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229章

作者:重庆老Q

北进的郑军也在不断尝试要突破日丽江,同时其水师也在广南国的富春、城庯沱nǎng(今越南岘港)等地游曳巡视,想着趁隙再次复制攻占广义之役。

广南国目前面临的危险局势,可以说是稍有不慎,就会有亡国之祸。为此,有人提议,可否雇佣汉洲强大的炮舰来运送精锐部队至广义,先行解除后方的威胁。若是可行的话,是不是还可以利用汉洲的舰船,将广南国军队偷运至郑氏军队的后方,截断他们的后勤补给,以此挽回现在的颓势。

广南国君臣对此建议,只是仅仅犹豫了半刻钟,立马就决定派出使者去新生岛,游说汉洲人的支援,并且还赋予使者更大的自主权,只要汉洲人同意派出舰船,帮着广南国运送部队,金银财帛或者其他想要的物资可以多许给他们一些,即使他们索要年轻的安南妇人,也不是不可以商量。

为了防止在海上出现意外,广南国连续派出了三波使者,带着广南王的亲笔王谕,乘坐数艘小船,就往新生岛而来。

齐大江一行北海(帝汶海)舰队正在柬埔寨王国磅逊(今柬埔寨西哈努克市)停驻,来此目的除了威慑柬埔寨人,配合张文琪等人在普利安哥行事以外,还有就是在此地向柬埔寨人采买大量的粮食和布匹等生活物资,以便后期转运大明移民所用。

当新生岛一艘联络船将广南国使者传递的消息告知齐大江后,立时引起他的兴趣。在与几个船长稍事商议后,便马上做出了支援广南国的的决定。随后,便带着四艘主力战船和十余艘小船,回到新生岛,将船上的物资匆匆卸下后,径直朝富春而去。

在路过被命名为临安堡(今越南头顿市)的时候,齐大江又将此地停驻的四艘原来俘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武装桨帆船一并带上,沿着海岸线,一路朝北方驶去。

“谁能想到,前几年,俺们还跟这个广南国打生打死来着。如今,俺却要带着人和船去支援他们。”齐大江站在船头,笑着说道:“这个世界呀,可能真的如俺四……如王上所言,根本就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王上所言,句句至理呀!”扬明号船长黎传荣赞叹道:“如今为了我大齐王国攻略此(中南)半岛地区,诚如王上指示,确实不能让此地任何一家发展强大起来。否则,我们大齐王国恐难以于其中着力。不过,若是在帮广南国运兵过程中,遇到北边安南郑氏的水师,我们打不打?”

“若是遭到郑氏水师的攻击,俺们自然要还手!”齐大江说道:“俺们带这么多船过来,就是为了要防备郑氏水师的威胁。俺们可不能因为他们那些众多小船的稍事威胁,就退避远离。若有可能,最好寻机将他们的水师打残,如同广南国一般。以后,这安南一带的海域,可就任由我们大齐王国舰船纵横往来了。”

8月20日,汉洲舰队大小船只二十余艘,驶近广南国富春城附近海域,在此处,他们遭遇了安南郑氏水师十余艘战船。但对方见齐国一行船队当中有威力巨大的几艘炮舰,便主动避让,任由其驶入香河入海口。

“大都督,他们派了一艘小船跟了过来。”黎传荣放下单筒望远镜,笑着说道:“他们该不会认为,我们这是要前去攻打富春吧。”

“让扬威号将那艘小船驱离,并守住入海口,不要让郑氏的水师摸了进来。”齐大江回头瞥了一眼后方,命令道:“到了富春港口,战舰不要靠近码头,就在江中抛锚停驻。告诉打头的沈祖全,与广南国交涉时,告诉他们,若是军兵登船,必须是人员和武器分开。”

“广南国敢夺我们的船?”

“以防万一吧。”

广南王阮福澜站在一处高台上,漠然地看着香河岸边停靠的近二十余艘汉洲船只,几个身着黑色军服的汉洲水师官兵正在码头上与数名广南国将领交涉,商议着如何安排军兵登船和物资装运。

遥记得四年前,自己也是站在这个高台上,意气风发地送别一支大军,希望他们能一举攻占那个汉洲人占据的小岛,以彰显广南国威和军威。然而,四千大军登岛后,一战而败,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几年,这些汉洲贼寇年年来我广南国沿海地区,攻破海边县镇,掳我丁口,洗劫城市,实乃国之大耻。

但随着安南郑氏的攻伐甚急,广南国不得不矮下身段,求助于汉洲人,让他们帮着转运军队至广义,以解后顾之忧。

“王上,汉洲要求登船士卒,全部要将携带的武器另置一船。”广南国一名将领躬身施礼道:“阮帅不敢自专,特命末将前来请示王上。”

“哼,汉洲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道还怕我们夺了他们的船不成?”阮福澜冷哼一声,“告诉阮希文,按汉洲人的要求去做。……另外,汉洲人可曾答应帮我们攻击郑逆水师?”

“回王上,他们说,可以帮我们攻击郑逆水师。不过……”那名军将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情,“不过,他们说,若要攻郑逆水师,要……另外加钱。”

第五章 援广南

闻知汉洲人因广南国要求他们攻击安南郑氏水师船只,而开口讨要银钱,广南王阮福澜先是一愣,随即轻蔑地说道:“给他们!哼,枉为他们也曾是明人!竟然与西洋番人一般,不顾礼义廉耻,一味追逐铜臭。”

“王上,他们要求我们将二十万两银子给了,才会攻击北方郑逆水师战船。”那名军将小心地说道:“他们说,拿了银子后,可以先将聚集在河口的郑逆水师歼灭,以为先期酬谢。”

“……这会功夫,如何筹集这么多银两?”广南王阮福澜大怒,这汉洲人怎的……怎的如此死要钱!

大齐王国舰队并未等到广南国将全部作战酬劳支付完全,就在次日清晨,出动十余艘大小战船,突然冲出香河河口,扑向在此处梭巡的安南郑氏水师二十余艘战船。

猝不及防之下,郑氏水师战船第一个照面,就有五六艘船只被大齐王国战舰或击沉,或撞沉。剩下的十余艘见机不对,四散着向海上遁去。

大齐王国战船随即也散开队形,朝着逃去的郑氏水师战船就分头追了下去。至下午时分,除了三四艘郑氏水师船只逃脱外,其余的尽数或被击沉,或被俘获。富春沿海四五十里范围内,郑氏水师被一扫而空。

大齐王国舰队陆续返回富春码头时,已是傍晚。闻讯赶来的广南国官员和兵将,喜滋滋地想要将汉洲人俘获的郑氏官兵押送城中,以激励广南国民心和士气,但却被告知,这些俘获的郑氏水手已经归顺了大齐王国,不能将其交给广南国。

大齐王国向来比较缺少水手,这些俘获的郑氏水师官兵只要稍加整训一番,就可以补充自家水师队伍当中,最不济的也能送回汉洲本土或者威远岛,帮着当地民众打打渔,或者跑跑近海运输,怎能随意地交给广南国搞什么游街示众,说不定最后还要弄出杀人祭旗的把戏。那多浪费呀!

广南国组织的登船部队共有三千人,均是从北境抽调的精锐士卒,而且为了确保击破广义郑氏军队,他们还将从汉洲购买的两门火炮和三百杆火枪全部带上,誓要一战而尽全功。同时为了确保成功登陆广义,广南王阮福澜令其弟阮福羲在茶曲河北岸届时发动猛烈的攻势,掩护登陆部队从郑氏侧翼突破。

8月25日,在数艘大齐王国战舰的掩护下,多达五十余艘的各式广南桨帆船、渔船,以及部分木排,从香河河口而出,然后迤逦南下。

8月26日,途径城庯沱nǎng时(今越南岘港),遇到十余艘安南郑氏水师战船。打头的大齐王国数艘战舰立刻前出,炮击郑氏船只。击沉两艘后,余下郑船溃散而逃。为了快速突进至广义,南下船队未予追击,任其逃散。

8月28日,午前,船队抵达茶曲河口,在此地又击溃十余艘郑氏水师战船。大齐王国主力战舰在上朔河口一里后,担心河道水浅造成船只搁浅,随即停驻于河中,开始让广南国部队登陆。

而另外四艘小型武装帆船则继续前行,直接驶到广义城河道码头附近,对正在阻击北岸广南军渡河的郑军进行炮击。

聚集在广义城及附近的郑军足有八千余人,除了三千多人在韦河北岸驻守,防止广南军南方部队渡河,其余的五千人均在广义城和茶曲河南岸布防。

载着广南登陆部队的船队进入茶曲河的时候,郑军已然知晓,眼看着自家的十几艘水师战船被对方击溃逃散,而且开始准备登陆。郑军领兵将领立即组织兵马从广义城中杀出,准备阻击广南军登陆。

“大都督,请贵国炮舰掩护我大军登陆,将岸边防守郑逆予以猛烈炮击,将其驱散。”广南国领兵大帅阮希文朝齐大江拱手示意。

齐大江瞅了瞅岸边蓄势以待的郑军,点点头,冲身边的信号兵命令道:“炮击岸边郑军阻击部队,掩护广南军登陆。”

四艘战船收到命令后,随即调整船身,对岸上的郑军进行猛烈的炮击。伴随着隆隆的炮声,数十艘广南国小船蜂拥着朝岸边冲去。

岸边的郑军遭到炮击后,阵型立时乱了起来,士卒不顾军官的约束,四处乱窜着,试图躲避河道中战船的炮击。

其实,岸边因为靠近河道,土质非常松软,基本上实心炮弹砸过去后,不会产生弹跳滚动,杀伤力实在有限。但是四艘战船,数十门火炮轰击,总有倒霉的士卒被砸得臂断腿离,或者在身体上穿过一个恐怖的血洞。凄厉的嘶喊声,惨叫声,让周边无数的郑军士卒胆寒。

广南军统帅阮希文站在“扬明”号的船艏,被上下两层甲板上的火炮震得耳膜生痛,但仍强自保持着一军主帅的威严和镇定。他不无羡慕地看着附近几艘炮舰,不断地朝岸边宣泄炮弹,将试图阻击登陆的郑逆军队轰击得四散奔逃,根本不成战斗队形。在这种情况下,广南军必定是会非常轻松的靠岸登陆,并可牢牢占据一块突破点。

这汉洲大齐王国怪不得可以连续数年攻破广南沿海城镇,掳掠大量的财帛女子。如此火力凶猛的炮舰,仅凭借南方沿海地区那些孱弱的防守部队,是不可能阻止他们靠岸登陆的。听说,他们的陆战力量也非常强悍,不仅两次在那个新生岛击败他们广南军,还能深入南方沿海地区数十里,所遇救援的南方军镇兵马,均不能当其一击。

看来,以后我广南国与这汉洲大齐王国不可再轻起战衅,对方船坚炮利,纵横海洋,其国土又在南方数千里之外,即使可以花费巨大代价将其击败,但他们也可以凭持其众多远洋大船频繁骚扰沿海疆土,可谓防不胜防。除非,我广南国有足够的财力去发展和维持一支强大的海上舟师。

当日傍晚,广南国三千精锐部队在大齐王国战船的掩护下,顺利完成登陆,并一举突入至广义城下。同时,在四艘大齐王国小型武装帆船的支援下,茶曲河北岸的数千广南军亦顺利渡河,与登陆部队汇合。

8月30日,广南军分出一部至韦河北岸,与南岸数镇兵马合击驻守与此郑军,毙伤俘一千两百,余者皆溃。至此,郑军残余六千余,被广南大军合围在广义城。

期间,大齐王国舰队在茶曲河口外海面,再次击溃一支赶来救援的郑军水师,击沉、俘获八艘桨帆船,剩下的逃往北方。

9月1日,广南军将两门火炮拖拽着广义城下,仅半日,便轰塌城墙一角。随后广南军以火枪兵为前导,攻入城中,与郑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9月2日,郑军残部三千余向广南军投降,广南国腹背受敌之势随之解除。广南王阮福澜受此鼓舞,为应对安南郑氏的倾国之战,准备再次御驾亲征,尽调南方数镇兵马一万五千余,集结富春王城。

同一时间,大齐王国水师都督齐大江再一次接到广南军的请求,拟对南侵郑军后勤补给重地洞海,实施一次侧后登陆作战,以瓦解郑氏的此次全面进攻。

面对此种情况,齐大江有些犹豫不决。据广南人所说,日丽江北岸集结了郑氏大军三万余,均为能征善战的精锐士卒。广南军若是击破洞海,断其后勤,这三万大军当不攻自破。而广南军则可以顺势收复郑军此前攻占的国土,将边境线再次前推至争江,继续维持广南国割据南方的局面。

可齐大江却担心,若是一个不小心,配合广南国将安南郑氏这三万精锐灭了,会不会打破两方的实力平衡。要是让这广南趁势杀入北方,统一了安南,那大齐王国可就要面对一个强劲的对手了。

四弟(齐天)面对这种情况,会如何选择呢?

第六章 医学

1642年9月5日,汉洲,黑山城(今澳洲澳洲帕默斯顿市附近)。

一名黑山矿场的轮驻乡兵指挥着几个汉洲土著将两具尸体抬到黑山医学研究院中一间宽大的停尸房后,便忙不迭地迅速离开这处显得异常阴森的地方。在矿场轮驻的乡兵,是最不喜欢来这个地方,因为凡是矿场因各种原因死去的矿工,都会被运到这里来,数年时间,也不知道往此处运了多少具尸体。

黑山城附近的人隐隐知道,这个所谓医学研究院,听说专门研究死人的。此间的医者会将运到这里的尸体大卸八块,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挖出来仔细地研究和琢磨,说是是为以后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各种疫病。

当然,这里还有一种恐怖的传闻,说是里面的人,是在研究如何将尸体上的各个部位制作成食物,以满足汉洲广大民众对肉食的需求。不过,这种传言自然是不可靠的,显得非常虚妄,若是被巡警或者民调处的探员听到了,少不得要被关到黑屋子里“教育”一番,或者,直接被以传播谣言的罪名扔到矿场当几年苦力。

总之,黑山医学研究院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而又恐怖的地方,普通民众对这里是一直都敬而远之。

但是,作为汉洲大齐王国的君王,齐天却是经常过来,会瞧瞧这里有什么新的发展和研究成果。汉洲相对于大明,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尤其是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气候炎热,森林密布,还有许多沼泽滩涂。伴随而来的,就是疫病的横行和各种因水土不服而产生的头疼脑热等疾病。

因而,汉洲本土除了对工业极为重视和扶持外,医学和药物的研究发展,也得到了大齐王国的政策和财政的倾斜。每年的移民船队,都会从大明采购巨量的成品药材和各种中草药的种子、秧苗,至于大夫、郎中之类的医者,更是作为特殊人员,优先搜罗和引进。

建业城的天工学院中,有专门的医学专业,招收那些完成了五年初、中级普通教育的学生,对他们再进行系统全面的四到五年的教授,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现场实习研究,力图规模化能培养出一批汉洲本土的医学专业人才。

今天,齐天来到这座黑山医学研究院,是为了给这里的医者送一套特殊而且重要的医学器械。

彭老鬼作为汉洲资格最老的医者,自然是第一个使用齐天拿来的那套奇怪的小支架组合,并在齐天的指点下,俯下身子,一只眼睛凑到镜口去观看。

“……撕!”彭老鬼刚看了一下,像是发现了什么怪物似的,猛地抬头看着齐天,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随即又挪开那个小支架,看了看桌子上的几根细微的发丝。

“老鬼,你不过才五十有三,还没有到老眼昏花的时候。”齐天笑着说道:“看了这个,是不是觉得很神奇?”

“……是有些神奇!”彭老鬼喃喃地说道,随即,又将其中一根细微的发丝轻轻地捻起,放到小支架下面的镜口上,俯下身子继续看着。

看了半响后,彭老鬼站了起来,将观察的位置让与丁传根等弟子。

“通过这个,我们是否就能观察到人体内部许多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倍数还是有些低了。”齐天摇头说道:“不过勉强可以看到人体内部的一些粗大的血管和细小人体组织。至于更加细微的物质,如细胞、血液里的物质之类的,多半还是无法看见。”

齐天让人带来的正是汉洲琉璃场那些制镜工匠花费数月时间,浪费了无数镜片,才磨制出的合格透镜,并组合而成的简易显微镜。

其实,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发明者是眼镜商亚斯·詹森和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个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他自己学会了磨制更高清的透镜,并且通过使用显微镜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7世纪晚期,意大利的M·马尔比基观察动物组织,发现了毛细血管,还观察过脾脏、肾脏等组织的微细结构。而列文·虎克也通过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精子、血细胞等细微人体物质。他还在观察蝌蚪的尾巴时发现血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流过的情形。

彭老鬼等一干医学研究院的医者,通过解刨无数具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已经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是在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一些初步的科学推测。而齐天则根据前世的浅薄的医学知识,提示这些医者,要将某些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即“病灶”。所谓治病,就是要这些“病灶”而做出医理诊断,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和病因消除。

如今,建业琉璃场的制镜工匠还在继续磨制清晰度更高,倍数也更大的透镜,以提高显微镜的识别倍数,使得汉洲在微观医学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有所突破。而且,鉴于黑山医学研究院在解刨无数具尸体的基础上,齐天向所有医者提出了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的概念。

要知道,内科学直到17世纪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医术与中世纪相仿,四体液论依然是疾病理论的基础。很多知名的欧洲医学专家,此时还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西方医学奠基人)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临床医学还很落后。直到17世纪晚期,英国人托马斯·西德纳姆才提出临川医学的概念,而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才开始兴起。

当然,在汉洲大齐王国倡导临床医学的同时,对于华夏传统中医,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扶助。在大学堂的中级专业课程和天工学院高级专业课程当中专门设置了中医学,主要是研读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以及《本草纲目》、《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中医理论书籍。

在汉洲,每一个汉人移民都异常宝贵,若是,耗时费力地将人从大明弄回来,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头疼脑热,或者水土不服,就丢了性命,那可太不划算了。

人口增长,除了大力移民和努力生育,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的提升汉洲的医疗卫生水平,减少婴幼儿的死亡率和成年人口的疾病死亡率。

第七章 琉璃

9月10日,汉洲,建业城。

在天工学院的大楼一间教室里,宋应星与几个老师目瞪口呆地看着五六个建筑工匠拿着一把锰钢合金裁剪刀,将一块块透明的琉璃划成窗框大小的模样,然后替换下原有窗户上的透光薄纸。随着琉璃平面透镜逐步将整间屋子的窗纸换完,耀眼的阳光斜斜地射进了屋里,使得房间显得愈发亮堂起来。

“宋大人,你们天工学院的窗户,今日恐怕是无法换完所有琉璃透镜。”一位工部的书吏朝宋应星拱手施礼道:“待明日学院午餐休息的时,这些匠人还会过来。届时,还请宋大人嘱咐院里的师生予以方便和配合。”

“这琉璃透镜价值不少钱吧?”宋应星问道。

他知道汉洲本土在去年十二月的时候,获得了一些西洋制镜匠人,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建业琉璃场的制镜水平和生产效率。过去几个月,琉璃场一口气生产了数百面大小不等的上等镜子和琉璃工艺制品,随着移民船队运往大明。据说,以此可以换取大量的金银,不仅能补贴此次的移民费用,还能额外从大明采购海量汉洲本土急需的各类物资和原料。

另一方面,琉璃场还接受了工部的委托,为黑山工业研究院、钢铁、焦煤、化工等厂矿生产大量的可用于精确量测的琉璃盛具,以取代此前使用的陶罐瓷器之类的量具。前几天,琉璃场更是为黑山医学研究院制作了一架观察微观物质的显微镜,让宋应星等学者见了后,也是惊叹不已。

因而,在众多人眼里,琉璃透镜以及相应制成品,尚属于高端奢侈物件,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消费的。

但今天,瞧这模样,工部属下的建筑工匠居然要将天工学院所有的窗纸,全部换成琉璃透镜,以便可以改善学院的采光条件。这使得整个学院师生闻讯后,每个人脸上无不露出震惊的神情。

“宋大人,王上说了,这琉璃虽然目前是比较值钱,但远远比不上天工学院所有师生之思想。”那个工部来的书吏郑重地说道:“故,凡能促进提升天工学院师生学习、思考、研究、实践之物件,均以优先提供和配备。”

“善!”宋应星赞了一句,“王上之良苦用心,我天工学院师生敢不尽心研究学习,为我大齐增添一份助力。”

对于齐天如此重视科学和文教,宋应星等人是内心无比欣慰的。虽然大齐王国因为移民数量的逐年增加,再加之要不断地拓殖新的定居点和加强完善移民路线上的若干补给点,整个大齐王国的财政支出投入于文教方面,是远远低于数年前齐天曾经的口头承诺。但相对于大明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支出比率了。

目前,汉洲本土建业府辖下的孩童基本上都可以接受三年的基础教育,至于汉洲东部和几个海外领地,因为受限于师资力量的薄弱,以至于还不能完全实现所有适龄孩童进学的条件。

不过,宋应星作为首任文教部尚书,对目前大齐王国的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还是比较满意的。汉洲大陆开发不过六七年时间,到来的移民也都是一穷二白的饥民。凭借他们自身的能力,恐怕未来几十年,唯一的奢望就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宅院,能吃饱肚子,不再挨饿。读书认字,那估计要积累两代以上,才能认真考虑的事。

但汉洲在数年前,就开始努力尝试让所有的孩童少年去读书认字,甚至还想完成五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培养大量的“知识青年”。虽然,在实施义务教育没几年后,作为推进这个政策实施的负责人,齐天很快被现实打了脸,不论是民众基础,还是师资力量,乃至财政投入,根本无法完全做到五年以上的义务教育。不过,好在是基本的适龄儿童三年义务教育,还是勉强实现了。

宋应星对此是比较欣慰的,若是大齐王国三年义务教育政策能长期推进下去,他相信,再过三十到四十年时间,整个王国的民众识字率会达到华夏文明历史以来一个最高的比率。如此,大齐王国当是文教大昌,科技亦大兴!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