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491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不是因为朝鲜两班勋臣傻,其中很多人都会看穿将军的意图,但是看穿了又怎么样呢。

老西派的金瑬,少西派的李贵这些当权派,沈器远,李德仁这些地方派。

就连半个傀儡的李倧。

他们都是聪明人。

按照将军的计划推动,用不了多久,这些人皆能猜到将军的首尾。

但是。

面对他们内部的纷争,外部金江镇的强大,他们就算猜透了,又能如何对抗呢。

灭一国难,灭一家易。

而偏偏一国,被这些家族掌控。

享受百姓们的供养,必定要承担责任,两班和百姓不同,必须家大于国。

如果两班中有人能以国家为重的觉悟,那么朝鲜也不会有如此的局面。

所以,合该被金江镇控制。

在鸭绿江边,陶杰还有两班勋臣,告别了平辽侯。

正如平辽侯之言,在战事未决之前,一切以战事为重,话中的意思两班勋臣都明白了。

所以对于平辽侯的要求,朝鲜国内的各派勋臣,都为此努力,以争取对方的支持,至少不反对。

以便他们各自日后的大事。

离开了朝鲜后,行军的队伍,气氛就很压抑,因为被团团簇拥保护的那辆四轮马车。

“林推官,将军请你去见他。”

一名骑手突然寻来,在队伍中找到林如海。

林如海闻言,不敢怠慢,跟着骑手来到队伍的中间,将军所乘坐的马车。

车厢中。

林如海坐定,看到将军的身侧有一本书籍,余光一扫,依稀看到书面的芝峰二字。

还有余字,被将军的衣角挡住。

芝峰。

林如海默默的回忆,有关此二字的书籍。

“异国人笔下的大周,读来倒是让人新奇,有种别样的收获。”

唐清安笑道。

将军一开口,林如海就醒悟。

难怪自己竟然一时间想不出这本书,原来是朝鲜的书。

将军自从离开朝鲜,就心情不大稳,难道是因为此书?

“写下此书的朝鲜人,的确大才,描述的我国官员,面对海外国家时,他们的看法和态度,颇有神韵。”

林如海笑道。

“林公也看过?”

唐清安诧异。

虽然知道林如海博览群书,却没有想到,对方连朝鲜的书都看过,且看过不少。

不然哪里这么巧。

林如海点点头。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那段时间除了公事私事,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朝鲜的书。

芝峰是一个人的别号,在朝鲜颇有名气,但是自己入朝时,此人已经去世。

所以林如海开始时没有想到。

现在有了眉目,很快就对号入座,记起了此人,以及他的著作。

作为科道上的探花,记忆定然非凡。

“李粹光也是两班勋臣出身,经历过倭寇侵朝的战争,先后三次出使大周。

正因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触,所以他的笔下,介绍西方国家情况时,记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态度较为新奇。

让我增长了一些想法,且扩大了眼界,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将军慧眼识物,令人佩服。”

林如海笑道。

李粹光号芝峰。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

虽然知道林如海大才,可是和他的接触,长久下来,每每细事中,都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才能。

“在海禁的氛围下,主张发展海贸,指责两班勋臣的党争,认可在倭寇入侵时百姓们的抵抗。

夸赞义军的将领,认为歼灭倭寇,恢复国家,全靠义兵的力量等等,是一个以实为重的达者。”

林如海感受到将军意有所指的目光,脑海中高速的运转。

勋贵出身,高中探花,担任兰台寺大夫,又在全天下最富庶,最激烈的巡盐御史一职上,坐稳了多年。

现在已经四十九岁的林如海,已经一只脚踏在知天命的门槛上。

天赋,学问,见识,经验,大局……

可以说。

此人是一名国才。

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林如海,论起关系,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

林如海向来稳重。

能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坐稳这些年,能沉得住气,经得起压力,是必要的德性。

他猜到一些将军的心思,但是他不说。

见状。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来。

车厢中,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在道路上发出的声音。

“将军,前方就是镇江城,是否要入城休整?”。

车厢外,突然传来了询问。

“不停留,照正常行军,野外扎营。”

队伍数千人。

入城和不入城,消耗的物资不同,对百姓的骚扰程度也不同。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

自己有这份觉悟,那么金江镇的官员们,现在,或者未来,还会保持住这份爱民之心吗。

唐清安受够了藩国勋臣,那股人人散发的恶臭气息。

朝鲜也有忧国忧民的人,也有不错的制度,例如大同法。

但是核心还是要靠人。

当两班从根子上烂了,在多的优秀的学问,以及多好的政策,也不过空中楼阁。

金江镇数百万民,论起规模来,也算是一国的规模,且是不弱的一国。

作为平辽侯,唐清安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官员的身上。

随着金江镇的强大,以及民生的发展。

富裕将会很快的到来。

那么从贫困,战火中走出来的官员们,有多少人能抵抗的主温柔富贵之风的诱惑呢。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想要抵抗住诱惑,需要靠自律,不然就会伸手,不论多么严苛的律条。

一路经过的田亩,百姓的劳碌,秋收中,人人露出的满足的神态,唐清安升起了愉悦的心情。

重新洗涤了他那麻木的心。

“一江之隔啊。”

唐清安感叹道。

哪怕没有金江镇,辽东的生产力也远远高于隔壁的藩国。

只要隔壁藩国的勋臣,哪怕心中有一丝的百姓,而不是全部放在争权夺利上。

那么辽东的先进的耕作方式,就会传入藩国,增加其国家的积蓄。

作为这个时代眼光最超凡的人,他能清晰的知道,藩国有那些可以轻而易举增加国力的举动。

历史上,因为辽民的投奔朝鲜,带去了各种先进的技术。

例如辽东的水库,灌溉技术,凿山通渠的技术,辽东的农具,插秧法……

让朝鲜山区乃至沿海之地皆被开垦,水田面积扩增,从原来的旱田为主,变为水田占一半以上等。

两班勋臣们不愿主动的学习,靠着被动接受的辽民技术,如此便利下,多出了不可计数的田亩,和增加的天量的亩产。

数十年后,藩国国内太平,没有外敌,仍然一年就饿死百万人。

无数增加出来的积蓄,被两班勋臣们瓜分一空,没有丝毫落到百姓的头上。

那么大周国内的勋贵官员们呢?

自己暂时解决了蛮族之患,哪怕朝廷在辽西,登莱等地,仍然投入了众多的物资财力以防备自己。

但是没有历史上蛮族入侵国内的事迹,从这方面来说,大周是比同时空的大明要更轻松些。

但是观朝鲜两班勋臣的行径,对比国内勋贵官员,属于一丘之貉。

只怕再多的利益,也填不满他们的胃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