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神狂想
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一件唐三彩作品,也就是造型、釉色和胎质。
弄好了造型,其次就是釉色,这是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
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也是首次。
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将黄、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
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
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
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最后是胎质,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
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
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
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
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要仿制唐三彩,对于陈文哲来说,最容易做的就是唐马和骆驼,甚至是人俑。
其他奇怪造型的唐三彩,对于陈文哲来说,做起来都麻烦。
但是最为经典的唐三彩之中,就是先前陈文哲提到的。
骆驼、马和人俑最为简单,他只要使用泥塑的手法,捏,或者雕刻就可以。
当然,要是雕刻出合适的模具,制作起来就更加简单了。
雕塑,他是专业的,就算单纯使用处理好了的泥料来捏,也可以让他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
当然,要制作一件唐三彩,肯定不止是用到一种工艺,而是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
一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
现在要制作唐三彩,需要准备的工作可不少。
当然首先,陈文哲肯定要画一些设计图,毕竟唐代的风格,他还是需要认真考虑一下的。
唐代的审美观,跟其他朝代,还真是有点区别的。
比如他知道的一幅著名的书画作品,那是一幅马图,上面的马极其圆润,现在看着居然还没有尾巴。
就是这么一幅画,到现在还极力被人追捧,这就是盛世大唐。
所以,仿制唐三彩如果没有点本事,没有点底蕴,还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
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
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
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
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
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
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
现在的一些仿品,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
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
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
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
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这些,都如果研究不透,仿制出来的作品再多,也是废物。
所以前期准备工作就十分重要,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设计图、合用的原材料、必要的工具等等。
其中最难的反而是工具,只不过,这一点李金鲤在买合适的高岭土的时候,也顺便买到了。
当时他在国内大肆收购优质高岭土,却因为不够专业,就买到了一些很有名,但是制作陶瓷不适配的矿料。
有名的矿料,都是适合某一种瓷器或者是陶器的原材料,可不是做什么都可以。
比如汝窑瓷的矿料,就是汝州那边最合适,而制作德化白瓷的原材料,肯定是原产地的材料最合适。
唐三彩也是这样,在国内最出名的唐三彩产地,就是阳洛那边。
第1101章 细节定成败
到了现在,国内阳洛那边仿制唐三彩的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
所以,他们那边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如果要制作唐三彩,去他们那边购买原材料肯定不会错。
现在陈文哲之所以还要买一些必备的工具,只不过是因为制作工艺的问题。
所以,他还需要古代使用的陶车用来拉胚、利胚、修胚,还需要一些雕刻工具、模具等等。
因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
所以,一些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使用工具,可不是什么工具都能用。
现代人仿制古代陶瓷器,往往为了节省成本,或者是省时省力,就能用现代工具的工序,就全部被机器替代。
而这么做出来的仿古瓷,可就没有古代的那种韵味了,甚至会出现一些很明显的现代机器痕迹。
而古代唐三彩制作商,就不一样了,很多时候,他们根本没法使用机器,所以很多特定的痕迹,就遗留在了作品之上。
比如,因为制作之时,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
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
这些工序留下的痕迹,都非常明显,仔细观察古代三彩陶器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
像是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
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
仿制品就不同了,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
这样的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
当然,这里面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
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
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
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
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
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
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
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
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
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不管做什么唐三彩,都需要研究明白这些细节。
比如说做马,就必须要了解唐代的马。
唐时的三彩马都体形高大,披饰华丽,且马尾梳绑短小,一看便知道是品种优良的战马。
在唐朝时期当年的西域诸国,吐番,突厥等都向唐王朝进贡或赠送品种优良的外国马。
公元733年,一名回鹘使者一次就赶回了1万匹草原骏马。
当时的唐太宗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购买了6000千匹的骏马。
由于外来马的拥入,使得唐朝马的品种的到了改良,使得我们从出土的阳三彩马可以看到唐马的遗风。
体形矫健,骨骼粗壮,马鬃修剪成了当时流行的“官样”,马饰也非常的漂亮。
工匠们将马雄伟的气势和飞奔启程前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三彩马,也可以说是唐朝国家实力的体现。
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当时的人们都以胖为美。
所以,在塑造人物彩俑的时候,也需要注意。
曾经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就是一位胖美人。
唐三彩中的女俑,就是盛唐时期人文精神的一种写照。
这个时期制作的女佣,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但不失内在的秀气。
古人用丰肌秀骨来形容唐代美女,是再贴切不过。
身着黄色长裙,是开元天宝年间流行的风尚。
要做马俑,顺便做一些骑马女俑,也就是顺带的事情。
其他还有,抱狗的女俑,吹乐的女俑,这些无疑是大唐时期人文生活和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
画好了图,而且是一次性画好了好几张,有马图、骆驼图像,其他就是骑马、抱狗、吹乐女佣等等。
做好了设计图,就需要先加工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