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全都要 第51章

作者:浙东匹夫

徐嵩就只能在车间现场吃盒饭了,顾辙还关照他:

“别委屈,事成之后请你吃大餐,再送你跟静静魔都三日游。你看好了这儿,确保所有原材料都用完,不要剩,免得人惦记。离心模上的防黏镀膜,用完也仔细抠掉。反正试验期间别让他们的人碰机器,有问题立刻打我电话。”

小心无大错嘛。顾辙虽然申请了发明专利,但发明这种东西,在最初的18个月“后悔期”内,只要申请人本人不主动申请公开,就可以以潜水艇状态保密满18个月。

顾辙也要充分利用这段既受法律保护、又能保持原理神秘性的时间,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绝对不能让对手产生一种“这个技术虽然牛逼、性能好、但原理说破了似乎也没很逆天,我们自己投入研发似乎也能绕过他专利”的错觉。

……

午宴的觥筹交错,也没什么好多说的,都是虚伪的商务应酬。

午休过后,一行人重新回到实验车间,就看到一名海昌的资深工程师,检验完了徐嵩刚刚试产的软镜片,表情满脸的震惊。

“史总,周总……方舟科技的软镜,真能做到不用二次研磨、直接从离心机上脱模下来,就跟我们研磨后的镜片差不多精度!这至少能节约七成的生产成本!”

所有光学镜片,材料本身都是不值钱的,最值钱的就是光学研磨。不用磨就高度精密,成本直接腰斩再腰斩,都是不奇怪的。

史总等人闻言,终于表情变得极为严肃。

这何止是腰斩啊,简直是把成本一刀砍到膝盖骨了。

第57章 漫天要价

“顾总,徐经理,林经理,别急,合作就是要充分互相了解嘛。刚才上午谈累了,你们也该午休一会儿,让我们的人陪你们参观一下园区,想看什么地方尽管提。”

“徐经理刚才午宴都没参加,来,搞点下午茶,我们湾资企业有这种文化习惯,你们就当入乡随俗嘛。”

看完了徐嵩展示的新材料样品后,海昌的人一改之前的强势。研发部的那位负责唱白脸的周总,也立刻被降低了在后续谈判中的话语权,转而让唱红脸的史总多承担一些。

史总全面接手之后,就用上了拖字诀,一边偷偷开个内部短会评估一下,一边让行政人员好吃好喝招待顾辙,拉他们参观,在招待上极尽礼遇。

午宴刚吃完就上下午茶,也就刚才没好好吃的徐嵩能吃得下点心了。但不管吃不吃,对方都让他们在休息室里先好好歇歇。

“顾总,他们到底什么意思?看了我们的技术实力,应该是对咱的专利很感兴趣了吧?为什么还拖着?”

吃完点心后,徐嵩就忍不住追问。他们在外面是得到交代的,必须喊顾辙顾总,免得穿帮,经过来之前几天的短暂适应,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顾辙只是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手指有节律地在扶手上敲击着,什么干货也不说,只是聊些没营养的日常。

他仔细打量了一圈休息室,没有看到任何明处的摄像头或者窃听录音孔,但他还是不想在这种场合聊太多己方的底牌。

拖延了一会儿,见对方一直在耗,顾辙心中也大致琢磨出味儿来了,一拿风衣,说道:“你也吃饱了吧?那就出去走走,刚才午宴我有点吃多了。”

一行人说着,便离开休息室,吩咐对方的行政人员不用陪同,他们就到办公楼底的花园里随便逛逛。

徐嵩林静静他们见顾辙如此谨慎,才醒悟到他是怕人偷听,也就暂时缄口不言,一直等到进了电梯,才开始高谈阔论。

但顾辙还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随口说些烟雾弹。电梯才刚下了两层楼,还没到底,就停了下来,中途又有两个自顾自打着电话、穿着小西装的女白领进来。

一直到了楼底,顾辙等人步出大厅,才跟对方分道扬镳。

走到花园当中,顾辙还假装掏出一根雪茄叼在嘴里,但是没点。这样被人撞见,也只会觉得他是有素质、不在室内抽烟,而不是想到外面聊什么秘密。

作为80后,顾辙当然没有烟酒嗜好,这些只是他商战演戏的道具。

演完这一切,顾辙才开口:“以后商务谈判记得小心一点儿,每次你们觉得离开谈判场合、已经放松警惕的时候,老练的对手说不定正想着摸你的底牌。

刚才电梯里低层中途进来那俩女的,我虽然看不出她们有没有问题。但如果我当老板、请供应商或者客户上门谈判。

我绝对会安排人在会谈结束后、提前在会议室楼下等着,给客户摁电梯送走他们后,让我的人在下一层进去拼梯。电梯这种临时密闭空间,是对方最容易放松警惕、交换对底牌真实意见的场合。

当然,我们今天这种场合还算好,因为整幢楼都是海昌的。如果是那种一幢写字楼有很多公司租的场合,到访方就更容易放松警惕,因为你会觉得离开那层楼就不是对手的地盘了。”

三个跟班听得瞠目结舌:卧槽?!都这么阴毒的嘛?

他们暗暗庆幸:还好正式踏上职场之前,自己能先跟着顾哥混。要是没有这些历练,以后出去被谁坑了都不知道。

当顾哥对手的家伙,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敲打过后,顾辙才开始分析干货:“我觉得,他们现在这阵仗,既重视,又紧急开会稳住我们,肯定是要买我们的授权了。现在开会,肯定是在商量具体的交易方式、想压我们的价。

我一直防着他们产生‘原来这种新材料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儿、我上我也能研发出绕过现有材料、找到同类但性能也达标的材料’的自大心态。

一旦这种心态产生,对材料发明卖上好价钱是非常有害的。尤其有机高分子领域,这种事情太多了。工业材料其实还不算重灾区,最重灾区的是生物制药。

很多有药效的有机物,再稍微加点化学键、挂个支链,药效还是能达到的,但是却绕开了原有化合物的专利,再吹嘘一下这个新挂的支链有独到的效果,就能申请成功了。

所以,我才那么注意保密,要充分利用法定的保密期限。不能立刻申请公开、并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只靠现场演示让他们看疗效、原理层面先留一手。”

顾辙说的那些行业内幕,徐嵩林静静他们原先是不懂的,但最近跟着顾辙混,也学了一些案例,才勉强跟得上思路。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在制药领域,古人其实就知道“嚼柳树皮能治头痛”,只是不知道里面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

20世纪初,总算有科学家分离并验证了水杨酸的药效,但水杨酸毕竟会伤胃,有副作用,所以最好把它的酸性去掉。这就有拜耳制药发明了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

但实际上,当阿司匹林的配方公开之后,其他厂家都想方设法把“乙酰”这部分改掉,搞个其他各种依然有药效的水杨酸化合物。

并且想方设法找论文论证“这种水杨酸的新化合物在减少副作用方面另有效果”,就把阿司匹林渐渐绕过去了。

而医药领域之所以最重灾区,是因为药物的效果是很模糊的,生命太复杂,有没有其他效果完全是学术游说和造势的结果,谁拉拢的学术权威多谁有理,根本说不清真理。

好在,顾辙唯一指望的,就是《专利法》给他的合法保密期。

如前所述,专利制度的本质是“国家用保护,来换取研发者对原理的公开”。你要被保护,就要彻底详尽地公开原理,让别人可以“模仿你的研发思路,去尝试其他研究”。

但是这种公开,也是有时间差的——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35条:“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三年内,XX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的,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XX部门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一旦申请实质审查,发明的全部技术原理就会向全社会公开、谁都能查询。而只要不申请进入实审、国知局也没专门盯上你非要主动给你实审,你就能保密一段时间。

实际司法操作中,还可以利用一次申请撤回权(有条件,而且最多只能撤一次),以及补正材料时行使的“国内优先权”,再分别延长18个月和12个月的保密期。

但这些操作都是有条件的,对于顾辙现在这种需要对外卖授权的情况,撤回权肯定是用不了了,补正材料的优先权倒是还有点机会。

总之那些阴险卑鄙的法律细节不必赘述,简单记结论,就是顾辙有本事让自己的发明的技术细节、在确保将来能授权的情况下,先瞒住原理3~4年。

发明的总保护期是20年,相比之下,瞒住原理的3~4年实在不算很长。

……

顾辙便基于上述考虑、挑简单地说,把他觉得对方目前可能在筹划的阴险压价手腕,大致描述了一下:

“我觉得,对方现在既重视又晾我们、内部紧急开会,多半就是在考虑既要买授权。又不舍得花大钱长期买、直接买断。

他们想先用几年,一边用一边尝试逆向、分析原理、然后自己另起炉灶研发更好的——这样,就不用给我们太多钱了。”

许嵩等人听了,不由很是不爽:“他们这么阴险的嘛?我们都帮他们省了七成低度软镜生产成本了,他们把省下来的钱分几成作为专利费还舍不得?不至于吧?”

顾辙冷哼道:“至不至于,等他们开完内部会,不就一切揭晓了?资本家没人会嫌钱多的,贪欲永无止境。不过,如果到时候真被我料到了,你们几个记得要这样应对……”

顾辙交代了一下注意事项,然后就假装抽完雪茄,回去休息室。

他们刚回休息室不久,海昌的史总也开完了内部会议,满面堆笑地找顾辙重开会谈。

史总一改午饭前的公事公办态度,变得非常随和,请顾辙好好报个价,表示他们绝对会买,同时还期待着双方将来更多的科研合作。

那亲热劲儿,简直把顾辙视为自己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似的,旁边林静静和徐嵩看得都有些不适应。

不适应归不适应,该报价的环节还是要报。

顾辙给林静静使了个眼色,林静静立刻拿出一套备用方案,侃侃而谈:

“史总,这是我们的报价思路。我们目前提供了三套方案,来核算我们对贵公司的专利授权的价值。

第一套方案,就是根据贵公司去年相关产品的销售数据,算出贵公司的低度离心法隐形软镜市场占有规模,核算出采用了我们公司技术后,能为贵公司节约多少生产成本。然后我方只从其中抽取极小一部分作为专利授权费……”

“具体数据请看下表:过去三年贵公司的平均年销售额是2.2亿美元,其中大陆市场销售额占比40%以上,约9000万美元,折7亿人民币。

这其中,贵公司的隐形眼镜销售额,占到2.1亿人民币,低度离心法软镜又占其中40%的数量和22%的销售额,也就是4300万人民币。

生产工艺成本在销售额中的占比是28%,约1200万元人民币。使用我们的技术后,即使不考虑贵公司后续市场占有率的上升,我们也能为贵公司节约800万元每年的生产成本。

我方认为,我公司从其中抽取30%的利益,约240万元人民币每年,暂定为授权费,是绝对合理的,贵公司还可以从生产成本净降低中获益560万元……”

第58章 这么抠抠缩缩你打发谁呢

林静静方案里分析的这个价格,显然是漫天要价的,先把对方的预期利益算一下。顾辙也没指望对方直接认了,肯定会坐地还钱。

史总也没让他失望,他们的人立刻针锋相对提出了几个压价的点:

“不可能这么算。新技术引入后,必然导致技术扩散、所有同行都不得不降价。哪怕眼镜行业依然暴利,利润也不是生产厂家的,而是门店和销售环节占大头。

除非是你们承诺只给我们一家买断,还要担保你的技术能长期保持先进、未来十年甚至更久都不会被其他人模仿、超越、研发更好的材料绕过。”

生产技术进步之后,产品肯定是要降价的,不可能还按原价卖。成本降低到30%,出厂价可能也就剩70%~80%了。消费者或许好骗,但经销商可不好骗。

然后,海昌方面还提出,顾辙给的“从节约成本中抽30%”的比例,他们也不接受,类似行业最多只有抽20%的——人家法国佬的LNG船(液化天然气船)技术供应商,也只问全球所有造船厂收造价的5%为技术服务费。

同时,海昌方面还指出:顾辙的专利套餐里面,似乎还没包括那种材料的大规模工厂化量产工艺,这些工艺层面的技术,还需要海昌引进之后自行优化磨合。

所以将来就算新技术大规模投产,顾辙的研发贡献最多也就占大头,但海昌方面也会有大约一到三成的贡献。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暂时的结果就是,海昌方面最多只接受150万一年的授权费,而且要是独家授权,不能再授权给其他各方。

海昌方面还反复强调,根据他们的调查,顾辙研发这项技术的总成本并不高,最多也就60~80万人民币的开支而已。

240万砍到150万,顾辙心里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对方最后的说辞,让他很不乐意,他也不卑不亢地怼了一句,让对方尊重他的脑力:

“史总,我的研发成本就不用提了。这关你们什么事,我就是拍脑门灵光一闪无本生意发明出来的,只要它能创造那么多价值,那它就值这个价。

当然,150万一年,也不是不能商量,你们要独占授权的话,那就按照20年的专利保护期,一次性买断好了,我也不多要,150乘20是3000万,我再打个大点的折扣,只要你们2000万,就什么都卖给你们,然后立刻从隐形眼镜行业抽身,绝不给你们添堵。

以后也保证不在类似赛道研发其他技术卖给你们的竞争对手,或者约定如果我再有研发成果,继续优先优惠卖给贵公司。”

可惜,顾辙这种卖法,对方显然不可能同意。

史总终于暴露出了他的本性:“哪有一次性卖20年授权的,我们也不能确信你能领先多久,这一行业技术日新月异,说不定过几年就有更好的技术出现了……我们最多先买两三年。”

听了这话,顾辙已经心下雪亮,林静静和徐嵩也是暗叹顾哥猜得准:

对方对于每年授权费单价的还价,还是可以接受的。真正的杀手锏,果然在于“根本没打算长期给授权费”,就想稍微给几年钱,然后用别的办法把顾辙的专利绕过去。

如果真按照150万一年的单价,只买三到四年的话,那顾辙才收到300万到450万——

相比于他60万的研发成本(包括一台20几万的二手隐形眼镜离心机,还没折旧完呢,但也要算到成本你),按说也有五到八倍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