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8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她虽然气愤将军无礼的举动,但是对于将军支持新学,令她高看一眼。

林如海自从得到将军的支持,在金州大力推广新学,提倡女子也应该学习道学。

学习道学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实则放开了对女子的禁锢,意义深远。

在扬州时,林如海就敢私下为林黛玉请道学先生,何况今时今日呢。

提高女子的地位,当然从自家做起。

林黛玉本来就是随性的个性,好胜心强,不在乎名利,又有父亲的关爱,才促使了今日逼着丫鬟们来坐黄包车。

也算是变相为自己打气。

不然只她一个人如何敢坐呢。

有林黛玉的带动下,紫娟还能勉强开口说话,后面的雪雁和春纤两名丫鬟,紧张的闭着嘴巴,低着头不敢乱看,仿佛街道上都人都在看她们一般。

“世风日下。”

街道上的确吸引了不少目光,其中一名穿着长衫的老者,摇头晃脑的骂道。

“谁家大人把自家的姑娘放了出来,如此行径与娼妇何异?”

“还不是林左使导致,真不知道将军为何会支持此人,如此玷污道学,恐怕必有灾祸呀。”

老者身旁的同伴,唉声叹气的说道。

“为了金州的前程,我等应该去见将军,务必说服将军,请他下令禁止新学,拨乱反正。”

老者一脸的严肃。

周围的几名同伴,一身皆是正气,女子本就不应该学道学,此乃天理,不可大逆不道啊。

第五百一十五章 支持林如海

金州节度府。

林如海,顾道初两人在廊坊下,坐在方桌旁,方桌上有干果点心和热茶。

“朝廷的制度虽然不完善,但放眼世界并没有差错,有利有弊各有优势。”

唐清安望着金江镇的两位舵手,肯定了两人上任以来的功劳。

原来的冯胜之和顾应时,十余年来功劳巨大,金江镇有今日之势,两人功不可没。

只是新建立的第一军镇和第三军镇,前者负责草原,后者金州本土,无论是地位还是重要性都至关重要。

另外就是两人不适合改革。

如果没有林如海的出现,唐清安可能会亲自下场,但是有了林如海的出现,就不需要他亲自下场了。

以前左支使和右支使的职位,虽然左支使比右支使职位要高一点,但是实际上冯胜之和顾应时地位相当。

现在不同。

顾道初名望不够,更像是林如海的助手。

也就是说林如海在金州,是实至名归的文官第一人,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但是大周有一点不好,那就是经济上太过僵硬,财政制度混乱不堪,导致无法发挥国力,空有力气而使用不出来。”

唐清安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看过后世学者的研究,同样是如此的想法。

民间经济繁荣,贸易体量大,而国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受其苦,以及混乱的财政制度,以至于缺钱成为了常态。

大周的军户世袭制度,从前明承袭而来,至今三百年的时光,积弊丛生,而边军至今还能保持不弱的战斗力,可见军户制度并不是无一可取之处。

只要能按时发兵饷,大周的军队并不是软脚虾。

“所以需要一场改革,不能全盘采用朝廷之策,我们不但要支持各地的商贸,促进济州岛的海贸,但是也不能任由发挥,最终要控制在官府手中。”

林如海接过话题,笑着看向将军。

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改革先治人,治人需要先扭转风气。

唐清安点点头,认可了林如海的思路。

其实并不是高深的计谋,正如张居正改革,也是先推行考察法以治人,再关掉反对改革的私院,扭转风气奠定基础。

大明立国时,形势并不好,北方,西方,南方不稳定,海面上也有敌对势力。

面对这种困境,需要严苛的法度,发扬朴素简朴的作风,以保持民心军心。

但是时代在发展,随着大周的兴起,百年下来,很多制度就跟不上发展,需要不断自我改进。

无法自我改进,或者改进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速度,就会变为积弊,累积下来就成为了国家危亡的隐患。

林如海的出现,正好符合唐清安的人选。

巡盐御史只有一年的任期,而林如海能担任多年,证明了他在治理经济上有充足的能力。

盐政收入是大周财政的命根子,但凡无法满足朝廷的需求,林如海是无法连任的。

而对福建新学的暗中支持,可见其是开明之士,有进取改变之心,不会沉迷保守。

勋贵出身,又中科道探花。

无论眼光胸襟还是才能,人际关系等等,都是数一数二之人。

林如海是国之干才。

唐清安期望林如海,能治理出一个全新的金江镇,脱胎于大周,又符合当下时代的崭新面貌。

除了眼前的林如海,唐清安想不出还有谁有这个资历。

史鼐,刘一儒,魏毅,贾雨村等等,他们都不行。

“海贸利润大,又常在海外,官府的影响力却只能存在于码头上,林公所言极是。”

唐清安认可道。

发展海贸不只是为了商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加强国家实力,促进百姓的经济。

哪怕是当下的英国,如何支持自己国家的商人,也不会说没有控制的手段。

没有控制的手段,就是大周的下场。

商人们势力强大又脱离朝廷的掌控,就会形成自己的力量,最后抗拒朝廷的管理。

“英国和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支持商人们的政策,也是整合商人们,在他们头上安了笼头的手段。”

加入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需要服从印度公司的管理;不加入印度公司的商人,则没有实力抗衡庞然大物,必定会被吞噬。

英国与荷兰,是无法一力管控不可计数的商人的,但是两国可以通过管控东印度公司,从而控制所有的海商。

“海外司就是搭建的台子,先掌握规则,最后我们也要成立一家公司。”

唐清安告诉林如海。

林如海明白了将军的意思。

金江镇摊子铺的太大,各处开支也大,特别是孤悬海外的第四镇。

三四万士兵的口粮与军饷,是一笔庞大的数字,林如海感到忧心,会不会把金州的财政拖垮。

以百姓种田的财政,是无法支撑起来的。

将军的意思,是以商贸养军。

对于生长在大周的林如海,是全新的思路,目前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后面会不会出问题呢。

田亩是看得见的,商贸是无形的。

看得见的东西,人们心中有底,看不见的计划,人们心中会感到不安。

冯胜之就对将军的政策感到不安,多次提出反对,认为海贸但凡有意外,导致财政无法支撑军队,会令金江镇崩盘。

林如海内心也忐忑,但是他没有反对。

而是凭借毕生的经验,努力尝试熟悉这个新模式,以新模式来治理金州。

唐清安信任林如海,因为整个大周,只有林如海有这份能力,如果林如海都办不成,唐清安不信其他人能办成。

各镇各营对外的开拓,唐清安的底气就是来自于海贸。

无商不富。

想要参与当下大时代的快速扩张,不发展商贸是不行的。

传统农耕的扩张,已经把东方最富裕的土地扩张到了极限,对于其余的地方的扩张,需要加上商贸的支持。

“昨日有几人来找我反对新学,我严厉的告戒了他们。”

唐清安宽慰林如海说道。

要改革,林如海是舵手,他唐清安身为领头人,需要对林如海表现出足够的支持。

没有他的支持,林如海是支撑不下去的。

毕竟林如海是后来者,威望和在金江镇的资历,让很多人都敢出面反对林如海。

林如海露出感激的目光。

新学的推广,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都说他林如海是小人,只会拍将军的马屁。

冯胜之敢出面反对将军,提醒将军新政太过偏激,应该稳妥为上,他的行为才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人们都认为冯胜之才是老成持重之人,言林如海是外人,不在乎金江镇好不容易迎来的好局面。

为了自己的前程,只晓得附和将军,蒙蔽了将军的双眼。

顾道初安静的坐在一旁,仿佛是局外人。

他内心清楚,自己能成为右支使,不全是他的才能和资历,准确的说是将军为林如海铺路。

他也了解自己的性格,自己是不敢反对将军的。

所以在节度府里,顾道初向来不会反驳林如海,更像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清安看向顾道初,没有打算放过他。

“顾公身为右支使,该做的事情还是要承担起来,不能只让林公出面。”

听到将军的话,顾道初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