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17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类绿釉器物,过去一向不太被人们认识。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北方地区的许多窑场,都发现了晚唐到北宋时期的所谓“白釉绿彩”器物。

从此其实也可以看出来,宋代的瓷器,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代的彩釉瓷器不多,一般都是单色釉,像是青瓷、白瓷。

最多也就是有一些绿釉、黑釉、酱釉瓷器。

这时,陈文哲突然意识到,之前他在南越做绿釉瓷器的时候,好像没有收尾。

就比如说北宋的白釉绿彩瓷器,他好像就没有做。

或者说做到这里的时候,他分心了,被其他瓷器吸引,转向了别的瓷器。

现在他正好闲着没事,自然就想要找点事情做。

所以,他就从低温釉开始,如果可以,他想要把宋代五大名窑,全部复烧出来。

复烧五大名窑可不容易,但是从低温釉开始,先烧制一些绿釉瓷器却不难。

所谓“白釉绿彩”器物,其制作方法与上述的工艺流程是一致的。

只是大部分器物上的绿彩,仅仅作为纹饰在局部地区小面积使用。

如发掘磁州窑遗址中,从最早期地层中出土的白釉绿彩香炉和瓶、罐等器物,仅在沿面和器腹装饰一些绿色的彩斑。

但在西陕铜川耀州窑早期的地层中,和湖沙窑都发现较多的白釉绿彩瓷器。

而且有些器物装饰的绿彩斑面积很大,覆盖了器物表面的大部,这些器物都是高温一次烧成的。

由此可见,在白釉上施绿彩一次烧成,在工艺上基本不存在问题。

至于烧成温度是多少,是否比一般的白釉瓷器要低一些,现在由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数据,还不得而知。

最好的例证,是近年来在印尼亚外海,勿里洞岛打捞出水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中的瓷器。

从这条沉船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纪年的瓷器。

这条船沉没的年代,大致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多。

黑石号中出水了6万余件瓷器,其中有数百件北方地区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

这些瓷器上多有大面积的绿色彩斑,晕散流淌,覆盖了大部分器表。

当器表的绿釉充分多的时候,绿色覆盖了整个器表,就成了绿釉瓷器了。

弯弯私人收藏的一件,被认为是南河巩义窑产品的绿釉瓶,其上部可以称为绿釉器物,但腹部还可看出绿彩斑的施用方式。

这件器物是繁密的绿彩斑,变为绿釉器物的一个很好例证。

这类绿釉器物的特点,是绿色相对浅淡鲜亮。

在几种绿釉器物中,色彩最为清丽明艳。

但绿色明显存在斑驳不匀的现象,而且总体上也有较稀薄的特征。

目前这类绿釉器物主要发现在晚唐时期,但磁州窑和南河中西部地区一些窑场。

如新密西关窑、鹤壁集窑等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在北宋初期曾大为流行,并一直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

因此北宋后期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绿釉器物也应是合理的。

2005年神都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大面积发掘了位于MTG区的辽代龙泉务窑址。

在辽代晚期地层的出土物中,发现了与这件绿釉梅瓶施彩釉方式相同的绿釉瓷片。

这成为这种绿釉瓷器,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的很好例证。

以往对于定窑是否生产这类绿釉器物并不了解,后来有一件梅瓶,由于有可靠的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定窑生产这类绿釉瓷器的征据。

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

一般是先烧素胎,再挂釉低温焙烧。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产,器型非常丰富。

绿釉的烧制,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由此演变而来。

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该枕胎体粗,呈灰黑色,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

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具有刻划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大多光素无纹。

早期均使用化妆土,呈色淡绿青翠,赏心悦目,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

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垫饼及泥圈等,未见覆烧芒口品种。

定窑绿釉,应是二次入窑烧成的800°C左右低温釉。

但就其胎来讲,也未曾见过1100°C以上产品。

原因也许绿定素烧器坯的界限,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水率,从而保证釉水的吸附能力。

那时定窑烧造技术,解决不了1250°C高温素烧坯的二次挂釉问题。

再者高温素胎复烧时,也极易破碎。

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当时并无高温绿定存在。

即使偶尔存在,也不过是少量试验品,不成熟产品。

所以,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并没有正式生产绿釉高温瓷胎的定窑品种。

在宋代,只有西广容县烧造高温绿釉瓷。

而南北方窑口,多烧造绿釉陶器。

定窑遗址尤其是燕川区,低温绿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

在众多定窑绿釉陶瓷残片中,极少数确有定窑风格的刻划、薄胎、白胎之特点。

但与高温白定洁白、坚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显距离。

定窑绿釉的渊源。

从起源上看,汉绿釉、南北朝多色铅釉、隋青釉、唐三彩、宋绿釉应该有着传承关系。

汉绿釉也是低温铅釉,但釉色单一,只有绿、黄两种。

一般为玻璃釉,个别釉色通透感较差。

经过两千多年地温地压,以及水土浸润,釉层大多发生变化。

所以,出土后釉面析出银白色结晶,世称银釉。

釉面开片较少。

经过南北朝多色釉,和隋代青釉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形成绚丽多姿的唐三彩。

唐三彩色彩鲜艳,釉质通透,开片细碎,胎质也比汉代更坚致。

定窑系则出现了唐黄釉瓷器,胎质较细,釉质较透,使用化妆土。

第1606章 釉具五色,艳丽绝伦

从汉绿釉,经过南北朝多色釉、隋青釉、唐黄釉。

再到宋代定窑、磁州窑的绿釉、黄釉以及宋三彩。

这些既是一种施釉工艺和配方的演进,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回归。

汉代崇尚质朴,唐代崇尚奢华,宋代崇尚秀美。

所以在欣赏汉绿釉的时候,总能寻到商周青铜器的影子。

而唐三彩瓷器,则向我们展示盛唐的雄浑气度。

宋代瓷器,却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文人时代的清丽、雅致和秀美。

釉色与器型一样,同样有一个继承和演变的过程。

只是到宋代,绿釉器胎质发生分化。

偶尔试烧的一类超越传统的粗胎瓷器,分离成为白瓷胎绿釉定瓷;

另一类则承袭以往的传统,厚重、粗胎,使用化妆土。

也正因为二者并存,才使我们能够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清楚地看到它的演变过程。

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历代陶瓷匠人们的良苦用心。

之后就简单了,元青花、釉里红等的出现,急着就是明清的各种釉色瓷器,可以说到了此时已经是百花齐放。

后世的各种釉色瓷器,陈文哲做的最多。

其中的代表,就是乾隆的各种色釉瓷,或者说是瓷母。

现在这件瓷器,陈文哲应该已经可以完美仿制出来,但是他已经没有什么兴趣。

有时间弄一件各种色釉堆积起来的瓶子,还真不如研究一下北宋五大名窑。

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汝窑不说了,陈文哲已经攻克了这座窑口的技术。

定窑刚才已经研究过,定窑白瓷,陈文哲手中甚至还有一件定窑精品。

哥窑瓷他虽然没有接触过,但是之前他好几次间接接触,十分明白哥窑的技术。

现在就剩下钧窑和官窑的瓷器了,钧窑,即钧台窑。

这座垭口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

当时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无人能仿造。

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

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

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

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我国传统瓷文化正宗,有着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