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297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徐佑心中隐隐觉得,海岛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毫无感情的软件,也有着它自己的“灵魂”。

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就是它最喜欢做的事情。

经过数天的计算之后。

海岛人工智能已经得出了大量的计算结果。

徐佑迫不及待的打开软件界面,浏览着海岛人工智能得到的答案。

“99.6分?”

徐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海岛人工智能得出的最高分的一种超导物质。

而当徐佑仔细的查看着,海岛人工智能计算出来的详细结果之后。

徐佑也不禁惊讶得长大了嘴巴。

“0.1013MPa的情况下……超导临界温度,达到了258K?”

对于258K这个超导临界温度,徐佑倒没有特别的意外。

因为在实验中,如果压强足够高的话,实验组已经将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做到了300K以上。

只是,这样的超高压实现的难度太大,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但这个计算结果,最大的亮点不在于超导临界温度,而在于压强。

0.1013MPa,便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标准大气压。

如果海岛人工智能的计算无误的话。

这可以说,就是一个常压下接近常温的超导体了!

热力学温度下的258K,大约相当于摄氏温度下的零下15摄氏度。

在北方的冬天,这样的温度几乎就是室外温度了。

即使相比严格意义下的常温,零下15摄氏度的温度依然要低了一些。

可维持低温所需的成本,已经会非常低了。

这样的温度,甚至家用冰箱的冷冻室就可以达到。

感到兴奋的同时,徐佑依然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首先,这才是海岛人工智能刚刚进行超导材料的计算,准确度还不得而知。

其次,就算计算没有问题,这种材料能否被制备出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还是先从材料的制备问题开始吧。”

在材料没有制备出来之前,肯定是无法验证海岛人工智能的计算是否准确的。

但当徐佑仔细查看这些材料的分子结构时。

一种绝望感,涌上了徐佑的心头。

“这种材料……真的可以被制备出来吗?”

即便通过这些年的进步,徐佑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材料专家了。

可徐佑还从未见过类似的材料结构。

要不是有海岛人工智能的计算,徐佑是绝对想不到,可以设计出这样的一种材料的。

“可惜,以海岛人工智能现在的能力,并没法帮助我完成材料制备的工作。”徐佑惋惜道。

在对超导材料的评估系统中,徐佑也并没有添加“材料制备难度”这一评分维度。

“看来,材料制备的问题,暂时还得由我们自己解决了啊。”

接下来的时间里,徐佑和材料组的专家们,一起研究着这种新材料的制备方式。

相比之前的高温超导材料,这种新材料更加复杂,制备起来的难度,也是呈指数倍增长。

甚至有一些材料专家直接下出结论,这种材料并无法被制备出来。

“徐教授,根据这种材料的理论结构图,它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这些缺陷以目前的技术,是无法从材料制备上面解决的。”

徐佑虽然不会从根本上,否定这种材料被成功制备出来的可能。

但对于这些材料存在的“缺陷”,以及制备上的极高难度,徐佑心中都是知晓的。

比如说,这种材料各个不同原子层的排序问题,导致局部区域会偏离化学计量比。

又比如说,因为不同原子半径差异过大,可能无法形成稳定的元素组合。

随便拿出来一个问题,都足够项目组研究数月的时间。

更别说,把大量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起了。

这些问题,让徐佑刚刚燃起的希望,又滑落了下来。

这让徐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研究起评分更低的其他材料了。

可除了这种材料之外,再也没有那种材料,能够在常压下具有这么高的预测超导临界温度了。

第410章 “算经”项目开启

这种感觉,有点像看到天上的星星仿佛近在咫尺,但想抓却怎么也抓不到。

与其他人的意见不同,徐佑并没有放弃这种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材料。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徐佑发现了一些新的信息。

“这种材料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够在常压下,具备其他物质在高压下才能具有的各项性质。”

这种独特的性质,徐佑也是第一次遇到。

经过详细的验证,徐佑基本可以确定,海岛人工智能的这一系列计算,是完全符合理论的。

这些所谓的材料“缺陷”、制备上的种种问题,也都是与这种材料的特殊之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么说来,高压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关键的还是高压产生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海岛人工智能的这个计算结果,给徐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

也让徐佑更加坚定了,利用人工智能去解决常温超导问题的决心。

现在的海岛量子计算机与海岛人工智能,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对应的领域上,也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徐佑并没有感到满足。

世界最强,并不代表它们已经到达了技术的上限。

它们完全可以达到更快的计算速度,以及更智能化的分析问题方式。

经过慎重的思考后,徐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开发一个比海岛人工智能更强大的人工智能。

与此同时,这个人工智能,也需要依托于一个更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才行。

徐佑将其命名为“算经”项目。

“算经”的终极目标,是能让人工智能不仅实现快速的计算速度,还要具备更强的、类似人类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以“海岛”的深度学习并不完全相同。

“海岛”的深度学习,是在徐佑完成某个方面的程序编写后,才能够根据规则进行学习。

本质上,还是依赖于其超强的计算能力,创造力上还远远无法与人类相比。

完成了项目的申请书之后,徐佑将方案提交了上去。

申请书中,徐佑详细的阐述了这个项目的战略意义,以及自己为什么要在海岛量子计算机之外,再开辟一个新的项目。

“海岛计划”这个项目,更多的是以量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而不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

徐佑的这个项目,则更注重于人工智能本身。

另外,徐佑也想拥有一台真正完全在自己控制之下的量子计算机。

这样的话,也可以更方便徐佑随时进行其他的各项研究工作。

徐佑的这个项目申请,顺利的通过了审批。

有了“科研决策者”这一身份,让徐佑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而徐佑也明白了,当一个项目具有更强的战略意义时,往往就更容易引起内部的重视。

和“海岛计划”一样,“算经”项目也需要集结各方面的精英,来参与到项目的研究之中。

这其中,韩书斌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在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中,即使放眼世界,韩书斌团队也是最强大的之一了。

确定了参与“算经”项目的研究人员后,项目会议将在蓟京大学召开。

相比“海岛计划”的会议,这一次徐佑并没有邀请太多的科研者参与进来。

邀请的科研人员越多,意味着项目的保密难度越高。

之前,“海岛计划”中很多的参会人员,也并没有对项目做出什么贡献。

会议当天,各位专家纷纷来到蓟京大学,参与此次的会议。

除了韩书斌及其团队的核心成员之外,也有多位蓟京大学、菁华大学、华科院的专家前来参加会议。

就连做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王相武,也作为量子物理领域的专家,受邀参与了“算经”项目。

“王老师,您来啦!”

见到王相武,徐佑热情的打着招呼。

“是啊,徐老师,没想到我们又能在同一个项目中并肩作战了。”

“最近怎么样,感觉还好吗?”

“非常好!我有种越活越年轻的感觉,每天都是精力十足。这次的项目,我一定会全力以赴,争取能够贡献关键的成果。”

“那就好。王老师,请落座吧。”

随着会议开始时间的临近,受邀前来的专家们纷纷到场。

这一次的场面,虽然没有“海岛计划”的会议阵势那么大,但每一位到场的人,都是对应领域内非常重量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