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296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如果一年之内,整个高温超导电缆都可以平稳运行的话。

就可以将这种新型电缆推广到全国了。

这种节能的输电方式,势必是未来的趋势。

徐佑对于高温超导电缆所取得的成功,也感到非常的欣喜。

即使这还不能够彻底的解决能源问题,但已经为节省能源的投入,起到非常大的意义了。

而就在内部询问徐佑,推广高温超导电缆的意见的时候。

徐佑却给出了一个另外的答案。

第408章 常温超导的新思路

“我个人建议,先不要急着推广202K的高温超导电缆技术……”

徐佑如此建议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担心这项技术不够成熟。

而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在超导领域上,徐佑相信,现在还远远没有接近终点。

建议书中,徐佑阐明了自己做出这些建议的理论依据。

目前关于超导的各项研究,都在有序的进展之中。

几年之内,是很有希望在超导领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的。

建设高温超导电缆,虽然在节省输电损耗上有很大的作用,但建设电缆本身就需要很大的成本。

这部分成本,在短期之内是很难收回的,甚至需要数十年才能够回本。

如果在几年内发现了更好用的超导材料,就需要再重新建设了。

徐佑的这个提议理据充分,得到了内部的一致同意。

毕竟在超导领域,全世界都没有谁比徐佑更专业,更具备权威性了。

……

在最近的一次汇报中,林诗等人研究的常温超导项目,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经过多次的实验,证明了很多高温超导体,在超高压强的情况下,它们的超导临界温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这些超导体,都可以称作广义下的“常温超导体”了。

“徐老师,我们发现了几种超导材料,在200GPa到500GPa的范围内,它们的超导临界温度都超过了300K。只要满足极高的压强,它们的确可以在常温下实现超导。”

热力学温度中的300K,大约相当于摄氏温度的27摄氏度,可以说是真正的常温了。

虽说在这之前,很多人都认为高压的常温超导体,只有理论意义,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但徐佑现在觉得,这很可能会给实现常温超导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很好,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这些超导材料,在高压下能够提升超导临界温度的核心机理了。这期间,我会再多跟大家一起做实验的。”

既然徐佑已经给出了延缓202K高温超导电缆项目普及的建议。

徐佑自然应当肩负起责任,将项目的进度提上日程。

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徐佑就要全程跟着接下来的实验了。

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徐佑如约参与到了实验之中。

“林诗现在的实验操作水平,还真是炉火纯青啊。”

看见林诗在实验过程中那熟练的操作,徐佑的心中不禁惊叹着。

高压材料的合成与测量,一直是各个实验室的一个巨大挑战。

特别是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去实现超高压的技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世界上其他的顶尖科研团队,在做类似的实验时,也都遇到了很多问题。

因为操作失误而打碎金刚石,是常有的事情。

相对这些浪费资源的问题,更可怕的一件事情,是耗费了巨大的成本,实验还没有取得成功。

如果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倒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如果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操作失误等问题,就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了。

中午实验休息的时候,徐佑特意找到了林诗。

“怎么了,徐老师?”

“没什么,就是想表扬你一下,实验确实做得挺好的。特别是金刚石对顶砧的使用上,至少已经达到国内顶级的水准了。”

被徐佑当面表扬,林诗也是感到受宠若惊。

“我没有听错吧?我竟然得到徐老师的表扬了?等一下……老师你该不会还有什么要批评我的地方吧?”

“我在你心中,就是那么喜欢批评学生的人?”徐佑苦笑道。

“没有没有,就是被你表扬,真的有些不习惯。感觉自己还没有那么优秀。”

“不用这么不自信,该表扬的时候就是要表扬一下的。要不是有你这么高的操作准确度,项目进展不会这么快。”

“嘿嘿,主要是我真的很心疼那些金刚石啊。要是弄坏一对,就是两万块钱出去了,我肯定得加倍小心才行。”

徐佑心里清楚,林诗的天赋非常出色,在人才济济的蓟京大学,也是顶尖的存在。

但与楼嵩、聂杰这样真正的天才相比,林诗还是要逊色一些的。

而最令徐佑感到折服的,不是林诗的天赋,而是林诗身上的那股拼劲。

早在徐佑和林诗第一次见面时,一起学习竞赛的时候。

林诗就没有因为徐佑优异的成绩而感到退缩,反而是迎难而上,主动坐在了徐佑旁边的座位上。

不为别的,就是想要与最优秀的学生一较高下。

徐佑还记得,林诗在刚刚参与实验培训时,实验操作手法也非常的生涩。

没想到这几年过去,林诗在实验操作上,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照这样坚持下去,林诗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物理学家的。

经过一个阶段紧张的实验后。

项目组总结了这些超高压下的常温超导体的统一规律。

“这些超导体,在200GPa到500GPa不等的超高压下,材料内部的原子间距发生了改变,同时促使其结构发生相变。这让这些材料得到了一些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物态。”林诗说道。

这样的改变,并不需要在非常低的温度下。

只要压强足够高,常温下也是可以实现这些变化的。

总结出了这些规律后,徐佑产生了一个新的思路。

“有没有可能,在不借助超高压强的外部条件下,也能使材料出现类似的变化呢?或者说,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材料,让它在常压下,就有类似的特殊性质?”

这样的思路,徐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的科学家是否提出过。

但至少在徐佑看过的各种文献、资料中,还没有那位科学家,提出过类似的假设。

确定了这个方向后,徐佑思考起具体的解决思路。

在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时候,徐佑曾经利用自己编写出来的一套程序,进行了材料超导性质的预测。

这些预测在较低温度下,准确率极高,连超导临界温度也没有太大的误差。

但在接近210K的时候,误差开始明显的变大。

第409章 这是真正的常温超导体

同样的方法,徐佑也可以用到接下来的研究之中。

只是,徐佑需要增加更多维度的变量。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压强了。

在之前的仿真模型中,徐佑将物质的压强默认为标准大气压。

因为当时的徐佑觉得,高压下的超导性质,其研究意义并没有这么大。

直到当徐佑在高温超导的研究中,遇到了“超导临界温度上限”这一困境时。

徐佑知道,必须要寻找破局的方式了。

而高压超导的研究,就很可能是破局的一把关键钥匙。

在上一版超导材料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徐佑继续对模型进行着优化。

徐佑希望,新版的仿真模型不仅能够预测出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更要能够计算出材料在不同压强下的超导临界温度。

通过海岛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功能,让海岛人工智能,能够像之前对于围棋局势的评估一样,对于每种超导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评分。

评分的标准,则是每种超导材料的应用价值。

徐佑综合常压下的超导临界温度、高压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物质本身的各项性质等因素。

即使不能在常压下常温超导,如果能在较低的压强下实现常温超导,那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了。

经过不断的努力。

徐佑终于完成了新的超导仿真模型。

新的模型,是基于海岛人工智能的独特算法,能够借助海岛量子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完成不可思议的庞大计算量。

与之前给定物质的结构,来估算超导临界温度不同。

新的算法,可以直接根据海岛人工智能自己的评判标准,去推测高分超导物质的结构。

这种思维方式,非常类似于竞技游戏中,寻求最优下法的逻辑。

完成了程序的编写之后,接下来就是等待海岛人工智能完成它的计算了。

“也不知道,这一次海岛人工智能,还能像之前那样表现出色吗?”徐佑心说道。

现在的海岛人工智能,就像是徐佑的一个科研助手一样,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

在很多方面,海岛人工智能甚至比徐佑还要更加优秀。

上一篇:双重入侵时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