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24章

作者:疯神狂想

所以真品汝瓷,并不取决于是否在釉中加入玛瑙。

第1044章 无心无意之举

玛瑙入釉对瓷器釉层的性质和呈色,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真品汝瓷的釉色、釉面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在釉中加入玛瑙?

玛瑙入釉,只是材料的堆砌,只是体现皇家的奢靡?

陈文哲肯定是不认同这些观点的,因为事实明显不是这样!

第一,玛瑙入釉既无前例,也无来者,北宋官窑没有,南宋官窑也没有,明清官窑更没有。

宋徽宗既能建“花石冈”,何不全国各地调运宝石作原料,生产“北宋官窑”制品?

事实上汝窑用玛瑙,并非皇帝所爱而用,这是当地窑工的发明创造;

第二,明清皇帝珍爱汝瓷,多次仿烧,难道不会用宝石作釉料?

实际上明仿、清仿汝瓷,都达不到宋代汝瓷的效果;

康熙时仿汝烧制的“天青釉”瓷器,相当名贵,但它不是用铁还原烧制而成,而是用钴为着色剂烧出的釉色,效果与难度都不能和宋代汝窑瓷器媲美。

第三,为何只有玛瑙入釉,而不是其他什么宝石?

石英质的宝石还有很多,如水晶、蛋白石、虎晶石等等;

全国有宝石的地方也很多,为何其他窑口都不用宝石作釉料,唯汝窑独用?

所有窑口都是就地取材烧瓷,这符合客观事实。

汝窑工匠“玛瑙入釉”是创新,把汝瓷天青色烧至极致,是汝窑工匠精益求精的追求。

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汝州地方很大,窑口很多,但只有宝丰清凉寺汝窑烧的最好。

汝窑的珍贵,就是在于它的造型和釉色,而这里面肯定有玛瑙入釉的原因。

汝窑瓷的光泽是非常含蓄、内敛的,如丝绸般柔和和玉石般温润,这符合中国人谦逊含蓄的传统观念。

可是要做到瓷器釉面光泽含蓄而不刺目是很难的,需要把釉加厚才能实现。

这就要在钙质釉料里,加入碱金属,才能够挂厚釉。

而早先的石灰釉,一挂厚就流淌,很难达到含蓄内敛的温润效果,这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所以,汝窑工匠大胆突破传统,发明了玛瑙入釉。

汝窑工匠第一次加入玛瑙这种物质,一定是无心无意之举。

就如同钧窑加入孔雀石,也是无心无意之举,结果烧成了铜红釉。

玛瑙呈蜡状光泽,具双折射性质,折射率高,必定对釉面的天青色、乳浊性、玉质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阳光下汝瓷釉面的变色效应,也是玛瑙末具双折射特性反射光的结果。

而其他窑口的瓷器釉面,都无法与之相比拟。

汝瓷是石灰釉,釉层薄,南宋官窑和龙泉窑是石灰碱釉,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

看到这里,陈文哲收获多多,特别是关于玛瑙入釉方面的知识。

还有,他发现原来他的认知之中有两个偏差,一个就是玛瑙入釉跟汝窑的天青色关系不大。

他虽然知道玛瑙入釉跟汝窑瓷的釉色有关,但是他真没想到,关系居然那么大。

再有一个就是,汝窑瓷可能是使用的石灰碱釉,这样才能做到施厚釉。

可看过汝窑的烧制过程,看过严和总结的经验教训,他才知道,事情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第一,玛瑙入釉很重要,它关乎瓷器的颜色变化、颜色定型,还有釉面质感,特别是那种如玉的质感。

第二,那就是汝窑瓷施加的是石灰釉,而不是石灰碱釉,但是,当年汝窑的工匠也弄出来了厚釉。

而且这种厚釉,跟石灰碱釉的厚釉是不同的。

相比起来,汝窑釉更薄,但是其显示出来的效果,却不比南宋石灰碱釉弄出来的效果要差。

而这肯定与玛瑙入釉有关,如果没有玛瑙这种添加剂,单纯的石灰釉,肯定达不到汝窑瓷器那种效果。

这些技术,可都是真正的绝技!

如果没有看到眼前这件汝瓷的烧制过程,如果没有看到严和的著作,这些隐秘,他哪里能够知道?

汝瓷的天青色与玛瑙入釉,两者存在某种联系,只要研究透彻,之后烧制精品汝瓷,一定不在话下。

看过了一些隐秘,陈文哲才真正清楚,汝瓷的天青色这一概念的出现,离不开宋徽宗对于艺术的追求。

但是,真正烧制出这种颜色的瓷器,却得益于当年汝州制瓷匠人的智慧与技艺。

看过汝窑瓷的生产过程,陈文哲才真正懂得了,玛瑙入釉的重要性。

结合现代的一些研究,陈文哲更加清楚里面的问题。

玛瑙入釉原因有不少,第一个肯定是古陶瓷爱好者应该都了解的,北方瓷釉与南方瓷釉,最大的区别就是北方是低硅高铝,高温窑;

而南方是高硅低铝,烧制温度相对低一点。

北方釉烧制温度高,烧制温度高就会导致瓷胎颜色重,这就不利于获得天青色,但是玛瑙入釉之后,就会改善这种状况。

玛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玛瑙入釉可以增加釉中硅的含量,同时降低铝的比例,降低釉的烧制温度。

同时也能制约瓷胎的颜色,要知道烧制温度越高,瓷胎颜色越深,这些特点都更有利于获得天青色。

除了这一点,玛瑙入釉还能影响釉质。

汝瓷的釉质是典型的石灰釉,釉中助溶剂——氧化钙含量达到15%左右。

如釉中不加玛瑙的话,为获得天青的釉色,而降低烧制温度,釉料会烧不透,胎也欠烧。

而在高温下,超过1220℃,它容易烧成玻璃质釉,不具备乳浊型的玉质感品质。

况且,汝瓷釉中氧化铁含量高达2%以上。

这可比南宋官窑的釉和龙泉窑的釉,含铁量均高,釉厚度也不如它们厚。

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离子铁丰富,釉料充分熔融,只能得到青绿色玻璃质釉,天青色乳浊的玉质感是出不来的。

加了玛瑙的汝釉,降低了釉的烧制温度,有利于得到乳浊的玉质感釉质。

这些东西,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陈文哲哪里能知道?

当然,古人肯定不知道里面的原因,但是他们在长期实践之中,慢慢的摸索出来了最佳的烧制配方和工艺。

第1045章 技艺四绝

一件精品汝瓷的出现,通过回溯,让陈文哲知道汝窑瓷器都是怎么烧制出来的。

在这其中,他还看到了历史上,真品汝窑瓷的烧制过程、效果。

特别是可以看到严和这种顶级汝瓷制作大师的制瓷工艺,这让陈文哲领悟了很多技艺,触类旁通的技艺更多。

他站在上千年文化积累的底蕴之上,自然比严和了解的更加透彻。

古人不知道玻璃和玛瑙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他们肯定摸索出来了两者的相似点。

他们也不知二氧化硅是什么,但是他们肯定知道铝土、铁土的区别。

陈文哲不同,看过古代的工艺,他就知道为什么能够达到理想的烧制效果。

有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底蕴在,陈文哲看的比古人更加透彻。

比如汝瓷以玛瑙入釉,不仅降低烧制温度,能将窑温控制在1180—1280度,也制约了胎色的深淡,更重要是这个温度促进了汝瓷釉的析晶—分相釉的成功。

所谓的析晶,其实是通过控制窑内温度,促进胎体以及釉中的晶体分子不断活动,从下向上翻滚,使晶体形状由“点”开“花”。

此一过程,恰与天然名石肌理的生成规律,如出一辙。

出现这种特征,会让釉质的层次感,变得非常丰富多变,而且随意分布。

这与天然玉石难分伯仲,这也是汝瓷“似玉非玉,胜似玉”的原因。

综上所述,玛瑙入釉的主要原因,第一是为了得到天青色,第二是降低釉面的玻化程度,第三促进分相——析晶釉的成功也就是增强汝瓷的玉质感。

当然汝瓷天青色的形成,不仅仅只有玛瑙入釉这一个原因。

原材料的搭配,烧制工艺,以及玛瑙入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烧制一件正宗汝瓷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做出最顶级汝窑瓷的工匠,果然名不虚传!”

看过了严和对于玛瑙入釉的见解,再看他烧制汝窑瓷器的过程,陈文哲是相当佩服。

古人不懂科学技术,可就是能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居然就把各种化学变化,各种原材料的配比,研究的明明白白,这其中的难度,肯定不是现代人可以想像的。

当然,陈文哲之所以一看就明白,肯定不是他的功劳,这肯定是建立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达成的。

他能看一看古人的制作工艺,就能学会,肯定是有基础的,而且这份基础还十分牢固。

因为他很清楚,国内从民国开始,一些有志之士,已经开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研究。

民国时期,周仁先生对华夏传统陶瓷工艺技术,开始进行研究,并发表《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

这份报告对试验场内的制瓷原料、坯、釉、成型、彩绘、烧成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并开创性的将化学手段引入制瓷工艺的研究中。

新华夏成立后,对汝窑制瓷工艺的研究逐步深入。

陈文哲就是站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才能顺利的学到古人的绝技。

可惜,一本制作汝瓷的著作,居然失传了。

到现在,虽然关于汝窑制瓷工艺的古代文献不少,但汝窑制瓷工艺的整体流程并无记录。

汝窑的原料、成型、烧制等工艺环节,在古代文献中难觅踪影。

而严和的这本著作,就记录的太详细了。

之前他想要仿制北宋汝窑,所以特意归类出来六大主要特征。

而显著他缺知道,想要制作汝窑,必须具有汝瓷烧制技艺的四大特色,也可以称之为“制作技艺四绝”。

第一是配料绝,汝瓷从胎料到釉料的选取,都非常严谨。

必须是当地一定范围内的高岭土、玛瑙石、黄金土、黑土等原材料。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