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437章

作者:兴霸天

“他不知道自己被选上,正是因为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还对此忐忑不安,毕竟一个女儿为妾,一个女儿当太子妃,这份地位悬殊未免太大……”

“他或许特别后悔之前多事,为什么要为长孙氏奔走,保下全族性命?”

“长孙氏毕竟是先帝的母族,母族的香火总要有人继承,万一有朝一日长孙氏剩下的族人从岭南被召回,尤其是师父的嫡长子和杨大娘子回归,他这位国丈如何面对?”

“正好这个时候,梅花内卫多了一位还记得当年吴王冤案,并愿意为之打抱不平的新罗人,杨思俭的恶念或许由此生出,如果流放岭南的长孙氏彻底回不来,那该有多好。”

“他身为大儒,却将女儿许为妾室……”

“他身为大儒,却当了暗卫的阁领……”

“他身为大儒,却为了利益出卖亲家……”

“这过去的种种不堪,都将随着朴正恩的出手而烟消云散!”

“朴正恩并不知道这位的目的,他是怀有正义感的,为了吴王报仇,为此不惜还伪造出鬼魂之说……”

“而在这个过程里,朴正恩因为杨思俭的身份,对于杨大娘子手下留情,以致于她活了下来。”

“不过杨思俭恐怕都不在乎了。”

“他甚至不用亲自出手,长孙氏就没了,那个为了情爱让他蒙羞的大女儿如何又岂会放在心上,只要小女儿幸福就行了。”

“从今往后,他杨思俭依旧是士林名儒,帝后的亲家,未来的国丈!”

说到这里,李彦也涌起满腔的荒谬感:

“只是造化弄人,杨思俭万万没有想到,杨小娘子在大婚之前被贺兰敏之盯上……”

“他千方百计抹去了自己的过去,满以为能迎来幸福的明天,结果自己的幸福,也被帝后随手抹掉!”

第472章 再见贾思博

“杨思俭毁掉武氏祖坟,开棺毁尸荣国夫人,不仅是为了杨小娘子报仇,也是他自己歇斯底里的仇恨表现,这个人已经近乎疯魔了,不能让他一直隐藏在暗处!”

李彦的神情严肃。

哑叔从真相的冲击中缓缓恢复过来,也写道:“杨思俭不会善罢甘休的。”

李彦点头:“不错,我出征之前,丘神绩审问出的宫婢里,就有受其指使,趁着太子妃有孕时,下引胎之药,显然当今圣人过的越是美满,杨思俭就越无法接受,更会对皇后和太子下手,他认为那原本是属于他女儿的位置。”

“杨思俭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他就算死去,或许也会培养出新的传人,继续等待报复的机会,人总有疏忽的时候,被这样的凶手在暗中盯着,恐怕要寝食难安。”

“我远行之前,不想留下这么个祸患!”

哑叔也不放下了:“元芳,你有把他找出来的办法么?”

李彦微微摇头:“目前没有。”

“杨大娘子死后,杨思俭能赶在杨再威之前,收拢了一半部下过去,因为他原本就是梅花阁领,做起这些事情来,可谓驾轻就熟。”

“而他从前就有两幅面孔,知道其真实面目的,应该就是先帝、太后、师父、杨大娘子等寥寥数人,假死之后更是除了自己的女儿外,都不知其动向,藏得只会更深。”

“事到如今,只有先联系杨再威,他现在以‘佐命’的身份行动,或许会有蛛丝马迹。”

事不宜迟,李彦立刻入都督府,对着还在工作的王孝杰和安神感嘱咐一番,带上鹰儿,骑上狮子骢,和哑叔一起起回归陇右。

途中李彦传信给杨再威麾下位于凉州的据点,运气很好,杨再威不久前就出现过,那些人立刻联系,两人也停下等待。

小连子巷。

原先的家里,李彦站在杏树下,将自己对于真气的构思和温养脏腑的方法讲出,希望能帮师父延年益寿。

之前他经过接触,发现哑叔的劲力勤修不缀,没有衰退,唯识劲也开了第六识。

但哑叔年岁已高,接近八十岁,寿元将到尽头,唯有配上真气温养,才能多活些年岁,可以尝试往九十岁努力。

哑叔细细聆听,并没有觉得师父被徒弟教有什么不好意思,想要将第六识的感悟写出,却发现难以描述那种感觉。

李彦此时也释然了:“第六识是因人而异,我如今机缘未至,才未能入门罢了,不急不急。”

杨再威的笑声从外传来:“李元芳,虽然我切磋打不过你,但能领先你这一步,还是很高兴的!哈哈!”

两道身影落入院内。

杨再威前一刻还笑容满面,下一刻看到哑叔,顿时变得局促起来,赶忙行礼:“拜见阁下!”

佐命本来是指长孙无忌,辅佐天命君王,后来杨大娘子为了得到关中势力相助,冒认长孙无忌之名,自称“佐命”,现在杨再威继承了杨大娘子的衣钵,其实也是冒眼前之人的名气。

哑叔倒是不以为意,单手还礼,李彦则看向跟在杨再威身后的那人,露出唏嘘之色:“贾思博!”

凉州是一切的起始,也正是在这里他参与到了一场马球比赛,从领队伏哥的自杀,牵扯出了一系列事端,最终将因为不满科举屡屡落榜,被“佐命”说服收买,培养谍细,暗通异族的贾思博抓住。

此时贾思博也是重回故乡,相比起那时的月白长袍,温文尔雅的文士,此时的他体态削瘦,近乎骨瘦如柴。

显然,哪怕被杨再威救了过来,常年的活死人也大大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但眼神却很明亮:“李元芳,没想到最后让人救我的,会是你!”

李彦道:“你犯的罪当明正典刑,却不该受那样的形式折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自然希望你能苏醒过来。”

贾思博感叹道:“你所作所为,确实令人心服口服,等此事结束,带我回内卫伏法吧!”

杨再威的目光从哑叔身上收回,解释道:“此人对于杨大娘子的动机有些想法,我才带他过来。”

李彦道:“正好我们也有了新的进展,可以互相交流了一下情报……”

听着那位大儒的隐秘身份和血案动机,杨再威愣神了半响,才低声道:“最可怜的是杨思俭的两个女儿啊!”

杨再威终究是杨大娘子培养出来的,哪怕曾经对那位师父恨到极致,但此时听到她的遭遇,也不禁感到悲伤。

至于杨小娘子是最无辜的,被贺兰敏之盯上,不堪受辱自杀,却又惹出更大的祸端。

贾思博听了后,则缓缓点头:“这也解释了我的疑惑,为什么‘佐命’的行为那么矛盾。”

“这个人可以一分为二,杨大娘子作为‘佐命’的手脚,负责行动,杨思俭则是‘佐命’的头脑,负责决策,但手脚和头脑的根本目的,却是不同的。”

“杨大娘子的出发点,是希望为长孙氏复仇,找寻出当年残忍屠杀长孙氏全族,令她容颜尽毁,弄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凶手,却不知道那凶手就是其父。”

“杨思俭则要避免女儿发现当年的真相,同时也翻腾着复仇之心,就刻意将仇恨往先帝和太后身上引,甚至利用这个身心遭到巨大打击,也变得极端残忍起来的女儿,来颠覆大唐政权。”

杨再威双拳紧握,咬牙切齿:“杨大娘子那时几乎是背诵般将罪责担下,她濒死之际都是下意识要保护父亲的,却没想到那老物始终将她当成替罪羔羊,虎毒尚且不食子啊!”

贾思博突然问道:“杨思俭除了这两个女儿外,有儿子么?”

李彦看向哑叔,哑叔写道:“杨思俭与正室感情极好,生了两女一子,其子早夭,正妻病逝后才纳了妾,应有庶出之子。”

贾思博奇道:“他出身弘农杨氏,家风严苛,没有嫡出就延续不了香火,为什么不定嗣子呢?”

越是高门大户,在嫡庶的身份上就分得越清楚,庶出子或许在生活享用上面远比普通平民要强,但在族内的地位很低,有些甚至上不了族谱,被当成奴仆对待。

当然如果正妻无后,也可以过继孩子到名下,延续香火,这种情况很多,或者说正妻死后,将妾室扶正,庶出就成了嫡出,这种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可杨思俭一种都没选。

从族谱上来看,他是绝嗣的。

哑叔摇头,表示不知。

杨再威恨声道:“这是个既爱惜声名,又忍不住利益的伪君子,估计是要维持清高的姿态,妻子死后才不续弦,又不将妾室扶正,自然没有嫡出。”

李彦则道:“贺兰敏之事发后,先帝和太后将杨思俭贬官,有鉴于其梅花阁领的身份,不会没有防备,他是中途假装病死,但如果有子嗣留存,是会受到监视的。”

这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想到明崇俨上位,是因为梅花内卫空出了副阁领之位,也是佐证,很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可以联系到一起。

贾思博同样有类似想法,他的经历与思维方式又有不同:“从杨思俭颠覆大唐的行为来看,无论是勾结吐蕃,祸乱河北,江南造反,都是条理清晰,步步为营,并且寻求一定的回报,如果他真的毫无牵挂,行为应该更加激进才是……”

李彦目光一凝:“你的意思是,他在两个女儿遭遇不幸后,寻求复仇的同时,也有意为自己的儿子铺路?”

杨再威嘿了声:“这路子怎么铺?庶出子根本享受不到父辈的蒙荫,他又已经假死了,难不成还阳给儿子扶正?”

这话说出来,想到那个老物算计了一辈子,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杨再威是很解气的,却发现贾思博定定地看着自己,眼神古怪。

片刻后,李彦也看了过来,眼中露出恍然之色。

杨再威不解:“你们看我做什么?”

贾思博道:“杨兄是我的恩人,有些话我本不该再说,但我落得这个下场,固然是咎由自取,却也与杨思俭有巨大的关系,恩怨必须有个了结,所以得罪了……你跟我说过,弘农杨氏各房都有孩子被拐带,是因为有你这个成功的先例,对吗?”

杨再威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这是他最大的伤疤,每次揭开都感到血淋淋的疼痛。

不过第六识对于情绪的控制有极大的帮助,他调整了一下呼吸,用冷静的语气道:“不错,杨思俭后来继续让杨大娘子拐带各房孩童,除了想要培养出更多如我这般好用的刺客杀手外,也可以挟持各房,让他们乖乖听命。”

贾思博问道:“但其他房都有孩童拐带,唯独最显赫的观王房没有孩子被拐,就因为他们父女出身观王房吗?”

杨再威眉头皱起:“对么……等等,确实有些古怪,他们都丧心病狂了,为何还要顾及以前的同房族人呢?”

贾思博又问出了一个问题:“那些被拐带的孩子,有被送回去的吗?”

杨再威点头:“确实有没有通过选拔的孩子,被送了回去,还有的当时都吓得痴傻了,后来才恢复……”

他说到这里,陡然变色:“难道说!”

贾思博与李彦对视一眼,皮包骨头的脸上露出笑容:“查一查那些被送回来的孩子,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473章 终于正式见面了,朴正恩!

长安。

自从新皇登基,带百官去洛阳,将政治中心东移后,这座西京就相对冷清了不少。

当然,作为世上最大的城市,基础摆在这里,各大坊市内依旧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城中没有那么多达官权贵,物价降低,生活压力反倒小了一些,对于士族贵人而言则相当不满,不过近来洛阳那边屡屡传来消息,皇陵干得热火朝天,想来长安重新回归大唐中心的日子不远了。

至少修文馆学子是这般认为的。

修文馆本名弘文馆,李弘登基后,为了避天子名讳,改名修文馆。

作为天下最顶尖的学府,崇文馆为东宫学馆,跟着圣人一并移到洛阳,他们却留在长安,这令不少人心中不平。

虽然不敢指名道姓,但身为文人阴阳怪气起来是很在行的,此时一群世家子就聚在一起,吟诵诗词,语境很悲,脸上却洋溢出期待的笑容。

直到一道修长的身影经过,有学子才唤道:“长恭!长恭!我等正要去平康坊品鉴辞章妙曲,何不同往?”

那人应声往这边看来,拱手遥遥一礼,声音清朗地道:“我要去内卫实习,改日!改日!”

说罢,他又温文尔雅地做了个告罪的动作,举步离开。

学子讨了个没趣,嘟囔道:“去内卫了不起么,神气什么!”

旁边的人调笑道:“自从那薛楚玉去了内卫实习,如今已是不靠门荫的七品官身,谁不羡慕?永安可不能对自家族弟酸溜溜啊!”

又有人道:“是啊,长恭是如今弘农杨氏年轻一辈的翘楚,我父亲前几日还夸赞呢!”

学子明知道内卫又将招募实习生,这群家伙也不怀好意,但还是克制不住嫉妒之心,嗤笑道:“你们别看杨长恭如今的模样,小时候都是痴傻的,连爷娘都不认得了,调养了许久才恢复过来!”

有些人闻言兴趣缺缺:“你以前不是说过么?”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