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343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税制的问题很简单,无非是把几种赋税并在一起征收了。”钱程回答:“以往田税按亩,刍、稿按顷,口赋、徭役按人,这样征发起来,得算很多回,实在太麻烦。既然西洲都是授田,人和田是对应的,那不如只收田税,一次收完算了。”

“夏、商、周的古制,都是税田亩,以十一为税率。不增加其他税种,也不随便改动税率。这些都是现成的好例子,既然条件许可,为什么不照着模仿呢?”他劝道。

“这样真能像你说的那样,增加收入?”皇帝还是将信将疑:“不过你也去掉了太多名目了吧,现在到处都得用钱,可不能误了大事。”

“人会说谎,但实打实上交的税款不会说谎。”钱程回答:“我这段时间一直在看苏常侍给我的数据。如果仔细核对,就能发现,新增的税种看似多,但收来的钱,绝大多数都跑到豪强和贪官污吏手里了。”

“每逢收税,豪强、滑吏都想方设法从中谋私。说是三十税一,落到民户头上,超过一半都很常见。他们一边借机对平民增税,一边说收入不足,无法满足上司的要求——这些事情,朝中没人不知道,陛下肯定也有听闻。”

“现在把具体数字计算出来,只是让这件事更清楚、确定罢了。办事的人总能找出各种理由,但这账目上的问题,是找不出理由的。”

“天下是陛下的,天下的财赋归根到底也是陛下管理的。”钱程拱手道:“豪强欺压小民,截留赋税,说到底,不还是从陛下口袋里抢钱么?”

皇帝明显犹豫起来。

“合并税种若是真有效果……”她小声念叨着,沉思起来:“但这样,还够不够……”

“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没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钱程开口说完,又话锋一转:“但减少一些中间环节和操作步骤,至少能减少有人从中徇私的机会,监管起来也容易多了。”

“要知道,每多征一次,就是让豪强从陛下的腰包里,多摸一次钱啊。”他伸出手,熟练地比划了下窃取东西的动作,强调道。

这个说法十分生动形象,让皇帝坐直身,认真考虑起来。

“其实可能……还不止这些。”他说着,露出欲言又止的神情:“不过那些就比较缥缈了。按孔子的说法,鬼神之说,还是不可……”

“钱都护又听说了什么?”皇帝却很是在意。

“也不是新鲜话题了。”钱程回答:“很早以前就有说法,认为神灵是按民众喜怒哀乐行事的。属下的术师,也说过德行与养生的关系。后来去西洲,和那里的祭司多有接触,发现连他们都认为,讲求大义的人才会得到神灵眷顾。”

“当然,这些也就听听。”他思考了下:“说是德行名望更好对求仙有益处,但除了他们那种一心修道求长生的人,一般人也顾不了这么多吧。”

“但现在这情况……”他摇摇头:“若是征发过度,引得民众不满,还要把罪责再推回陛下身上。无论是制造流民、还是引起骚乱,最后还得要陛下替他们去收场。”

“到最后,钱归了他们;有心人趁机把流民收入荫蔽,民望和户口也归了他们。”他一脸义愤地说:“修仙那些,臣也不太懂——臣单纯为陛下感到冤屈啊。”

“诸公。现在民间议论汹汹,大家也别装不知道。”他环顾四周,语气激昂起来:“钱某身在西戎,眼光鄙陋。不过试问诸公——”

他朝着主座再次拱手:“闹成这样,到底是税吏、豪强的错,还是陛下的错呢?”

众人惊愕了片刻,纷纷说陛下没错,都是因为有司胡来,把她也给坑害了。

不过有人明显不甘心。

“钱都护此言,哄骗没见识的穷酸儒生还可以,在这里说,难道是瞧不起诸位么?”一个侍臣开口道:“增加的税收都是为了补贴陛……国库。陛下心怀天下,加收赋税也是为了天下的好处。钱都护开口闭口都是大道理,还故意制造情绪,引导话题。但开支缺口的问题,如何解决?钱都护能补上这些缺额么?”

“能啊。”钱程点点头。

对方愣了愣,显然是没想到他直接这么说。

“这可是君上面前!”他强调道。

“钱某虽然好几年没来这里,但天子还是记在心中的,礼制也是不敢忘的。”钱程笑着说:“就不需要您提醒了。”

“如果陛下愿意——”他强调道:“我可以在西洲为朝廷提供钱财,而且我敢拿人头作保,西洲的收入,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数十年,都可以稳定地上升——不知阁下可以么?”

“卿真有这信心?”一旁,皇帝明显来了兴趣。

“他就是瞎吹嘘。这种只会说大话的人,朝廷之前可是来了不少了。”侍臣急忙劝道。

“臣现在真不喜欢说大道理了。”钱程摇着头:“小时候,老师就天天教着念大道理;进了太学,还是天天讨论大道理;去西域的时候,抽空教戍卒识字,自己当老师,结果还是教大道理——”

“臣生来这些年快被大道理占满了,肯定比这位熟悉得多。”他指了指刚才那人:“但臣现在腻味了——臣只想算账。”

“数字比大道理难造假的多,也容易核查多了。”他说:“不如我们认真对对账本,看到底哪种更有优势?”

“不用了。”皇帝打断道:“苏常侍把计算的数字报上来看过了。朕心里有数。”

果然,她早就去了解过了。现在让大家自己出来说,恐怕只是等臣下主动表态的。钱程心想。

“不如这样。”他摆出考虑片刻的神情,顿了下,提出:“有确切消息证实,西洲出产一种天马。在下替陛下取来,权当西洲上下,官吏、民众敬献给天子的礼物,陛下意下如何?”

皇帝一下有了精神。

“就是上次图册里绘制的那种?”她连着问出一串问题:“形象可当真如此?产地离长安有多远?”

“陛下,他这……”侍臣还想插话。

“原产地在海外岛上,当地人已经和我们接触过,这件事还是他们提出来的。”钱程说:“只是西戎桀骜不驯,一路上,不少势力都心怀叵测,几个大国也明里暗里想要阻挠,所以,恐怕还得打几仗。”

皇帝吸了口气,盘算了一会儿。

“你要多少兵?多少钱?”末了,她直接问道:“朕给你两万士卒,能打通西洲,取来天马么?”

“钱都护,你方才还说如今钱财不足……”侍臣还准备最后一搏。

“不用陛下增兵,都护府士卒已经够了。”钱程没理他,径直对皇帝说:“也不需要额外拨款——哪有上贡之前先找天子要钱的。”

皇帝毫不掩饰地露出欣喜的神情,完全不管之前那人了。

“好,好!”她连连道:“朕就喜欢这种豪壮之士。”

“这些年,朕的这个脾气天下人也都知道了。专门迎合这点来的,也为数不少。不过,朕可是看实效的。”她警告道。

钱程应了一声,行了一礼,没有说其他的话。

“大将军。”皇帝转向一边:“你觉得,钱都护的计划,难度如何?”

“臣未曾谋算过。”大将军语气认真地回答道:“但臣也去过西洲,他的计划想必还是有难度的。如果陛下有这心思,还是给他加强些兵力,稳妥起见吧。”

“你觉得呢?”皇帝回过头,问骠骑将军。

“他行的。”对方回答:“我上次行军,都是他的人在带路。他路清。”

“路清就行了?”皇帝问。

“除了路,都不难。”将军笑嘻嘻地回答。

“朕就不该问你。”皇帝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按臣的粗略想法,确实有些难度。”钱程主动承认完,也笑道:“不过没有难度的话,还要我干嘛。他上都行了。”

他说着,指了指先前那人。

皇帝笑着摇摇头。

“你是记恨上了。”她说。

“算不上恨。”钱程说:“只是正好找到一个例子。”

“什么例子?”皇帝追问。

“臣方才说过西洲贵人征税的事,陛下是否觉得眼熟?”他说:“有些人,不是不想收税,不是不想让财政正常运转,只是单纯没有这个能力而已。他们确实在用心工作,也确实尽力了。只是这效果么……”

他摇摇头。

“那时臣说,匈奴人都看不起这种人,陛下觉得臣说在讽刺陛下,其实是冤枉了。”他说:“您看,臣想嘲讽的人,不是很快就自己站出来了么?”

“你这家伙,越来越牙尖嘴利了。”皇帝笑道。

“心里有感慨,话就多。”钱程说:“只是没想到,陛下这边发俸禄的时候,还是挺宽裕的。”

“不过话说回来,缺钱也好,求仙也罢,在天下大事面前,也算不上什么。至于匈奴人,现在已然失势,也无足轻重。陛下也不会和他们太计较吧。”

“他……们。”皇帝低声斟酌了下。

“这些事情朕会处理。”她对钱程说:“继续说说收税的事吧。”

第313节 第五十六章 安西九策(下)

“税制定立之后就是执行的问题。”钱程说:“不过这也有章可循,按照大禹当年的制度收取即可。”

“九州划分完成后,大禹按照土地和物产的情况,将税收高低也分成了九等。”他说:“不同地区,核实收成多少,这才是合乎常理的。现在条件允许,就应该向古代圣人学习。”

“那税率到底定多少,你如何确定?”皇帝问。

“将田地分成井格,授予国人。收获的时候,各等田都选取几块,取其平均作为收税的标准。之后每块井田都如此征收,不用改动,也不用临时核算。这就可以了。”钱程说。

“不过西洲现在能控制的田地还有限,分成九等太多。到底怎么规定合适,还得再根据情况调整。”

“这种也是井田制?”皇帝追问。

“是的,井田本来就有各种方法。”钱程回答:“夏朝用‘贡’法,每块井田里,取出十分之一,而不另设公田。因为像缴纳贡品一样,所以叫‘贡’;商朝用‘助’法,同井的人除了私田,还共同耕种一块公田。公田的产出作为赋税,不再征收私田里的粮食。因为大家相互扶助共耕,所以叫‘助’。周礼里,贡法、助法是同时存在的。先师孟子专门讲解过这些制度。”

“税率也有很多,从九分之一到十一分之一都有。什一税的说法只是概况。不过总而言之,这些并不是规定死的,完全可以视情况进行调整。”

“陛下放心,这一套,都是完全合乎古礼的。”钱程确信地说。

皇帝想了一会儿,没有表示反对。

“现在最大的妨碍,就是各地豪强。西洲的豪强你怎么处理?”她饶有兴趣地问。

“西洲没有豪强。”钱程回答。

“现在你那边,豪强应该不多。不过等贸易火热起来,土地也分配完毕,肯定会有豪强出现。中原的大族豪商,也会往那里伸手的。”皇帝提醒道:“之后,你准备怎么办?”

“西洲不存在豪强。”钱程重复道。

皇帝看了看他,皱了皱眉头,正要思考。钱程那边顿了片刻之后,又解释起来。

“按古礼,人分为三种:国人、野人、蛮夷。”他说:“缴纳赋税,参加战争的,是国人;只随便交些贡赋,作战时也不太指望的,是野人;不交税甚至妨碍收税、与朝廷对抗,图谋不轨的,是蛮夷。”

“豪强是近世才有的定义,古礼中没有豪强。和土人领主、流窜匪徒、匈奴贼寇一样,归入蛮夷即可。”钱程想了想,回答:“所以,出现豪强的话,不管是西洲的还是本地的,按照礼制,鸣鼓召唤国人攻打他,驱逐他的势力,收缴他的田地财富,用来补贴官府与国人——这就是古礼中的办法。”

“这些现在执行的如何?”皇帝问。

“很顺利。”钱程说:“都是多少年的旧例了,没什么难处理的地方。”

“土人有什么看法?”

“土人平民有些疑虑,不过我们砍了几个想雇佣士兵打回来的豪酋,就没人说什么了。”钱程说:“土人豪酋自己,倒肯定是不高兴的,觉得那是自己家祖传的地,凭什么给我们。”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从豪强和旧贵那里收缴田宅,发给国人,是古已有之的办法了。现在,打击豪强的效果,也是郡县官员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土人连怎么对付豪强都不知道,实在是太没见识。

不过这些人连授田都没见过,大惊小怪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是蛮夷,也不能要求太高。

“其他地方的土人,也在讨论这些事情。”旁边,白芷插嘴道:“他们对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更关注。”

“哦,你说那些啊。都护府也有报告,不过文书内容有限,臣就没写进去。”钱程不在意地说。

“重要的是施政有序,府库充盈,百姓和乐。至于蛮夷高不高兴——那很重要么?”他反问:“我们有义务关心他们的心情么?”

众人闻言,都觉得很有道理。皇帝自己也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