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49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国家不是亡于流民,而是亡于勋贵官员啊。

此次的朝鲜之行,所见所闻的触动,不能不让人感慨,很难对勋贵官员们抱有希望。

无论如何形势。

大周能让百姓国泰民安,那我就死在征服的道路上,为民族空间的开拓死而无憾。

如果大周让百姓困苦,民不聊生,无法生存,义军遍地,那我就有拯救百姓出水火的责任。

同样的勋贵,能成为国家柱石,也能成为国家祸害。

第二次的更加长久的朝鲜之行,不得不让人警惕,唐清安思考着金江镇。

金江镇立镇数年,开拓之局,官员向上,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能让这种风气消失,甚至沦为奢靡之风。

只有保持住这股风气,那么人心就不会变。

金江镇,需要一股自己的学问。

对于学问。

眼前的人是不二的选择。

林如海入金州,其才华与学问,长久以来,无人不惊佩,能担负的起这份重任。

林如海听到将军的感叹,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

金江镇的强大,不是因为十万兵。

而是因为民心所向,上下一心,才结出了十万精兵的一颗果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林如海回头,笑着向将军说道。

“辽东当年政治昏暗,官员武将贪慕成风,人情大于法度,军户百姓流离,逃奔草原和老林。

而将军建立金江镇,保持了一股向上的风气,从而政治清明,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百姓信任官。

立下金江镇不败的基业。

但是人心善变,经不起诱惑,唯有向人灌输向上的思想,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

从而保住良好的风气,让国泰民安。”

林如海已经明白了将军的心意,也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情况,娓娓道来。

“以谓为学之方,惟在知行二字。我谓学者非知之难,真知为难;非行之难,实践为难。其或知而不能行者,由不能真知故也。”

“以良知来督促,何其难也。”

听完,唐清安摇了摇头。

“穿衣吃饭,就是天理,除却穿衣吃饭,没有其他的道理,世间种种,皆出于衣与饭。

李粹光推崇实学,其实也是借鉴了我国许多学者的学问,将军是否想要推行实学?”

唐清安点点头。

大周有很多股学问未彰。

例如明亡周兴之时,陈献章复兴了久抑而未彰的心学,乃至大周建立后,心学流传越来越广,诞生了知行合一的新高度。

可是不论哪派学问如何兴盛,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朱程理学。

学问。

关乎一国的风气。

它在短时间内彰显不出效果,可是当它显现的时候,那么就已经形成了人们的思维。

人们的言行,皆会在这股认知的思维下进行。

不论是好还是坏。

犹如工蚁一般。

现在的金江镇的兴盛,是因为经历了磨难,当痛苦远离的时候,他们这一代人仍然会保持兴盛。

乃至第二代,第三代。

可是股遗产终归会消散,后人如何继续保持强大,靠的还是自己的坚强。

前人能为后人所做的,唯有栽树。

种下一颗良种,成长为撑天大树,提供后人纳凉。

唐清安思来想去,目前最适合的,唯有实学。

“国家强大与否,在于百姓是否富裕。国家太平与否,在于百姓是否和乐。国家兴盛与否,在于民风是否清正。

正如林公所言,唯穿衣吃饭矣。

可穿衣吃饭四字,写起来简单,做起了谈何容易啊。”

林如海笑道。

“任何法度长久以后,都会生出弊端,有了弊端不可怕,不变才是可怕。

变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穿衣吃饭。

以百姓能否穿衣吃饭为准绳,我们就盯着这一点,节度府盯着地方,地方盯着百姓能否穿衣吃饭。

百姓能穿衣吃饭,定然就和乐,百姓和乐,民生自然清正,民风清正,百姓和乐,国家定然太平与强盛。”

唐清安抚掌而笑。

百姓的生活富裕了,他们的标准自然也就高了。

例如他穿越前的时代,在少年时期,国家还贫穷,百姓手中也没有钱。

看电影,看书,听歌碟都会用盗版。

当时他看过一部港剧,一个片段中,邻居倒垃圾有盗版光碟,被邻居老太发现后,竟然嘲讽指责。

年少的他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无法理解,以致于终身难忘。

那时候各种言论,说国外如何云云,国内只有盗版云云。

而当国家富强起来,百姓富裕后,不论是电影,书籍,音乐等市场,都越发的兴盛。

就如网文一道,从诞生之初的只为烟钱兴趣,发展到众多人以此为生。

百姓有钱,消费提高,创造的市场越大,提供的岗位越多,百姓越发富裕。

如此循环下去。

家家一辆车,竟然就要成为了现实。

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国家当初的一切向钱看,以振兴经济为准绳,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

几十年的努力,从而开花结果,促使了西方国家的抱团,因为国家真正的强大了,不是一国能抵抗。

所以当唐清安听到林如海的这番言论,理解了他的意思,也认可他的思想。

因为当百姓富裕后,多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是经过检验而不变的真理。

“林公所言,深得我心,金江镇从今日起,推崇实学,以百姓吃穿,加入对官府的考核,两百年内,此法不变。”

林如海内心感动,声音颤抖。

“此事可交给我,我定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金江镇的强盛之道尽我所有。”

“理当如此,此事唯林公可担负。”

唐清安肯定道。

学问比他高的,不如他有经验,经验比他高的,不如他有学问,学问和经验都比他高的,不如他有坚韧。

林如海的一生经历,以及成就,绝不是普通人能达成的。

至少。

林如海有这份潜力。

作为节度府的推官,林如海有职责,推动金江镇。

金州。

将军回来后,很快就撤销了学堂,融入军学堂。

从此。

金江镇只有军学堂。

军学堂的学生来自于军队和百姓。

军中子弟免学费,百姓子弟缴纳学费,遗孤则免学费和伙食费。

军学堂的学生们,学习实学,学习兵事,文武两道。

学习如何让百姓能过上穿衣吃饭的生活,把实学灌输。学习如何让敌人恐惧和畏惧,把兵事灌输。

此举,间接提高了军人们的地位。

学堂主教邓章亲自来找将军,提出他的忧虑,担忧武夫乱国,不受控制。

唐清安不以为意。

“这是军士们应得的。”

金江镇的时代是不同的,不是和平的时代,而是战乱的时代,军队要承受大量的伤亡。

哪怕日后的大争之世道,军士拼命,都是长久的主题。

而随着金江镇的民生越来越好,百姓也不像以前那般贫苦,如果不提高士兵的待遇和地位,谁会愿意当兵呢。

金江镇民生发展的越好,就越要大大的提高士兵的待遇。

现在军人的待遇不错,是建立在百姓前几年的生活困苦上,两者对比而产生的结论。

当百姓生活富裕,士兵哪怕仍然保持目前的待遇,其实也算的上是退步。

因为没有提高士兵的地位和待遇。

当兵获得的好处,不如百姓生活的好处,而当兵的还要承受伤亡之痛,自然而然士兵的地位就越来越低下。

换做是谁,都不会再愿意去当兵,此乃人之常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