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34章

作者:疯神狂想

此盒构图精确,刻画细腻,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精美的浮雕画卷。

这是张敏德唯一传世孤品,极为珍贵。

此外,张成和杨茂还有一位同乡彭君宝以戗金、戗银而闻名天下,还有很多佚名的漆艺高手,不可胜数。

这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漆匠,把元代雕漆工艺推向了一个高峰。

他们为推动元代漆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漆器工艺史上写下灿烂的一页。

我国古代漆器其工艺与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精益求精的。

所以,从古道今,也是一个从差到好的过程。

在战国、秦汉之际,漆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汉时期,大量质优价廉的瓷器烧造使漆器造作渐减;

隋唐以来,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成为日用器皿,同时髹漆创新工艺技法相继问世。

除此之外,我国漆器制作素有南盛于北之说。

北湖襄州是唐代最大的漆器产地,唐代文献中有贡朝廷漆器的记载。

但唐代漆器实物极为罕见,入宋以后,东南地区的杭、温、福成为新兴的漆器中心,以髹造闻名。

宋元漆器品种少,遗存不多,故今所见宋元器亦属凤毛麟角。

明清时期漆器制作夙称发达,官府作坊制作宫廷御用之器品种众多、造型丰富、技法多变、装饰繁复,不可胜数。

王世襄先生据明晚黄成所著《髹饰录》,将明清时期漆器做了大体概括。

首先是一(单)色漆器、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共14个类别。

并对明清髹漆有“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千文万华”的高度评价。

之前提到过的雕漆,就是漆器工艺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

漆层髹涂几十至上百道,针刻刀镂或堆塑图案,增添凹凸之趣,展现阴阳之美。

雕漆以髹饰颜色不同,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以剔红器物多见。

雕漆出现于唐代,《髹饰录》中有详细记载。

“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

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

清玩雅集将宋元与明清四朝精品漆器,汇聚展览。

这蔚为13世纪至18世纪,我国制漆工艺发展历史的缩影。

反映了髹漆工艺“巧夺天工”高超水准,其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令人为之震撼,为之称奇。

正如明代杨明《髹饰录·序》中“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之赞誉。

陈文哲看到的这位漆器收藏大家的所藏诸漆器,就真实展示了各时代漆器之特征。

比如宋元时期髹器的种类,有单色漆器、堆漆描金、戗金和雕漆。

宋代一色漆器最为流行,将战国、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的彩绘漆器,嬗变为纯粹单一色调的漆器,显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一时期的经典漆器有剔黑牡丹双凤纹海棠盘、剔黑牡丹孔雀纹盘。

这些作品就算了流传到现在,依然髹漆肥厚,光亮如新。

它们刀法浑厚圆润,正如《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

《宋史》153卷,记载国家祭祀、赏赐进奉、宫廷日用多以朱髹,而且朝廷有明确的禁朱漆法令。

元朝漆器的工艺水准,较之宋代大有提高。

元代《至正直记》卷四中,对以金银为胎的内府制作漆器称颂不已。

元代以雕漆成就最为显著,名匠辈出,异彩纷呈。

元人张成、杨茂最负盛名。

据《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有名。”

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饰,清幽典雅。

张成款剔红牡丹图盘,漆层肥厚,剔刻硕大饱满花朵。

他刻的花卉枝叶翻卷自如,工艺精美绝伦,强烈地表现出牡丹雍荣华贵的特性,为一代宗师的佳作。

明成祖朱棣偏好雕漆制品,在京城果园厂设宫廷漆器作坊。

漆作由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集聚一批能工巧匠。

据《明会典》记载,轮班到京服役的油漆匠,每次多达5000余人。

他们分工细作,漆器佳品,尤其是雕漆制品层出不穷。

永乐帝三次将剔红雕漆,作为贵重礼品赠赐霓虹国王。

明代文献记载永乐五年(1407年)的赐物记有:“花银一千两计四十锭,锦缎十匹……”

其中包括“剔红尺盘二十个,剔红香盒三十个……”

可见明朝御用漆器作坊具有相当的规模,也反映了剔红在雕漆中的重要地位。

明代永乐剔红器也深受乾隆帝的喜爱,神都故宫博物院藏有剔红观瀑图圆盒,刻铭乾隆题诗一首,称颂永乐剔红器之美。

漆器以红为贵,《宋史》153卷记载国家祭祀、赏赐进奉、宫廷日用多以朱髹,而且朝廷有明确的禁朱漆法令。

第1916章 富丽堂皇者,为御用之器

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论雕刻条评:“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

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承袭元末张成、杨茂制品风格,刀法圆熟光润,藏锋清晰,多以花卉、龙凤、山水人物等为饰,花纹肥厚圆润,饱满丰硕。

其中代表作有永乐的剔红凤穿花纹盏托,它高9cm,口径9.7cm,盘径16.9cm,足径8.4cm。

盏托由圆形口、葵瓣形盘和外撇圈足三部分组成。

通体在黄漆素地上,雕红漆花纹。

口外壁及盘上雕双凤翔于云中,盘外壁及圈足雕朵云纹。

托内至足为空心,壁髹赭色漆,足内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行书款。

漆盏托在宋代已出现,均为光素漆,而雕漆盏托元代已有,但仅为剔犀作品。

永乐盏托饰花卉纹者较多,凤鸟纹目前所见传世品只有两例,都精美至极,此为其一。

盏托的款识刻在足内壁右侧,与盘、盒款识刻在足底左侧相反。

永乐宫廷漆作产品以雕漆为主,数量最多的是剔红。

高濂《燕闲清赏笺》称明代果园厂的剔红漆器“漆朱三十六遍为足”,制作工艺精湛。

剔红凤穿花纹盏托,色彩绚丽,图案明朗清晰,生动活泼,是典型的明早期的雕漆风格。

神都故宫博物院藏有此形制的永乐盏托,艺术风格相同。

剔红云龙纹圆盒,明永乐,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

盒通体黄漆素地雕朱漆,盖面装饰菱形锦地云龙戏珠纹。

龙躯体较为粗壮,整束发由后向斜前方飘扬。

头部扁瘦,立眉近似火焰形,如意形鼻,下颌短髭较长,类似山羊胡须。

肢爪粗壮有力,具有明早期龙纹的典型特征。

盒壁雕黄漆素地如意形云纹,内外底的黑漆光亮无断纹,似属后代重髹。

外底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但是,其下隐约可见“大明永乐年制”楷书针划款。

据此推测,漆盒应属永乐年间制作,宣德款系后刻。

明代的龙纹以五爪最为常见,此件漆盒盖面雕饰的四只龙爪中,贴着身体的一只为四爪,离身体较远的三只皆属五爪。

但经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四爪的一只原为五爪,去掉一爪后,重新雕刻龙身。

而三只五爪中,皆有一指断开,似乎最早同属五爪,指掌相连,之后经历了去掉一爪后重新补做的过程。

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今后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诏中书省,申禁官民器服不得用黄色为饰,及彩画古先帝王、后妃、圣贤人物故事、日、月、龙、凤、狮子、麒麟、犀、象之形,如旧有者,限百日内毁之”。

由此可见,这件雕饰龙纹的漆盒,在当时只能供皇帝赏玩或使用。

一般剔红盒有蔗段、蒸饼、三撞等式。

蔗段人物为上,蒸饼花草为次。

盘有圆、方、八角、绦环、四角、牡丹瓣式。

匣有长、方、二撞、三撞式。

其法,朱漆三十六次,镂以细锦,底漆黑光,针刻大明永乐年制。

比元时张成、杨茂剑环香草之式,似为过之。

这简要描述了明永乐果园厂所制漆器的胎质、器型、种类及落款方式。

现在看到的大量的传世水乐漆器的落款方式,与高氏记录的完全一致。

永乐漆器的落款方式,沿袭了元代私人刻款的方法。

元代髹漆艺人张成、杨茂在其作品的底部,往往用针划“张成造”或“杨茂造”三字款。

永乐款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一般在器底内缘处用针划“大明永乐年制”直行款。

刻痕细浅,笔道纤细,字体秀气,似行书,略欠工整。

永乐款的位置,大部分在器底内缘的左侧,极少数在器底内缘的右侧。

明剔红云龙纹圆盒,就采用了在器底内缘处用针划“大明永乐年制”直行款的方法。

刻痕细浅,笔道纤细,字体秀气,似行书,略欠工整。

永乐款的位置大部分在器底内缘的左侧,极少数在器底内缘的右侧。

明代官造漆器中署有明确的纪年款识,为准确地鉴别漆器的具体年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