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24章

作者:疯神狂想

其上绿釉当为绿,呈色均匀而青翠,从而确认定窑曾有绿定产品。

定窑另有褐釉产品,呈色近金黄色。

1982年定窑窑址,曾有人采集到一枚印花褐釉盘残片,色泽金黄,颇为喜人。

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

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

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这里就让陈文哲省下了很多功夫,他只要采集到合格的天然定窑矿料,就可以制作出合格的白胎。

之后在根据釉料的不同,就直接可以烧制包括白瓷、黑瓷在内的所有釉色。

关键是天然矿料,毕竟定窑衰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定州当地的天然矿料全都耗尽了。

当然,以现代的科技,找到更多的天然矿石原料,肯定不难。

这不是古代科技能比的,只要能确定古代人生产定窑瓷器,使用的是什么矿料就可以。

现在定窑当地的天然矿料,已经又一次被开发出来。

因为像是定窑这种名窑,到了现代,国家自然不会看着不加利用。

所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就专门组织力量,开始研究定窑胎釉原料。

早期研究,以采集地表标本,或者是利用博物馆定窑瓷器作为标本,来分析制作定窑器的原材料成分。

通过类比,进行年代排序。

然后通过化学或者是物理检测,得出大量数据。

最后跟定窑遗址遗留的原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胎釉的古代配方。

最主要的是确定古代精要使用的胎土、瓷石、高岭土等等原矿料。

可以说,现在陈文哲制作定窑瓷器,已经是站在无数前人的头顶上,让他可以省下大量时间。

现代定窑团队,已经确认了不少古代定窑器生产所需的原料。

比如高岭土、制釉灰料、制釉硅质岩石等等。

而只要有这些材料,陈文哲就可以完全恢复古代定窑的工艺,甚至是做出跟古代定窑器,一模一样的瓷器。

第1194章 定窑独有

定窑出自定州,而想要生产定窑器的原材料,去定州岸边的现代定窑工厂去买,就肯定能买到。

所以,陈文哲也不怕找不到合适的矿料。

胎釉没问题了,那最后就剩下工艺了。

定窑作品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装饰,它生产的瓷器,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画花、剔花、金彩等。

印花这种工艺,陈文哲虽然没有用到过,但是到现在一直流传着,甚至还更加发扬光大。

定窑印花装饰,出现于北宋中期,一出现即十分成熟,似乎没有什么发展阶段。

这种艺术现象,并非定窑印花独有。

在华夏陶瓷史上,尚有其他实例,如后来元代青花的突然成熟出现等等,均与其特定的环境有关系。

为什么在宋代,特别是定窑瓷之上,印花工艺突然就大规模利用了起来?

主要还是因为定窑的纹饰太多,如果大规模生产,全靠人工一件件的手绘、雕刻,实在是太慢,所以就有了印花工艺的崛起。

当然,定窑的印花工艺,刻花工艺、甚至是剔花工艺,都不是突然出现的。

在古定州,石刻艺术发达,缂丝艺术也很有名气。

石刻的工艺基础,缂丝成熟的图案,遂使定窑印花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布局工整,成为定窑瓷器中首屈一指的产品,并对南北瓷窑产生较大影响。

定窑印花题材很多,主要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

人物纹比较少见,仅见于少量的婴戏纹。

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

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布局工整的图案。

如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孔雀多与牡丹组合。

走兽以龙纹居多,狮子纹较少见。

游鱼多为成对的双鱼,人物纹非常少见。

曲阳出土过,印花狮子舞纹盘,其他地方则没见过。

婴戏纹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纹等。

宋代婴戏纹较为流行,各窑均有婴戏纹饰,而婴戏三果纹则为定窑独有。

其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

三果与三婴间隔排列,器上满饰缠枝,三婴姿态各异,双手拽树枝。

三婴分别骑、坐、立于枝上,赤身跣足,婴孩天真顽皮的姿态颇有神韵。

这样最顶级的定窑瓷器,神态自然、逼真,一看就是大师级以上手艺,毕竟已经让三婴具有了神韵。

这个可很不简单,所以,真正顶级定窑瓷器,是十分珍贵的。

而这些还只是一些普通纹饰,在定窑产品之中,印花与刻花、画花一样,均有大量龙纹。

龙纹器多,可并不意味着价值低,因为这样的瓷器,肯定与为皇宫贡瓷有关。

宋代诸窑中,饰龙纹最多的当属定窑。

盘、碗、瓶等造型上,均有龙纹出现。

其构图多呈圆弧状的盘绕姿态,瓶上龙纹则龙体弯曲,龙爪狂舞,凌空飞行,颇有腾云驾雾之感。

再说剔花,相比印花,剔花的工艺就稍微有点难度了。

所以,剔花产品在定窑瓷器中产量不大,主要品种是枕和瓶。

在窑址曾采集到剔花枕残片,纹饰为几何菱状花纹。

瓶有传世品,好像只有一件,早年流散国外。

这就是陈文哲,直接选择孩儿枕作为定窑代表作来仿制的原因。

它就算是在定窑器之中,也属于稀少珍贵的宝物。

当然,只要会做了定窑孩儿枕,定窑其他瓷器的制作,应该就没有多少难度了。

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

这种工艺,还分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

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留花剔地,是在坯体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

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窑系制品为代表。

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如吉州窑和磁州系的剔花制品。

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

流行于宋代北方北方的各大窑系,以修武(今属南河)当时峪窑的黑釉剔花瓷器,最有代表性。

以褐地,衬托出洁白的纹饰最具特色。

雁北地区(今属西山),金元时期盛行剔花装饰。

以黑釉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简练的纹饰,独具一格。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区流行,是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

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

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

同时木刻、石刻、砖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给了剔花瓷器许多影响。

这些浮雕,在民间建筑中常可见到。

瓷器上的剔花工艺,无疑从中吸取了许多养分。

而剔花装饰可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有所不同。

磁州窑所用原料,主要是煤,系地层中的高岭石质泥岩,以大青土为主,原料的品质不高。

这样烧出的瓷胎多是灰、灰褐或咖啡色,无法与邢窑、定窑相比。

所以,从一开始聪明的磁州窑工匠们,就使用化妆土精心地打扮瓷坯。

金代白釉剔花筒式罐,罐身有两层纹饰,上层是连续卷草纹,下层是菱形的变形花瓣,整体纹饰既图案化又充满了律动感。

这种瓷罐的口沿内,有一周凸起的边棱,正好可以承托盖。

直筒罐始于北宋晚期,盛行于金代,在北河的观台窑和南河的当阳峪窑,都有出土。

金、元两代南河、齐鲁也生产了很多白釉剔花瓷器。

剔花工艺还经常使用在瓷枕上,制作方法是先用工具切割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将泥板合拢。

泥板的结合部位,用泥条蘸泥浆粘接。

晾晒一定时间后,修坯施化妆土,然后剔花。

在枕的后部(或前或侧)戳一个小孔,个别的戳两个孔。

这样做为的是防止在窑内烧制时,枕内热空气膨胀而损坏坯体。

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

第1195章 雕刻系四胞胎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