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342章

作者:重庆老Q

在16世纪,随着欧洲人到达中国以后不久,土豆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不过这种传播是自发性的,种植面积虽然在扩大,但是速度不快,直到后来清朝时期,才慢慢开始主粮化。

而土豆在汉洲,一直都在农业种植作物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小麦、玉米、稻米并列成为国内四大主粮。在应对去年因旱情而暂时造成的粮食短缺境况下,靠着临时补种的大量土豆,加上沿海日渐扩大的渔业捕捞,基本上让汉洲民众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饿肚子现象。

眼见着上半年的旱情依旧没有缓解,为了确保民众的口粮供应,除了增大粮食进口力度,整个汉洲本土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土豆的播种面积。同时,许多新增的的移民点开辟计划几乎被全部叫停,各地分配到来的移民全部投入到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当中。

对于饥荒,每个来到汉洲的移民都是深有体会,并心有余悸的。在纷乱的大明境内,除了无数百姓直接死于清虏屠刀之下外,更多的人则是死于战乱所造成的饥饿、瘟疫。

战乱不仅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还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秩序,由此而造成更为可怕的饥荒,进而引起严重的人口危机。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粮食歉收后的一年里,死亡人数是正常年份情况下的2到4倍。此外,在正常年份里,三分之二的死亡人口是儿童和老人。而在战乱和饥荒年景里,超过一半的死亡人口是年富力强的成年人口。

换句话说,生存危机破坏了劳动力和家庭结构,不利于人口的繁衍。在饥荒时期,妇女怀孕的情况,也会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一半。生育力的突然下降是几个原因造成的。一些人的伴侣死亡,一些人不具有生育能力,一些人在绝望中堕了胎。

还有一种可能是,从饥荒中幸免于难的妇女处于饥饿状态,身体严重缺乏营养,以至于她们在短时间内没有月经,无法排卵。

另外,即使处在绝望的饥饿中,人们实际上也很少被饿死。更多的情况是,他们的身体太过虚弱,难以抵抗诸如流感或痢疾等一般疾病。

在整个十七世纪,不论是亚洲,还是欧洲,人口几乎都处在急剧下降的过程。欧洲爆发的三十年战争,东方发生的明清易代和大规模的屠杀,都使得数百上千万人死去。即使未发生战争的其他地区,因为粮食的匮乏,或者疾病、瘟疫的频发,人口也是增长极为有限。

但在汉洲大陆,随着十余年的开发和建设,加之移民不断输入,使得这块古老的大陆人口规模开始快速地增长。

在这个时期,由于医疗、卫生,以及食物营养等条件的限制,人口增长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新生儿会在一年内死去,即使侥幸成活到一年,他们中的一半也会在成年前夭折。因而,为了繁衍自己的后代,几乎每对夫妇平均生养四到五个孩子。

汉洲自建基立业起,虽然经历过几次对外战争,但都未大范围的波及到本土,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再加之政府也未过多“苛政残民”的举措,反而有诸多惠民利农政策和措施,使得整个汉洲本土农业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食物供应稳定提升,汉洲本土和几个海外领地陆续开始出现生育高峰。三年前,新生儿超过两万,去年达两万四千,到了今年,可能会接近三万。一旦结了婚,大部分夫妇都会在婚后头一年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然后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就生下更多的子女。因而,在汉洲本土的许多居民点和城镇,就会看到许多妇人要么正在哄孩子,要么正在喂他们吃奶(哺乳期内母亲们一般不会再怀上另一个孩子,这短时间一般为6到18个月)。

在汉洲许多地区,无论是当地政府组织倡导,还是居民自发,村镇乡屯里会有许多专门为三四岁以下的孩子建立的托儿服务,一般会有孩童家长缴纳一些托儿费或者提供部分食物,由一些正在怀孕或者处于哺乳期的妇人轮流帮着看管孩童。这些举措,也为许多家庭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得部分母亲毫无后顾之忧地怀上下一个孩子。

……

就在高喜全等一众农户结束春耕活动,准备好好歇息几天时,从大兴府下来的农事官和农业专家却开始动员辖下各地农户,将各自所属份地中暂时处于休耕的田地里进行轮作芜菁或者苜蓿草,为各地乡镇和牧场里边牲畜提供过冬饲料。

之所以开始提倡轮作,淘汰了每隔两三年的休耕土地的做法,此举可以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还能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为了恢复土壤肥力,农户在各地农事官员和吏员的指导下,开始在所属份地里种植芜青等饲料作物或苜蓿等特种草类,将其作为草地,从而供养更多的牲畜。芜青等作物是家畜过冬时节的绝佳饲料,此前由于这些作物的匮乏,汉洲东部的部分农场和牧场很难维持大量家畜。

另外轮作耕种的芜青的块根还可以熟食或用来泡酸菜,作为食用蔬菜,肥大肉质根供食用。芜青的根以及叶子都可食用。而且,芜青还可药用,花性味辛、苦,性平,无毒,具有耳聪明目、轻身的功效,加水煮汁服用,可以除腹内痞块积聚,服少许可治霍乱导致的胸腹胀闷。

芜菁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大头菜也是一种大众菜,产量高、品质优,荒年灾年的时候可以代替粮食,活人无数。但是明代以前,大头菜只能在北方生存,若在南方种植,大头就变成小头。

原大明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经过不断的耕作试验,选育良种,适应时令,改进栽培技术,终于成功让芜菁一路向南,在南方,小头终于长成大头,从此被人称为大头菜。

他所著《农政全书》中的《芜菁疏》就有详细说明。

此前十余年,汉洲本土可谓风调雨顺,无数的荒地经过数年的垦殖和积肥改良,所产粮食逐年提升,亩产虽然比不得大明数千年耕耘后的熟地,但凭借着广种薄收,还是让逐渐增多的汉洲民众不虞温饱。

因而,分得了土地的农户因为人力所限,往往会有三成以上的农田处于休耕状态。

但去年延续到目前的大范围旱灾,骤然让汉洲上下所有民众产生了恐慌的心理,担心大明那般持续十数年的各种灾情在汉洲大陆上演。因而,各级政府在增加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外,还加大了对牲畜家禽饲养的支持力度。

过去那种比较粗放型的牲畜放养模式,虽然比较省力,但缺乏专用饲料的喂养,牲畜的生长和繁殖自然会变得有些缓慢,不利于种群的快速扩大。既如此,莫如将农户手里休耕状态的田地里轮作芜青或苜蓿等作物,不仅能为牲畜提供大量专用饲料,还能改善土地肥力。

轮作耕种带来的好处不止在于从休耕的土地上培育数量更多、品种更佳的牲畜这一条。将家畜融入常规农业生产,而不是单独养殖,可以生产更多的肥料,直接提升土地肥力,对于下一阶段的粮食种植大有裨益,耕地生产力由此得到有效提高。

简而言之,土地里一直生长着有用的东西,它的肥力不断提升,牲畜和谷物的产量都得以增加。

实行轮作倒茬,秋翻冬灌,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对整个汉洲农业的持续性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作用。

第二四九章 南洋商社的獠牙

1652年11月15日,苏拉威西岛,望加锡。

葡萄牙总督奥格涅·马特奥领着一众殖民官员,神色复杂地看着三艘汉洲武装商船停靠在码头上的,一队队全副武装的乡兵和土人仆从兵正在不断地从船上鱼贯而下。

“马特奥总督,此次我们只动员组织了两百百余武装部队,再加上三百多名土人仆从,想来军事力量也足够了。”古荣堂笑着说道:“要知道,为了组织这次远征行动,我们商社大掌柜可是亲自到宣化岛游说驻地大总管,还为他们赞助了一大笔发展基金,才勉强弄了这么些军队过来。”

古荣堂作为南洋商社旗下负责苏拉威西岛片区的掌柜,经常往来望加锡,偶尔也会在此地常驻一段时间,与当地的葡萄牙人已经是相当熟悉,并且还能说一点葡萄牙语。

如今,随着数年的耕耘,南洋商社将大量齐国工业制成品销售与戈瓦素丹王国,并很快后来居上,取代葡萄牙人,成为这个素丹王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市场上几乎全部都充斥着齐国商品,棉布、砂糖、纸张、酒类、铁质农具和小五金、各种档次的瓷器、精炼食盐、鲸油,以及玻璃、瓷器、珍珠等高档奢侈品。

而齐国则通过贸易,从戈瓦素丹王国换取大量的硫磺、锡、镍、黄金、白银等,以及水牛、羊等牲畜,处于绝对的贸易主导地位。

近年来,戈瓦素丹王国与东部数个布吉人建立的王国摩擦不断,时常发生边境冲突。再加之,三年前齐国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战争期间,布吉人与荷兰人勾勾搭搭,准备联合入侵戈瓦素丹王国,并趁势铲除望加锡葡萄牙人的势力。

要知道,从第一次汉荷战争时,在南洋地区的葡萄牙人几乎可以算是齐国的准盟友,双方在针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势力扩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战后,葡萄牙人还帮着齐国南洋商社进入戈瓦素丹王国市场,以及协助印度商社进入印度市场,双方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商业联系。

在数月前,戈瓦素丹王国邀请望加锡的葡萄牙人出动军队,联合打击东边的布吉人,以彻底解除王国的后方威胁。葡萄牙人考虑到自己势单力薄,便游说南洋商社,以进一步扩大其在戈瓦素丹王国贸易特权为由,约其出动武装人员一起参与对布吉人的军事行动,进而将双方的贸易触角延伸到东部和东北部地区。

听说能扩大贸易市场,获得更多的贸易特权,并且还能在战争当中获得大量缴获,古荣堂当即应允,然后返回汉洲本土,开始极力游说商社几个大掌柜。声言,为南洋商社的进一步贸易扩张,商社极为有必介入戈瓦素丹王国与布吉人之间的战争。

南洋商社是齐国成立最早的对外贸易商社,经营地区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南洋诸岛,但随着印度商社的成立,并很快在贸易额和利润均双双超过南洋商社,使得几个主事的大掌柜倍感压力,并对此充满了警惕。

更让人意外的是,成立还未几年的汉东商社,也开始迅速崛起,凭借着对汉洲东部海域和岛屿的垄断授权,该商社大力开拓,几乎供应了国内全部的鲸油、鲸肉罐头、海豹皮、巨木等物产,还开采金矿、镍矿,业务是做得风生水起。

因而,南洋商社在占据着广大的市场区域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在这几年里,开始加快各地布局,誓要反超印度商社,重夺对外贸易的头把交椅。

在闻知望加锡市场的掌柜想要通过支持和介入戈瓦素丹王国的对外战争,进而在该地区获得更进一步的商业特权,并借此延伸扩大商社的贸易市场,在咨询了军方参谋部对此态度后,获得默许,便立即着手实施。

汉洲商社大掌柜巫国清亲自乘船至宣化岛(今帝汶岛),拜访驻地的大总管胡平江,凭着昔日登州老兄弟的关系,寻求对方在苏拉威西岛军事行动的支持。

胡平江所统管的宣化总管区,包括了宣化岛、牛岛(今印尼延德纳岛)、夷门岛(今印尼韦塔岛,帝汶岛北边)、延陵岛(今印尼阿洛岛,帝汶岛北边)、松陵岛(今印尼罗地道,帝汶岛西南)、元和岛(今印尼萨武岛,帝汶岛西南)等十余个大小岛屿,扼守着汉洲本土的北方门户。

作为地区大总管,胡平江自然是希望将辖地进一步扩展,并使之辐射的区域更加广大。宣汉总管区背靠汉洲大陆,面向南洋诸多岛屿,是齐国向外拓殖的桥头堡和后勤基地。当南洋商社大掌柜巫国清一番分说,希望将齐国的影响力和势力进一步延伸到望加锡的东部和东北地区,自然是一口应诺下来。

为此,他在宣化总管区数个县镇发布征召令,动员了两百多名乡兵武装,还组织了三百余土人仆从,由几名作战经验丰富的退役军官带领,搭乘着南洋商社的几艘武装商船来到了望加锡。而南洋商社为此付出了五万汉洲银元,承诺在宣化岛投资建设数个咖啡种植园。

对于政府和南洋商社的征召,在宣化岛的乡兵并不排斥,反而非常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相较于在威远岛(新几内亚)上征剿土著的军事行动,齐国的乡兵更愿意去攻击南洋诸岛上的土邦王国。这些建立了政权组织的土邦,可比那些荒岛上可怜巴巴的土著油水丰厚多了。

至于危险,也不是不存在。不过,相比在和土邦王国战斗中获得的丰厚缴获,些许风险也是值得。只要能攻破土邦王国的城镇据点,掠得财物的足以抵得上田地里数年的收成。那时,盖砖房、娶媳妇,生一窝崽子,都将不是梦。

葡萄牙人的望加锡据点,在齐国的扶持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人口已突破一千六百余人,可谓发展速度惊人,一度引起荷兰人的忌惮。

位于大明沿海的据点——蚝镜(今澳门),因为对日贸易的禁绝(日本锁国令影响)和大明内乱,显得日渐衰微,经营也是愈发难以为继。因而,许多在蚝镜的葡萄牙人纷纷避走望加锡,也间接增加了这里的人口,繁荣了当地的经济。

葡萄牙人对齐国人看法是比较复杂的,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威胁,他们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极度依赖齐国的支持和帮助,但对于自身所处的从属地位,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和不甘。从15世纪起,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掀起了伟大的全球地理大发现活动,建立起了各自的殖民帝国,曾一度在东印度群岛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在15——17世纪,一个欧洲人,不论他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还是尼德兰人、英国人或法国人,初次遇到非洲黑奴、东印度群岛土著或美洲印第安人时,会本能和自然的认为,这些人比他国内那些无任何特权的仆人阶层,还要低上几个社会等级。

原因再明显不过,一方面,这些深色皮肤的族群,未接受被欧洲人认为是重要救赎渠道的基督文化;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技术来抵抗欧洲人的征服。那个时候,即使是军事实力强大和政治组织完善的奥斯曼人,也都被他们轻蔑地看做异教徒。

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当地的人民都是野蛮人,应当为属于白色人种的主人工作,如何可能的话,需要使之成为基督教徒,再如果有必要的话,就将他们像害虫一样处理掉。

可如今,曾高高在上的葡萄牙人却需要仰齐国人鼻息而苟且的在望加锡生活,这多少让许多骄傲的天主的子民有些不习惯和别扭。但世事变幻如此,也不由得他们任性率为,只要对方一旦放弃对他们的支持,相信荷兰人会很对他们发起驱逐行动,依如当年安汶、马六甲之例。

……

11月21日,齐国与葡萄牙人出动五大型艘武装商船,十数艘桨帆船、平底小船,携带八百余登陆部队,绕过苏拉威西岛南端,对岛屿东部布吉人建立的伯纳素丹王国(BONE)发起了进攻,于此同时,戈瓦素丹王国出动大军四千人,从西面经陆路进攻伯纳素丹王国,与齐葡联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联军登陆点位于伯纳素丹王国王城辛贾依十余公里的海岸边,一条入海河流直接通往王城,但河道较为狭窄,水位较浅,无法驶入大船沿河上朔,只能依靠众多平底小船,划桨朝上游而去。

当日傍晚时分,联军第一批部队四百余人在伯纳素丹王国猝不及防之下,迅速在距离王城两里处登陆,并建立一座临时营地。夜里,联军凭借仓促搭建的拒马,击退了伯纳素丹王国发动的一次夜袭,毙伤土人两百余,牢牢地守住了营地。

次日午后,第二批联军四百余乘船赶至,并带来了两门3磅的陆战炮。带队的军官不再耽搁,当即带着部队朝伯纳素丹国的王城扑去,若是动作快得话,说不定在天黑前就能击破城池,享受一场劫掠的盛宴。

“城里有荷兰人?”部队进抵王城数百米后,几名乡兵迅速将提前侦查的敌军情况报于长官,城池不大,周长不到两里,夯土加木料建筑,守军也只有一千多人。但城头竟然布置了不下五六门火炮,部分守军还持有火枪,这让联军上下顿时觉得有些挠头。

然而,在城头还发现若干欧洲人面孔的男子,不用想,一定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这使得带队的陆战队军官,更是感到几分棘手。

“再弄些火炮上岸来。”带队的军官发狠道:“俺就不信了,近千人的部队攻城,还能让几个东印度公司雇佣军将俺们阻在城外?”

“打了荷兰人的雇佣军,不会引起我们双方之间的对抗吧?”一名军官有些迟疑地说道。

“怕个逑!俺们千辛万苦地赶到这里来,难道还能退走不成?没瞧见弟兄们眼睛都红了,全都想冲进城里去。再者说了,俺们齐国可没出动经制军队,怎么算都属于民间行动。他荷兰人还敢因此与俺们齐国翻脸?”

“可是会付出不少伤亡……”

“……先让土人和葡萄牙人攻一攻,俺们在后面看看情况再攻。”

在天黑前,联军发起了一次试探性攻击,不出意外地被城头火炮和火枪击退,丢下十几具尸体,不得不暂时在城下扎下临时营地,等待次日更多的火炮到来。

然而,在夜里时分,一名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军官来到联军营地,商讨如何结束双方在此地的武装对峙行为。

“你们想要城中的三成缴获?”

“是的,我们需要城里的三成缴获。”那名雇佣军军官毫不在意地说道:“我想,我们有资格获得这个报酬。因为我们的退出,可以让你们迅速占领这个城市,并且避免无谓的伤亡。先生们,你们觉得呢?”

“两成!……最多只能给你们两成!”

带队的齐国军官和葡萄牙军官互相看了看,彼此都有些意动。这些来自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商人和雇佣军只是在此负责保卫他们的商站和货物安全,并没有帮着伯纳素丹王国作战的义务。

要知道,这个王国的大部分军队都已经集结到西部边界,以应对戈瓦素丹王国的入侵,在面对齐葡联军的进攻,即使有十几名雇佣军的帮助,但最多也不过是多坚持几天罢了,这座王城迟早会被攻破。若是城破之后,难保对方会因此恼怒雇佣军的协防,而做出报复性杀戮。

既然如此,不如将这座王城卖给对方,不仅保存了自己的性命,还能获得一份额外的财富。至于后面如何维持与当地的贸易,恐怕只有事后如实汇报巴达维亚,等待公司的进一步指示。战争,这种不可抗力的事件,可不是他们这些仅拿微薄薪水的雇员所能应对的。

11月24日清晨,伯纳素丹国王城——辛贾依被一群毫无节操的商人、雇佣军卖给了齐葡联军,一场针对布吉人的抢掠活动持续了十余天,无数的珍宝、黄金、白银、玳瑁、犀角被瓜分,数千头猪牛羊被掠走……

随后数日,戈瓦素丹王国军队亦击破伯纳素丹国集结于西部的军队,俘虏该国素丹,灭亡了这个布吉人建立的小国。

当戈瓦人准备前来接收辛贾依王城时,却惊讶地发现,汉洲人已经占据了这座城镇,并宣布此城周边三十里以及附近沿海地区皆属南洋商社所有,禁止戈瓦素丹王国军队进入。

戈瓦王国素丹哈桑-乌丁闻知,随即命令军队退出汉洲人宣称归属之区域,竭力避免与其发生任何冲突。但英明睿智的哈桑素丹国王,曾一度因击败布吉人而显露出喜悦的眼神中,立时充满了阴郁之色。

第二五零章 制英

1652年12月18日,巴达维亚。

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第十一任总督卡尔·维尼瑞尔站在码头边,目送着公司第一批返回欧洲本土的船队依次离港,朝着马六甲海峡的方向驶去,久久不语,脸上带着几分期待,也有几分忐忑和忧虑。

他所期待的是,公司的经营形式一片大好,返回欧洲的船队装满了无数的贵重商品,相信这些货物到了欧洲本土后,一定会为公司创造出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将公司的业绩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履职不到两年的总督,必然会因此受到董事会的肯定和赞扬。

两年前,上任总督范·德林非常明智地迅速结束与南方汉洲之间爆发的战争,然后与其修复了双边关系,随后展开了深度的经贸合作,由此扩大了双方的贸易往来,为公司赢得了一个坚强有力的亚洲贸易伙伴。

去年,更是趁着汉洲与明国将军郑芝龙之间出现的纷争,东印度公司及时与汉洲联合,共同打击郑的海上力量和对外贸易渠道,使得公司一举夺回了曾经失去的对日贸易权,扩大了公司的经营范围,相应也增加了公司的贸易收入。

根据公司高级商务参赞和财物官的初步估算,今年公司的整体贸易额很有可能会突破两千八百万盾,是四年前的两倍。按照这种发展势头来看,明年的贸易额将有很大概率突破三千万盾,继续巩固东印度公司在联省共和国,乃至在欧洲地区霸主地位。

然而,令维尼瑞尔总督忧虑的是,欧洲波云诡谲的国际局势和联省共和国所面临的严峻外部威胁。随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欧洲大规模的战事都已停止,但零星的地区冲突和国家纷争冲来没有停歇过。

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这就是说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而荷兰一向以商船多、体积大、效率高、组织完善而成为贸易中介国家、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国的新航海条例显然是针对荷兰的,打击它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荷兰为此,多次与英国谈判,反对英国的航海条例,但均遭到拒绝,双方之间的矛盾似乎变得不可调和。

最近从欧洲传来的消息,联省共和国与英国的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英国战舰悍然攻击了联省共和国的商船,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船舰交战行动,很有可能爆发两国之间的战争(双方于当年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开始拦截和袭击荷兰渔船和商船)。

此次返回欧洲的第一批船队共计二十二艘,经过马六甲、锡兰和印度,还会有更多的商船加入其中,最终形成一支庞大的船队。预计会在明年五六月份抵达欧洲,届时,很有可能会面临英国海军的攻击,也不知道本土会不会派出舰队予以护航保护。要知道,这支船队携带的货物价值在一千万盾以上,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一旦遭到英国海军的攻击,东印度公司的损失将极其惨重。

“两艘随行的汉洲商船目的地是印度吗?”维尼瑞尔总督转头问道。

“是的,总督大人。”巴达维亚海军司令埃里奥特·柯本少将点头应道:“他们船上装满了贵重的货物,准备前往印度,与莫卧儿帝国进行交易,又将获得惊人的贸易利润。据悉,他们还准备在印度北部寻求一个新的贸易据点,期望能与莫卧儿帝国距离更近一点。”

“印度北部?”维尼瑞尔总督脸上带着一丝玩味,“英国人的据点苏拉特,好像也在印度北部,面对汉洲人的竞争,他们会是什么想法?”

“英国人应该没有这么好说话,他们最关心的是建立起一个封闭的、对抗性的、互相排斥的贸易体系。因为,英国人坚持认为,只有击败对手,自己才能发财。”埃里奥特·柯本少将说道:“另外,以英国人那狂妄自大的秉性,他们在面对汉洲人的挑战后,一定会做出排斥反应。嗯,我认为,他们会有很大概率发生面对面的冲突。”

“我记得在今年2月的时候,汉洲人提出过要与我们东印度公司建立一支联合舰队,来共同维护印度地区至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秩序。你们海军司令部当初以占用紧缺的运力为由,婉言谢绝了汉洲人提议。”维尼瑞尔总督说道:“如今,我认为,你们海军司令部该认真考虑这个建议。英国人已经是我们的敌人了,他们在北海,在多佛尔海峡,在地中海,正在与我们联合省共和国处于交战状态。既然如此,我们东印度公司有必要在印度地区,发起对英国人的军事行动。”

荷兰东印度公司尽管是由阿姆斯特丹和其他省的众多大商人们经营,但是,实际上它是一家彻头彻尾国家扶持的公司,它们的股东来自各个省、各个阶层,七省联合组建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议会受利益驱使,在所有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它们一切支持。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