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406章

作者:重庆老Q

自从二十年前,香江发现巨量煤矿后,工部和云阳府便着手开始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和采掘。如今,这处煤矿已经成为汉洲本土境内最大的煤炭供应基地。

相应的,该地围绕香江煤矿,陆续建起了系列煤化工产业,焦煤场、干馏场、煤焦油提炼场、煤沥青场、煤球制作场等二十余家重工企业。

焦煤场,可以为国内几家钢铁厂提供源源不断的焦炭;煤焦油提炼场,可以从煤炭干馏当中稳定的提取煤焦油,能合成十几种染料,用于棉纺织行业;煤焦油加工过程中,经过蒸馏去除液体馏分以后的残余物就是煤沥青,沥青辅以碎石和矿渣,是最佳的铺路材料,较水泥路面更加平稳和柔性;而煤球制作场,则为国内的众多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燃料和取暖物资。

因为此地聚集了大量煤化工企业,因而对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这就使得香江煤矿对采掘苦力的需求也是极为迫切。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消耗,云阳府周边及内陆数百公里的汉洲土著几乎都已填充在煤矿当中。但是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仍旧迫使香江煤矿不断地继续扩大产能,所需的人力仿佛也是永无止境。

在这个时期,采煤的通常方法是用镐、撬杆以及炸药爆破。采掘工在靠近地面煤层下凿一个1米深左右的凹槽,然后使用镐、撬杆或铁棍将煤打碎。对于较硬的煤,则用一把手工操作的旋转式钻机钻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孔洞,往里面填入一定量松散的黑色火药,进行小规模的爆破。

人力挖煤是一项极其艰辛而又缓慢的工作,汉洲本土的数座煤矿曾试图想开发一些机械操作的模式,来取代这种既耗费人力,效率又极其低下的人工采掘工作,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仍旧没有一座煤矿是完全机械化的,继续依靠无数苦力进行人工采掘。

不过,为其他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做出很多贡献的蒸汽机,却被迅速广泛应用到煤矿的地面机械方面,包括泵水、轨道运煤出矿和上下的提升作业。

要知道,在同一时期,不论是在大明,还是在遥远的欧洲,煤炭被采掘出来后,最初都是通过一个个柳条筐或者其他盛具,用绳索调装出矿。后来,有人发明了木滑撬上运输,沿着矿内巷道进行拖拉。甚至,还有的地方,采用矮种马或者驴子,将一筐一筐的煤炭拉出矿区。

而齐国最早的黑山矿场,在二十年前便开始运用锻铁轻轨和一节节小型的矿车将煤炭输送到矿场外,极大地减轻了矿场苦力的繁重体力劳动。

随着蒸汽机车在三年前于建业府投入使用,工部和几大矿场便开始将蒸汽机引入矿场,以此来提升煤炭出矿的运输效率。

截止到今年6月,黑山、香江、南都(今澳洲墨尔本市)、大兴(今澳洲布里斯班市)等地区的煤矿,所有的煤炭均被装载于有轮矿车上运出矿区。

在两年前,经过粗略统计,汉洲本土的煤炭产量已达40多万吨,较二十年前足足提升了近百倍。不过,这产量比起同期英国的煤炭产量却还是要低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刚继任的16世纪中叶,英国的煤炭产量就有20万吨,到了17世纪50年代,这个数字便已达到了220万吨,是欧洲其他国家总和的3倍!

在后世,有人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三大原生动力,煤炭、铁路、铁桥。而齐国目前除了铁桥尚未修建外,煤炭产量也比英国少,但作为国家硬实力表现的钢铁,却是远远超过英国,在1660年,黑山、临海(今澳洲黑德兰港)和南都三大钢铁基地所产钢铁总量已突破15万吨,较十年前,增长了8倍之多。更不要说,齐国目前已拥有领先这个世界一百多年的蒸汽机车(火车)。现在,唯一制约齐国对外扩张和海洋争霸的关键条件,便是略显不足的人口规模。

——

9月9日,南都。

在整个汉洲大陆,经过二十余年的陆续探索和开发,虽然未能掌握所有陆地上的情况,但从齐国目前开发和拓殖的地区来看,基本上拥有国内工业发展所需的几乎全部矿产资源。铝土矿、铁矿、煤矿、锰矿、锌矿、金矿、银矿……等各类矿产,而且,储量还极其丰富。

作为最为主要的铁矿、煤矿、铝土矿等数种工业血液,丰富程度,更是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特别让人欣喜的是,这些矿产竟然很大一部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带,东部的煤矿,西部的铁矿,北部的铝土矿均在沿海不超过一百公里范围之内。这对于往来运输而言,不啻于最优的地理位置。

但稍稍遗憾的是,煤、铁两种矿产却分据汉洲大陆的东、西两边,没有聚合在一起,需要耗费大量的运力进行往来运输。至于建业府黑山所建立的煤铁一体化产业,却因为储量规模的不足,难以继续大规模的持续发展。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连续开采和挖掘,黑山、开元两处煤铁矿场的开采难度也是愈发困难。虽然,齐国可以通过不断地补充人力继续维持,但终究效率会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相反,西部地区的铁矿分布极为广阔,而且大部分还都是露天矿,并且品位极高,甚至都不需要进行矿石拣选,直接置入炼铁高炉里进行冶炼。同样的,位于香江、大兴和南都的几个煤矿储量也是极为丰富,开采难度也较低。这对于极度缺乏人力的齐国而言,也只能选择因势就导,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布局。

南都钢铁厂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于七年前(1656年)建立,每年利用数艘特制的千吨级大型运输船,将西部的铁矿石源源不断地运来,进行大规模地冶炼。

虽然,南都钢铁厂建立的时间最晚,但其凭借后发优势,集中了国内所有最为先进的炼制技术和冶炼工艺,再加上此地因为气候地理环境优越,受到移民部的特别关照,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聚集了十余万移民,充分保障该地钢铁工业所需的人力资源。

一种被称之为“冲天炉”的再熔炉在五年前于南都钢铁厂建起,随后便很快在国内的钢铁铸造业中开始兴起。再熔炉是一种改进型的反射炉,在这种炉中,铁不与用作燃料的煤直接接触,因而,煤炭中的杂质不会对金属造成有害的影响。

这种改进型的反射炉的发明,归功于一名来自佛山的铁匠移民,刘继和。他通过此前在佛山炼制铅的时候,曾用过此类方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南都钢铁厂的大匠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建起了一座试验性质的反射炉。却未曾想到,这种炼制炉对铁矿石的铸造,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作用。

从鼓风炉得到的用焦炭炼制的铁经过再熔,在匀质性和纯净度方面都大有改进。这种改进对整个齐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使用这种铸铁可以铸造更高质量的火炮,特别是用于海军舰船上的重炮。在过去五年间,由于采用铸造炉,海军和陆战队使用的各类型火炮没有发生过一次炸膛事故。

随着汉洲本土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在钢铁炼制过程中,部分鼓风炉开始用蒸汽机取代此前的水车,并有效地提升了钢铁的产量。

同时,配备了蒸汽机的鼓风炉,还具有开发轧钢机和纵切圆盘锯的能力。改进的轧制熟铁板技术,也对于马口铁的生产起到了积极有利的影响。

十几年前,通过原荷兰东印度公司高级商务参赞路德维德的管家,齐国从欧洲的波希米亚地区(今捷克和斯洛伐克境内)引进了数名熟练铁匠,初步摸索和建立了汉洲本土的马口铁生产工艺。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口铁这种廉价的金属材料开始大面积地替代陶罐和玻璃,成为齐国食品包装工业中最为主要的材料来源。

在这个时期,齐国的钢铁产业,不仅在规模上已仅次于大明(嘉靖年间,铁的产量估计在16万吨左右,达到我国历史最高水平),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在冶炼技术上,对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呈碾压之势。要知道,不论是大明,还是欧洲,在炼制钢铁时,仍旧习惯于使用木炭,而非是煤炭(煤炭中含有大量硫,会使金属强度降低)。后世,英国人使用焦炭炼制铁矿石,还要推后到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在什罗普郡科尔布鲁克代尔的工厂中完成此项工作。

另一方面,英国的的森林资源日益匮乏,不仅使得造船用的木料极度缺乏,而且还使得英国钢铁冶炼也缺少必要的木炭燃料,在16-17世纪,英国不得不从瑞典进口大量的优质生铁。

作为冶炼钢铁的燃料,焦炭明显比木炭优越。首先,焦炭是从矿物煤中获得的,有着丰富的资源;在这一点上,木炭则截然相反,对木炭的需求会很快将森林耗尽。这样,比起木炭来,焦炭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供应。其次,焦炭不太容易脆裂,所以能更多地装入熔炉,而无被压碎和堵塞气流的危险。因此,也就有可能使用更大的熔炉以提高产量。

同时,熔炉高度的增加使得矿石能与炽热的燃料保持更长时间的接触。焦炭在熔炉未受损的情况下能接受更为强劲的鼓风,从而会增强还原作用,这样比用起木炭生产的铁水来,这种铁水在熔炼过程中会变得更具有流动性。由于流动性的提高,金属就有可能流进铸模内更为狭小的通道,从而制造出更为轻便、设计更为精巧的铸件。

作为南都钢铁厂的大掌柜,丘洪胜非常有信心,在五年之内,将南都钢铁厂的年产量从目前五万吨提高至十五万吨,成为齐国最大的钢铁基地。

因为,相较于西部的临海,南都这里拥有巨量的煤炭资源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并且,周边还有广阔的肥沃耕地,这意味着可以集聚更多的人口。而与北边的黑山相比,此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居住环境比建业府强多了。

更重要的是,南都距离汉洲本土的人口主要集聚地——东南和西南地区只有不到二十天的航程,这对于南都钢铁厂的产品销售而言,可谓市场空间巨大。

要知道,从三年前,第一条建(业)新(淮安)铁路建成通车后,交通部便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铁路建设计划,准备用十年时间里,修建三千公里的铁路,以沟通沿海和内陆之间的物资运输。另外,几家造船厂未来还需要建造的数十上百艘铁肋木壳船,以及国内蓬勃发展的机械制造产业,钢铁的消耗量将是难以计数的。

未来,以煤化工、钢铁等为主的重工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将为齐国立足汉洲大陆,争霸海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十章 乡村

1663年10月8日,南都府,江陵(今澳洲南部吉朗市),石门村。

在这个时期,不论是东方神州大陆,还是西方的欧洲地区,农人使用的大多数农具都是由当地农村中的铁匠或者木匠打造,部分简陋的农具则有农人自己制造。

但在齐国境内,不论是汉洲本土,还是附近的几个海外领地,几乎所有农人使用的农具,包括那些比较大型的农业设备器具,全部由几家工业化的齐国工厂提供的。甚至整个南洋地区的土邦王国的那些土人所使用的铁制农具,也大多由齐国供应。

虽然,这些土邦王国或多或少遭受到齐国商人的盘剥和压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齐国提供的工业标准化的农具后,他们的农业耕作水平和技术,明显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农业产出,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提升。

作为春耕的犁,在近一千多年里,中国古代时期,始终处于世界最为领先的水平。装有曲面铁犁壁的高效犁到西汉时期已经得到应用,且犁已基本定型。除了曲面犁壁,良好的结构也是中国犁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犁的因素。特别是中国犁使用可调节杆,改变犁片与犁梁之间的距离,可精确地调整犁地的深度。

而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古代不使用带犁壁的犁。中国带有曲面铁犁壁的犁在唐代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而欧洲很长时期只知用直面木质犁壁,壁与铧不能紧密结合,常夹带草土,拖动费力,一直到后世的18世纪初,因受中国犁传入的影响,才开始使用曲面铁犁壁。

传统欧洲犁的效能差,因其有宽大的底座、沉重的木轮和大的木犁壁,产生的阻力很大。另外犁壁和犁铧不能相互紧密贴合,杂草和泥土会夹在缝隙中,耕作时犁地的人不得不隔几分钟就停下来,用棍子清除犁上的泥土和杂草。效率远不及中国的传统耕犁。

至于播种工具,传自汉代的三脚耧至今仍旧是这个时期最为先进的条播机具。它完美地将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接连完成,而且既省时又省力。要知道,直到17世纪末期,欧洲播种时采用的方法只有撒播。并且,长期以来,撒播都是欧洲农民播种的唯一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非常浪费种子。这使得耕地里,凹陷的地方种子可能多出十多倍,高出的地方可能很少或没有种子。这种不均匀状态使有效种子数量减少,因为五十粒种子挤在一起的空间还不如一粒种子的产量多。过于紧密的地方,植株是完全不能获得足够的养料。

随着齐国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了解决国内人力不足的缺点,本土的几家农机具生产厂从十几年前,便开始不遗余力地研究和改善农用机械的生产效率。

工厂里的大匠们根据《农政全书》和《农书》里对农器和机械部分所描述,以及大量的图形和说明,不仅完整地复制和生产出大量的农机器具,而且,还对犁、耧车和中耕机等各种农具进行改造提升,使其能更有效率地为农人所用。

在石门村东侧的一大片田地里,李成胜牵着缰绳,小心地控制着身后的马匹,以便使马拉条播机行进的速度更为匀速,而他的父亲李德田则跟在条播机后面,仔细地查看小麦播种的情况。

这架条播机和马匹都是从乡里的农业扶保站里租用的,每天需要花费八角钱,并且还要承担租期内马匹喂养的费用。

条播机经过调节,可以播种绝大多数的不同大小的种子。一些带有特殊装置的条播机甚至还可以播撒粪肥与人工肥料。两个人加上一匹马,每日可以播五到八亩耕地。这比原先在大明普遍使用的耧车,效率提升两倍之多。

“胜儿,天色晚了,该收工回家吃饭了。”待条播机走到地头,李德田将一个水壶递给自己的长子,然后用挂在脖子上的棉布擦了把汗。

“哎!”李成胜接过水壶,一扬脖子,大口大口地喝着水。

“胜儿,前些日子,在东隅村相的那个姑娘,你觉得咋样?”

“咳咳……”李成胜闻言,顿时被水呛了一口,脸色涨得通红,“爹,我……我才满16岁。等几年,再考虑这个事……”

“16岁,已经算成年了。”李德田横了儿子一眼,“当年,在大明地界,十三四岁就娶媳妇的也不在少数。俺们齐国不是也规定了嘛,男女满16周岁,即可任娶任嫁。俺琢磨着,你成家了,老子再帮扶你几年,然后给你分一点家当,也可以独立门户了。你几个剩下的弟弟妹妹,俺凭着地里的四十亩地,也能将他们一个个养大。”

“爹……”李成胜脸上显出一丝犹豫,“爹,我想出海,去闯一闯。”

“出什么海?”李德田闻言,顿时瞪着儿子,“你不晓得,出海那是要死人的!想当年,你老子从大明一路漂洋过海,来到汉洲,整艘大船上四百多人,就足足死了十个人。就这样,还是没遭受过任何风暴的结果。……你去县城时,难道没听那些跑船的水手说过嘛,海上风暴一起,整条船都要被海龙王给吞到肚子里,连个尸骨都留不下来!”

“可是,只要出海跑上一两年,赚取的工钱足抵得上你在地里种十年的粮食!”李成胜说道:“而且,就算出海,也不一定是在海上跑船。听那些汉东商社的伙计说,好些岛上的商站据点也需要人手。而且,在那里,只要是我齐国人,都可以成为当地的人上人!”

“你这娃子晓得什么!”李德田虎着脸说道:“你以为在当地就能简单地成为人上人?那是要端着火枪,操着刀子,跟岛上的土人干仗的!虽然那些土人愚昧落后,但若是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人家给暗算的,也是会丢命的。你个娃子,读了几年书,还把心给读野了呀!听爹的话,好生在汉洲种地,然后娶个媳妇,生几个娃,给俺老李家延续血脉!”

“……”李成胜犹自不服,但看到父亲愠怒的神情,只能聂聂地闭嘴不言,闷着头,牵着马,朝村里走去。

回到家中,已是傍晚,几个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欢快地迎出院子,与一路跟来的十几个孩童一起围着那匹耕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并不断有小手伸手,试着去摸那匹马。

李成胜心中怏怏的,并没有像昨日一般,将自己的两个弟弟抱上马去戏耍,虎着脸一一推开阻在马前的孩童。

“这孩子怎么了?”妻子屈方英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看着李成胜一言不发地朝偏屋走去,“你凶他了?这么大的孩子了,正是犯脾气的时候,没事的话,少说两句。”

“俺哪凶他了?!”李德田侧身朝屋里走去,“胜儿想要出海跑船,俺劝阻他不要出去冒险。这不,就跟俺甩脸色了。”

“出海呀!”屈方英闻言,眉头也是皱了起来,“那海上可是凶险至极,说不定哪个时候,就沉了船,落了水。……这孩子咋想的?”

“谁说不是呢?”李德田进屋后,洗了把脸,顺便将身上汗湿的衣服换下,“上半年,这孩子就想考海军学校,结果没考上。估计是受县城里那些跑船的水手蛊惑,想出海发财。你说说,这海外的金银是那么好赚的?虽然,俺们齐国的兵船和军队战无不胜,但冒冒失失地就去了海外的岛上去,万一被那些凶蛮的土人给伤了,岂不是要让俺们哭许久。”

“是呀。”屈方英点点头,“我们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虽然赚不了多少银钱,但吃饱肚子还是可以做到的。待过几年,手头宽裕了,可以再买几只牛羊养着,每年多少可以多落点银钱。这日子比起大明来说,那可是天堂一般了。”

“那可不!”李德田伸手摸了摸妻子怀里婴孩的面庞,笑着说道:“俺这辈子,最大的气运,就是登上俺们齐国的移民船,离开大明,来到这汉洲。说到买些牛羊,俺觉得待明年四五月份,屋里积存下的银钱,再到乡里的农业钱庄贷些出来,应该可以先养五六只羊。这里到处都是草甸牧场,是天然的牲畜蓄养地。”

在18世纪中叶前,除了游牧地区可以饲养大量牲畜外,在传统农耕地区,包括东方神州大陆和欧洲地区,牲畜并不好养,人们只能饲养少量——以及那些劣等品种——牲畜。因为,这个时期的农人缺少两样东西:足够饲养家畜的饲料和以及随之而来的作物所需的充足粪肥。结果就是,导致了作物收成低下,家畜和畜产品严重不足。

另外,在牲畜饲养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如何增加冬季所需家畜饲料的供应,直到17世纪中期,苜蓿和芜菁才开始在荷兰的安特卫普与根特之间的广大区域零星种植,给少量的牲畜提供过冬饲料,但并没有在整个欧洲地区扩展开来。到18世纪六十年代,苜蓿和黑麦草开始陆续在欧洲各个国家大范围的种植,才得以提高当时的牲畜饲养规模。

而在汉洲大陆,除了西部以及内陆荒漠地区和东北原始森林片区无法大规模的进行牲畜饲养外,北部、东南沿海、大东山(今澳洲大分水岭)两侧、西南地区,到处遍布着优良牧场。而极度重视农业生产的齐国政府,更是在十数年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农业专家,在各府县乡镇,除了实地指导农人耕作外,还大力推广和帮扶农人蓄养牲畜,以提高齐国的肉类供应和皮毛供应。

本来以李德田移民汉洲本土达十七八年的时间,早就应该在耕作之余,饲养一些牲畜,以额外增加家庭收入。但谁让家里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地出生,极大地耗费了这个家庭多余的精力。如今,家中除了前期两个婴儿不幸夭折外,夫妻二人目前为止共孕育了六个孩子。

现在除了老大李成胜已满十六岁外,下面几个弟弟妹妹从五六岁到十三四岁不等,已经可以在读小学堂之余,帮着家里放养一些牲畜了。但考虑到家中人口较多,负担还是非常沉重,所以,李德田不是很想让老大出海跑船。除了海上风险外,还有就是家里突然少了一个顶门立户的劳力,多少有些吃力。

“爹,我不想吃鱼干。”五岁的老五李成平看着饭桌上一大盘咸鱼干,不由嘀咕着。

“不吃鱼干?那就吃吃干馒头!”李德田没好气地说道:“小王八蛋,你是没饿过肚子!吃个饭,竟还挑三拣四的,有的吃就不错了。当年,你老子在大明,差点没饿死。别说鱼干,就是野菜根,都捞不着一片!”

母亲屈方英看着小儿子委屈的嘟着嘴,有一口没一口地啃着馒头,有些心疼,便将面前的一碗荷包蛋悄悄地推了过去,示意他吃一个。

“别给他吃!又不是富贵人家的孩子,能惯着他?”李德田见了,一把又将妻子的碗挪了过去,“你生了老六,身子一直都不大好,自己好生补补。”

“这隔三差五的吃荷包蛋,嘴里有些腻了。”屈方英笑了笑,用筷子给老五挑了一个鸡蛋过去。

“……明天杀只鸡,所有人沾点荤。”李德田咬了一大口馒头,低头咕囔着,抄手端起饭桌上的红薯稀饭。

“也好,这春耕忙了大半个月了,是该给你们爷几个犒劳一下。”屈方英脸上带着几分满足。

话说,二十多年前,在淮北农村,因为家里穷,没有多少粮食,每天只吃两顿饭,一干一稀,而且还夹杂了许多麸皮、野菜、草根。即使这种饭食,在就餐时,也只有家里的成年男丁才可以上桌吃饭,她和母亲,还有几个妹妹,只能在旁边看着,等他们吃饱了,才能捡剩下的垫垫肚子。

其实,在大明也不止屈方英家是这种情况。常年的战乱,天灾,官府的各种催收,地主的压榨,各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早已陷入极度贫困当中。无数的普通百姓之家,吃饭是有规矩的,家里的年轻劳动力先吃饭,吃饱了才轮到小孩或者老人吃,最后是女人吃。只有这样,年轻的男子才有力气去干活挣钱养家。往往到了最后,女人只能刮木桶,才有饭粒吃。

有时碰到收成不好,百姓想要生活下去就必须出卖自己的一切,赋税交不起,卖田地;卖劳动力;卖妻儿,没有妻儿,只能乞讨度日。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滋生出了一些无法想象的生活法则。

好像从记事起,屈方英就没吃饱过,每天都处于饥饿状态,在田间地头,或者鱼塘山林,凡是可以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根本不管它是什么,一股脑地往嘴里塞。田鼠、蚂蚱、鸟雀,甚至一些土里爬的虫子,都可以成为她的食物。

她丈夫刚才所说,这辈子最大的气运,就是来到汉洲,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对于她一个妇人而言,这又何尝不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气运呢?

第六十一章 民族和国家

1663年12月10日,桂州府(今澳洲珀斯市),临江县(今澳洲费里曼特尔市)。

临江,位于桂州西南约二十公里处,桂河出海口(今澳洲珀斯天鹅河),建于17年前(1646年),是桂州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港口。

在县城北侧的学堂里,靳杏春背着双手,踱着步,慢慢地巡视着整个学堂。经过一间间教室,里面不时传出孩童郎朗的读书声和先生们的讲解声,对于一个年过五旬的读书人而言,他觉得这个世上没有声音比这更为悦耳动听。

“zh,ch,sh,……z,c,s……”

“错了,错了!教了你几遍了,你怎么又读错了?读zh,ch,sh,要把舌头卷起来!你说说,半个月了,你怎么就读不准呢?……回家没多加练习吗?……把手伸出来!”

走到学堂东侧一间教室,里面传出先生的吼声,紧接着,又传来打手板的声音,以及孩童隐隐的抽泣声。

靳杏春并没有进去干涉的意思,只是驻足在教室的窗前看了一会,随即摇摇头,苦笑着离开这间孩童启蒙班的教室。

自从二十多年前,当时的汉洲民政府推出汉语拼音后,又集宋应星、王徵、毕懋康等众多文人学者之力,编撰了一本《汉语大辞典》,齐国随即开展国内语言的标准化和统一性。

要知道,齐国几乎所有民众,皆为来自大明各地的移民,天南海北,都操着各自地方的所属方言。而齐国为了避免因宗族和地方势力的抱团,以减少行政管理的阻力,还特意将不同地域的移民混杂安置。

如此一来,就非常有必要进行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另外,统一的语言,也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统一的国家最为核心的基础特征。

不同于现代的民族国家,古代的统治者并不追求语言的统一和标准化。毕竟古代既没有语言学,也没有收音机,语言统一这个想法显然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也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只要精英阶层能够使用共同的书面语,国家就足以运转了。但是,古代统治者经常遇到的头疼事,就是在朝堂上听不懂官员的方言。即使双方努力说一种语言,有时也会遇到困难。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