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守村人 第619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已经拾完麦穗的地,放出了鸡和鸭子,它们飞快地倒腾着两条腿冲进去捉小蚂蚱。

  小蚂蚱刚出来不长时间,正要长大后进行繁殖,再繁殖一次,后代进入土里,等待来年再出来。

  结果就遇到了天敌,这个时候别说没有剩下的麦粒,即便有,鸡鸭也不吃,带壳的麦子哪有新鲜的肉好吃?

  没带崽子的鸡鸭冲在前面,不急着吃,继续往前,后面是带崽子的母鸡、母鸭。

  小鸡和小鸭子叫唤着在收完麦子的垄沟出来回翻跟头,跑一跑就侧翻,有的在垄沟上横着跳一下,还能前滚翻。

  ……

  午饭的饺子吃完,大家继续到田边看热闹,看鸡鸭吃蚂蚱。

  “这蚂蚱瞧着也不小了,抓起来油炸似乎不错,田里的干净。”

  老五朱橚看鸡鸭在那里吃,自己馋了,哪怕他刚吃完饭。

  王艺千听到退后几步,招手让两个机灵的小学徒过来,吩咐一下,两个少年跑了。

  这是专门给他安排的勤务人员,两个少年家里都是世代工匠,从小耳濡目染,同时又必须使劲学。

  他俩在同辈孩子中学得最好,基本功扎实,被选来陪在王艺千身边。

  其他的学徒没有来,怕耽误事情,一同干活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出事故。

  大概十分钟,两个人又跑回来,一人手上拿了一捆带杆子的小布兜,用来捉蜻蜓、蝴蝶的那种。

  一人十个,十分钟做出来的,包括来回跑的时间,就这么快,材料都是现成的。

  众人一看,突然明白过来。

  本地的知县郭令衷到旁边招呼衙役喊人,喊孩子,要机灵点的,二十个,过来领工具去捉蚂蚱,殿下们要吃,炸的那种。

  不长时间,一群孩子跑过来,看到布兜,瞬间露出笑容,有玩的东西了。

  一个孩子一个,不同多说,孩子主动冲进旁边的刚收完的田里,那边没有鸡鸭。

  “诸位殿下,这些个收割麦子的家伙真好用,地越平,瞧着收得越快。”

  知县郭令衷往前凑凑,一副感慨的样子说收割机。朱樉看其一眼,微微颔首:“今年剩下的要带走,咱大明也不多,能运的全运到种冬小麦的地方了。

  不过等着到了秋天收获高粱和大豆的时候,就有新的送到这里,数量还是少,凑合着用吧。

  你们这里快些个把钢铁厂建好,到时候就在此制造同样的机器。

  那样本地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省下了人力,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收入增加。”

  他替弟弟说了,人家知县就这个意思,想留下好东西。

  但不可能,二十四小时连续收割,收完清源县的立即转到其他地方继续收。

  没有收割机的地里,百姓凭借人工需要收上十天半个月的,地大的,收二十天也不稀奇。

  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早上天刚亮就割麦子,然后太阳高一点了,吃饭休息,接着继续割,割到中午吃饭,下午就不割麦子了。

  人不能一直弯着腰,包括种水田。

  割麦子的人上午割完,下午带着扁担下地,把割好的麦子挑回来晾晒,这样干完便浑身酸疼。

  尤其是收麦子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第一天开镰,身体力气大,干完了肌肉疲劳,第二天开始酸疼,第三天更严重。

  这东西不以意志为转移,换成谁都一样,而且没有专门练割麦子的,麦子收获就一茬。

  拼了命,一人一天收一亩,前提是要吃饱了,最好再来点油水,盐也管够。

  围观的人自然看出来收割机的好处了,割起麦子一个顶好几十人,关键它就吃煤和水,不耗粮油。

  “谢秦王殿下。”郭令衷没有被人看穿心思的尴尬,他又不是为了自己,他不种地。

  里长看着周围人眼中的期盼,叹口气:“唉~!再苦上几年、熬上几年,往后会好起来的。”

  就在众人高兴的时候,他话题一转:“不过……到时候就不是白给大家用了啊!这些设备有成本的。

  技术成本不管大家要,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得摊进去,按照使用寿命和更换零件的价值一同计算。

  到时候折合成时间也行,折合成地的亩数也没问题,看着多少钱合适。

  反正比自己收便宜,人省下了力气干点其他的事情,赚的钱足够支付收麦子的设备钱了。”

  里长提出了钱的问题,特别俗,却不得不说。

  旁边的朱棡看本地官员愣在那里,跟着说:“其实不多,基本上就是正常人干活吃的饭的钱。

  多了还要这机器作甚?那不是越干越赔嘛!放宽心,实在不行,别处咱管不了,太原府咱负责了,补贴给百姓,钱由咱出。

  反正最后那些粮食也是用在百姓身上,咱一个人又吃不完,钱咱更不缺。”

  “谢殿下!”众官员同时大喊,那叫一个整齐啊!

  他们觉得天更蓝了,没有后顾之忧了,似乎整个大明的朝廷都在帮着这里的百姓。

  “等咱到了北平行省,咱也这样跟百姓说。以前觉得赚钱很难,天下钱财有定数,现在才明白,是以前的人不会操作。”

  朱棣看着官员们的样子,打算到自己的封地,同样享受一把。

第930章 酸碱平衡两相溶

  小孩子们在未放鸡鸭的地里跑来跑去,一人拎个有盖子的篮子,捉到一只蚂蚱就装进去。

  本来他们想就地用麦秆穿蚂蚱,抓一个穿一个,一穿一大串儿。

  不过穿蚂蚱一穿就吐水,而且蚂蚱被穿透了,那个穿的位置的肉就不好吃了,需要晚上一起炸,放一下午伤口的地方保证有变化。

  “这个地种高粱和大豆之前需要放石灰不会?”

  看着孩子们兴奋地捉着蚂蚱,朱棡忍着冲上去一起玩的冲动,问起石灰添加的事情。

  里长摇头:“殿下,本地的土壤为弱碱性和中性,不能放石灰,那样会让碱性加大,现在这样就很好,非要放东西,应该放硫酸钾。

  种大豆和高粱,都需要酸性土壤,现在没有那么多的硫酸钾,故此今年种的高粱要甜高粱。

  甜高粱种好了,即便来不及等成熟,取糖也不错,顺便还能缓解下土壤的碱性程度。

  等着土壤变成了七以下,那就不种甜高粱,改成正常的高粱。

  其实太原府很多地方的土壤都是碱性或中性,酸性的很少,故此大家才愿意吃醋啊!这个醋……”

  里长从作物种植讲到了酸碱平衡,山西大部分地方都是碱性土壤,井里的水与河中的水自然也是偏碱性。

  那么吃那么多碱性的水,怎么调节?自然是吃醋啊!吃了醋就舒服,所以整个山西的人都爱酿醋。

  醋是酸性还是碱性,不在于最后吸收的那部分,而是就着其他的食物和水的时候,能够中和里面的碱,不等吸收就先中和了。

  并非吃完了饭,等消化差不多了再喝点醋,那个就是看吸收了。

  吃的时候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便把碱的削弱,对人身体好。

  长时间喝含碱多的水,人的胃分泌就出问题,碱性土壤的百姓不是知道原理,而是明白吃哪个东西舒服。

  周围的官员听着高兴,又学到了一手,以后讲给别人听。

  顺着地头继续溜达,旁边有水渠,水渠里面有青蛙,现在正是青蛙繁殖的季节。

  旱地只有河沟能够发现,像晋祠镇那里是水田,插秧完毕后,不等着水稻长大,便能看到很多小蝌蚪在里面游动。

  一起的还有鲎,俗名水鳖子,没人吃,鸭子喜欢吃,蝌蚪鸭子也喜欢。

  蝌蚪一般有两种,一种表面光滑的,一种看上去有斑点的,即青蛙与蟾蜍。

  表面光滑的蝌蚪最后变成了癞蛤蟆,有斑点的则是青蛙,让人挺无语的,蚪不可貌相。

  “诸位殿下,吃青蛙吗?”清源县的知县郭令衷想起刚才吴王殿下要吃蚂蚱的事情,见到了青蛙后,他问一句。

  四个人同时摇头,老二朱樉开口:“青蛙对人有益,它们吃害虫,当然也吃蜻蜓,不过总归是吃其他虫子的,水田中的青蛙和蟾蜍多,水稻遭受的虫害便少。

  今天本王几人若吃了青蛙,之后百姓必然大量捕捉青蛙,楚王好细腰啊!

  蚂蚱无所谓,百姓愿意捉就捉,捉完了不想吃,也可以喂鸡鸭,还有小猪吃蚂蚱长得才快呢!给够量,一天长个四五斤的很轻松。”

  朱棡跟着说:“主要是青蛙肉少,还得处理,否则腥,蚂蚱用水洗一洗,直接炸就行,速度快。

  青蛙咱吃过,村子给做的,红焖的,闭着眼睛吃的时候感觉还行,睁开眼睛吃就难受了。若不是村子给做,换成光禄寺,咱杀人的心思都有了。

  除非把青蛙肉都卸下来,看不到原来的样子,那样炒菜,就不知道是什么肉了。”

  官员们想一想,发现确实难以下咽,他们也没吃过青蛙,油少、调料少,青蛙水煮?即便只煮青蛙腿,蘸着盐吃也腥。

  当然,饿到一定程度了,即便有寄生虫也能生吃,不吃就死。

  朱闻天看看大家的表情,放弃捉青蛙给大家吃的想法,但他想到了别的,准备晚上说。

  ……

  傍晚很快来临,太阳西下,百姓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男人和女人分别凑到一起,用队伍提供的抽水机的水来冲淋浴。

  这个最快,包括头发也能洗一洗,之后就搓一搓先盘起来,等着吃完饭再打开晾,或者用吹风筒吹。

  队伍里吹风筒有五百个,平均三十个人用一个,但护卫们都是短脱发,不留长发,长的碍事,清洗不方便。

  作为战斗人员就要有战斗人员的样子,寸头看都了也就顺眼了,并不会叫人觉得哪里不好。

  下丘村的很多男的也是寸头,冬天用不着头发来保暖,夏天头发捂着才热呢!

  女的留长发,看着漂亮,做发型能做出好多种,朱闻天留,他如果把长头发剪了,人看着就精神了,不像傻子。

  百姓们可以借用队伍的吹风筒吹头发,反正回家睡觉之前都能干。

  晚上还是饺子,百姓们没去收麦子,却同样少了精神头,干别的活儿了,不能白吃饺子。

  孩子们捉到的蚂蚱送过来,先洗一洗,然后扔到油锅里炸,准备好花椒面和精盐,没有味精。

  大量的蚂蚱炸出来先分给孩子,孩子们丝毫不害怕,显然他们都吃过蚂蚱,油炸的可能性小,一般只能把蚂蚱用棍子穿上生堆火烤着吃,盐都不需要。

  现在是炸的,蘸椒盐吃,那叫一个香啊!嚼着酥脆。

  朱樉等人正常吃,用来就酒,倒是官员看着蚂蚱在进行心理建设。

  “你们小时候没吃过?”朱棡纳闷,蚂蚱有什么难以下咽的?自己小时候……没吃过。

  还是后来遇到下丘村才吃的,有几个宫女和太监不能吃,整个后宫就不到十个人,吃了蛋白质过敏。

  蛋不能吃、虾蟹不能吃、奶不能喝、茧蛹不行,蚂蚱自然也在拒绝菜单上。

  现在正进行脱敏治疗,就是给小剂量的过敏源,逐渐适应,一定要控制好,否则会害死人。

上一篇:这仙,不能修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