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261章

作者:兴霸天

李彦道:“陛下,太子殿下本就推行平粜策,此次充各家米粮,救济灾民,太子会尽全力的!”

“不是尽力不尽力的问题……咳咳……皇后,你告诉他!”

李治想说什么,但气力实在不济,指了指武后。

武后找到机会,冷声道:“李元芳,你也是在凉州长大的,当知各郡县民情,怎的说出这番蠢话!”

“任何制度都是要人来执行,想让各地望族开放自己的粮仓,救济灾民,太子再全力为之,难道让他一个州一个州的跑过去?还不是要户部传令,地方郡县执行!”

“而那些郡县的衙役县尉乃至县令,都是地方望族的子弟,你让他们自己去开自家的粮仓,岂不笑话?”

“就算太子下令,以最快速度传至各县,还是会欺上瞒下,灾民根本吃不到那些大族的米粮!”

“当然也可严惩几族,警醒他人,可太子性情仁和,这等大刀阔斧的事情,需要雷霆手段,他如何适合?”

李彦正色道:“臣也知此事千难万难,却不得不做,关内乃我大唐根基,绝不可失!”

“吐蕃未亡,那赞普隐忍二十余载,雄心勃勃,定是要干一番大事业!”

“他现在与噶尔家族水火不容,万一窥得我大唐内部动荡,要将内部矛盾转移向外,与噶尔家族讲和,战事可能再起!”

李治脸色变了:“当真?”

李彦道:“不可不防,吐蕃钦陵犹在,此人领军统帅极强,大非川十万唐军葬身高原,前车之鉴尤在!”

“现在我唐军还有五万仍在吐谷浑,陇右却连粮草都难以供给,万一被吐蕃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我大唐强盛,吐蕃见对外没了希望,才会继续内斗下去,周遭各族慑于我大唐天威,也不敢有所忤逆。”

李治闻言脸颊肌肉抽搐,狠狠瞪了武后一眼:“皇后!你做的好事!”

武后又被怼,垂下头去,不敢回应,心头憋屈。

太子提议去洛阳就食时,不是你亲自否认的吗?

你那时平衡各方政局,不愿受路途辛苦,也没多为关中考虑,现在凭什么全怪我?

李治强打精神,开始思虑。

之前百官请罪的事情他已经清楚,戴至德宰相之位不保,太子去一强援。

此次赈灾,又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再得罪高门士族,倒是不担心太子会架空他。

倒是太子无法压住世家……

李治有了决定:“京兆韦氏道德传家,盈于海内,宗枝众多,让他们率先开仓放粮!皇后,此事由你来办!”

武后身子猛然一颤,回道:“是!”

京兆韦氏这段时间助她良多,虽然是为了入阁当宰相,但终究是倒向她的关陇大族。

如果此次率先向他们开刀,以后哪个世族敢向她靠拢?

李治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再道:“内卫阁领豆卢钦望,乃芮国公豆卢仁业之子,豆卢氏也是长安一等一的豪阔,此次长安赈灾,豆卢氏也要出力!”

武后道:“是!”

紧接着,李治用虚弱的声音,接连道出三家大族,都是靠向武后的世家,最后做出总结:“皇后,你被奸人蒙蔽,致此大灾,必须要将功折罪,才可服众!”

武后心头大恨,俯首道:“遵陛下之命!”

李治微微点头。

有武后搞定这些,剩下的交给太子,才有几分可能。

地方上肯定也有诸多推诿欺瞒,可终究会好上许多。

事已至此,也唯有能救多少人是多少,能挽回一些是一些。

他又道:“各地名刹寺院,沙门胜地,也需施粥救民,不得有误!”

佛道都仰仗皇权,让寺院开粮是最没有压力的。

当然也不能逼迫过盛,毕竟平常日子过得太舒服。

最后,李治看向李彦,断断续续的道:“元芳,你……过来……!”

李彦上前:“陛下!”

李治虚弱地看着他。

能提出来这个想法,就说明当时没看错人。

此子从小在凉州长大,果然与家族没什么感情,用好了是一员对付世族的干将。

只可惜这次要借给太子用了:“此次既然由你……提出……提出让太子赈灾……就好好辅佐……朕继续赐你旌节……”

他实在说不动了,拼着最后的力气道:“拟诏……太子监国赈灾……内卫机宜使李彦……持旌节……辅佐……!”

当诏书拟定,无尽的疲惫感,冲垮了李治的神智,他向后倒去。

一直扶着的两名婢女,赶紧将圣人放在御幄上。

李治昏睡过去,愈发显得苍老虚弱,殿内顿时变得沉默。

武后猛然抬起头,看向李彦手中的诏书。

瞧那模样,恨不得扑过来,一把将诏书夺走。

但她很清楚,那并不现实。

哪怕在宫内培植了一些亲信,也完全不足以抵挡禁军精锐,更何况还有梅花内卫。

无奈之下,武后只能温和的道:“李元芳,我待你不薄,你为何如此对我!”

李彦不理她,鼻子嗅了嗅:“什么味道?”

他之前的动作都十分隐蔽,旁人难以察觉,此次却是明显至极。

武后瞳孔收缩,瞬间闭上了嘴。

以这位的城府,露出如此明显的表情,显然是万分紧张。

实际上,李彦已经确定,李治的昏沉,绝非正常的病重导致。

他原本就常来紫宸殿,对于这里颇为熟悉。

开了鼻识后,刚刚到了殿门前,就察觉到西域的安神香中,藏着些许难以形容的怪味。

结合李治突然病重,到了完全无法处理政务的地步,无疑是武后所下的黑手,整日昏沉,大权旁落。

“可假设武后此前就与吐蕃勾结,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初又是怎么联系的?”

“此事还有蹊跷,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李彦的脑海中浮现出被武后收买的丘英、在大理寺狱内被封口的贾思博、扶风县令韦贞玄弄出的祥瑞、玄奘大师在法门寺所收的传人,乃至更远的武敏之、云丹案涉事者、吐蕃使节团等等。

“必须深查下去,但不是现在!”

换做平常,李彦看到线索,肯定是忍不住救醒受害者,驱毒养病,追查线索,获得真相。

可这一回,外界的灾情刻不容缓,同样武后和李治互掐,也让太子迎来了真正的机会。

这位监国六次,却跟过家家一般的储君,终于等到了一回真正的监国。

所以……

案子必须盯住,凶手要揪出来,受害者的救治却得缓一缓。

脑海中闪过诸多念头,现实中李彦嗅了嗅气味后,露出疑惑之色,并没有追问。

武后暗暗松了口气,却已经错过了开口的机会。

李彦朗声:“臣告退!”

御幄上的李治,安静得就像是进入了皇陵。

李彦躬身拜了拜,手握诏书,洒然离去。

李治,你一手培养出武后这个政治怪物,也该尝一尝自己酿的苦果了!

神探不查案,特意为你破一次例!

继续睡你的吧!

第251章 不问鬼神问苍生

少阳院。

内侍曹真看着外面巡逻的禁军,叹了口气。

这与软禁又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太子仁善温厚,却落得这般地步?

以他的年纪和阅历,想不明白原因,只能自个自的生闷气。

本着眼不见心不烦的想法,他打扫完前院,就准备回去。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喧哗。

曹真探头,就见一道熟悉的身影,大踏步的走了过来,一手持诏书,一手持旌节。

声音隐隐传来,似乎有监国之说。

正当曹真想要听个明白时,就见禁卫纷纷伏地接旨,神态颇为惶恐。

那人排众而出,对着他微笑:“曹内侍,请太子殿下来接旨吧。”

片刻后,太子诧异的出了宫外,看着来人,又喜又惊:“元芳,这是……”

李彦看着太子。

犹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除了太子宫闹鬼发生点微不足道的小波折外,李彦印象最深的,是太子兴奋的称呼李治为“哥哥”,就是因为平粜论被通过。

那一年关中是雨灾,庄稼欠收,太子推行平粜,给百姓平价买粮,防范于未然,致使小范围的灾情平稳度过。

此后太子也年年维持这项政策,哪怕它会得罪人,出力不讨好。

太子的所作所为,体现出他的为人,这个从小就被病魔缠身的人,具备着其他贵人没有的同情心。

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下人,还是对待臣民百姓,都能带着一份善意。

这样的太子,不该被囚禁于此,如此对待。

现在才是你应得的:“太子接旨!”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