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神狂想
斗转星移,而又风流几何?
器物无言,青铜早已锈迹斑斑。
而那些错金银,依旧光彩照人,仿佛无言的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沧桑。
而这还只是一个青铜犀牛使用到的一种工艺,像是这种工艺,在国内还有最少七种。
毕竟错金银工艺只不过是我国古代八大金工工艺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七种。
像是错金银,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真正知道的不多。
就算是一些行内人,真正了解的也不太多。
像是这样的顶级工艺,我国古代有八种。
而且很多都是我们平时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具体细节的。
这八大制金工艺分别是鎏金、花丝镶嵌、锤鍱、金银错、掐丝、炸珠、錾花、累丝!
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来沉淀的黄金加工技术,是我国的重要财富,每一种都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很是有几种,我们平常都接触过,听说过,比如像是鎏金这种工艺,我们肯定都听说过。
其实就是镀金,又称火镀金,是将金溶解在汞中,形成浆糊金汞合金,用金汞合金均匀涂抹在干净的金属表面,加热使汞挥发,金与金属表面固结,形成明亮的金色涂层。
这种工艺到现在还在大规模使用,只不过是方法变得不同。
在古代镀金工艺在一些奢侈品上大规模应用,主要是这么做节省黄金。
鎏金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华贵璀璨经久不褪。
从战国以来出土的的鎏金清铜器物看,这种工艺作品可谓是层出不穷。
如:北河满城中山靖王墓土的战国晚期的“楚大官司槽钟”、窦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从西陕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成帝河平三年鎏金铜“酒樽”,以及苏江徐城出土的东汉鎏金铜“砚滴”。
特别是鎏金铜砚滴,是鎏金与镶嵌结合的作品。
直到清代,各个朝代留下的鎏金器物很多。
鎏金之美,初现于战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历代以来,绝美作品数不胜数。
像是东周的嵌玉鎏金银铜带钩,战国的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西汉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到了唐代,达到一个巅峰,唐的鎏金作品有铁芯铜龙、鎏金錾花九曲银勺、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鸳鸯莲纹鎏金银花钗。
可谓是历代以来,都有精美作品。
唐代之后是五代的“千秋万岁”铭镂空鎏金银垫,北宋的鎏金莲花宝子银香炉,南宋的鎏金聚八仙花纹银盘。
到了明代,其精品又有增加。
像是明的银质鎏金累丝嵌珍珠头饰、鎏金嵌宝石花卉纹银簪、镶宝玉寿星鎏金银簪、银鎏金花蝶纹勺。
自然,清代的精品更多,像是银鎏金嵌珐琅砚盒、鎏金嵌玉头钗、铜鎏金皇贵妃珊瑚、银鎏金嵌象牙手镜等。
其他鎏金工艺品也有很多,比如鎏金嵌珊瑚双桃如意、鎏金掐丝额饰、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等等。
如此华美的器物究竟如何制作而成呢?其实步骤也不多,总共有四步。
首先是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至400oC左右。
然后倒入汞,以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
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冷却,逐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此一工艺过程通称“煞(杀)金”。
第二是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铜锈后,用“涂金棍”沾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被器物表面。
铜棍肯定是铜制,将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汤涂抹后浸入汞内。
反复多次,使沾上一层汞,晾干即成。
之后边抹边推压,现代匠师称此手法为“拴”,三分抹七分拴。
这是用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
此一工艺过程通称“抹金”,涂在欲镀铜饰件表面。
第三步是以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
这时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通称为“开金”。
如要求金属较厚,即要将上述过程反复多次。
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约为36微米。
第四步是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
这时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
此一工艺过程,通称“压光”。
再经过清洗压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诞生了。
“马踏书案诗意浓,鎏金良驹有古风。”
鎏金——是我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巅峰技法,呈现我国博大精深的冶炼文化,亦是永不退去之璀璨。
但是,其他工艺也不遑多让啊!
比如之前陈文哲就涉及到过的工艺——花丝镶嵌。
而这种工艺,其实就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错误技术。
它在明末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特别擅长编织和堆砌技术。
此外,还经常使用点翠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效果。
这个就不再多说,主要是这个工艺陈文哲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还利用这种工艺,做过不少宝石花盆景。
在这古代八大细金工艺当中,除了金银错、鎏金、花丝镶嵌之外,第四种是锤鍱。
这种方法利用金银的延展性,用锤子敲打金银,使其延伸成片状,然后按要求造成各种形状和装饰。
第1789章 永不褪色的华丽
锤揲这种工艺看似十分简单,不就是用锤子砸吗?
但是,这可是金银器工艺之基,金和银经过锤揲法的炼制后,彰显出了独特的魅力。
古时候的女子为了美,常常给自己添置各种各样的首饰。
无论是戴在头上的还是手上的,都有它独特的美感。
当然,为了彰显贵气,很多女子都选择金银制品,不但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沉淀出别样的美感。
在她们所戴的首饰工艺中,常常会用到一项技术,那就是锤揲。
锤揲是传统金银加工的主要工艺之一,主要制作流程是对坯料施加压力,使其变形达到所需造型。
不断重复捶打、敲击的一连串动作,直到器形和纹饰成型。
使得金属摆脱酷冷的外在,增添了人文的温度。
在首饰制作的众多外来工艺中,对我国金银首饰加工影响最大的是锤揲工艺。
锤揲工艺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亚地区,那时候西亚地区人民已经大量用于金银器的制作了。
后来随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亚的商人和工匠纷纷来华,他们在带来大量物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金银器制造的工艺技术。
由于金银具很好的延展性,锤揲使之成型更能体现金银制品的美感,所以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后来出土的唐代金银女子首饰中,很多都是锤揲成型的,可见其影响之大。
运用锤揲法制造的物品,要比铸造耗用材料少,也不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可独立操作。
所以在质地较柔软,又十分珍贵的金银制作中很盛行。
锤揲是金银器成型工艺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这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也很需要耐心。
首先,把熔炼提纯后的金银加热;
用锤子敲打,使其延伸展开形成一定厚度的金片;
然后,打造成所需要的简单形状,这些过程,漫长而琐碎。
古人用锤揲技术制作出了很多女子首饰,比如耳环,臂钏,手环等。
有些复杂的器物,也可使用锤揲法制作。
如口小腹大的瓶子,一般是分为上下两部分锤揲,也可分成几个部分锤揲,最后再把各部分焊接到一起,打磨光滑。
锤揲法也常用于金银器纹饰的制作,比如一件莲花瓣纹饰的金碗。
这就要在第一步锤揲出器物的基本形状,再由内向外锤出双层莲瓣形。
使得莲瓣由碗内壁向外壁突出,形成内凹外凸的效果,再于外凸的莲瓣轮廓上雕刻花纹。
在锤揲器物形态或纹样时,还需要衬以事先敲好的坚硬底模,使得金银片在锤揲时更快成型,这被称为“模冲”。
其实,锤揲的过程说起来简单。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越是过程简单,实际上越是困难。
在这一锤一揲中,这种专注,旁人无从体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诸多不确定中,造就了那么多精美的工艺品。
比如唐代这种工艺就达到了一个巅峰,普通人最了解的应该是金碗。
唐代金银器品种丰富,造型、纹样雍容多变,让人看不完、读不尽,但又带着一以贯之的性格。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顶尖技术,成就了这种不凡?
1970年,西陕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件鎏金鹦鹉纹提梁盖罐。
这件罐体与覆扣碗底圈足通过焊接衔接,通体有鹦鹉纹、折枝花的鎏金纹饰,提梁可以自由转动,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
通过端庄华丽的外表,我们得以窥见唐代鎏金、錾刻、焊接等多种工艺。
不过,有一项工艺往往不被人想起,它是所有雕琢刻绘的基础,缺了它,所有工艺将如水中月一样缥缈无依。
这便是捶揲(yè),从此可以看出什么叫“黄金镂画双凤背”,这是一种永不褪色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