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蔻
PS:百万字老书【喂提妈圣杯!】已完本,人品保障
第六章:八年后,再出山
想要中央集权势,必要从藩王的盘子里切蛋糕,而且这一刀又快又狠,切得还是藩王们最在乎的实权。
区别无非在于是采取“切香肠战术”徐徐图之,还是直接快刀斩乱麻,免得夜长梦多。
再说现在的这些藩王,虽然都是刘邦的后代,可跟刘恒已经差了不知道多少代。
就像周朝似得,当时周武王伐纣之后分封诸侯,起初这些诸侯大多都是兄弟,哪怕不是亲兄弟也多是同宗同族。
一代两代三代之间,大家称兄道弟互帮互助,可八代十代过后,除了都有同一个祖宗外,彼此之间早就没有了任何联系。
所谓的家天下,也不复存在。
大家开始撕破脸,你争我夺。
春秋时期大家还给周天子一个面子,起码表面上把他当回事,等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别说是权力地位了,连命都保不住。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试图做到中央集权,可惜二代而亡。
汉王朝在周王朝和秦王朝的基础上吸取教训,可以说中央集权是国策中的国策,但凡有机会都不会放过。
哪怕刘恒不削藩,刘启肯定也会削藩,刘启不削藩下一代也肯定会削,区别只是在于手段温和与否罢了。
所以说藩王造反,完全是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当夜,卫青应招带着霍去病直接撕裂空间,来到皇宫密室。
而刘恒、刘启、周亚夫,以及周亚夫的荀幕僚从下午开始,就为藩王造反的事情商议对策。
卫青降临后对刘恒和刘启行礼道:“臣拜见陛下,太子殿下。”
霍去病也学着卫青行礼。
刘恒看到卫青淡然的表情,让出一个位置来说:“那些虚俗礼就免了都等着你呢,藩王造反的事情倒还好说,关键在于匈奴蛮族,这就得你来拍板做决定了。”
“臣不敢。”
卫青说完,带着霍去病来到沙盘前,只看了一眼沙盘上的局势便说:“不是说只有吴楚两国吗?怎么又多出来五个国?”
刘恒道:“吴楚是叛变的主力,尤其是吴王,估计早就有叛变之心。”
卫青心想可不是主力嘛,吴王的太子就是被刘启给砸死的,连尸体都是被刘恒强行塞回去的,估计吴王早就怀恨在心,巴不得刘恒死。
结果刘恒非但没死,还做了皇帝,那吴王能坐得住?
至于楚王...算是枪打出头鸟,削藩的时候自己送上来一个把柄,而且还是可以致死罪的把柄,为了自保也只能跟着吴王一起造反。
卫青看着七国的兵力估测评价说:“以卵击石,看来匈奴蛮族真的按奈不住了。”
以七国的兵力,想要对抗汉王朝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但他们依旧义无反顾的出兵,除了想要背水一战外,最大的可能还是有人在背后撑腰。
至于这人是谁?不用想也能猜得到。
周亚夫沉声道:“根据边塞传来的消息,最近这段时间边塞长城外,有匈奴蛮族军队留下的痕迹,规模不大,应该是探子。”
卫青考虑片刻说:“陛下的意思是?”
刘恒指着长安王城道:“城内还有拱卫王城的二十万禁军,朕与周太尉商议过,在不抽调长城守卫军的情况下平叛,靠着二十万禁军平叛不成问题。”
卫青意外的看了刘恒一眼,这个举动很失礼,寻常臣子绝不敢这样看,由此也看得出刘恒的选择,的确大大出乎了卫青的预料。
长安王城的确有禁军,而且禁军也的确能打,问题是禁军的职责是拱卫帝都,或者说拱卫皇宫。
对于统治者来说,这就相当于贴身护卫。
虽说贴身护卫往往很能打,但却几乎不存在派他们出去执行任务,因为一旦这些护卫不在的时候统治者遭遇刺杀,又或者这些护卫在执行特殊任务的时候死掉,那统治者失去了贴身护卫处境岌岌可危。
禁军也是同样的道理,哪怕再能打,皇帝也不会轻易动用他们。
万一禁军派出去以后内部出现叛乱,又或者禁军败了,那长安王城便成了一座没有防备的空城,皇帝的命变得岌岌可危。
在卫青看来,刘恒是那种求稳的皇帝,即便想要抓住机会一石二鸟,也不会动用派出禁军的想法。
难道是做了皇帝,人就变得自信了?
怎么发现,这位陛下多了几分昔日做代王时,所不具备的霸气?
卫青琢磨了片刻说:“对付匈奴大军,主要还是精锐打精锐,吴楚叛乱的话则以中低层战力为主,所以陛下大可不必冒险动用禁军。
可以直接下令从边塞长城抽调一部分兵力,只要镇山海以上的精锐部队不动就可以了。
再说这些年边塞军队中,不少将士都习得了匈奴蛮族的绝技,再加上常年处于战时状态,这底层的将士战力绝不是吴楚叛军可以比拟的。
哪怕同时对抗匈奴和叛军,也有必胜的把握。”
借助战船的机动性,想要把边塞长城的将士,短时间内运到吴楚正面战场并不是难。
同样的道理,把吴楚正面战场的将士,运回边塞长城也用不了多少时日。
所以在匈奴蛮族看来,汉王朝想要平叛,最大可能就是抽调长城守卫军,如此便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既然如此,那卫青不如就成全他们。
刘恒听到卫青的建议,看向周亚夫,似乎是想询问他的意见。
周亚夫看着无比自信的卫青,心里却道:只借助一半,甚至更少的长城守卫军,就想要一口吃掉来犯的匈奴大军?
八年未见,再见面时发现这位昔日的少年天才,似乎已经成长到自己都看不懂的地步。
周亚夫忍不住问道:“长平侯当真有把握?边塞长城的战线太长了,若是没有大军在的话,只怕匈奴蛮族会利用守卫力量较弱的空隙杀入人界。”
卫青闻言不慌不忙,很镇定的承诺道:“敢立军令状。”
旁边的霍去病也在观察沙盘的局势:“陛下和上将军其实有些多虑了,匈奴蛮族并不擅长攻坚战,所以他们每次作战都是跨过长城,杀入人界进行一番烧杀抢掠,随后迅速撤离。
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边塞百姓人人携刀佩剑,再加上民风彪悍,匈奴蛮族多次小规模骚扰,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反倒是一但被牵制,就被敢来的长城守卫军剿灭,久而久之如今已经很少有匈奴蛮族,再想着利用临时通道降临人界。
所以如果我是匈奴蛮族,此战并不会真要与人族殊死一搏,而是选择把兵力放在万界之上。
也不跟长城守卫军死战,只是不断的给长城守卫军压力,让吴楚叛军消耗汉军团的兵力。
如果能寻到机会再大军进攻,若是没有机会的话那就让吴楚联军跟汉王朝的军队杀吧,反正都是削弱人族的力量。”
霍去病简单的分析完,又对现在的形式进行简要的分析,并谈了自己的见解。
听霍去病谈完自己的看法,在场的众人里面,除了甚至霍去病能力得卫青外,都是眼前一亮。
倒不是霍去病分析的有太多可取之处,实际上霍去病说的这些,在卫青来之前,周亚夫就已经跟刘恒提出来了。
论战到了卫青、周亚夫这一层次,基本上都是一眼就能把问题看得透彻,关键在于能不能打得过。
纵使你说的头头是道,而且的确也应该这样打,可对方一路猪突猛进拱过来,根本不跟你讲道理,突出一个乱拳打死老师傅,照样是要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可话又说回来,霍去病再没有人指点的情况下,能分析出这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更重要的是,霍去病可从来都不是议论派。
他跟赵括纸上谈兵最大的不同在于,在长平之战前大家只知道赵括理论满分,不知道实战水平如何,但霍去病则恰好相反,实战水平横扫太学院,百战阁轻取六十层,唯独这理论...
倒也不是说霍去病的理论不行,他跟卫青差不多,直接碾压同时代的人太多,完全不需要所谓的理论,直接凭借着名将的直觉就能把那些对手完虐,所以这对战场的大局观如何,大家根本没有底。
现在大家看到霍去病不仅能莽,更能分析的头头是道,自然惊喜不已。
“请陛下放心,此战匈奴蛮族只要敢将军队在长城边塞露头,就没有任何胜算。”
卫青再下军令状,这一战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他精心筹划了八年!
这八年来,卫青几乎把每一种可能都算进去了。
这一战匈奴蛮族或许不会败,但卫青肯定要胜!
区别只在于小胜还是大胜。
刘恒见卫青再三坚持,最后还是点头道:“也罢,既然长平侯有信心,那朕也不多说什么了。明日朕便召集重臣商议从长城边塞调集大军评判之事。
此次平定吴楚叛乱由上将军主持,那边塞长城的守卫便暂时交给征西将军和镇东将军,这对长平侯的左膀右臂镇守了,另外统御后勤调度则交给你的老搭档,朕那孙女刘彻。
最后朕再秘密封长平侯为车骑将军,总览边塞长城一切军事决断。
相信以长平侯的威望只要出现,无论是征西将军还是镇东将军,肯定都会理解朕的用意。”
刘恒答应的干脆,到也不全是因为信任卫青。
相反,而是因为这种决策承担的风险最小。
从保守角度来考虑的话,风险最大的就是调动禁军,因为长安王城是汉王朝的帝都,倘若长安王城陷落,那汉王朝必然岌岌可危。
次之是平定吴楚之乱,最后才是边塞长城。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要平定了吴楚之乱,哪怕匈奴跨过边塞长城,进入人界烧杀抢掠,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无非就是死了一茬边塞百姓,之后再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现在卫青保证用少量的军队,吃掉即将压境的匈奴大军,成了自然皆大欢喜,若是失败了,甚至说边塞长城全线溃败,只要平定了吴楚之乱,接下来大不了再重新收服失地,并不影响汉王朝的根本统治。
这也是刘恒一口答应下来的原因,准确的讲,即便卫青不提出这样的计划,朝堂上一些尸位素餐之流,也肯定会主动提出这样的见解。
区别在于卫青有把握利用少量的军队,吃掉匈奴蛮族,而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则是打算暂时放弃边塞长城,保证吴楚正面战场的胜利罢了。
至于刘恒口中的征西将军和镇东将军,也就是曹操和刘备。
前些年刘恒登基前,刘邦提拔了老一辈,打压汉军团这新生代。
八年过去了,曹操和刘备放弃了朝堂,将重心转移到军队上,如今俩人带着各自麾下为汉王朝南征北战,已经位列四征四镇。
三十多岁的四征四镇,在汉王朝中虽然少见,但也不是看不到。
像韩信封大将军时,也不到三十岁,周亚夫拜镇北将军时,也才三十出头。
卫青听到刘恒把麾下又调集到自己身边笑道:“多谢陛下成全,此战必将重创匈奴,为之后荡平匈奴蛮界打下基础。”
刘恒闻言拍了拍卫青的肩膀,然后扭头看向沙盘道:“八年过去了,朕不知不觉间已经做了八年的皇帝。
对于一代帝王来说,八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可朕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八年了。
无论是削藩,还是对抗匈奴蛮族,按理说应该徐徐渐进,朕也不是一位急功近利的皇帝。
哪怕深知自己没有没有多少八年,但还有太子,还有皇孙,之所以还这样做,皆是因为有你们在。是你们给了朕放手一搏的底气。”
上一篇:人在漫威:我的天赋可以无限增强
下一篇:综漫:妹妹太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