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21章

作者:疯神狂想

从此也可以看出,阳洛真不愧是千年古都。

走进位于孟津的安氏木雕工作室,空气中飘来一阵阵金丝楠木的香味。

这里的的主人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津木雕第五代传承人的。

此时这位木雕大师正在专心雕刻,他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擅长油画、石雕。

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2009年至2015年,他赴胡建学习根雕、木雕技艺。

从此掌握了从选料、构图、打胚、雕刻、打磨到成品的全过程技艺,以及浮雕、立体雕、镂空雕等各种雕刻技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选材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崖柏、紫檀、樟木、银杏、沉香等。

他做的木雕讲究七分自然,三分人为,他以根雕为主,依天然树根形态,按照根材的特征立意。

机动灵活地把握多雕少雕的部位,该留的留、不该留的就不留。

还可以根据根材的色泽、洞穴、疤瘤、纹理等创作,创造一定的意趣。

而木雕作品的创作是立意在先,不像根雕是因材立意。

作者一旦明确主题,就可以按个人喜好、志趣去雕刻。

而那幅作品《黄河人家》,呈现黄河人家的生活场景,用根雕艺术弘扬黄河文化。

早期木雕以佛像居多,之后逐渐发展为花鸟山水。

近年,他以传统木雕工艺为基础,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在总结多年的雕刻经验上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才会雕刻出一批具有阳洛地域特色、创意十足的根雕作品。

这些作品饱含河洛文化元素,富有民俗艺术内涵,被艺术爱好者喜爱和收藏。

根雕茶台、花架,根艺灯具、装饰画……

这家工作室内,形式多样的木雕、根雕艺术品琳琅满目,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真正的木雕,市场潜力肯定不如根雕大。

不是根雕更好,而是因为现代人追捧。

当然,古代人也喜欢根雕,特别是古代的读书人,毕竟这是一件雅事。

既然有人追捧,自然就有很多作品传世。

很意外的,在这家工作室之中,陈文哲看到了一件很古老的根雕艺术品。

“这应该是仿品吧?”看着眼前的龙,陈文哲很快就确定,这应该是仿品。

因为他想起来了,这条龙是出土之物。

不过,确实应该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根雕作品。

这件根雕作品发现在荆楚,属于江陵“马山1号”楚墓发现的根雕辟邪。

依据树根自然成形,圆雕彩绘,整体为一长形弯曲的龙形。

全长0.69米,高0.31米至0.4米。

圆身,高足,卷尾龙首,目、耳、鼻、嘴、须、齿俱全,面目狰狞。

马山楚墓,战国楚墓群。

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82—1983年发掘10余座长方形土坑墓。

1号墓有斜坡墓道,葬具为一椁一棺,椁上覆粗竹席。

椁内用隔板隔成棺室、边厢、头厢。

棺外横束三道麻布,套一件丝质棺罩。

棺内空间被衣衾包裹充塞,盖在上面的是一件素绢绵袍,和一件满绣龙凤纹的绢衾。

其下是用13层衣衾裹殓尸身,衣衾外用九道锦带横向捆扎。

共出土衣衾19件,包括绢衾、夹衾、绵袍、裙、绵袴等。

衣料有绢、纱、罗、锦、刺绣,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

随葬丝麻织品、铜器、陶器、漆器、竹器和木俑共130余件。

第1897章 丝绸“碰碎”

马山5号墓出土一件吴王夫差矛,通体饰几何形暗纹,矛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

其中的这件根雕辟邪,虽然看着形象十分简单,但是它却是很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算是传世最早的根雕作品。

这件辟邪,它森然而立,威视四方,一如2300多年前它被置入墓室的样子。

它原本是普普通通的树根,也许就扔弃在郢城的一角。

可是一个聪明的匠人,却看到它潜在的艺术价值。

于是他略加思索,依其形稍加修饰,一个虎头蛇身昂首阔步形象就凸显出来。

然而这样的形象似乎还不够狰狞,他又细致地雕刻出它的五官,并加上了胡须和牙齿。

为了让它更加栩栩如生,他将游走扑腾的四足雕成竹节状。

并在足上分别雕出蛇、蜥蜴、鸟、蝉的形象。

构成对蛇吃蜥蜴、蜥蜴吃鸟、鸟吃蝉这一生物链的精密阐述,传达出楚人的某种宗教理念。

在雕刻完成后,这个匠人又将其通体髹暗红漆,并在一些地方采用朱红漆进行彩绘。

2300多年后,考古工作者从位于荆市马山一号墓,将它小心翼翼地取出。

此时的它依然光泽如新,色彩润亮。

由于现有材料的缺乏,现在并不能确定这尊根雕的用途。

到底是作为镇墓兽“辟邪”,为墓主人震摄鬼怪,保护精魂。

还是依照“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作为艺术化极高的凭借,供墓主人在死后世界里享用,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也是因此,甚至现在还不能确定它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对它的探究和欣赏。

这一次发现,其实除了这件木雕,更有价值的应该是即将衣服。

纪南城是战国中晚期时,楚国的郢都故址。

在那里共发现了大大小小2000多座楚墓,其中不乏一些身份显赫的达官贵族之墓。

所以,当整理这座马山砖瓦厂下的古墓时,并未想过会有意外收获。

但当打开棺椁板,弄开一条缝隙,看到里面的情景时,立即意识到这一次是绝大的发现。

原来,他们发现棺椁之内,有许多类似于丝绸制品的东西。

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可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我国是最早用桑蚕丝纺织的国家,据说,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了丝织技术。

但是,因为丝织品在墓葬中很难保存,极易腐烂,我们很少见到古代的丝绸工艺品。

当时,马王堆一号汉墓里,出土的素纱禅衣,薄如蝉翼,惊艳了世界。

大家都期待着其他地方,亦能发现古人的丝绸制品,但每次都是一些丝绸残片,让人失望。

当荆市博物馆的负责人生接到电话汇报时,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一个考古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立即驱车赶往纪南城。

到达现场后,便马上核实了情况,果然,透过棺椁板缝隙看到了一些丝织物的肌理。

他当下决定把棺椁板盖回去,并且用厚厚的塑料布将整个棺木包裹起来。

然后,再将整个墓坑用蓬布进行封盖,只留下一两个工作人员进行看护,其余人都回去商议更为妥善的文物保护方案。

之后在将这一情况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请求派专家予以支援,国家文物局对此事相当重视。

此时,不少考古专家闻讯赶来,参与到这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中。

其中,就有之前参加过马王堆一号汉墓考古的丝绸保护专家。

这位专家与北湖博物馆的专家们,共同讨论出了一套具体的发掘保护方案。

这套方案很快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此时,这座小型土坑竖穴墓已经被命名为“北湖江陵马山一号墓”。

春秋战国时期的棺木外,多有一层厚厚的荒帷,一般是素锦类织物。

眼前这些看似完整的荒帷,实际上已经完全腐朽,稍微一碰,就很可能化为碎片,该怎么办呢?

更为重要的是,一幅质地细腻的帛画也与荒帷粘连在一起。

最后经过研究,才顺着棺木各个边,将荒帷切割成几大块,并且进行编号,卷取放好。

当荒帷被完全揭取下来时,一副完整的棺木呈现在大家面前,黑漆光亮,色泽如新,保存得相当完好。

之后又开始研究,如何完整地将棺盖打开。

此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但谁也没感觉到疲惫,所有人都期待着看到打开棺木的那一瞬间。

考古工作者将刀片,尝试着插入到棺木的缝隙中,来回寻找可能活动的接口。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棺盖终于可以打开了。

大家紧张地看着一点点掀开的棺盖,大气都不敢出。

忽然,有人喊了一声:“丝绸保存得很好,快盖上棺盖,运回室内清理。”

为什么不能在现场进行清理呢?肯定是因为害怕被毁坏。

对考古工作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许多古墓里挖掘出来的文物都有“见光死”的毛病。

在墓里还是金光闪闪的,一旦接触外面的世界,便顿时失了颜色。

这些专家自然比谁都担心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批丝绸制品实在是太珍贵了。

但是,现场其他考古专家亦担心颠簸的路上,会不会将棺木内的丝绸“碰碎”?这种情况以前亦有发生。

一场激烈的讨论便在“北湖江陵马山一号墓”现场展开了。

曾经参与马王堆发掘的专家,对丝绸的特性非常了解。

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已经确认过了,这副棺木内没有积液,不会造成运输途中将丝绸制品碰碎的情况。”

其他专家虽然对此还不算太放心,但也明白野外开棺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于是,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