的精品海捞瓷,如果不好好的修复一下,那不是太可惜了?
只不过,修复这么多海捞瓷,肯定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瓷器沉入海底后,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经过附着、生存、死亡的过程。
之后,随瓷器一起经受海流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
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这些残留体,看上去“干”“老”,近期才“乔迁新居”的海底生物遗存基本没有。
经过上百年时间,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
有的已成化石状,没有新鲜感。
扳开个别海底生物残留体观察,会发现里外钙化程度相同,色泽基本一致,嗅之无异味,且基本没有锐角及特别突出的部位。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些瓷器,由于刚好掉入海底岩石或珊瑚礁缝隙中,受海流、泥沙冲击影响较小。
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类,还能在瓷器上长成一定的形状。
瓷器来源于瓷土,与碳酸钙类矿物质,有很好的物理亲和力。
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类矿物质,海流运动和温度变化,会使海水中这些盐类物质,逐渐集结在瓷器表面并沉积下来。
因瓷器表面釉层,坚硬光滑。
附着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积物并不牢固,出水后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
利用渗透原理,以稀盐水浸泡这些瓷器数日后。
瓷器表面那些盐类沉积物,会逐渐剥落。
个别附着较牢固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干净。
但是这个工作,真的是很麻烦。
不止是数量的原因,就算只有一件海捞瓷,处理起来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