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守村人 第239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再找人配合,让百姓知道竹鼠值钱,他们才愿意养殖。

  江南竹林多,通常找到了竹鼠,百姓们就自己吃了,野外哪有人工养得多?

  另外需要用药,价钱低廉又容易找的药,下丘村都给了方子……”

  李知县说起宁国府的计划,让百姓看到价值,然后才愿意饲养,这个时候再告诉他们会遇到什么情况,用啥药。

  不相信的百姓可以到外面的采石场看,之前有不少百姓都知道了,他们来磨米,顺便瞧瞧。

  百姓的眼中,竹鼠就是有点肉,皮呢不大,做个小垫子什么的。

  一般在挖竹笋的时候见到了,能抓就抓,抓到属于吃顿好的。

  朱元璋颔首,端酒碗向李知县示意了一下,自己喝。

  李知县受宠若惊,赶紧喝一大口。

  大臣们听出来了,说宁国府的府衙与宣城县的县衙有私心,没错,他们就是想自己增加收入。

  不过人家在增加收入的时候,心中确实想着百姓,真的是在尝试养殖竹鼠。

  竹鼠会生病,而且饲养的时候,一旦母竹鼠产崽,就得跟公竹鼠分开,不然公竹鼠会咬死小竹鼠。

  而野生的竹鼠是母竹鼠肚子里有了小竹鼠就会离开公竹鼠,躲起来。

  等着小竹鼠出生,养大了能独立生活了,母竹鼠才会回去找之前的公竹鼠。

  然后还有更复杂的操作方法,否则一年下不了那么多窝,只是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

  ……

  一顿午饭吃完,李知县等四个宣城县的官员跟在了朱元璋的身边。

  关县丞、郑主簿、王典史三人负责介绍家禽养殖和蜜蜂养殖、黄鳝养殖。

  黄鳝别的村子不养,他们会捉,下丘村必须养,它属于药,吃的时候随时取用鲜活的。

  朱元璋一路走着、听着,非常愉悦,他就希望大明的所有地方官都能如此。

  随便找出来一个官员,正常的文书、断案方面不存在问题。

  然后熟悉百姓生活上的所有方面,拿出来一种牲口立即说出来怎么养,生病了用何药。

  知晓家禽的所有习性,能人工孵化,又能把孵化好的塞给母鸡、母鸭、母鹅带。

  日常生活中能用上的动物和鱼什么的,同样懂得功效和饲养方法。

  包括蜂蜜从割蜜到摇蜜,怎样分巢控制,等等。

  朱元璋满眼笑意地看看李知县四人,准备……让们继续呆在宣城县,不忙升官。

  下丘村需要稳定,把原来的官员升上去,新的官员是何心思便不知道了。

  到时候给下丘村添麻烦,即便把人杀了又如何?损失是挽回不了的。

  朱元璋如是思忖着,大家来到小麦地,麦田中一片金黄,在阳光下显得刺眼。

第341章 开镰亲收复增产

  “咱闻到馒头的味道了。”朱元璋站在地边,举目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

  群臣不由得吸吸鼻子,哪里来的馒头味儿?倒是有泥土味儿。

  “诸卿,量一亩出来。”朱元璋要计算亩产,让群臣把一亩给划分好。

  其实不用再测,下丘村的麦地需要浇水,按照水渠来算就知道了。

  户部尚书杨训文出列,手上拎一捆绳子,他先拿出来一条短的绳子,四十尺长。

  找一个位置,把绳子放好,两边用土压住,他自己则拿绳子往里进,后面有人帮忙站着不动踩绳子。

  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他不可能量一步五尺,然后往里走二百四十步。

  他量出四十尺,往里走三十步就够了,即那个绳子一百五十尺长。

  如此的一亩,不到六百六十六平方米,只有六百一十多平方米。

  量完,杨训文走出来,成熟的麦地里穿,很不容易,刮着疼。

  当然,眼下不是十成熟,而是腊熟期,这个时候的养分都在小麦粒上。

  如果等着很黄,然后麦秆快断的时候,麦粒里的养分要回流到秸秆中。

  所以叫,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镰刀,诸卿,随朕把这一亩馒头香的麦子收了。

  收完回去磨面自己吃,不差这一亩种子。朕还不能吃口好的?

  妹子、太子也来收,呃……憨憨你到咱身边,你会割麦子?”

  朱元璋要亲自收这一亩麦子,安排人手的时候把憨憨带上。

  朱闻天:“……”

  他不想下地干活,太阳还在天上呢!也没偏离正中多远,于是他……

  “哎!收,会,嗯!嘿嘿嘿嘿!”朱闻天认了。

  一群官员也认了,镰刀送来,他们挑选崭新的,准备收麦子,旁边还有人负责照看。

  三十步,要分成三截,一截十步,不然真收三十步,也很远的。

  官员们进去,找好距离,准备。

  朱元璋和马皇后、朱闻天三人,很自然地拿起旧镰刀,不过刃都磨过了,不影响锋利。

  朱标刚拿起新镰刀,手腕转转,准备去割麦子,突然看到憨憨和父皇、母后的选择,他又把手上的镰刀放下,拿旧的。

  拿起来再一动,他就明白了,那个新的没有这个舒服。

  一群人唰唰唰割起麦子,每人只需要走出去十步就行,旁边都不用管。

  然而就这十步,也让很多大臣为难了,有的年岁大,弯不下去腰,有的没割过麦子。

  好在旁边有人帮忙,朱元璋、马皇后和朱闻天三人速度最快。

  走几步朱闻天又故意慢一下,帮着旁边的朱标搂出一截,这样朱标就好拢麦秆了。

  十六七米的距离,不长时间朱元璋和马皇后就到头了,二人转身看,憨憨与标儿速度差不多。

  “重八,看憨憨!”马皇后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

  “嗯!”朱元璋轻轻点头。

  他看出来了,憨憨配合着标儿的节奏,不然多拢一截时,容易被标儿的镰刀扫到。

  憨憨一边割自己的,一边配合着标儿。

  这可不是一般的本事,不是种田的熟手看不出来憨憨在帮忙。

  “父皇、母后,孩儿收完了。”

  朱标抬袖子擦汗,显得很兴奋,因为前面别人没一个收完的。“完,嗯嗯!嘿嘿嘿嘿!”朱闻天跟着说。

  说的时候他很自然地把面前割完的麦子搂一大捆,然后拿过来几根秆子拧一拧,给绑上。

  这一套下来才是收麦子的正常操作,不是割完就行,还得打捆。

  “憨憨不用捆了,有人会收拢走,马上打出来称重。”

  朱元璋见憨憨又想捆别的,赶忙阻止。

  马皇后惋惜地说:“憨憨这孩子哪都好,长得也俊俏,尤其是笑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就是……”

  朱闻天抬头,对着马皇后露出个憨厚的笑脸,这得配合。

  前面此刻在别人帮忙的情况下,大臣们也都收好麦子,转身返回。

  “来人,收拢麦秆。把下丘村那个脚踩的脱粒机抬来,以后朝廷要多做轴承,让所有大明百姓用上方便的脱粒机。”

  朱元璋想到脱粒机的难度,木头轴的连续踩动,容易断和冒烟,旁边得有人看着。

  换成金属轴承和连杆,就没这种情况。

  将来打仗的时候运输的马车也要换,还有河里的轮船,木头轴的轮船早就有,一旦坏了,在河面上就不是一般麻烦。

  护卫们把麦子收拢好,宫女过去站成排,手上拎个小筐,仔细地拾麦穗,要称重的。

  麦秆都拿过来,简单地扎一扎,三台脱粒机摆正,试着转一转,没问题。

  噼里啪啦的动静下,麦粒被快速地打下来,所有的都打完,再放到旁边的扇谷机里摇着吹。

  这个过程叫存实去浮,最后剩下的是麦粒。

  “分斗。”朱元璋吩咐。

  斗搬过来,麦粒装进去,踢一踢,让缝隙减少,再压一压,抹平后装到旁边的袋子中。

  一斗接一斗地装着,旁边人的很容易数清楚。

  一斗,两斗……八斗……十三斗……十七斗,还剩一点,换成升的量具,两次余一点。

  “陛下,一石七斗二升。”负责计数的人汇报。

  “下丘村的,帮咱再收一亩麦子,可好?”朱元璋对着下丘村的人喊。

  “出来四十个人,收一亩。”里长吆喝。

  朱闻天站出来,他的小伙伴们跟着站出来,又加十几个人,四十个人一人一把镰刀冲进去,不到半刻钟,一亩麦子就放倒了。

  这速度比之前官员们参与的快了一倍都不止,如此才是正常干活。

  四十个人转身,边往回走边收拢麦秆,然后扎束打捆,等出来后,成捆的麦子摞成个小堆。

  “标儿你好好看看。”朱元璋对好大儿说话,这些孩子是留给好大儿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什么都会,如今在努力学习。

  再过个十年八年的,等他们成长起来……

  关键下丘村的孩子在源源不断地出生,有的很快也能加入到队伍中。

  “谢父皇!”朱标也如此认为的,高人送给自己最宝贵的存在。

上一篇:这仙,不能修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