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583章

作者:肥鸟先行

要知道在黑衣大食,你能够担任的官职,基本上就和出身是画等号的。

作为哈里发的近卫,萨玛自然知道哈里发时常感慨手下缺乏人才。

任何一个巨大帝国,必然是需要大量的人才的。

而黑衣大食人离不开波斯官僚,最主要原因也不是哈里发喜欢波斯文化,而是整个黑衣大食缺乏能够治理广大疆域的人才。

这些波斯官僚家族世代相承,在家族内部传承做官的各种知识,他们编织起来的巨大网络让任何的征服者都要依靠他们,重用他们。

哈里发经常抱怨,自己手下这些官僚和帝国并不是一条心,甚至连他的维齐尔(宰相),先想到的都是家族的利益。

萨玛第一次知道,原来官僚还可以通过一场考试来选拔!

这是多么伟大又进步的方式啊!而且大唐正在制度化这名为“科举”的文官选拔制度,并努力将这个制度变得更加公平,能够让寒门的学子进入官场。

萨玛再次感慨大唐的制度先进,也终于明白了大唐那么多有能力的大臣们是怎么培养的了。

商博对于选官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是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制科考试不仅仅面对官员,有年资无劣迹的吏员同样可以参加,制科的考试题目就不拘泥于经义和作诗了,而是更侧重于务实的策问,制科的题目也都是切合当时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题目。

很显然,制科考试的消息也刺激了很多官员,那些因为科举名词不高,却拥有很高的施政水平的官员吏员,都被商博点了名字,前往长安参加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安排在科举考试之后,同样也获得了朝堂上下的更大关注。

在越王的御史台改革之后,御史的职责变重,权力更独立了。

朝堂上形容以前的御史是乌鸦,遇到一块腐肉就乌泱泱的冲上来,声势浩大的上书弹劾。

遇到朝堂局势不稳的时候,御史就成了权力斗争的刀剑,或者成了权力斗争的棋子,御史台的御史们都想着通过一次成功的弹劾扬名天下,又或者成了权臣控制的工具。

但是现在的御史台是咬人的狗,吃人的狼,平时都很安静,但是御史台已经成了朝廷官员最畏惧的部门。

就在上个月,御史顾况检举了京兆韦氏三名子弟的不法事,将京兆韦氏这三名在朝的官员全部送入了大理寺。

这件事给朝廷大臣的震撼,甚至要比御史弹劾宰相成功还要大。

要知道京兆韦氏虽然不是五姓七望这样的顶级世家,也是次顶级的大家族了。

京兆韦氏在朝廷为官的人众多,而且同气连枝,普通官员根本不敢得罪。

而且这种大家族做事情,自然是留有很大的余地,就算是作奸犯科也会藏得很深,不会轻易被人抓到马脚。

曾经大唐就流传“宁娶五姓女,不入帝王家”,这是因为大唐驸马往往不得善终,但是娶了世家女就有了丈人家的庇护和提拔,往往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这一次抓的京兆韦氏官员,顾况全部都提交了充分的罪证,三人都在长安粮价事件中徇私枉法,勾结粮商中饱私囊。

其中职位最高的是一名户部员外郎,这个韦家的户部员外郎在中书舍人们清理户部的时候没有被抓住马脚,安全留在了户部,本以为可以升官发财的,却被顾况给抓了。

就算是京兆韦氏,损失三名在长安的朝官,也是相当巨大的打击。

更不要说如今唐律对于这种职务犯罪牵连三代,这可是断了很多韦氏子弟的仕途。

可是被顾况这个御史盯上了,京兆韦氏却发现,自己似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如今的御史台,仅仅在政事堂之下,就算是宰相也不能处理任何一个普通御史。

御史违法,也只能由御史中丞弹劾,还需要越王批准才能罢免。

拥有御史身份,朝廷其他大臣就不能随便弹劾,甚至连御史台的事情,普通大臣都无权窥探。

京兆韦氏召开了宗族大会,韦应物尴尬的坐在角落,可是族人的目光总是在他的身上逡巡。

他和顾况是好友,这件事众人皆知,韦应物是韦氏一族的支脉子弟,早年父亲亡故也没收到嫡脉什么香火情,可是人生在世总免不了人情事物,硬是被族叔拖到了宗族大会上。

不用说,这次大会讨论的就是要如何对付顾况,族长说完了情况后,众人又看向韦应物。

韦应物不想蹚浑水,但是架不住众人炽热的目光。

等到族长让他发言,韦应物不情愿的站起来说道:“这御史台办公都是独立的,逋翁兄,哦不这顾况这厮办案,就连御史中丞都不清楚,更不要说我也姓韦了。”

“还是等相国返回长安再说吧。”

相国,自然说的是刚刚请辞的前宰相,前西川节度使韦见素了,他是京兆韦氏的嫡脉,也是目前京兆韦氏曾今任职最高的官员。

韦氏族长也只能无奈,顾况油盐不进,又是宰相李泌的弟子,韦氏商议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对付顾况的好办法。

韦应物也不想要插入到好友和宗族的事情中,正好第二天御史中丞宣布,朝廷要挑选几名巡边御史,在大唐边疆几个道州府县采访民风,惩办一些有劣迹的官吏。

大部分御史都有些畏惧,巡边工作路途艰辛,而且很多地方民风彪悍,这次采访民风要微服出行,万一遇到危险那可是没地方说去。

但是韦应物立刻报名,很快就得到了越王的批准,韦应物连忙乘机离开长安。

不过离开长安也不完全为了躲避宗族,看到好友一下子拉了三名朝廷大员下马,御史台众人纷纷侧目。

如今御史台的规则变了,谁能抓到更多腐败官员,谁能抓到朝廷中的蠹虫,就有更好的升迁机会,更能够进入越王殿下的眼。

看到好友做出来成绩,韦应物也不愿意继续待在长安,毕竟他在长安有诸多关系掣肘,还不如去巡边大干一场!

就在韦应物出长安的时候,大食使节萨玛住进了鸿胪寺的迎宾馆。

第七百三十九章 政事堂内

萨玛住进了迎宾馆,等待大唐朝廷的召见。

高适则先进宫拜见了建国太子,李倓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又让太监带他去见了皇帝。

见到皇帝李亨这副样子,高适眼睛一酸,垂落下几滴眼泪来。

李亨如今倒是豁达,除了积极的进行康复训练之外,还迷上了书法和写诗,见到高适这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又拉着他讨论了一阵子诗理,等到时辰不早了,才恋恋不舍的将高适放回去。

李倓从没有限制过人进出大明宫,不过朝臣都很少去拜见皇帝李亨。

平日里除了李泌这个老友之外,就只有延光公主会进宫陪李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皇家的事情最复杂,如今虽然看起来父子和睦,可万一日后有了什么问题,清算起来可是要命的。

因为日后政事堂和地方要进行双向流动,李倓专门在光禄坊买了几栋宅子,作为进京宰相居住的宅邸。

如果宰相出长安,这宅子就收归政事堂,交给下一位进长安的宰相居住。

高适虽然是不缺钱的,但是也没有立刻置办宅子,而是在这座御赐的宅子里住了下来。

新宰相入长安,高适又是历经了上皇和皇帝时期的老臣了,前往拜访他的老友络绎不绝。

高适谨慎的见了几个老朋友,其中就有被调入长安军事学院任职的杜甫。

见到杜甫这个老朋友,高适非常的开心,又看到杜甫日渐富贵的身材,就知道这些年杜甫过得不错。

“慈恩寺塔已经烧毁了?”

高适听到杜甫说起了慈恩寺塔的事情,心中百味杂陈。

当年他曾经和好友把臂同游,各自登慈恩寺塔赋诗,可再次返回长安,慈恩寺塔已经倒掉了。

两人又说起了年轻的岁月,不过军事学院筹建工作算是只属于监国太子的机密,杜甫也不方便说太多。

再次感慨了时光飞逝,高适又留着杜甫要吃饭,杜甫则说起家中有老妻,只能下次再约。

次日,高适整理衣冠,身穿紫色官袍,踏入了政事堂的官署。

今日是崔光远秉笔,在崔光远带领下将高适迎接到了政事堂内,先是对着政事堂正座上的孔子塑像进香,崔光远指向一个座位说道:

“这是张相曾经的位置,不知道高相是否有什么个人的忌讳,位置还是可以调整的。”

高适连忙说道:“都是为大唐效力,张相国坐过的位置就甚好。”

见到高适这么好说话,众宰相们也松了一口气,谁也不想来一个斤斤计较的同僚。

接着崔光远又将各人的位置都介绍给了高适,然后笑着说道:

“如今朝堂不设首相,大家都是轮值的,这几日高相先熟悉政事,就暂时排到最后一位,如何?”

高适连忙点头,反正都是轮值,他初来乍到也不可能在这件事上争的。

政事堂的宰相席位如今也得到了升级,不再是一张简单的床榻,而是摆上了一张华丽的木质大桌,监国太子还专门在政事堂后修建了一排屋子,作为宰相们日常休息的场所。

对于这样的办公环境,高适自然是非常的满意,接着崔光远又将几份文件递给高适。

“朝堂诸部门都在调整,我们政事堂也有一些微调,每一位宰相都会配一名中书五房公事的随员,负责向六部和各寺监传递消息,这个位置干系重大,高相是否有自己得力的人选?”

高适连忙摇头说道:“吾不善任人,这次入长安也是孤身前来,没有堪用的人选。”

崔光远笑着说道:“这是吏部送上来的名单,他们的资历都写在上面了,高相合适哪个就可以让谁来。”

在宰相和各部衙门之间传递消息,这可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等同于宰相的秘书。

也难怪崔光远先问高适有没有合适的私人助理,领导秘书向来是升官的终南捷径,当然是要慎重选择的。

不过崔光远没有让高适立刻决定,而是说道:“午时已到,一起去就事吧。”

政事堂边上是有一个小食堂的,对于帝国宰相来说,吃饭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办公时间。

宰相就食的时候,其他僚属都是要退避的。

平日里大家在政事堂办公,都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批改文件,除非遇到重大的事件才会会商办理。

而政事堂中也不仅仅有宰相,还有往来的中书五房公事,誊抄文书的刀笔吏,负责整理资料的校书郎,这些林林总总的人多嘴杂,很多时间也不方便讨论。

只有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才是宰相们齐聚一堂没有打扰的时候,这也是商议大事最好的时机。

大唐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在午时就食的时候商议完毕的,高适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政事堂的食堂。

一进门,他差点都吐出来。

只看到主座是一个黑漆漆的软塌,上面满是油污和食物残渣,甚至都发出阵阵的酸臭味道。

其他宰相也很嫌弃,纷纷在远离主座的位置上落座。

高适突然发现,只剩下这座脏兮兮的软塌还能坐了。

崔光远笑着说道:“高相怕是不知道这主座的来历,上皇时期的两任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人都是迷信之人,都认为这首相的软塌是他们做官气运所在,不能轻易移动,甚至不肯奴仆打扫,所以变成了这幅样子。”

这软塌上的食物残渣难道是几十年前留下的?高适这下子更是要吐出来了。

崔光远说道:“如今政事堂不设首相,高相如果不愿意坐,那就在我旁边设座吧。”

高适连忙点头,真不知道当年李林甫和杨国忠是怎么在这座位上坐下来的。

高适突然说道:“既然朝堂不设首相,为何不将这座软塌清理出去?”

众宰相们一愣,高适继续说道:“此等陋习,应该及早清理出去啊。”

李泌笑着说道:“那高相入政事堂定策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个软塌清扫出去,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纷纷说道:“善!”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