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84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这是要打仗了。

将士们做了近一年的准备,这一年里训练的不可谓不苦,为的就是披甲出征的一天。

不管是谁,这一刻都必须放下手上的事情,换上整齐的衣甲,拿上武器,去主帅的大帐外集合。

三通聚军鼓过,没到的人那就是违抗军令了,主帅是有权力砍了他们的脑袋的。

大营里很快忙碌起来,队正和营官们呵斥着自己的部下抓紧时间,等整队完毕,立即向常州城外的中军大帐出发。

将士们如今每日跑惯了两次的负重五公里越野,早已经习以为常,即便身穿甲胄手持武器,也不会太过拖沓。

半个时辰之后,第二通聚军鼓又响起,集结中的各营官将军都不敢怠慢,催促将士们加快了步伐。

常州城内的百姓,哪里经历过这种事情,一大早天刚朦朦亮就响了两通鼓了,不断有传令的斥候策马从城外的沿墙道奔驰而过,吓得一大早赶着进城的小贩们匆忙让开了道路。

传令的斥候是去巡营的,就是看看谁还没有出发去中军大帐前集合,若是有人听了聚军鼓无动于衷,自然要呵斥一番,告诉他们事情的严重性。

武德军里自然还没有胆大包天到把聚军鼓当做耳旁风之人,但此时常州城内的一家青楼里,赵毗却刚刚和一个粉头覆雨翻云完毕,身子累得一点儿也不想动弹。

赵毗便是皇帝派到武德军里来的六十名皇族子弟之意,虽然他是旁支子弟,但论起来的话,他还是赵煦这位皇帝的远房堂叔。

本来像赵毗这样人,在京城里也是个有头有脸的公子哥儿,虽然因为不是嫡出,没法继承老爹的爵位,但因为没有分出去单过,所以也并不缺钱。

和别的皇族子弟有些不同的是,赵毗是赵氏皇族里少有的喜欢习武的人,人生的也高大威猛,和文质彬彬的其他子弟有明显的不同。

赵煦或许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把他从京城派到了武德军里来,如果皇室中能培养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对皇权稳固的作用那是不用多说的。

可惜赵毗生来好色,在京城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多情种子。

人才二十出头,家里也已经给他娶了媳妇,还纳了几房娇妾,可这小子还是喜欢流连烟花柳巷。

就因为这,他京城里公子哥圈子里还小有名气,当然皇族中的有些长辈也不是没教训过他,希望他改掉这样的毛病,说他这样下去早晚会让皇室蒙羞。

可赵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四处吹嘘他御女无数,并没有任何收敛的意思。

被派到武德军中来,他并没有什么意见,也很明白赵煦的良苦用心。

他来了江南之后,不论训练还是其他军事素质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可以说是皇族子弟中的佼佼者,短期内便一路从火长,队正升到了虞候。

唯独一点不好的,便是这小子还是没改掉好色的毛病,只要是遇上休沐的日子,他都会跑进常州城里来夜宿。

因为他平时表现好,休沐的时候逛逛青楼勾栏的,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是他自己的事情,就算是长官也不好多说什么。

何况武德军中都是男人,长时间没有那种事的滋润也容易上火,休沐的时候让他们出去放松一下,将军们也都不管。

只是平时杨怀仁也不住在军中,也从来没擂鼓升帐,今天这是第一次。

赵毗一大早起来就感觉浑身燥热,便揽过粉头来欢愉一番,正在兴头上呢,忽然隐约听见城外有鼓声传来,心中很是不爽。

可事情没有办一半的道理,所以他也没理会,继续办他的正事。

等办完了事情,浑身疲惫不堪,又不愿起身了,直到聚军鼓响了第二通,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用猜也知道这是武德军主帅杨怀仁来了,赵毗还不敢去违抗军令,嘴上骂骂咧咧,却也赶忙起身,呵斥着他的姘头赶紧帮他穿衣穿鞋。

等穿戴整齐迈出青楼,赵毗这才想起来他今日穿了一身常服,按规矩主帅擂鼓升帐,他作为军中中层的军官,是应当穿戴衣甲的。

可他算了算,现在回营换上衣甲再去中军大帐报到,恐怕时间上是如何也来不及了。

比起迟到有可能要掉脑袋来,他宁愿穿着常服去报到,哪怕要挨上几十记杀威棒,他也只好咬着牙认了。

南方也少见马车,赵毗也找不到能省些力气的交通工具,只得迈开大步往中军大帐的方向一路疾奔。

等跑的一头大汗赶到大帐所在加入到他的军营队伍,擂鼓的士兵也走出来,擂响了第三通聚军鼓。

赵毗捂着心口庆幸着,“还好,还没有迟到,老子的小命算是保住了。”

可他穿着常服,和一帮穿戴整齐披甲带鍪的将士们站在一起,跟个来打酱油的似的显眼,杨怀仁走出大帐第一眼便看到了他……

第1447章 聚军鼓(下)

在各营里穿梭着清点人数的军法处的宪兵也发现了赵毗没穿衣甲,只是穿了常服便来到大帐前集合,于是很快便把他揪到了杨怀仁这位主帅面前。

杨怀仁其实倒不觉得有什么,不管是谁,只要到了他武德军的军营里,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或者你家里有什么背景,那都跟其他人是一样的。

来了军营里就是军人,军人听从军令遵守军纪是最基本的素质。

吴大人和黄公公脸上表情就各有差异了,吴大人似乎等着看杨怀仁如何处理赵毗,他心想如果杨怀仁敢无视赵毗的身份前惩罚他,那倒值得他敬佩一番。

如果杨怀仁敢包庇赵毗,不处罚他或者处罚的很轻,那他就有话说了。

而黄公公自然是心疼这位皇家子弟,他是代表皇上的,于情于理,他都觉得他应该保护皇帝的皇族亲戚,更何况眼前这位按辈分还是皇帝的叔父。

没等杨怀仁发话,黄公公先开口道,“王爷……”

杨怀仁直接打断了他,“黄监军,到了军营里,就只有将军、校尉和将士,没有什么王爷。”

黄公公识趣,赶忙改口,“大帅,赵虞候赶在第三通聚军鼓敲响之前便赶到了中军大帐前列队,不知军法处的宪兵何故把他单独揪出来呢?”

杨怀仁斜眼瞅着黄公公,心说你这不睁着大眼装呆萌吗?

赵毗一身常服站在穿戴整齐的将士们中间,好似唯恐显不出来他似的,把他揪出来的理由还用问吗?

吴大人抢着给黄公公释疑,只是语气有点重,“衣衫不整,蔑视军纪,哼!”

吴大人说的这么硬气,倒是让杨怀仁轻松了不少,就算黄公公把接下来的事将来回宫说给皇上知道,杨怀仁也不担心有什么了。

黄公公还想解释,吴大人早已经目光不善地盯了过来,直截了当地质问道,“黄监军可是因为赵毗是皇族子弟,便要为他求情?”

黄公公呲着牙要答话,吴大人竟轻笑道,“本官劝黄监军还是算了吧,这里可不是京城里,在军中不管是谁都要遵守军法军纪,否则让大帅如何治军?

别人都在第二通聚军鼓敲响之前便到了,唯独他赵毗到了第三通聚军鼓擂响之前才到,本来就说明他目无军纪。

别的虞候将士全部衣甲整齐,唯独他赵毗托大,竟敢穿着常服就来了,这简直就是无视大帅的军令!

黄监军,你可别忘了你来武德军是来干什么的,可不要从你这里坏了规矩,让大帅难做,让本官难做!”

一番话把黄公公准备求饶的路给堵死了,让他心里非常憋得慌,这会儿他恨足了吴蔚,恨不得冲上去抽上这个老匹夫几个大耳瓜子。

可人家说的有理有据,黄公公就算多么巧舌如簧,在人家的义正言辞面前,似乎都显得无力了。

杨怀仁扮了庙宇里的佛像装作没事人一般,赵毗左瞅瞅黄公公,又瞅瞅吴大人,在看看主帅杨怀仁一句话不说的样子,心里以为杨怀仁为难呢,便主动说道,“我赵毗不用别人求情!

既然违反了军纪,我甘愿受罚,请大帅下令吧!”

杨怀仁以前也不熟悉赵毗是个什么人,只是从定期的军报里知道他平时训练不错,是皇族子弟中比较有前途的一位。

但其实杨怀仁也没觉得怎么样,和他对比的,也不过是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室子弟罢了,估摸着要是和手下的那些悍将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没想到今天一见,赵毗的身材气度倒是给他留下的印象不错,起码像是个真正的军汉,和其他皇室子弟那种文绉绉的样子有所不同。

他今天没穿衣甲就赶来集合,加上之前杨怀仁了解的关于赵毗的信息,也大致猜到怎么回事了,想到这里,他心里还憋着一股笑意。

如果刚才赵毗一副猥琐求饶的样子,杨怀仁都想好了,不管黄公公如何求情,或者吴大人如何去看待,他都要好好教训教训赵毗。

没想到这小子倒是光棍,自己说不用别人求情,还主动请求按规矩责罚他,倒是让杨怀仁更高看了他一眼,觉得这小子还真有可能是条好汉了。

既然如此,就没必要抻着了,杨怀仁摆摆手,“待会儿你去军法处领四十杀威棒吧。”

四十杀威棒的处罚不算轻,但也不算重,既维护了主帅的威严,也不至于把赵毗给打的走不了路。

毕竟不日即将出征,杨怀仁还想看看赵毗这种皇族子弟到了战场上是个什么样,还需要他把自己的本事展现出来。

再说当着黄公公和吴大人面前,杨怀仁如何都要搞好平衡,不然不论哪一边和他较劲的话,将来他带兵在外,都有可能受到掣肘。

黄公公和吴大人也觉得四十杀威棒的惩罚比较合适,特别是吴大人,觉得这足以杀一儆百了,又不会显得惩戒过重,以免引起将士们的不满。

赵毗立即出声领了罚,便又站回了自己的军伍里去。

这时候他心里已经不是庆幸了,而是感到了杨怀仁对他的保护之意,还有些小小的感动。

倒不是因为打多少军棍,而是因为事后受罚和立即受罚的区别。

立即受罚,就是要他当着众人面前受罚,让其他将士们看到他受罚的话,行刑的军法官下手也会重一些。

每一棍下去,能打到棒棒到肉,还必须能听响儿,让其他人产生忌惮心理,从而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赵毗这种人可能不怕挨打,但他好面子,要是真当众受罚了,他会感到自尊心受辱,心理上甚至会崩溃。

而事后受罚的话,就是自己去军法处领罚,是在军帐内受罚的,没有人看着,赵毗领罚也领的没有心理压力。

杨怀仁自然知道这其中巨大的差别,军汉们其实都不怕受苦受累的,怕的就是折了面子。

特别是赵毗这种皇族子弟,就更是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月亮还大。

杨怀仁能体会到赵煦的心思,自然也想帮皇帝培养一批能领兵能打仗的皇族子弟出来。

赵毗这种性格,便是让他有心重点培养的人物了,所以这一次刻意让他事后受罚,便是想要给他一个机会了。

第1448章 水军将领(上)

点兵没什么好说的,跟点名差不多,人到齐了,便可以解散了,又不是今日就要出征,所以杨怀仁也不用多说什么。

最后只留下百十人的大小将校在大帐中叙话,杨怀仁把两位监军介绍给主将认识,也把军中将领介绍给监军认识。

杨怀仁的众兄弟们这一年来几乎都在江南各地四处奔走,目的便是整肃各地厢军,并从中挑选优秀的军卒,把他们招揽到武德军中来。

比如如今新建的水军,六千人的编制,却安排了八千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便是从地方厢军选拔上来的,另外的三分之一,除了招募的一些地方练武之人,便是招安过来的那一千多名海盗了。

海盗摇身一变成了军人,本来杨怀仁是非常担心他们的纪律问题的,甚至还想过,如果海盗改变不了原来的习惯,他愿意对这些人痛下杀手。

就算留下一个恶名,他也没心思在乎了。

但实际情况呢,招安的海盗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也没有杨怀仁想象里那般不听指挥。

后来他才了解到,其实这年头的海盗并不是多么坏,很多原先就是沿海居住的百姓,因为失去了土地,或者失去了生产资料,为了有一口饭吃,才不得已去岛上当了海盗。

真正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海盗也有,但很少,是不会主动上岸来接受招安的。

当这些人知道杨怀仁愿意给他们一个回到陆地上的机会之后,很多人都是主动投诚过来的。

不管是为了跟人的名声也好,为了家族的声誉也罢,他们宁愿加入水军受点苦,也不愿意背负一个海盗的名声害的家人抬不起头来。

水军的主要将领有三人,主将徐泾是从杨世虎那边的无为军借过来的,此人三十来岁,从十几岁就是水军里的虞候了,家里也算是个地方上的将门。

人生的高瘦,特别擅长游泳和水中作战,看他样子长得就跟条鱼似的。

两名副将中,彭保年近四十,江湖人称彭五爷,原先是海盗头子,祖上三代都是船把式,到他这里自然掌船的功夫非常熟练。

本来是明州码头上的混子老大,后来因为杀了个捕快被朝廷通缉,这才带着人逃到了海上。

杀公差的罪名很大,不过后来才知道当年那个被他捅了一刀的捕快其实没死,虽然也有个伤人的罪名,但比起杀人来就小得多了。

这次他能接受招安,理由很简单,就是死了想入祖坟。他犯了事的时候,家族里长辈是打算让他去自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