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660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曹髦平静的看着万彧,等待着他的答复。

  万彧这才反应过来,站起身来,朝着曹髦一拜,“多谢陛下的厚爱臣,不过中人,如何能担当起陛下如此厚爱”

  “哈哈哈,万公不必自谦,往后便用心朝政就是了!”

  曹髦大手一挥,随即又看向了其余人。

  万彧满脸的感动,就这份重视,是他过去在吴国都不曾感受到的,他急忙再次行礼,随即坐了下来。

  到这个时候,吴国大臣们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方才的惶恐,反而是有些期待。

  曹髦又问道:“哭竹生笋的孟公何在啊?”

  一人急忙起身拜见了曹髦。

  此人唤作孟宗,在孙皓麾下担任司空,是三公级重臣。

  而他最初是被陆逊所提拔的,曹髦所说的典故,也跟他有关。

  嗯,毕竟是大族子弟嘛,生来孝顺,有人的母亲喜欢吃鱼,他就可以通过体温来融化冰水,为母亲抓来鱼儿。

  孟宗可就更厉害了。

  他母亲喜欢吃竹笋!

  可当时并不是竹笋生长的季节,孟宗便跪在林子里哭,他通过自己的眼泪便催生出了竹笋,带回去给他妈妈吃。

  这故事听着就很靠谱,非常的真实,绝对不是编造出来拿名声的,很符合当下大族的作风。

  虽然说是有这样的典故,但是,并非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有这样的典故。

  这些大家族,往往也只会在那些值得投入的聪慧少年身上进行投资,动用家里的力量为他们编造这样的典故,再请一个大名士来为他们做宣传。

  而孟宗家里人所请的大名士是陆逊。

  从这也能看出,这家伙还是有些才能的。

  这些大族出身的人,因为大多还担任着振兴宗族的使命,故而做不到死节,当然也有楼玄这样不顾宗族的,但是毕竟少数。

  孟宗此刻的态度就很是恭敬,面对曹髦,甚至比以往对孙皓都要恭敬的多。

  曹髦笑着说道:“朕很早就听闻了您孝顺的名声,今日终于得以相见,孟公为人仁孝,朕欲留您在朕的身边,担任散骑,随时能与朕商谈大事,不知您意下如何?”

  孟宗在吴国是三公级,到了魏国地位忽然下降到散骑,但是他却没有一点的不甘。

  能不丢脑袋都已是不错,何况陪在皇帝身边可不是什么坏事,能更好的保全宗族。

  他赶忙行礼拜谢。

  曹髦又看向了其余几个大臣。

  曹髦对他们进行了一一的封赏安排,就是那些将军们,也都没有落下。

  就是孙皓的岳父,曹髦都给他安排了个闲职。

  一时间,整个宴会的氛围也变得有些不同,大臣们的脸上都出现了喜色。

  孙皓心里愈发的烦闷,却又不敢多说什么。

  孙皓虽然有些时候容易发狂,但是向来是不会做自寻死路的事情。

  他滥杀无辜,却不会对手持重兵的几个将军下手,桀骜狂妄,却在被俘虏后即刻投降。

  这都能看得出,孙皓只是情绪不稳定,为人暴虐,但是脑子并不是不好使。

  曹髦的这场宴会安排的很是顺利,当宴会结束,众人一一告辞离开的时候,这些大臣们一口一个陛下,再也没有了生分的样子。

  张华笑着走了进来,“陛下,有孙皓过去的行为在,陛下在他们心里简直就是不世之仁君。”

  “怎么,难道你觉得朕不是嘛?”

  “哈哈哈,臣失言!”

  曹髦此刻却长叹了一声,“只可惜啊,最厉害的那个却没能收复,陆抗如今虽然没有再一心求死,却也不愿意为朕效力”

  张华再次说道:“陛下,此人既然没有了求死的想法,那便是有了可以动摇他的机会,像他这样的人,受到了您极大的宠爱,若是不能报答,是不会轻易去死的”

  为吴国而死的大臣不少,陆抗到如今也没有真正的投诚,很多人都觉得,陆抗只是追求名望而已,但是曹髦却以为,陆抗是真的忠于吴国,历史上,他的两个儿子都为了吴国而死,不曾退却其余两个儿子因为年幼而得以保全。

  就算他只是为了名望,可看他这一生的行为,他也完全对得起吴国,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们也都对得起吴国。

  这也更加坚定了曹髦想要得到陆抗的决心。

  如今吴国的官员们算是安抚好了,将他们分散到各地,让他们逐步融入大魏之后,孙皓作为吴国代表的地位也会被削弱,到时候,或许陆抗也会低下头来吧。

  “不说这些了,茂先啊,裴秀那里的情况如何?”

第2章 后生皆可畏

  “裴公这些时日里非常的忙碌,却不怎么愿意与我相见。”

  “他不喜华公,故而对吏部上下皆有不喜。”

  曹髦摇着头,这家伙啊,可谓是劣迹斑斑,跟钟会差不多,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谁都不放在眼里,总是喜欢摆谱,跟谁能都说上几句。

  对这家伙,还是得略微强势一下,时不时进行敲打!

  这段时日的洛阳,算是格外的忙碌。

  自从皇帝改元之后,整个大魏庙堂都开始高速运作,过去是将领们在忙,如今则是庙堂来善后。

  那么大的地盘忽然并入,要解决的事情极多。

  还是老问题,地方郡县的划分问题。

  这件事可是相当的费脑子。

  若是处置不当,还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以王昶为首的老臣们,一直都是认为要细分州郡。

  他们想要在南边增设好几个州,他们甚至计划将交州一分为二,以龙川等地为核心,设立一个广州,与交州互相帮衬。

  而对荆扬,他们也准备细分郡县,将那几個大郡拆分成密密麻麻的小郡。

  可以钟会为首的年轻派却反对这样的分法。

  他们认为这样做会造成人力上的浪费,无端的增加了庙堂的支出,还多出了很多个位置来。

  钟会甚至公开表示:王昶等人多设州郡,是为了给自家的子弟们多安排出路,为了增加官位,让近亲们都能当上官员。

  鲁芝却反对这个说法,鲁芝上书皇帝,认为钟会这些人提议整合郡县,不利于庙堂的治理,反而增加了叛乱的风险。

  双方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吵得不可开交。

  他们这不只是要重新划分南方那么简单,他们甚至想要重新划分整个天下。

  因为如今天下大一统,过往的很多划分是因为战事方便,如今没有战事,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了。

  例如在幽,官员们就提议增设平州,在雍凉地区增设秦州,在荆扬增设江州,湘州。

  曹髦略微的计算了一下,按着尚书台的说法,这么一套流程分下来,大魏起码得有二十一个州。

  其实细分州对曹髦来说是好事。

  因为州只需要增设刺史,而刺史则是皇帝的耳目,在皇权兴盛的时候,刺史就是地方上最强力的监察者。

  曹髦麾下负责监察的人更多,这对收权以及治理地方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要细分郡,这个曹髦就有些不太能接受了。

  虽然从治理的角度来说,细细划分确实能加强行政效率,但是这多一个郡,所要安排的官员体系可跟安排一个刺史不同啊!

  这样下来,庙堂的支出便实在是太大了。

  在取缔了公田制后,庙堂也没有以往那般的底气,在前两年,庙堂的收入并没有再次爆发性的增加,而是迎来了一个平稳的阶段,升升降降的。

  这其中有打仗太多的原因,也有新征服地区没能给庙堂带来太多经济效益的原因。

  别看曹魏征服了天下,可为了安抚这些地方,曹髦对蜀地和吴地都颁发了免税政策,大魏庙堂甚至还要去花钱负责建设和修补战乱留下的创伤。

  这都需要大量的钱粮。

  曹髦都已经开始想着要降低军事开支来进行建设了,在这个时候再提升支出,这是曹髦所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乎庙堂的商谈也就僵持了下来。

  裴秀却没有参与这些琐事,他还在为了学校的事情而四处奔波。

  这些时日里,他基本都是待在太学里,跟着太学的那些博士们商谈教化天下的问题。

  想要说服他们,其实并不容易。

  但是裴秀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

  王昶刚刚回到了府邸,就得知裴秀等待自己已经很久了。

  裴秀的年纪其实并不大,他只比钟会大了一岁而已。

  但是因为平日里的性格,钟会并不将他当作是威胁。

  他比王昶的儿子都要年轻,王昶却非常的看好这个年轻后生。

  他一直都觉得,裴秀是可造之才,他适合在太平时日里担任尚书令。

  若是遇到打仗或是急需处置大事的时候,裴秀不是一个合格的尚书令,他的性格有些懒散,好服散饮酒,不是很喜欢做事,不积极。

  可若是天下平定了,那他将会是极为出色的尚书令,他在位的话,他能确保整个社稷不会出现一件糟心事,因为他厌恶麻烦,任何事情有了引起麻烦的苗头,就会被他直接掐灭。

  历史上的裴秀也确实如此,这位兄台上位之后,因为私人德行问题被不断的弹劾。

  不过当时他辅佐的可是老好人安世,在安世面前弹劾别人一般是不会成功的,裴秀就被安世护下,随即开始了执掌尚书台,然后就以极为稳妥的方式,让司马炎完成了从晋王到晋帝的过渡,其中居然没有发生过任何不利的事情,当他服散过度死掉之后,西晋政务就开始变得混乱。

  王昶笑呵呵的看着他,请他跟着自己走进书房,还令人给他倒茶。

  他说道:“当今庙堂内的诸多后生里,老夫觉得唯独你和杜元凯能成就大事。”

  “张华太过年轻就受到了太大的宠爱,钟会没有德行可言,这两个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裴秀低着头,并没有说话。

  王昶又忍不住抱怨了几句,方才问道:“裴君前来找老夫,不知是为了什么事啊?”

  裴秀这才说道:“今日前来找您,乃是为了私事,并非是为了公事。”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