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神狂想
根据文献记载,这种风格出现于明中期,被称为“南云雕漆”,或称“滇工”。
漆层薄,漆色暗,花纹细碎,刻工上不磨棱角,露出峰棱。
这种不藏锋的雕漆特点,直接影响到明晚期和乾隆一代的雕漆制作。
南云雕漆的题材,多取材于大自然的各种景物。
如花卉、虫鱼、飞禽、走兽,富有生活气息。
这种风格的漆器有不少,比如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
还有明代的不少作品,像是明剔红双凤纹长方盒,明中期剔红瑞狮戏球纹委角方盘,明中晚期剔红瑞兽纹捧盒,明晚期剔红祥凤游花纹盘。
其他的还有一些明代的作品,比如明剔红牡丹纹碗,明剔黑喜狮图菱角方盘,明剔红狮球纹圆盘。
再就是明十五至十六世纪,剔红番莲纹葫芦形执壶。
这些都是黄漆素地上压雕花卉或动物纹,剔刻锐利,不见磨工,但纹饰跳跃而灵动,富有野趣。
其实,这种风格的器物,最早见于霓虹根津美术馆的南宋堆黑花唐草纹盘。
之前的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则是又一例早期见证实物,对南云雕漆的起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漆质坚润,色泽透丽,黑中透红,有琥珀的视觉效果。
此小柜曾在霓虹九州国立博物馆展示,研究人员对漆质、纹饰等都作了透彻的比较研究,认为此柜具有南宋雕漆的时代特征。
如漆层,在高倍放大镜下,能见到漆层是朱黑交替。
尽管已跨越几个世纪,无法判断共有几层,但至少能看到有红黑交替的八层。
牡丹格子形花蕊,是南宋花蕊的时代特征,与根津美术馆的南宋盘子样式相似,雕刻方法也有相同。
这件小柜具有南云雕漆的工艺手法,南云雕漆风格究竟开始于什么时候,非常值得探讨。
除了这些漆雕之外,剔犀也为雕漆的一种。
做法与剔彩相近,即在器物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髹涂。
到一定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如意云等不同纹饰,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的色漆层。
神都文物业界,通称为“云雕”,霓虹称之为“屈轮”。
通常有黑、紫、朱面。
无论黑面、朱面,只要是雕剔勾云或卷草纹这种单一、有规律的花纹的,都称为剔犀。
宋元明剔犀,是另一个重要门类,其特点是时代早、精品多。
如宋剔犀大碗,通体紫色,漆质透亮,美如琥珀,透过表漆,三道朱线清晰可见。
像是宋代剔犀大碗这样的作品,碗的漆色、漆质、纹饰和造型,与苏江沙洲张家港出土的北宋如意云纹剔犀碗几乎一样。
这种深腹碗,也是宋代特有的碗形。
第1923章 肉合莳绘
宋代剔犀大碗从漆质、纹饰综合分析,此碗符合宋制,定为宋代。
还有宋剔犀椭圆盘,盘心是大如意云纹装饰,盘外壁是半截如意云装饰,漆层可见黄、红、黑、红交替髹涂这种宋代剔犀的时代特征。
宋—元剔犀圆盘也是,漆层可见黄、红两色交替髹涂。
有黄漆层出现并几种色漆交替组合的,都是早期剔犀的时代特征。
到元明时期,都只是朱间黑线或黑间朱线,色漆层仅仅是作为一条装饰带出现,而不是髹漆的主角。
另外,这两个盘剔犀的做法,都是先以厚漆灰打底,再薄髹红、黄等色漆交替组合。
斜刀侧面露漆灰,远视效果似堆漆(假雕漆),仔细看斜刀口近盘面有红、黄等色漆层,相隔间距基本相同。
这种做法与江浙松阳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剔犀奁盒、福市博物馆收藏的福市北郊茶园村茶园山出土南宋端平二年(1235)剔犀如意云纹八角奁相同。
很可惜的是,很多传统工艺,在我们国内都已经失传。
在这一点上,有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小日子。
人家很多工艺,到现在还有很好的传承,像是一些金银器的制作,漆雕作品。
甚至像是竹竿做的钓鱼竿,人家也有一些所谓大师在传承。
就说烟花,人家现在不止是有专业人士制作,还有专业人士燃放,甚至还有技术等级评定,这些都十分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当然,陈文哲对于制作钓鱼竿不感兴趣,也不想着制作烟花。
但是对于漆雕,他还真是很感兴趣的。
特别是霓虹的漆雕,还真是有借鉴之处,当然,也只是有一部分可以借鉴。
漆器是霓虹传统工艺的重要标志,漆器工艺与设计的发展,从绳文时代到明治时代开始,直到现在。
这一段历史时期,绝对能惊掉你的下巴,因为年代横跨上万年。
漆器的历史悠久深厚,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我国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就是证明。
数千年来,人们用漆来保护或装饰日常生活的器物与家具。
当然,这是国内历史,而霓虹的历史就有点可笑。
比如他们的绳文时代涂漆陶碗、木梳、陶罐,这些都表明,他们的漆器历史有上万年。
这些东西不管真假,都在跟我们国内的一些文物,一块展出过。
像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漆木杯、后汉时期的漆木盒等等。
这些都流落到了霓虹,而从这些古老、残缺而朴素的文物中,能够看到漆器最早的模样。
从史前时代至今,红黑两色一直是漆器的主要颜色,这与漆的特性有关。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呈乳白色,见空气氧化后呈棕红色,稍厚一点即近黑色。
红色则是由天然矿石硫化汞和漆调制而成,红与黑几乎成为了漆器的符号。
历史上曾经流行在漆中加入白色、黄色或绿色的颜料,但最终,这些颜色没有在漆器的世界中留存下来。
这或许是出于对“漆”这种材料、或者说对自然的尊重。
按照我国的朴素哲学观,漆涂木碗中,蕴含着阴阳五行。
木碗的木胎是木头,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底粉则是火与土。
在漆中加入的金和银屑,是金属。
没有水的话,漆就无法干燥。
黑与红的颜色则代表了阴与阳,同时也象征着死与生。
一直以来,漆器木碗都是“外黑内赤”,几乎没有反过来制作的木碗。
生命的表层被死亡所笼罩……而人类张开嘴伸开舌头时,内部是赤红色的。
这是因为人类的内部充盈着生命……内赤的木碗,既可以理解为宇宙,也是人活着的样子。
将朴素的木碗诠释成生命的状态,或许只是少数人自己的理解。
但是,当站在那些几千年前古代漆器面前,即使无法辨别或理解它们的功能和花纹,仍能感受到那红色与黑色所流露出的某种力量。
八世纪时,我国描金漆工艺传入霓虹,在本土生根成为日后享誉世界的莳绘工艺。
此后,霓虹的漆器工艺在借鉴与创新中不断发展,而像螺钿、戗金等古老的漆器工艺,几乎只有在霓虹流传至今。
漆器的工艺随着时间的演变,愈发精细和多元。
莳绘是在漆器表面,以漆描绘纹样图案,趁未干之时,散洒金银等金属粉,利用漆的黏性,使其附着于漆器表面的技法。
现在的莳绘,就是霓虹的骄傲。
霓虹莳绘早期的漆器,有“春日山”的莳绘砚台盒,诞生于十五世纪日本室町时代。
盒盖上描绘了一只雄鹿,在秋天的田野上,呦呦鸣叫的画面。
砚台盒的上方,附有这一漆器所用到的莳绘技法。
“春日山”所用的技法,是“肉合莳绘”。
它能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缓坡,使画面的表现更加生动和逼真。
肉合莳绘发展自高莳绘,此外还有平莳绘和研出莳绘。
除此之外,最有技术含量的已经给就是螺钿。
这种技术,其实就是贝壳碎片构成的设计。
它就是漆器中的螺钿工艺,这一技法源于我国,后盛于霓虹。
“钿”为镶嵌装饰之意,匠人需要将螺壳与海贝磨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然后将漆涂在表面,并进行抛光。
如果不是文字介绍以及漆器表面不断变化的光泽,很难想象那些描绘人物、花卉的图案是经由贝壳磨制和拼贴的。
再就是漆雕,将图案刻进漆器的艺术。
我国南宋到明代的各种漆雕作品,都把这种艺术,推到了高峰。
漆雕是将几种颜色的漆,一层层地涂抹在陶瓷、金属或木制的底台上。
然后通过不同深度的雕刻,赋予图案不同的颜色。
再就是戗金与存清,戗金与莳绘有些共同之处,都是用金属粉来表现图案。
不同在于,戗金是在漆的表面用刻刀进行雕刻,再将金粉埋入画出的图案或纹样。
而莳绘是利用漆的黏性,来描绘图案。
由于这些工艺技法复杂,在古代我国与霓虹常常用于宫廷贵族的陈设。
第1924章 虎座鸟架鼓
之前在霓虹曾经有人举办过一次展览,展出的是国内文物和霓虹文物的对比。
当然,比的就是漆器。
公元109年的我国汉代木桌,与它的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