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322章

作者:重庆老Q

既然要与这齐国接触,那莫如直接派出一个使团前往那个齐国所在的汉洲大陆,当面与那齐国大王商谈。如今,我大清席卷天下,占据了大半江山,登莱的永初小朝廷能给出的条件,想来我大清也能给,甚至还可以比他们更加丰厚。只要齐国肯退出登莱,停止支持伪明,就算给齐国许些小利,那也比僵持于目前局面,要积极主动一点不是。

外藩小邦,无非是想获取一些中原物产,或者金银钱财之类的,听说他们还在不断从大陆转运许多移民到他们的本土。这些东西,我大清都可以统统给你们。即使你们索要的条件高一点,但也不是不可以谈,只要你不再干涉我大清统一天下。

可如今,我大清使团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来到了这万里之外的汉洲大陆,却未想到,竟然遭到齐藩如此冷遇,别说他们的大王不来接见他们,就连一个正式的官员都未曾前来与其接洽。反而是一群丘八来跑来质问他们来此的目的是什么,许给齐藩的条件又是什么。

忒无礼了,简直是……岂有此理!

然而,待过了五六日,那群丘八又过来了,然后,依旧是毫不客气地直接询问他们的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些目的,能许给齐国什么条件。

当遭到使团成员的严词拒绝后,他们还是二话不说,扭头就走,似乎显得不是太在乎他们出使的目的。

如此一来,大清使团的人,就感到非常难受,你要问话,就不能给个稍微好一点的态度?另外,我们这么大老远地过来,你们最起码要派一名有身份的官员来吧,照顾一下我大清的脸面,好不好?

第二一四章 大清使团(三)

1650年3月16日,汉洲黑山城。

一众官员随着齐天从钢铁厂出来后,每个人都很兴奋。经过大半年的试验,坩埚炼钢法获得成功。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钢中氧可以去除,各种夹杂物也能从液态钢中上浮去除,钢(工具钢)的质量更加优于当下所有各种金属材料。

而这意味着,齐国目前的钢产量和质量将会获得大幅提升,在机械工业中,也可以凭借更加优质的钢材(工具钢)生产制造出硬度和强度更好的模具和加工工具,甚至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一些水力磨床、镗床、机床,也得以实现更新换代,为齐国工业长足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

“钢厂匠人在精习坩埚炼钢法之后,你们民调处的探子,务必要加强此地安全保密工作,防止任何泄密事件发生!”齐天朝民调处指挥使曹宁吩咐道。

“王上,但请放心。我们民调处必将封锁任何技术从我汉洲大陆流出,若有泄密发生,臣自请谢罪陛前。”曹宁沉声说道。

“工业,乃是我齐国强大之内在动力,技术领先,更是我齐国工业超越他国之根本。若是我齐国工业技术能持续不断的领先,日后,不说这南洋地区,就是世界列强,自然也会有我齐国一个位置。”齐天侧头看了看钢铁厂几根巨大的烟囱,悠然地说道:“而我们齐国,目前所缺的也不过是人口而已。但我相信,经过数十上百年的不断移民,这个短板迟早会补上。”

“今年的移民季,因为与荷兰人爆发战争,移民数量可能会较上年度略少。不过,即使如此,移民总数也在两万五千到两万六千之间,若是再加上本土新出生的一万三千多的人,估计我齐国人口规模可能会突破四十万。”内阁总理潘其风笑着说道:“如今,我们与荷兰人结束战争,并达成一系列商业合作框架。以后,在南洋地区,当不会再有其他势力可阻止我齐国大规模的展开移民。随着我们海上运输力量的扩大,我相信,我齐国移民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南洋地区是无其他势力可以阻止我们移民,但变幻的大明局势,却始终是一个隐忧。”齐天说道:“听说,前两年,荷兰人为了针对我们齐国在大明的移民事务,同时也为了换取建奴的贸易许可,他们可是偷偷卖了许多火枪和火炮与建奴。我担心,整个大陆的局势会因此发生不可测的变化。”

两年前获得大批火器,若是清廷以此开始编练火器部队,并加以训练,这个时候,也差不多可以形成战斗力了。如此一来,齐国目前布置在登莱和长山岛上的数百陆战队和几千自救军,恐怕就无法继续维持该地区的火器优势了。若是一个不小心,说不定还要吃大亏。

“建奴没有船,应该无法威胁到长山岛和登莱的安全。”齐大江说道:“俺们即使在山东无法坚持,退到海边,他们也不能奈我何。”

“莫要小瞧了建奴。他们毕竟占据了大半天下,有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优势。”齐天说道:“而且,建奴为了统一大陆,不仅善于学习新的武器运用和战法技能,还懂得各种变通转换。你瞧他们,连派出使团来我齐国的谈和的事都做出来了!你们还觉得建奴只是一味靠着屠杀抢掠才夺得这大半天下吗?”

“……王上,建奴使团已至我汉洲本土一月有余。若是一直将他们扣押在军营当中,恐怕有损我齐国之声誉。”潘其风犹豫了一下,轻声说道。

“难道我们将这些建奴使者好吃好喝款待一番,他们就会在顺治皇帝和多尔衮面前给我们说些好话?再者说了,我们与建奴打生打死了数年,我们的形象和声誉在他们眼里,恐怕也难以有什么改观。”齐天满不在乎地说道。

“难道就如此这般长期扣押下去?”潘其风不是很赞同齐天的说法,我齐国虽说偏居汉洲大陆,但也是沐浴华夏文化,并立志要做南方有为大国,岂能不顾外交礼仪之风尚,妄加扣押他国使者的“野蛮”行径。

需知,一千多年前,大汉使者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成就了他持节不屈,一片赤诚忠胆之英名,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被千古传诵。

我大齐王国若是无故扣押建奴使者,让世人得知,岂不是将我大齐看做那凶残无礼的蛮夷,徒增恶感,同时,还平白让这些建奴使者扬名于世。

经过一个月的不断质询,齐国上下已然得知建奴使团来汉洲本土的目的。多尔衮要求齐国撤回对登莱永初朝廷的一切支援,并承诺不再登岸攻击清廷控制下的沿海城镇。

作为回报,清廷将以五年时间,分批支付给齐国白银四百万两,黄金五万两,各色毛皮一万张,东珠五百颗,允许齐国暂时割据登莱和辽东之间岛屿,以为移民所用。

对于齐国最为看重的移民,清廷承诺,每年会主动搜罗三万人以上,供齐国转运回汉洲本土,分别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和泉州进行人口交割。

乍一听,清廷给予的条件非常优厚,不仅给予重金贿赂齐国不再干涉大陆局势,还能主动帮着搜罗移民,以供齐国所用。

但是稍微一琢磨,就觉得清廷的条件并不像提出来的那般简单。四百万两白银、五万两黄金,以及大量的毛皮和东珠,并不是一次性地支付给齐国。多尔衮竟然搞出了一个“按揭”支付方式,还以五年时间为限。

若是在这期间,清廷摧枯拉朽般地击败登莱永初朝廷,还顺势剪除了国内各个抵抗势力,进而一统天下。那个时候,一个强大而又统一的王朝,可不是小小的齐国所能轻易撼动的。万一,他们翻脸不认账,难道齐国还能拿着欠条,去北京找多尔衮讨债不成?届时,就算出动战船和陆战队,进行暴力“催收”了,也不一定要的回来呀。

另外一点,清廷帮着你搜罗移民,谁知道这些人口当中都给你掺杂些什么。地痞、流氓、各类罪犯、败兵、流贼……,可能清廷觉得凡是无用之人,或者认为是社会中的各种包袱,全都一股脑地塞给你。将我们汉洲大陆,当做一个发配流放之地,各色人口的收容之所。

最后还有一点,移民人口交割的地方,竟然有泉州,要知道,这处海港大埠乃是郑芝龙最为紧要的水师据点和造船基地。这清廷将泉州列入移民交割地,分明是想挑拨齐国与郑芝龙的合作关系。你看,齐国为了更好的接收移民,准备联络我大清,攻伐泉州,直击郑芝龙核心所在。

因而,齐国上下对清廷给出的条件嗤之以鼻。我们有登莱、福建、广西等几个移民窗口,可以提供稳定的移民来源,还能以此挑选合适的移民类型,哪需要你们清廷来帮着搜罗一些不怎么不靠谱的人口。

而且,齐国内部一些激进的官员和军人,还存有一个不能宣之以口的理由,那就是不能让清廷顺利统一天下,最好是维持几个分裂的政权,以便齐国可以利用这种混乱局势,实现长久的移民。

齐天对此不置可否,他知道,汉洲本土的部分官员和民众,经过十余年的潜移默化,很多人已经对汉洲具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开始将自身的利益与汉洲相结合起来,并与曾经的母国——大明产生了割裂。

随着下一代逐渐成长起来,必然会有更多的人逐渐脱离大明的影响,转而将汉洲作为自己的根基。他们对大明的感情或许只是出于父辈的关系,仅仅存在一点亲近感,但要让他们为大明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去无限度地去支援和扶助大明,恐怕会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

在南宋时期,对于北伐中原,恢复河山,据说许多南方民众是强烈反对的,认为沦陷于金人手里的北方广大民众,已然不是宋人,不该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去做哪无谓的北伐。

也许,在经过三五十年后,身居汉洲本土的广大民众,也会如同南宋时期的那些普通民众一般,对曾经的大明(大陆),除了有文化上的亲近感外,恐怕会全然将对方看做化外之人,异国之民。

届时,本土的汉洲人是否还会支持政府不计代价地从大明(大陆)移民,恐怕也是未知之数。与其拿出海量的金钱,花费巨大代价从大明移民,那莫如将这些钱物补贴给本土民众,提高本土民众生活水平,那或许更能深得人心。

当然,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移民,都是齐国的基本核心战略。齐天也相信,在自己有生之年,这个政策都会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但百年之后,这个政策会不会出现变动,没有人可以保证。因而,许多激进的“皇汉分子”,就希望大明持续混乱下去,在最短的时间里,可以从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移民,将汉洲大陆,南洋群岛,以及那些被新发现的领土上,填满更多的汉人。

“六月移民船队返回大明时,让那些建奴使者跟着回去吧。”齐天想了想,然后说道:“不过,待他们走之前,安排一场大规模的海陆军事演习,让这帮建奴见识一番我齐国的威势。”

……

“你是塔喇氏家的额尔济图?”佟国宁瞪大了眼睛,看着面前这个一身青黑色军服,满脸虎须的齐国军官。

“不错,老子就是以前塔喇氏家的额尔济图。崇德七年(1642年)在金州被齐国俘获,然后一路漂洋过海到了汉洲。不过,现在老子改了名字,叫季图。如今已是大齐王国骑兵联队的一名副营长,带着儿郎们探索汉洲内陆,有时候,也打打土人。”

“你……,你已降了齐国?”佟国宁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

“不降,难道还为爱新觉罗家殉死?”季图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瞅了瞅桌上的干饼、咸鱼干和一大盆玉米糊糊,不由乐了,“你们这是将咱们军营里的爷们都得罪完了吗?尽给你们喂些猪食!……小韩,去整些好酒好肉过来,爷今天要招待一下辽东来的老乡!”

一名跟随在后的年轻骑兵闻言,朝季图敬了一个礼,立时转身出门而去。

大清正使汪维昌满脸疑惑地看着这名曾经的八旗官兵,对于会有旗人投降敌方,即感到震惊,也感到几分异样。素称忠勇善战的八旗,也会降于他人?

“你是佟家的子弟?佟养真?还是佟养性?”

“家祖讳养真,家父讳京年。”

“听说爱新觉罗家的多尔衮带着你们打入关内,准备要夺取曾经大明的天下?”

“我大清于六年前入关,目前已席卷天下,统一指日可待。”

“未必尽然吧。”季图笑了笑,“我们大齐王国掺合进来,估计会让你们生出不少掣肘,难以攻灭其他割据势力吧?”

“故而,我大清皇帝和摄政王派我等出使齐国,以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并永为修好。”汪维昌插口说道。他心中生出一个想法,看能否通过这个曾经的八旗官兵,获得一些齐国内部的信息。此人降顺齐国近八年,而且还是一名齐军中的中层军官,想必知道汉洲本土不少事情。

“没用的。”季图瞥了一眼这个汉官,然后说道:“我们齐国不会任由爱新觉罗家占据大明,统一天下。要不然,我们从哪里弄来人口。”

“只要齐国停止支援登莱永初伪明,不再袭扰我大清沿海城镇,他们所需的人口,我们大清自然会主动帮着搜罗,并交割给他们。”

“我们齐国有船有兵,何须你们帮着搜罗移民?”季图不以为然地说道:“以我看来,只要我齐国一意干涉,爱新觉罗家就始终无法平定沿海的反抗势力。再者说了,辽东女真丁口才多少人,如何敢鲸吞整个天下?多尔衮,一个黄口孺子,太过贪心了?……到时候,说不定就是整个女真族之大祸!”

“哼,降了齐国人,这屁股自然也坐到人家椅子上了!”佟国宁听得对方直呼摄政王名讳,却毫无敬意,心下不满,“别以为只有你们齐国有大量火器,咱八旗爷们手里持有的那些家伙,也是不少。只待时机成熟,平推了登莱,灭了永初伪明,那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就是将你们驻沿海的军兵尽数赶到海里去,也不过顺手之举!”

“哦,你们的火器部队可以用于实战了?”季图若有所思地问道:“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动手呀?”

第二一五章 大清的火器部队

1650年4月3日,北京,顺天府。

巨大的校军场及周边旷野上,聚集了数万人军队,有精锐的满洲八旗劲旅,也有彪悍的蒙古八旗马队,但更多的则是汉军八旗和原大明降军,旌旗招展,声势震天。

原齐国驻登莱陆战队高级战术参谋罗守璋骑在马上,木然地看着前方雄壮的清军兵马,脸上波澜不惊。曾经一头短平的头发,已然有三寸有余,蓬乱地披在头上,脸色也有些苍白,可能是多日见不到阳光的原因。

其实,罗守璋除了刚刚被俘的时候,在德州遭到一阵清军的刑讯外,后来清军得知他的身份,基本上就没再对他进行过毒打和折磨。到了北京后,更是被清廷上层当做一个奇货可居的重要人物,好生伺候地将养在一座大宅之中。

自从被俘后,罗守璋便已生出死志,对于清军的任何询问,都不发一言。不过,清军也没想从口里得到什么,被俘获的齐国官兵,又不止他一人。

另外,清军与登莱打了数年的仗,探子细作也派出了不计其数,登莱、山东的永初朝廷底细早已摸得清清楚楚。即使齐国在大明的一些军力布置,清军也是有所了解的。

罗守璋被软禁期间,多尔衮时不时地将他召到王府,询问一些海外奇闻和天下地理,谈论一番南洋局势,甚至聊聊汉洲风貌。每次谈话,罗守璋都很谨慎,尽力避开涉及汉洲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信息,以免被建奴所趁。

看得出来,多尔衮对海外极为感兴趣,并且还对齐国和他们所占据的汉洲大陆及众多海外领地,流露出一丝神往,偶尔也会发一阵感慨,说是待统一天下后,会卸下所有政务,组一支庞大的船队,亲自去巡游一番南洋和汉洲大陆。

而罗守璋对此却是心中鄙夷万分,你们一群深山老林中跑出来的通古斯野人(齐天所言),会玩水吗?怕不是,造出来的船在半途之上,就被大浪掀翻在海底,一个个喂了王八鱼蟹。

不过,被清廷关押日久,既然没受到任何苛待,反而好吃好喝供养着,他心里也由此彻底放下了,该吃吃,该喝喝,想从小爷口里套我齐国的讯息,那是别想了。临了,颈上的人头最多不过被一刀斩下而已。数月下来,竟然腰下髀肉渐生,白胖了几分。

今日清晨,多尔衮又着人将他带到王府,本以为是与他谈论海外地理风貌,却不想,见到的却是一身戎装的多尔衮和一众随从,然后给了他一匹马,便带着他一起往顺天府郊外的军营而去。

瞧着校场内外一队队严整威武的大清官兵,脸上虽然没有任何表情,但内心深处还是感到极为震惊。数万人的军阵,静静地矗立在校场内、旷野中、山林间,除了战马的响鼻声和烈旗飘飘的声音,再无其他动静。整个军阵透出浓浓的肃杀气氛,显见是久经战阵厮杀的精锐之师。

多尔衮抬头看了看天色,晴空万里,端的是一个阅兵的好天气!

“开始吧。”随着多尔衮淡淡的一声吩咐,数面军中令旗挥动,严整肃然的军阵骤然动了起来。

一队数百人的乌真哈超在两侧千余骑兵掩护下,步出队列,只见他们推着十几门3磅的火炮,快速地向前移动了一百多米,随后停了下来。

炮阵右列赫然站立着数名西洋夷人,他们在看到乌真哈超已构筑完炮兵阵地,随即将手中的指挥刀向前猛地一挥,嘴里发出一种非常怪异的口音“开炮,目标,正前方一百五十步外敌军”。

“轰!轰!轰!……”火炮轰鸣,第一轮火炮齐射过后,一阵弥漫的硝烟在阵中升起,六七发炮弹远远地击中了一百五十步外的几座土堆,烟尘、土块四溅飞起。

“第二轮,预备!……放!”右侧一名夷人军官再次高声命令道。

“轰!轰!轰!……”

火炮持续轰击了五轮,然后停了下来。紧接着,两千人的火枪大阵,排成紧密的队形,缓缓地从炮兵阵地后面走来。

“立定!”

“第一排,预备!……放!”队列右侧一名汉八旗军官高声命令道。

“砰!砰!砰!……”第一排百余人的火枪手立即点燃火绳,然后举枪朝前方瞄准射击。

“第二排上前!预备!……放!”

火枪大阵在军官的指挥下,前进、举枪、射击、清理枪膛、塞入火药和弹丸……,一排一排地向前滚动攻击。整个校军场硝烟弥漫,散发出浓烈的火药味,将整个火枪阵列包裹在其中。

火枪阵列先后射击了十轮,队伍也向前行进了大约近百米,随着阵后一名军官的下达“全军冲锋”的命令后,两千名火枪手从腰下抽出一把铳剑,塞入火枪枪口,呐喊着,向前冲去。

在火枪大阵的两翼,分别奔出一千余八旗甲骑,举着马刀,呼啸着也朝前方发起最后的冲击。

“如何?”多尔衮端坐在马上,扭头笑着问道:“我大清火器部队,可堪与你齐国一战?”

“你们请了西洋夷人教授火器战法?”罗守璋眼睛死死盯着前方数名骑马奔来的西洋夷人面孔的军官,“葡萄牙人?还是荷兰人?”

“呵呵……”多尔衮顺着罗守璋的目光撇了一眼那几个想过来讨好领赏的西洋夷人,笑了起来,“看你这副紧张的模样,想来我大清的火器部队足以堪战。如此,本王也是非常欣慰呀!”

“你们准备马上要对山东、登莱动手?”罗守璋问道。

“你倒是见微知著,能窥得我大清接下来的重大军事行动,不愧为齐国机要参赞之人。”多尔衮点点头说道;“山西已平,陕西、河南、河北稳固,是时候该将山东、登莱之患彻底了解了。”

“你们……你们派了使团前往我汉洲本土,是为了迷惑我们,并使得我齐国驻登莱的舰船和兵将放松警惕?”

“哼,就凭你们一个小小的海外番邦之国,人口不足三十万,还敢挑衅我大清威势,阻我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多尔衮脸上呈现出一丝不屑的神情,“派出使团远赴尔等蜗居之荒僻大陆,你们莫以为,我大清就此怕了你们?撮尔小国,自不量力!”

自两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进入长江,然后上朔至南京,见到了清廷任命的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他们开口要求获得与清廷的外贸通商权利,作为回报,他们会为清廷提供大量的火炮和火枪,以及部分火器军事教官,以帮助对方平定国内反抗势力。

同时,荷兰人还允诺,若是清廷有需要的话,甚至可以将武装商船租借给他们,帮着运送部队和提供登陆掩护。

洪承畴在与荷兰人接触后,迅速从中获得了一个重要讯息,这个据有南洋地区的西洋夷人,应该与那扶助永初朝廷的齐藩发生了某种龌龊,似乎想从大陆这边获得一种突破,不仅可以得到我大清给予的通商权利,还能间接打击齐藩的军事实力。

而且,尤为让他看重的是,这些西洋夷人愿意出售最新式的火器与我大清,如此,可助力我大清军兵对抗铳炮犀利的齐藩,彻底解决山东、登莱之患。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