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警戒 第1466章

作者:墨武

轻吁一口气,沈约缓缓再道,“只有我们看清欲望的本质,才能利用欲望建造一些真正有利自身、他人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或许会留存片刻,终究仍是幻灭。既然王图霸业、都归尘土,那欲起欲灭不过亦归尘土。我想当年杨坚入昆仑寻求霸道永久仍是执着,孙思邈因为看破此事,才有追求永恒之举。”

夜星沉赞道,“说的极好。”他听过太多假大空的仁义道德,早就极度反感,可听到沈约所言,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何也?

只因对方言行合一,做到他自身说的一切。

“而当我们能看清欲望的本质虚幻后……离开虚幻后……”沈约回到琴丝方才提及的事情,“我们就会发现永恒。”

环望众人,沈约凝声道:“此为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之语的真谛。”

知道幻灭,才会发现不灭!

知道心无常,才会证悟心性永恒。

沈约所想结语再现众人眼前,在场众人,无不是心智坚定,知己所为之辈,闻言仍忍不住在想——我这一生,但求生之真谛,直到听沈约所言,才明白真谛恒在,自己只是缺乏去发现的眼睛。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永恒之境,并非妄言妄想,只要真正去妄就可证得。

如何去妄,无非正行正思……

叶宣儿想到这里,激荡道,“沈约,你说的极好,你今日所言,我再度传给暗界的大众,我想你不会反对。”说话间,有影像从她的空间呈现出来。

暗界无数人或坐或卧,或静或思,但均是抬头仰望。他们看的方向,正有沈约的身影。

沈约对此丝毫不觉得意外,因为当初在暗界蛇厦一战,叶宣儿就用如实记录的手法来让大众评价沈约的为人。

叶宣儿坚信一点,要认清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怎么做的!

就因为这样,沈约才能极快的得到暗界众人的信任。

“世人不需要神。”

叶宣儿扬声道,“但世人需要有些人指引他们怎么去做——世界给了世人太多错误的模版,我想如今,应该给他们真正正确的指引了。”

沈约笑笑,没有谦虚同样没有骄傲,他看向了倒在地上,却睁开了眼的赵佶,“赵佶,你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变故,知道一切浮幻之理,如今欠缺的不过是坚定去做。”

赵佶竟有惶惶不安之意,不过他还是明白沈约方才那番话,更是对他的点醒,迟疑道,“我在天子基得到了净化,对以往所为着实惭愧,但又知道真心改过,总不算晚的道理,因此在刹那……突然进入一种心安的境界,好像是入定了。”

说话间,赵佶迟疑道,“我算是入定了吧。”

沈约沉声道,“心无外萦内缠,就为入定。境界分层,是由于定力深浅……”

第2246节 赵佶的前生

沈约提及入定倒是驾轻就熟。

修行在于改正行为,改正行为就需静思行为的意义,要静思行为的意义,就要有足够的精力。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可修行其实更是要趁早,修行本是清醒、向往清醒的举动,既然如此,就需要十足的精力。若等精力衰退,再想着证悟常人无法企及的顶峰,又如何能够做到?

足够的精力如何获得?自然是养精蓄锐。

年轻人精力充沛,远比年长者适合修行。鸠摩罗什七岁从母出家,这才证得无上妙法,传承经文妙意,沈约更是自幼修行,这才念念皆清。年长倒不用颓废,当下改正,总比死不悔改要强上许多,若有恒心,慢慢静养,合乎“自然之道静,而天地万物生”的道理,一样能有所成。

常说禅定分四禅八定,是说入定有八个层次,第八层自然比第一层禅定要高明,但能入禅定一层都算不易,有人终生坐禅,却连禅定层次都不清楚,如何入定更是一头雾水,入到哪层更是稀里糊涂,如此修行反增痴昧,又有何益?

沈约却清楚知道禅定层次境况,提出入定关键两点——心无外萦内缠,就算入定。

赵佶听沈约提醒,思索片刻后才道,“那一刻,我的确忘记所在,同时没有什么念头,进一种心安境界,住于光明之中,甚至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

望到沈约微有讶异的神色,赵佶不由道,“沈先生,我没做错什么吧?”

沈约摇摇头,只是道:“说下去吧。”他吃惊是因为根据赵佶的描述,赵佶在那片刻竟入四禅之定。

在修行中,并没有固定时间进入某种禅定的说法,也没有修行到某个层次,必定需要多长时间的约束。

事实上,进入禅定,就是意识脱离欲界进入色界、无色界的状态。欲界无禅定,有欲望存在,就不可能进入禅定中,因为暂时脱离欲望,这才欲望之幻不生,欲望之幻不生,六尘五蕴自然减弱,就会让入定之人观到囚困于欲界无法发现的事情。

然后因为六入之触受在那时候丧失作用,入定之人没了生理本能的驱动,就会重新认知这个世界、正确认知这个世界,进而成就四智,因此才有止观双运、定慧相生的形容。

有人天资不够,常修常坐,可连进入一禅都是困难,有些人却是天性清醒,可一气至禅定最高层,比如说释迦弟子优波离,从未习定,但凭借对释迦的强烈相信和尊敬,在释迦的简单指引下,站立时竟一鼓作气体会到四禅八定的各个层面。

赵佶非修行者,却能径直入四禅之定,一方面是因为天子基助力,另一方面,倒也显出他的天资绝对不差。

沈约并没有赞许鼓励,倒不是打击赵佶,而是知道初入定者会因为入定之喜反倒执着法喜,舍本逐末后追逐那种喜悦,反倒因为意尘增生导致不进反退,反倒耽误了修行。

执果却忘记因缘,自然无法再度得果,就和守株待兔,徒劳无功般。

赵佶不知沈约的苦心,却坚信沈约所为都是为他考虑,放下心事道:“我见到大光明后有些惶恐,一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念头起,随即想到既然有六道轮回,那不知道我前生是谁?”

沈约沉吟不语。

赵佶略有惶惶道,“我知道不该动念……”

沈约摇摇头,“入定并非不动念,因为若想修慧,明念必不可少。不过动念明观却不染念方是正途。”

赵佶明白过来,“沈先生是怕我坠入一念无明中,再起尘垢吗?”

一言落,众人均有惊奇之意,暗想赵佶如此警醒明白,所言极合道理。

一说修行,俗人若不是认定烧香、拜佛,就是说清规戒律,脱离欲望四大皆空什么的,本身就被世俗塑造的刻板印象束裹,终究难明证悟真意。

烧香持戒是为静心,清规戒律本是为养精蓄锐。

修行的目的绝非是克制欲望,而是直面欲望、看清欲望,进而从欲望中跳脱出来。

这就和痴汉面对美女,只沉迷一张画皮,哪怕被坑的倾家荡产都不知悔改。可若是能看清楚画皮之后的森森白骨,蛇蝎心肠,那或是退避三舍,或是力斩迷惑。

修行者对欲望是同样的处理,看清楚欲望本质,不被欲望所惑,如如不动,然后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发现心性中。

何为如如不动?是说如“如来”般不动。

何为如来?并非说什么如来佛祖,此中的“如来”说的就是人生如来时的心性永恒。

赵佶进入天子基本想明心见性,但因一念前缘再度动心生缘攀缘,若不能及时警惕,非但不能证悟,反倒会再陷痴迷中。

沈约提醒赵佶留意此点,赵佶居然一听就明,见沈约点头,又见沈约思想显现,暗想“迷时师度,觉时自度”一点不假,自己只要从心而行,就会当少错处,随即恢复了平静解释道,“多谢沈先生提醒,我已不迷。”随即回忆道,“我想知前生,随即看到前生景象,发现自己前生……竟然是个和尚。”

这件事说出去,倒有太多人难以置信,好在在场众人均是见过太多奇异,琴丝更是道:“你那时应该是启动了众妙之门。我将众妙之门和天子基联合。众妙之门极为神奇,对于某种脑电波的人会产生反应。”

暖玉立即道,“某种是哪种?”

琴丝并不隐瞒,“脑电波输出极为稳定的人。”

暖玉立即道,“你的意思就是……真修行者就可以读取众妙之门的推演数据?”

琴丝点点头,补充道:“未见得一定是真修行者,或者更应该说,只要能将情绪稳定到某种程度,或多或少的都能读取众妙之门的一些数据。”

沈约脑海中蓦地闪过一个疑问——萧别离、完颜烈都曾面对过的众妙之门,尤其是萧别离,更是面对众妙之门长达十数年之久,那萧别离有没有从众妙之门中读到过他前生后世的景象呢?

第2247节 白莲社

沈约随缘不逐缘,这是修行一个很重要的法门。

虽说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可要达到心若不异,着实非一日之功,因此在这之前,诸多方便法门这才层出不穷。

随缘不逐缘就是个方便法门,用意是解缘而不生尘。

若是逐缘,难免心想缘成,徒起旁意,旁意一出,尘缘更起,看似逐缘解缘,反倒更增因缘。

随缘并非随遇而安,实为随遇而化。

沈约到达八百年前,最先遇到的就是萧别离、完颜烈那批人,同时知道了唐清凤的某些事情。

根据资料显示,萧别离会穿越时空,和唐清凤此人关系极大。

唐清凤不爱萧别离,她爱的是岳飞!

岳银瓶却不喜欢唐清凤,因此让萧别离出手逐走了唐清凤。萧别离一代奇才,岳飞手下第一猛将,唐清凤虽是唐门高手,可萧别离要击败唐清凤并非难事。

岳银瓶算得很清楚,可她就是因为把事情算得太清楚了,才忽略了一些感情因素——唐清凤并不傻,她知道萧别离出手是受岳银瓶相邀,因此她将一腔怨毒尽数还给了岳银瓶。

唐清凤要让岳银瓶也体验到失去挚爱之苦!

因此……唐清凤到了众妙之门前,许下了心愿,造就了萧别离和岳银瓶的分别。

果为因做,缘起果成。

岳银瓶恐怕一直没有想到过,她认为的一个极为稳妥的计划,会给她带来什么后果。

沈约对萧别离、岳银瓶、唐清凤间的因缘,一直是这么推算的。但他并没有急急的将结告诉任何人,也没有告诉当事人,因为他深知一点——这段因缘一定要当事人自身去参悟破解。

除此外,并无他法。

你唤不醒装睡的人,你解不开沉迷之人的痴,你不能为了别人而顶罪,你也不能为了别人的错误而道歉……

若求正解,当求罪而有罚,错而自改!

不明此理,只想当个和事佬,认为自己有多伟大的去牺牲,只会让旁人更错,己身更痴。

但到了如今,沈约对众妙之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反倒有些怀疑自己的推断。众妙之门更像个云端数据,数据或者可以推演、传输,的确可让人深陷其中,甚至让人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九州之王就差点利用众妙之门将沈约拉入九州。

但众妙之门终究不是许愿神灯,九州之王、水轻梦和琴丝对众妙之门的利用,更是基于他们对众妙之门的了解。

唐清凤能见众妙之门,但她不能利用众妙之门,而当初沈约亲测,众妙之门似乎是和大地长在一起,唐清凤无论如何都是无法移动众妙之门的。

那在朱仙镇一战,唐清凤又是如何将萧别离送走的?

琴丝说只有脑电波稳定的人,才能读取众妙之门的数据,这听起来简单,实则不简单。

人什么时候脑电波会稳定?那一定是在情绪稳定的专注下,脑电波才会稳定。

很简单?

你只要想想你前一刻还是欣喜若狂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展望未来百年,下一刻就会颓唐沮丧,觉得太累恨不得地球毁灭,你就知道保持情绪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小资倒可以情绪稳定,但小资又是散漫的,无法达到专注的程度。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看起来专注,却又和打了鸡血般亢奋,亢奋自然不能说是稳定。

因此能读取众妙之门数据的人绝不常见。

萧别离却绝对可读取众妙之门的数据,他年少老成就是能控制情绪,若非专注,如何能成为当时天下无敌的高手?

成为高手容易,可要成为无敌的高手,那绝对需要非一般的专注。

当年的萧别离是否看到他自身的结局呢?

沈约连闪两念,这一次,天涯却没有将沈约的思想展现,它好像知道这是旁人的隐私,它也会尊重别人的隐私。

赵佶见沈约望过来,才继续道,“我感觉自己是个和尚,坐在莲花池上亭中,周遭有不不少人听我说法。”

沈约微有讶异。

上一篇:勇士教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