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16章

作者:疯神狂想

至此,汝瓷成功击败所有对手,直达我国古代瓷器的峰顶。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北宋末年,由于金兵入侵,汝窑尽废,汝瓷尽毁,而精美至极的汝瓷炼制技艺,从此失传。

至此,传世的汝瓷,每一件都是国宝。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天青无纹水仙盆,现藏于弯弯故宫。

这件天青无纹水仙盆,外形参照宋时的木盆,其外形轮廓简约大方,通体仅由几条直线。

几段完美的曲线,构成同个简约的平面。

它端庄,温润而又典雅。

不仅继承了汝瓷器形简洁流畅,天青釉幽淡清冷等所有的优点,最为独特的是,它通体没有一处裂纹开片,绝对是汝瓷中的另类。

而目前,全世界所有北宋汝瓷中,没有开片的,仅此一件。

这件天青无纹水仙盆的神奇,远不止这些,附著在这件特殊汝瓷身上的,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这件出生于北宋年间的天青无纹水仙盆,也许正是因为它没有开片,是件不成功的汝瓷,便被丢进了大内的库房。

因为坐冷板凳的缘故,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战火,一次次的毁坏。

转眼间,来到清朝,天青无纹水仙盆却依然没有人在意它的存在。

它就被随便放在府库的角落中,上满积满了灰尘。

那年,乾隆皇帝偶有闲暇,在宫中转角处发现了两只小猫。

他觉得这两只小猫有些可怜,便命太监为其搭窝。

皇帝一张嘴,太监跑断腿。

猫窝很快就搭好了,可是没有喂猫的盆。

这绝对不成,其中一个太监,就来到府库,向看守府库的太监讨要猫食盆。

皇帝的差事,谁敢马虎。

这名看守府库的太监,就打开了库门,将落满灰尘的天青无纹水仙盆,给了搭建猫窝的太监。

半个月后,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那两只小猫。

他来到现场查看,那件天青无纹水仙盆,已经被猫儿舔得一点尘土都没有了。

虽然它上面还挂有猫食的残渣,但在眼光的照耀下,却闪现着摄人心魄的“宝光”。

不开片的天青无纹水仙盆,按照道理来说,那是一件残次品。

正因为它的另类,它就另类成了天底下独一无二的神作。

这件汝窑的“残次品”,没有因为别人的看不起,而消沉,而自暴自弃。

它就这样“默默”地等待了几百年,终于等到了欣赏自己的“伯乐”,虽然是以猫食盆的方式。

天青无纹水仙盆,被当成宝贝,摆在了乾隆面前。

乾隆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猫长胖了还知道感恩主人)。”

第1604章 彩釉时代

这首诗的意思,也不难懂,只不过他通过这首诗,乾隆成功地将猫食盆事件,转移并上升到感恩的问题上。

随后,为进一步扩大影响,乾隆不仅将这首诗昭告天下。

乾隆皇帝还特意为这个曾经的猫食盆,用紫檀做了一个底座,摆在宫中显眼的位置。

从此,每一名经过的臣子,看到这件天青无纹水仙盆,就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对皇帝忠诚,是否对皇帝感恩。

败也因为没有开片,成也因为没有开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价值的衡量就会有奇妙的变化。

也许正应了大诗人李白的那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青无纹水仙盆几百年的等待,绝对是有道理的。

那道理也许就是不起眼,要不然,也许早就因为你争我夺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当然,它也只是个例外,在宋代汝窑瓷之中,还是以开裂瓷器为主。

这些瓷器开片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与胎体、釉质、釉层和烧造过程有关,又因时间的积累而产生变化。

对开片的命名,通常是从外观上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的。

根据纹片的纹路、形状、深浅粗细、疏密等特征加以命名。

按开片在釉层中的走向划分,汝瓷的开片包括直开片和斜开片。

冰裂纹、网格纹属于直开片,而鱼鳞纹属于斜开片。

直开片的形成时,釉的热膨胀系数大于胎。

在冷却过程中,釉的收缩速度大于胎,釉层受到拉应力。

当瓷器釉层冷却至完全硬化时失去弹性,若其收到的拉应力强度超过其抗张强度时,釉层就产生又长又粗的直开片。

大开片的产生,使釉层受到的拉应力削弱。

但在局部胎釉之间,仍有残余拉应力存在。

这样不足以产生大开片的应力,会在出窑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释放,产生短而细的小直开片。

斜开片的主要特征,是其形状和观感,会随光线射入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其形成机理比直开片复杂。

根据断面观察,斜开片将釉层分开,开片与胎体之间的夹角角度相差较大。

当光线以一定角度,照射到开片上时,开片一-侧的边界近乎透明,显现初立体感。

由多条斜开片叠加,形成的近似鱼鳞的多边形开片,被称为“鱼鳞纹”。

斜开片与釉层厚度有关,汝官瓷釉层厚度在0.5-0.8mm之间,会偶尔出现斜开片。

在成瓷范围内,斜开片出现的概率与釉层厚度呈正比。

从产生机理上看,产生斜开片的釉玻化程度较高,烧成温度可能略高。在冷却降温过程中。

胎釉之间,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应力,与直开片不同,促成斜开片产生的应力,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拉应力外,也存在压应力。

即在冷却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胎的收缩速度略大于釉层的收缩速度,造成釉层的应力内陷。

从而在拉应力产生的直开片间隙中,产生较小的斜开片。

通过观察汝窑遗址出土瓷片表面的斜开片,多数斜开片的间隙极其干净,未有污渍浸入。

而与之相邻的直开片中,则藏有污渍。

从此可以推断,斜开片极有可能是在埋藏过程中,经过漫长时间产生的。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相关的力学定量分析。

揭开斜开片的形成条件,有待于今后更多的相关研究。

其实现在如果不是专业做汝窑,或者其他宋代窑口的瓷器,一般都不需要特别关注开片。

因为现代的瓷器,很少专门做开片纹。

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其实从刚开始发明烧制瓷器开始的低温釉,不管是瓷器制作,还是烧制技术,都是在不停发展的。

刚开始就只是上釉之后进窑烧制,意外烧制出其他釉色,还会认为是窑变。

随着对于制瓷、烧窑技术的提高,工艺也越来越复杂。

之后瓷器的各种种类的就出现了,这一系列瓷器,不断进步,才有了现代瓷器。

比如从低温釉开始,等发现了釉色的变化,从此让瓷器进入彩釉时代。

这时,就是在已烧成的白釉器物上,加施低温彩釉,再入窑低温烧制而成。

这种方法烧制的器物,主要是绿色单色釉器物,另有少量黄釉器物,极少有多彩的。

由于其是在白釉瓷器上加施彩釉,因此可以明确地称为低温釉瓷器。

这类瓷器大体产生于北宋后期,最早在磁州窑创制,以后在定窑和其他窑口也有生产,较流行的时期是金代。

这类低温彩釉瓷器,有两个特点。

第一,由于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可能已经有了各种装饰。

如划花、刻花、剔花、印花和黑彩绘画等。

因而烧成的颜色釉器物,也有相应的装饰。

如绿釉划花、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绿釉黑花等等,不一而足。

举凡白釉器物上有的装饰,都可以成为绿釉或黄釉器物的装饰。

由于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有光洁的釉面和洁白的釉色,因此烧成低温绿釉器物以后,彩釉常常比较淡薄。

又因为底色的洁白,映衬得绿釉的色彩浅淡、明丽,常常呈翠绿色,十分美观。

当然,现在在磁州窑发掘时,发现许多准备施绿釉的白釉瓷器,在第一次烧成时,有意将温度调低。

这使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生烧,目的是为了使彩釉易于附着。

否则在彩烧时很容易出现滚釉、剥釉等现象。

白釉器物烧成的温度,决定了绿釉器物色彩的深浅。

这类彩釉瓷以磁州窑生产的最多,也最有特点。

如霓虹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就收藏的一件绿釉黑剔花牡丹纹长颈瓶,它就是很好的例证。

南河地区的窑场也有生产,但所见例证不多。

定窑大约是在磁州窑的影响下,从北宋后期也有生产,最好的例子是神都HD区南辛庄金代前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绿釉划花如意头形瓷枕。

此墓出土了成批的定窑白瓷器,这件枕从胎质看亦属定窑,但造型和纹饰都与磁州窑十分相似。

第1605章 白釉绿彩

当然,除了以上那些工艺之外,还有其他工艺。

比如,在器物上先施一层白釉作为地釉,在白釉上加施一层较薄的含有氧化铜的绿色彩釉,在氧化气氛中高温一次烧成。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