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317章

作者:兴霸天

这个过程再短,也需要两到三年,起步官职也不会多高,现在如果能去内卫实习,有了功劳,更能在李机宜面前混个脸熟,那就超出同龄人不止一步了。

郭元振道:“弘文馆是先帝所设,培养的就是国之栋梁,按李机宜跟我的言语,每位学子都是内卫所需要的人才。”

“不过为了避免打扰诸位的学业,我们还是不得不忍痛取舍,不知诸位之中,是否有对高丽之地的历史,或三韩苗裔的史册有所了解的?”

“三韩之地?”

听了这个地名,众学子顿时露出不屑之色,开始用鼻孔看人了:“我们修的可是坟典经义,若是《春秋左氏传》《史记》《汉书》,人人都可一行,区区高丽蛮夷之地,哪来史书之说?”

这话其实没错,这个年代朝鲜半岛自己写的史书,主要就是新罗所写的《三国史记》,但也要百年之后,现在还没写出。

所以就算是新罗的皇族,对于历史的了解,也是口口相传,根本没有记叙下来的明确史册。

郭元振笑容收敛,换成叹息:“确实困难,那只能拜托学士了。”

学士终究不比学子,能人辈出,其中就有老者抚须道:“老朽当年随着先帝出征高丽,对于那里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可往内卫一行,容老朽先寻一寻书卷……”

郭元振正色一礼:“多谢先生!”

眼见实习的名额没了,有些学子摇摇头,回归手中书本,有些学子目光则闪烁起来,开始寻找关于异国的书籍。

安神感旁观,突然明白了郭元振的目的,以极低的声音道:“六郎对于新罗颇为看重,不单单是这回的审问,你还准备未雨绸缪,引导二馆学子的学习方向,培养所需的人才?”

郭元振微微点头,回应道:“如果能多拉拢几位入内卫,这种背景学识都很强的小郎君,将来也能当作班底培养,何乐而不为呢?不过目前看来还不行,他们对于三韩之地确实没有……”

话到一半,郭元振及时止住,因为一位学子走了过来。

他脚步缓慢,身姿拘谨,似乎有些自卑,与其他学子昂扬高傲的精气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稍稍迟疑后,还是来到面前行礼:“在下薛楚玉,对于三韩之地略有了解,想尝试一二。”

薛楚玉一露面,别的学子顿时露出嫌恶之色,甚至毫不掩饰的走到一旁,排斥之意一目了然。

郭元振耳朵极尖,还从那些人的议论中听到“大非川”“吐蕃”“十万军士”的字眼,再结合这位的姓氏,立刻问道:“不知薛将军是阁下的……?”

薛楚玉抿了抿嘴,情绪有些低落:“那是家父。”

郭元振想到了六郎对于薛仁贵的尊敬,顿时大喜过望,立刻道:“有劳薛学子了,请随我们入内卫!”

……

“薛仁贵之子?”

李彦心中确实惊喜,仔细打量站在面前,更显得局促的薛楚玉。

身为薛仁贵的第五子,自从他的战神父亲因罪被贬后,薛楚玉虽然没有被赶出弘文馆,但日子也不好过了。

毕竟大非川之战败得实在太惨,十万唐军全员覆没,大唐自立国以来,就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年轻一辈往往更重荣耀体面,自然对他颇多非议。

不过那场惨败,其实非战之罪,李彦在出使吐蕃之前,就将后世的高原反应,变为这个时代能够听懂的冷瘴,通过安元寿的口,讲解给李治听。

他们解释了当年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什么会眼睁睁看着友军被钦陵大军消灭,不是他见死不救,而是高原反应发作,人一时间无法动弹。

李治也相信了,但直到最后,这位圣人还是没有给那位劳苦功高的大唐战神平反。

等到李彦从吐蕃回来,关注点就是饥荒灾情了,虽然冷瘴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证据确凿,但由于李治整日昏沉,无法理会朝政,那个时候平反薛仁贵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再度放下。

如今遇到薛仁贵之子,让他颇为惊喜,安慰道:“薛小郎君不必紧张,你或许不知道,我当年学习弓弦劲秘传时,还看到了令尊留在秘卷上的评价,一直记忆犹新,不知令尊近来身体如何?”

薛楚玉听他所言,也稍稍松了口气,答道:“回李机宜的话,阿耶身体康健,弓马都未生疏,只是无法再上战场,有些遗憾……”

历史上的薛仁贵,要十年后才会去世,在最后几年得到复用,战突厥,取得云州大捷,算是在临终前挽回了一些声誉,但想来大非川之战是他永远的痛。

李彦准备让这位老将军不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再加上薛仁贵的崭露头角就是在高丽战场上,顿时拍了拍薛楚玉的肩膀,明明年龄还小些,俨然有了几分兄长的姿态:

“挺起胸膛,自信一点,将薛将军当年在高丽大展神威的事迹,说与里面那无知的夷女,让她知道,真正的历史,不容篡改!”

薛楚玉听了前因后果,已经明白此来的目的,却还是不太自信:“万一新罗公主不认呢?”

李彦冷冷一笑:“那不久后的将来,或许就要劳烦薛将军领兵,再去一趟三韩之地了!”

第315章 别怀疑,就是瞧不起你

薛楚玉跟着李彦走入内狱,神情中还是有些紧张。

不过很快,他发现这里除了气味不太好闻,似乎并没有什么难以接受的冲击画面。

吊在审讯室的两名重犯,也没有受到严刑拷打的模样。

男子体格健壮,眼神凌厉吓人,女子脸色苍白,似乎大病未愈。

对于杨再威的逼视,薛楚玉倒是没有什么怯意,对于金智照,则难掩好奇,不免多看了几眼,又守礼的垂下目光。

金智照冷笑起来:“李元芳,你自己年轻,也喜欢用这种乳臭未干的小子吗?”

李彦知道人不可貌相,谁又能想到此时局促自卑的薛楚玉,未来竟发起军队改革,虽然失败被贬,但勇气实在可嘉。

当然现在的薛楚玉,还是个平平无奇的弘文馆学子,最出众的无疑是家世:“这位薛小郎君,是薛将军之子。”

金智照愣了愣,脸色顿时变化:“薛仁贵将军?”

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字,这么称呼并不失礼,她的语气中的敬畏更是做不得假。

正如吐谷浑至今都对李靖记忆犹新,辽东三国的人,对于薛仁贵也记忆犹新。

因为灭高丽一战,就是由李绩和薛仁贵兵分两路进行,最后在平壤城下会和。

虽然李绩是主帅,但薛仁贵一路冲阵杀敌,手中的高丽亡魂可比李绩多太多了,在新罗中也是可止小儿夜啼的存在。

李彦见金智照的气焰立刻消了下去,联想到她对倭人的评价,换成自己不还是畏威不怀德,暗暗摇头,开启正题:“你可知道,薛将军早年就是因为随太宗攻高丽,而在战场上一鸣惊人?”

金智照深吸一口气:“愿闻其详。”

李彦看向薛楚玉,薛楚玉却有些为难:“阿耶对于第一次攻高丽之战,提到的并不多,主要说的是先帝的赏识……”

李彦微笑:“在薛将军心中,首战高丽显然算不得什么……那就由我来说,再由史官记录,加以佐证。”

“贞观十九年,太宗御驾亲征,一路攻破高丽的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打到安市城外。”

“高丽渊盖苏文调兵遣将,支援安市城,号称大军二十五万,但历来军队数目,都有夸大的习惯,根据多方史料分析,实际兵力应该在十五万左右……”

“当时唐军三万,高丽军十五万,于驻跸山发生了一场最大规模的战役。”

金智照听得惊讶不已。

换成三韩苗裔描述,是绝对不会这么说的,肯定把敌人的数目夸大,才愈发凸显出自己的本事。

李彦则本着研究历史的严谨态度,一贯往少了算:“高丽军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太宗观察敌势,开始调兵遣将,爆发了驻跸山大战。”

“唐军以寡敌众,面对五倍于自己的兵力,最醒目的正是年轻的薛将军。”

“【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太宗遥望见之,遣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

“这一战得薛将军大呼冲阵,破敌阵形,唐军长驱直入,高丽军大败,被斩首两万人,连主帅都被生擒,自此薛将军崭露头角,为太宗所重用。”

对此金智照是相信的,因为薛仁贵是不折不扣的猛将,五十多岁都能身先士卒,冲阵杀敌,更别提年轻的时候。

李彦说完薛仁贵的战绩,看向薛楚玉。

薛楚玉也在聆听,更是露出心驰神往之色,想象父亲在高丽战场上一往无前的英姿,眉宇间的自卑散去不少,转为身为其子的骄傲。

他感到李彦的视线,先是感激的行了一礼,然后开口道:“此战之后,先帝特意召见阿耶,赐宝马、绢布及俘虏,升阿耶为云泉府果毅,游击将军。”

李彦倒不觉得什么,旁边的郭元振和安神感就十分羡慕了,云泉府果毅是从五品下的武将,从普通士兵直升五品,简直是一步登天啊!

关键是接下来,薛楚玉还道:“后来先帝班师回朝,还夸赞阿耶‘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金智照闻言也不禁动容:“虽然没有灭了高丽,但得了猛将也是大慰,这真是了不得的赞誉!”

实际上李世民前面还有一段话,意思大概是,当年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那批将领都老了,要看崛起的年轻一代,薛仁贵你要好好努力。

事实证明,李世民没有看错人,薛仁贵自此开启无敌的前半生,百战百胜,所向披靡。

李治一朝前期能有那么辽阔的地盘,苏定方和薛仁贵的领军功不可没。

金智照思索片刻,主动问道:“薛将军的勇武,我新罗之地皆知,只是此战唐军既然大胜,高丽又如何?”

薛楚玉答道:“驻跸山大战后,高丽举国震惊,多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金智照露出冷笑:“既如此,高丽受此大败,唐太宗为何要退兵?”

薛楚玉正色道:“因为接下来的安市城没有攻下,守城本就不比平原大战,遭遇挫折实属寻常!”

金智照道:“这就怪了,之前唐军不也连续攻破了十城?安市城并没有多少特殊,你们为什么又攻不下了?”

薛楚玉面露难色,看了看李彦,欲言又止。

未下城的原因,李彦其实心知肚明,却也不太好说。

因为涉及到另一位军中大佬,英国公李绩。

原本驻跸山大战,高丽士气崩溃,望风而逃,完全能一鼓作气攻城掠地的,结果打到安市城下,李绩估计认为是赢定了,居然放言,破城之日,直接屠之。

他的本意可能只是恐吓,让高丽人乖乖献城投降,加快接下来的灭国速度,但这话一出,城内的士兵百姓在死亡的威胁下,顿时齐心合力,士气大振。

恰好这座城市的守将也很有本事,调度指挥有方,麾下哀兵必胜,唐军本来出征的人数就不多,硬生生被挡下。

这一耽误,就错过了灭国的最佳时机,眼见冬日来临,唐军久攻不克,粮草不济,李世民只得下令撤军。

金智照紧扣这点:“无论唐军在野外多么所向披靡,攻不下重要城池也是无用,若无我新罗之助,你们就灭不了高丽!”

薛楚玉皱起眉头:“战局千变万化,岂能一概论之,你这是强词夺理!”

金智照嘿然一声,露出胜利的笑容:“我看你是理屈词穷,就是赢不了,就是赢不了~”

薛楚玉跟她辩论起来,但他嘴拙,哪能杠得过这种职业选手,很快气得脸都涨红。

李彦则不作无谓的口舌之争,默默等待。

半个时辰后,弘文馆的学士也应约前来,带来了相关资料。

李彦诚心谢过,先是大致翻看一遍,发现并不会泄露重要信息,吩咐道:“将她的手放下来。”

安神感上前,把金智照的锁链解开,李彦看着她:“你大唐官话说得字正腔圆,听不出任何口音,之前百胜劲真传绝学时,也对于宋武帝有所了解,可见是深沐我中原文化的,识得字吧?”

金智照活动了一下酸疼无比的手臂,轻轻松了口气,一听这话脸色又沉下:“李元芳,你瞧不起谁呢!我不仅识字,还会作诗,倒是听说你不通文墨,在士林中全无作品?”

李彦心想讽刺我是吧,接下来有你好果子吃:“既然识字,就自己看吧,高丽安市城到底为什么没有攻下,我们唐人的史官都记着呢!”

金智照接过,轻轻摩挲了一下书卷,不远处一直沉默的杨再威,却突然叫道:“师妹,你还是别看了!”

金智照抿起嘴,却不愿听,翻开细看。

她确实很有学问,没用多久就明白了胜败的关键,冷哼道:“原来是你们唐人高傲,错失了良机。”

李彦平静的道:“你之前有一句话没有说错,唐人确实太高傲,类似祸从口出的错误,还有一位学士也犯过。”

“那位叫元万顷,在圣人攻高丽时,为军中管记,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檄文给高丽,文中不仅把高丽贬得一无是处,还讥讽他们的将领愚昧,明明有鸭绿江,却不知守其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