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48章

作者:疯神狂想

其中你最经典的应该是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出土于西陕长安东郊长乐坡村。

圆形镜钮外有三朵盛开的银莲花,外环银莲叶。

一圈金丝结分隔了内外,外圈飞旋着四只金鸾鸟,口衔金绶带,飘逸自由。

其直径约22厘米,略小于霓虹正仓院藏唐代金银平脱背八角镜。

但鸾鸟翅部使用了“毛雕”工艺,羽毛得以清晰呈现,也更为立体生动。

黑色漆地衬托金色鸾鸟,色彩对比鲜明,至今没有脱落,足见唐代髹漆和金银捶揲工艺双绝。

现在我们一般把金银锭类的材料捶打成各种形状的工艺,称之为捶揲,又称锤揲或槌揲。

捶,即敲打。

揲,为打成薄片。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揲挻(shn)其土而不益厚”一句,揲被注释为“椎薄的金属片”。

这种金饰片在商周时期已为数不少,考古发现的有南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包金铜虎,川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太阳神鸟金饰,川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包金青铜像、金面鱼形饰等。

捶揲听起来拗口难解,但用民间口语翻译,便是“打作”。

而跟这种工艺相结合,或者说是这种工艺的巅峰应用,我国古代也层出不穷。

比如国宝级手工锤纹代表之作,重达9100克的西汉金兽,就绝对是其中巅峰。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

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这件西汉金兽,就可以把小鬼子的骄傲,砸在地底下。

因为这其中牵扯到锤纹,也叫做锤目纹,是一种间于肌理和纹饰之间的装饰手法。

可是说到锤纹,大家潜意识里都知道,它是在霓虹金属器物上常见的纹理。

而且都以为锤纹是霓虹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这样的吗?其实不是。

事实上,锤纹最开始是源于我国金银铜器的加工。

这一点从一件国宝级锤纹工艺代表之作-西汉金兽,就可以看出来。

它是金陵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它还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其全身布满的斑纹大小一致,呈不规则的圆形,是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击上去的。

第1790章 手落为一锤,四锤成一纹

这件西汉金兽,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代表作品,于1982年出土于苏江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

西汉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

它的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

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

这件金兽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

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锤纹铜板作为一种极具装饰效果的肌理,深受高端设计师的喜爱“手落为一锤,四锤成一纹。”

每一道锤纹,都是匠人手工上万次锤打过程的记录。

一锤一打之间,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风格,如阡陌纵横的田野,如风吹荷塘的涟漪,随意自然。

这件金兽全身作蜷曲匍匐状。虽然形貌凶狠、瞪眼俯耳、张口露齿。

但因头部枕在前足上,且有点神化意味,望之反生亲切感;

加之颈部铸有项圈,给人以驯兽的印象。

兽身底面中空内凹,刻有“黄六”两字。

虽作隶书,但不失小篆遗风,是铸成后再刻的。

字迹细小,但很清晰。

金兽出土后,专家对金兽用途的猜测主要分为几个流派。

第一个说法是镇,比如席镇,用来压天子席子的四个角;

第二种看法认为金兽是用以镇库,也是国家财富的象征;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金兽是一种类似秤砣的度量衡权器,用来衡量重量。

从目前考古结果来看,金兽作为镇库的可能性较大。

金兽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唯一性。

一方面,金兽的黄金纯度达99%;

二是年代久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

三是体型庞大,重量达18.2斤,至少在我国,目前没有发现比它更早更重的金器。

此外,同时期的金器,多以单一工艺形式呈现。

金兽将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锤击工艺结合,这在当时十分罕见。

1982年2月,在苏江盱眙县穆店乡南窑庄,当地村民万以全在清理排水沟中淤泥时,发现了一批楚汉时期的珍贵文物。

出土的文物有一件铜壶,其余大多数是金器。

以金币居多,总重量达20多公斤,是当时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现场勘察证明,那里原是一处古代窖藏,器物保存完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放置在铜壶口上的金兽。

铜壶里的26枚金币呈马蹄形,马蹄金正是西汉时期的称量货币,因此推定此次出土的文物多来自西汉时期。

目前学界推测金兽具体是哪种动物,还不十分清楚。

金兽的特征是头大、身短而粗壮。

兽头卧伏在上,俯耳瞪眼,颈部有项圈三道,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

这些斑纹是铸成后,特意用工具锤击上去的,每个斑纹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

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从金兽全身满布斑纹来看,将它断为“豹”更为准确。

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器物的形象,可能是老虎或狮子。

亦有个别说法认为此物件是貔貅,也就是俗称的“吞金兽”。

对于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目前学界仍没有一致的看法,这也是“神兽”的未解之谜。

同时期的金器金饰多用单一工艺,且形态多以虎、龙等为主。

金兽不仅工艺特别,形态也别具一格,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独特之处?

西汉时期,制金主要有两种工艺,一个是铸造,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状的黄金制品;

另一个是锻造,用敲打、锻打、锤打来塑造金器表面的花纹。

这只金兽身上,罕见地发现这两种工艺同时存在。

在制作这只金兽的过程中,工匠是先把表面锤击,在同时期其他的黄金工艺上,直至后代,这一技法都不常用。

这种锻造技术,以及金器的猎豹(曾栖息于西亚地区,我国无野外分布)体形,说明当时中外在金器铸造和锻造工艺上已经产生相互影响。

通过研究文物,可以发现,中外在金器铸造和锻造领域的技术交流,始终不曾中断。

在唐代,我国的制造工艺受到欧洲影响,在金器上会出现一些类似宫廷图腾的花纹。

明代,我国形成本土特色的黄金花纹,纹饰和造型与之前的年代截然不同。

到了清代,各式各样的图腾花纹则展现了东西方工艺,从互相学习到内发结合的过程。

合东西之所长的文物,在当下应如何成为“外交使者”,让中外文化更好地交流、碰撞、融合。

这种碰撞、融合,其实在掐丝工艺之上,也有表现。

掐丝之前陈文哲也研究过,就是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图案的弯曲转弯,捏成图案,粘在器具上,称为捏丝。

这是景泰蓝生产中,较关键的装饰工艺。

跟这个比较接近的是累丝,这是一种较早的珠宝制造技术。

就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编成辫子或各种网状组织,然后焊接在器具上,称为累丝。

这几种工艺,陈文哲之前制作景泰蓝瓷器的时候,都涉略过,所以并不陌生。

反而炸珠工艺,他从来没有接触过。

炸珠工艺就是将金屑放在炭火上加热,融化时金屑呈滴状,冷却成小金珠。

炸珠通常与捏丝编织镶嵌一起使用,主要用来制作首饰。

说的简单点,炸珠就是将黄金溶液滴入温水中,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这就谓之炸珠。

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银器物上以作装饰,如联珠纹、鱼子纹等。

而是用这种工艺,必然要有一定的工匠精神,因为这种工艺做起来太过繁琐。

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我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比如庄子就说过“技进乎道”。

“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对所做事情有近乎强迫的专注。

炸珠工艺的使用,如果没有点工匠精神,就绝对做不下去。

而想要做出一件精品,就不止是工匠精神可以支撑的,必须要有技近乎道的水平,才能做出来。

第1791章 大唐遗宝,独一无二

从公元前三千年起,金粟工艺(或称焊珠技术)就已出世。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意呆利中部的伊特鲁斯坎人,就将其发展至完美的水平。

随着汉代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这一精妙技艺传入我国。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