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583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除了缺乏前面的用膛线枪的散兵、缺乏大顺正规军那从来都是以炮多欺负炮少的炮兵,归义军身上的那股子威海小站练兵的海蛎子味儿,已经极浓了。

整个转场,就像是剧院里的戏剧转场一样自然快捷。伴随着咚咚的鼓声,迅速完成。

四个连队的归义军展开线列后,忍受着自由射击的荷兰人的阻挠,继续向前挺进。

有人中弹倒地,后面的人就会快走几步,补上前面空出来的位子。

靠近到荷兰人胸墙的时候,一轮齐射,就地装填。

后面的掷弹手用火绳点燃了手榴弹,朝着胸墙的后面投掷过去。

爆炸声中,荷兰人哭爹喊娘。他们刚刚经历了一波暴风雨般的齐射,随后就是被投掷到胸墙后面的手雷。

沉重的、导火索嗤嗤冒着烟、仿佛一个铁做的大爆竹一样的此时的手雷,是对抗胸墙、防炮坡、凹地壕之类的利器。

轰轰作响的爆炸声,并没有影响归义军士兵的机械般的装填。

按照标准的动作,咬开纸包的火药,将铅弹含在嘴里,按照顺序装填引药和火药,在军鼓的节奏下一点都不敢错。

手雷的爆炸声停歇后,三个连队也完成了装填。军鼓声猛然变得急促,一波冲击,越过了胸墙,剩余不多的荷兰人迅速溃散,朝着远处奔走。

而越过胸墙壕沟的归义军,没有停歇,也没有追击溃散的荷兰士兵,而是朝着西南方向荷兰人部署了炮兵的位置,向前推进。

远处的瓦尔克尼尔目睹了这次突击的全程,在他眼里,真的就如同戏剧一般的节奏。队形转换和戏剧角色上场一般,无比的自然顺滑。

当归义军冲到了胸墙后朝着炮兵阵地的方向侧翼推进的时候,瓦尔克尼尔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叛乱者”的这个变阵节奏,绝对是和欧洲的战术格格不入的。

线列战术的变阵很慢,虽然此时已经有人意识到了,但是并没有天才人物做出军事改革、也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并没有在欧洲推广开来。

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营队级别的变阵速度,放在欧洲也绝对是惊世骇俗的。腓特烈二世让援军纵队从侧翼入场,抵达位置后直接转向成横队侧击,这就足够被整个欧洲惊呼。归义军的这一套战术动作,可比纵队转向横队侧击,要难得多。

瓦尔克尼尔连普鲁士的纵队入场侧击都没见过,此时见到了这种变阵风格,内心震惊无比。

“他们的背后,绝对不是英国人。”

放下望远镜,喃喃地嘀咕了一声。

第409章 活路

的确是英国人的枪、英国人的炮,但站在他们背后的,绝对不是英国人。

英国人自己,都没有这样的营连战术。自己不会,又怎么教别人呢?

一瞬间,心下似乎全想明白了。

回望整个欧洲,没有一个强国的陆军战术是这种风格,此时一个都没有。

瓦尔克尼尔没和大顺的军队交过手,但这种截然不同的战术风格,显然不可能是这些叛乱者自己琢磨出来的。

如果是大顺这边在背后支持这支叛军,那后果,恐怕就严重了。

大顺舰队出现在海上,最多证明这支叛军和大顺合作。

可若是这支叛军本身就是大顺支持的,那问题就大了。

锡兰的数万华人、爪哇的交得起人头税的华人、东南亚各地散落的华人……如果真是这样,恐怕北面那个大国,早在许多年前就在谋划东南亚的事了。

甚至,锡兰移民计划,恐怕也是大顺在借荷兰的手完成的战略布局。

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打吗?

抵抗还有意义吗?

如果这支叛军是大顺支持的,那么大顺的正规军,肯定比这支叛军要强。

连荷兰人一直依仗的海军,都已不如人。

在东南亚、在这个距离大顺顺风一周航程、距离荷兰顺风至少七个月航程的地方,怎么打?

锡兰迁徙计划,是在这支叛军起事之后,那么锡兰肯定也会丢掉的。

锡兰丢了、爪哇丢了,马六甲中国人会留给公司吗?

锡兰、爪哇、马六甲都在大顺的控制之下,东边的香料群岛、安汶、苏拉威西这些地方,又凭什么守住呢?

这些地方都守不住,公司凭什么存在呢?

此时此刻,面对着“叛乱者”的攻势,瓦尔克尼尔想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把部队拉回巴达维亚,作为谈判的资本。

虽然刚才就说要作为谈判的资本,但此时的想法,和看到那支“叛乱者”反击之前的想法,截然不同。

他要谈的东西,和刚才已经不一样了。就在看到“叛乱者”的战术动作后。

虽然早在刘钰逼他改变贸易政策、向他施压的时候,他就生出“不如归去”的退意。

但现在,他并没有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卸下总督的职位,回荷兰养老。

理论上,每个总督在离开巴达维亚之前,都会得到一大笔的钱。

正常来说,每年总督有两万的“合法的额外收入”。

平时拍卖包税权,又能得一大笔钱。

等到走的时候,会拍卖自己的私人物品。哪怕是个破瓶子,也可以被拍出几千甚至上万的高价。这是巴达维亚的潜规则,上一任总督只要不是犯罪被撸的,基本上都会在交接的时候,将一些事和下任总督安排明白。

这么看起来,似乎瓦尔克尼尔在生出“不如归去”的退意时候就回荷兰养老,对他个人是极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细究起来,并不是。

看清楚这支“叛乱者”队伍背后的支持者到底是谁后,瓦尔克尼尔就不可能后悔没有早点归去。

大顺布局这么久,锡兰的移民也是在计划之内的。

真要是之前自己生出归去之意时就回荷兰,那么,丢失东南亚的大黑锅,就得扣在他的头上了。

17人绅士团是真正的决策层,他们的家族势力,哪是自己可比的?他们会背这个大黑锅吗?

公司破产,并不意味着董事破产啊。强逼政府,停止兑付就行啊。

公司一旦破产,数以万计的股民、持股者、投资者,总需要找个说法,需要一个人出来领罪。

谁来?

肯定是他来顶罪,来消解因为公司破产被牵扯的数万人的怒气。

当年郁金香事件的时候,多少人一夜之间自杀?

如今东印度公司要倒了,造成的动荡可比郁金香事件、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严重的多。

移民锡兰,是在他的任上开启的。

虽然董事会原则上同意,但董事会绝不会把这个屎盆子扣在自己身上,否则那17人绅士,就要被愤怒的股民和投资者撕成碎片。

董事会当初派他来的时候,就说让他解决巴达维亚的“多余人口”问题,但又不能影响对华贸易。

大顺这边又施加了压力、反应极快,杀也不能杀,遣返回福建大顺又拒绝接收,除了移民锡兰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愤怒的投资者、一辈子身家都换成东印度公司股票的市民,会理性地去考虑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吗?

荷兰,是有袭杀背锅侠、并且活剐吃肉的习惯的。

那些一夜之间破产、一夜之家股票变成废纸的投资者,会放下愤怒、理性且平静地分析,这背后到底是谁的责任?

可能吗?

范·德维特被活剐、肉十个铜板一块、阿姆斯特丹市民疯买其肉的时候,有人理性地去想一想荷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吗?

并没有人。

愤怒的人群需要一个宣泄,没人会去细究真相。

而且,到时候,董事会难道不能主动起诉他,说他收了中国人的钱,帮助中国将数万华人送到锡兰吗?

市民会不会相信呢?不言自明。

至于东南亚的具体情况,董事会可以说,他们被总督蒙蔽了,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这既可以摘除掉董事会的责任,又能找一个完美的背锅侠。

到时候,自己便必死无疑!

甚至瓦尔克尼尔早就想过,当初他接任总督职位的时候,17人绅士给他过一些秘密的口头上的指导方针,当然没有文字证据:鼓励他快刀斩乱麻,直接把巴达维亚的多余人口屠掉。

如果当初这么干了,就大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只怕董事会也会第一时间把他扔出来背锅。

他要是敢反咬一口,说董事会这边给他的口头建议,那他就会生不如死。

一来,没有书面证据。荷兰,是讲法律的。

二来,他这要敢反咬,他的家人老婆孩子,全都得死。

奥兰治家族的威廉,那么高的威望,还兼任英国国王,但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被商业寡头们逼得在荷兰做事,就得看金融资本家的脸色,不然就滚。

他不过是个巴达维亚总督而已。

幸好,大顺这边未雨绸缪,没有在屠杀发生之后再找麻烦。而是在屠杀之前,就直接炮舰外交,要求不得屠杀、不得遣返,至于怎么办,你们自己想办法。

否则,自己当年如同横行无忌的螃蟹的时候,真的动手把巴达维亚的“多余”人口清理了,自己可能连今天都活不到了。

既然没杀,这就让瓦尔克尼尔,看到了一线生机。

他不想死。

这唯一的生机,就在大顺这边。

投顺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自己手底下的这将近两千多的部队,就是他的生机所在。

守巴达维亚,肯定是守不住的,这一点在他确定眼前这支精通土木作业的叛军的背后支持者是大顺之后,就想明白了。

尼德兰的棱堡,比巴达维亚的要强的多,不也照样顶不住法国人用这样的办法攻打吗?

这些“叛乱者”的技术,已经深得棱堡攻防战的精髓,那么站在他们背后的大顺的正规军,肯定比这个更强。

巴达维亚当然守不住。

但是,如果自己能把这些部队撤回去,做出死守的姿态,同时以巴达维亚城中的华人做人质,转身向大顺投降,那么自己的生机就搏到了。

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在巴达维亚,荷兰不是西班牙,没有要求总督不得带妻子上任。

因为西班牙的奇葩贸易政策,和殖民地政策,使得殖民地是可以自立的。

而荷兰在东南亚的统治基础,在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市场、货栈、商船、销售渠道。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