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26章

作者:疯神狂想

贴花瓷器和手绘的瓷器区别很大,特别是在放大的情况之下看,区别会十分明显。

就算不用放大镜,就是用眼睛也很容易分辨。

只要你小心一点,看画面的花纹,如果有类似布匹上的网状纹,则是贴花的。

手绘的不存在完全一样的画片,可以拿两个一样的杯子对比下,如果画面完全一致则是贴花。

青花的釉下的贴花很难区别,手绘的由于着力不同,颜色会出现深浅不一致,贴花的则很难做到,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粉彩的贴花都是釉上的,很好区分。

现在还有介于贴花和手绘的半手绘的,这种是贴线条然后填色或分水,通过上面的方法亦可区分,难度大些。

其实,用这种半手绘的方法作假,有点得不偿失。

有这种手艺,还不如直接手绘。

像是分水工艺,一般人也做不好,既然能做好,那为什么不好好做?

“分水”也称“混水”,青花绘制工艺之一。

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称之为分水。

分时笔吸满料水,依照轮廓线进行填色。

色分深浅,料水亦有浓淡,可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5至9种不同色阶。

这与国画“墨分五色”,迥同于“料分五彩”。

分水是画绘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

这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

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要真做好了,可是一门能吃一辈子的手艺。

这也正儿八经的制瓷工艺,能做好这种手艺,又何必弄出一种半吊子的瓷器来骗人?

可惜,想要走捷径,想要多赚钱的人还是多有。

这就让贴花工艺,在现代社会更加繁盛。

特别是贴花瓷,目前主要是釉下青花和釉上新彩,也含州潮贴花瓷器。

贴花是怎么回事?贴花纸有专门的生产厂生产,在商店里售卖。

生产瓷器的个人和厂家都可以直截买来、贴上,送去烧就行了。

不需技艺,也不费力气,省工、省料、省时,适合大批量生产。

如日用瓷、陈设瓷等等。

这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这算是大批量生产的普通日用品。

就是因为节省成本,现在工艺瓷器也大量采用贴花瓷。

贴花瓷的主要特点也很明显,看装饰纹图案。

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

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

如缸、碗、杯、瓶……之类。

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

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颜料所至。

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

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

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

而手绘的画片,肯定不能做到一致。

这一点很重要,比如球面几何形状瓷器。

像是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而青花分水工艺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贴花的。

如果从颜色上判断,无论釉上、釉下贴花纸,从工艺上讲,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

对于某种颜色,如黄色,就会出现所有这种颜色在整个画面上,都会基本一致。

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还是同一种问题,如果是对于有球面几何形状的瓷器,它的贴花纸,往往多片贴花纸拼块组成。

如山水画,为了整体效果,也人工画一些补充图案。

这样就会同种颜色(如青花颜色),手绘和贴花出现不一样色调的现象。

如瓶子,元圈装饰线都是用手工画的,这个颜色往往与同种贴花颜色色调不一样。

第1197章 定窑金彩均为国宝

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

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

这种工艺,鱼缸用的比较多。

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

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

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

如果是州潮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

还有,景镇瓷用州潮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

用贴花瓷比较多的地方,如餐具、花盆、各类鱼缸、各类大花瓶、小花瓶。

用刻有装饰纹印,印上装饰图案,属人工绘制,有别于贴花。

这一切工艺、特征,都决定了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

其实还是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当然,如果是搞收藏,还是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

以上这四种装饰手法,都是针对尚未干透的瓷胎,直接进行雕刻装饰,所以也被称为胎装饰手法。

它他们的出现,和当时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

也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增进鉴赏情趣、丰富艺术表现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这些工艺,在真正行内人来说,属于基本功。

如果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学习、工作,就算刚开始基本功不行,时间长了,怎么也会长进一些。

最近陈文哲的长进速度可是很快,就算是研究一下雕刻工艺,也可以让他轻易掌握大量定窑制瓷手段。

可以说,只要雕刻手艺过关,制作一些定窑瓷器,就绝对不是问题。

当然,一些特殊工艺,还是需要重温一下的。

比如金彩,这个在清代成就辉煌的工艺,其实在宋代就开始被利用,而定窑的金彩尤为出名。

金彩在文献中有明文记载,据宋人周密《志雅堂杂抄》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永不复脱是不可能的,年代久远,流传到现在的一些定窑金彩工艺的瓷器,都出现了破败景象。

比如故宫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云龙盘三件,其上金彩就已伤脱,仅能依稀辨其云龙痕迹。

此外,霓虹根箱美术馆和文华馆,分别藏有黑釉描金花卉纹碗各一件。

只不过,元以前瓷器上,凡是有金彩的,都或多或少的有点脱落。

就算现在没有脱落,也切记不可用鸡毛掸子清扫,否则金彩一扫即脱落,切记,切记。

之前陈文哲学习过清代金彩工艺,所以现在只是稍微熟悉一下宋代的工艺,知道宋代相比清代落后了那些,就可以了。

仿制古代瓷器,最忌讳想当然的使用现代工艺。

比如金彩,同一种工艺,因为年代不同,工艺也就不同。

历代官窑瓷器中的“金彩”,肯定是不同的。

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

黄金这种贵金属,自古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极其高贵的地位,自然也少不了用它来装饰瓷器。

陶瓷上的金彩装饰工艺,主要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金箔装饰阶段。

第二、本金装饰阶段。

第三、洋金装饰阶段。

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器物上的金彩特征,就可以大致判定出其制作年代范围。

像是清描金的瓷器,我们现在已经十分熟悉。

而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就不太了解,其实那个时期,一般都是采用金箔装饰。

唐代已有金彩彩绘陶俑,但数量极少。

宋代以后,用金彩作装饰的瓷器,数量才逐渐多了起来。

特别是传世品中,还有黑釉、酱釉金彩定器。

但宋代金彩瓷器,总体来说仍数少数。

究其原因,很可能这时的金彩加工工艺,还不属于陶瓷加工工艺的范畴。

应当是由当时的金铺负责加工,属于另外一个行当。

因为我们在古窑址中,很少发现金彩瓷片,倒是在古墓葬、古窖藏、古文化遗存中时有发现。

采用金箔装饰瓷器,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贴金,一种是戗金。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