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39章

作者:疯神狂想

就像是现在,随着一件器物延伸,只要是能被他想到的,他几乎都能随手做出来。

最麻烦的反而是挑选矿料,调配釉料,至于工艺,对他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现在对他来说,反而是金装定器更加麻烦。

因为采用支圈覆烧的定窑器,都是有芒口的,这些后期都需要镶嵌金银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只要采用这种工艺烧制,芒口就必然会出现。

但是,要想烧制定窑精品,却又必须要支圈覆烧。

这种烧制瓷器的方法,其匣钵中的器物,皆由特别的环形支圈固定。

待烧制的瓷器,也都是倒转覆放。

也正因为覆放,器物的口沿部分,都要剐去一圈釉层,使其露出胎骨,这样才能安置于支圈上。

而最后烧成之后,器物随之形成“芒口”。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支圈覆烧工艺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扩大产量。

定瓷的一些大型盘碗口,器壁轻薄如云,却很少变形,这也必须归功于支圈覆烧的新工艺。

覆烧工艺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也让定窑所烧瓷器更趋向规整。

然而,毕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

挑剔者认为这种不光滑的“芒口”,破坏器物整体的美观。

粱同书《古铜瓷器考古窑器考》记载,宋仁宗在看过进贡的覆烧定瓷之后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窑。”

为解决这种缺陷,定窑工匠在一些失釉的器口,以及圈足部分,镶以金属边缘。

最高贵者用金银镶边,使得器物更显高雅华贵,这种工艺称之为金银扣。

而相应的器物,则名为“金装定器”。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定瓷中的金银扣工艺,出现远早于覆烧工艺。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芒口”之弊,才有金银扣。

事实上许多金装定器,都是仰烧产品,其口沿部分有釉,而并不是“芒口”。

静志寺地宫白釉“官”款金装口盘,静众院地宫带银盖镶银足的白釉莲纹长颈瓶,就是这种“金装定器”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说,有时候没有芒口,也可以镶嵌上一圈的金银扣。

当然,只要是能够进宫的定窑瓷器,都肯定是珍品,就算没有金装,价值也很高。

但是,有着这层金装的定窑瓷器,价值肯定更高就是了。

既然是好东西,那就肯定要多仿制几只。

碗盘碟这种瓷器,做起来都很简单,既然盘子都做了,小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好静志寺地宫出土的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就跟之前的那只盘子差不多,做起来也简单。

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口径12.4厘米,底径8.5厘米。

六曲花形敞口,斜腹略鼓,平底。

胎极薄,仅0.2厘米。

胎质坚细,釉白莹润,略见闪黄垂釉痕,外底露胎。

内底划饰工整纤细,而且是一对蝉纹。

外底刻行书“官”字,并墨书“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5行28字。

碟仿金银器器型,口部无釉。

太平兴国二年也就是公元977年,而这一年可不简单。

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年号,共计近8年。

而吴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他的存在时间是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在这里,因为后面的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可以证明,这里的年号不是宋的年号,而是吴越国。

五代十国之吴越国,号称: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其国更是著名的秘色釉瓷的出产地,这里出现定窑瓷器肯定不同寻常。

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次。

比如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父钱宽和母水秋氏的墓葬中,就藏有多件定瓷,从此也可见其珍贵程度。

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的是定窑白瓷海棠杯。

临安晚唐水秋氏墓,出土的是“金装定器”白瓷云龙把杯。

从此可见,当时定窑器的名声,远大于其他窑口。

而这肯定是因为其规整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的装饰,使其名噪一时,享誉四方。

就是因为定窑器的美好,让当时的各地瓷窑,群起效仿之,但还是定窑的瓷器最薄、最白、最佳!

比如我们现代人闻名遐迩的景镇,到现在虽然还号为瓷都,但是在当年,却只以“南定”为名。

第1215章 千年定瓷的代表作

静志寺地宫中所藏的文物,都与瘗埋的舍利有关。

这是一种祭祀礼仪,最终还是把这些宝贵的瓷器,或者说当时人认为最好的瓷器,供奉跟神灵。

这些宗教信仰影像下的布施物品,往往是当时最高工艺水准制作的最为贵重之物。

单单以定瓷而言,定州静志寺静众院两座地宫所藏者,绝大部分都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而艺术珍品四个字,是怎么来的?

难道只能是名窑、贡品加持?

肯定不是的,主要还是看工艺。

就看一件静志寺地宫藏出土的北宋白釉“孟”字款莲纹碗,它的工艺,就很能说明问题。

北宋白釉“孟”字款莲纹碗,高7.4厘米,口径21.7厘米,足径9厘米。

碗直口微内敛,斜腹内收,圈足外撇。

外壁刻仰莲纹三重,刻花刀法娴熟。

外底刻“孟”字,应为孟姓施主定烧后,施入塔基地宮之供养物。

之所以说这件瓷碗,是因为其工艺运用了刻花和印花技术。

还有,其白釉也不是简单的白釉,也可以称之为粉釉,这件瓷器也可以说是粉定。

之前就说过,印花是先将花纹图案刻划于陶范上,然后再将坯泥压于陶范上成型,使花纹印在器物里面,是一种集装饰与成型于一道工序上的先进工艺。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宋瓷之佚丽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穷研极丽,几于鬼斧神工。”

所谓粉定,是指其胎质白似粉,其釉为白玻璃质的定窑白瓷佳品。

而穷研极丽几于鬼斧神工,指的就是定瓷的刻花及印花工艺。

宋代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多以颜色釉瓷而享名于世。

唯独定窑为白釉瓷,如果没有这些精湛的刻、划、印等装饰工艺,定窑是很难与其他名窑比肩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定窑器,都是艺术珍品的原因。

现在陈文哲既然已经仿了碗、盘,那瓶子自然也不能放过。

因为静志寺地宫之中的藏品之中,瓶子的数量可不少。

其中的精品也很多,比如静众院地宫藏白釉莲纹金装长颈瓶。

它高19.3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8.9厘米。

侈口,长直颈,圆鼓腹,大圈足。

颈饰弦纹,肩饰菊纹;

腹刻仰莲纹三重,花辦修长,富于立体感。

瓶口配卷枝钮覆叶纹鎏银盖,并以鎏银片包镶圈足,即所谓“金装定器”。

早期定瓷的装饰以胎上贴塑、旋纹为主。

入宋以后,又发展出了刻花,模压印花等工艺。

刻花即在诸如盘、碗、瓶、罐等器物里外刻划各种花纹图案,使之具有浅浮雕艺术效果。

题材以莲辦纹为主,有单层、双层、三层和变形莲辦多种。

静众院地宫出土定的窑北宋白釉刻花莲辦纹长颈瓶,口径4.4厘米,腹径12.2厘米,足径8.4厘米,高18厘米。

喇叭口,细长颈,颈部饰六瓣仰莲纹,花辦划有筋脉。

肩部宽阔,上刻覆莲纹,花筋叶脉明显。

扁圆腹,肩腹交接处饰两道凹弦纹,腹部刻重辦仰莲纹,平底,宽圈足。

此瓶通体优美大方,坚胎白釉加之精致刻花纹饰,使此瓶成为不可多得的定瓷精品。

除此之外,还有最多的净瓶,比如龙首净瓶。

定州静志寺和静众院两座地宫出土的定瓷,不乏恢宏壮观、气势非凡的器物。

如多件白釉净瓶,其中静众院出土龙首莲纹大净瓶,高达60.9厘米,为目前发现定瓷中最大的一件。

此瓶细长颈,鼓腹,卧足,龙首短流。

瓶颈上部刻仰覆莲辦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

肩部刻覆莲纹三重,其下为缠枝花一周,下腹刻仰莲四重。

肩塑龙首流,龙首高昂、前额突耸、张口露齿。

下颌饰一绺龙须,器形修长秀雅,纹饰精细流畅,可谓是千年定瓷的代表作。

而这样的代表作在静志寺出土的虽然不多,但是也不少。

那么静志寺静众院两座舍利塔地宫之中,到底出土了多少件净瓶,又何谓净瓶?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