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586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曹髦认真的说道:“不知成将军今年岁数几何?”

  “我兄长有四十多岁了”

  曹髦又问道:“那成君今年又多大呢?”

  “臣三十六岁了。”

  曹髦说道:“成将军四十多岁,尚且不忘记要进取,当初他也不过是一个骑将,少谋略,后在中军锻炼,又前往各地征战,多读兵法,如今已经能单独统帅一支军队来作战,往后也定然能坐镇一方。”

  “而成君少他十岁,却已经没有进取的想法了吗?”

  成济急忙说道:“臣并无兄长那般的才能”

  “什么样的人是生来就有才能的呢?在外征战的人,尚且可以在夜里挑灯苦读,成君每日所要做的事情不多,其余时日,却都只是闲居在家,这怎么能行呢?”

  “臣不好读书。”

  “朕不是让成君读书去当博士,只是想要告知你,若是想要有极大的成就,就不能荒废时日,若是不喜欢读书,也可多磨练武艺,成君正值当打之年,不可荒废时日啊!”

  成济这才低下头来,“臣受教!”

  曹髦是真的很想将麾下这些人都给练出来。

  在征服了蜀国之后,魏国又多出了三个州,而曹髦还想要在辽东朝鲜等地再设一个州来减少幽州的压力,交州这里也刚刚收回,往后还有江东

  可曹髦却连这几个刺史都凑不出来。

  如太守县令更是只能看大族的脸色。

  哪怕曹髦在蜀国进行了一次科举,让张华全程负责,招贤纳士,可人数也远远不够。

  科举只能招一些底层的人才,总不能直接科举招一个刺史太守出来吧?

  至于蜀国的降臣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甚至还不如曹髦麾下这些人呢,就算能比得上,也不能上来就让投降的人去当刺史啊。

  除却这些地方的官员,军队的将领也远远不够,乍一看曹髦麾下仿佛也是个天团,但是吧,中军严重缺乏名将。

  地方上凑个四征四镇都不够。

  除非曹髦背着良心在世家大族里胡乱选一通,可曹髦又不只是为了凑人数,尤其是指挥官的位置上,岂能不深思熟虑呢?

  一场灭国之战,倒是给曹髦打出了不少的优秀将军,如成倅就是个例子,他原先只能担任骑将。

  经过了这两次的战役,他勉强也能当个四安四平,能独自镇守一方了。

  可高级人才还是远远不够。

  世家大族里倒是有不少人闲着,但是他们的道德水平,让曹髦不敢重用他们。

  曹髦敢用成济这样敢弑君的愣头青,但是不敢用道貌岸然,满脸堆笑着说要为皇帝分担压力的那些人。

  将他们派往地方上,造成的危害比他们的功绩要多好几倍。

  曹髦的马车终于停了下来。

  成济扶着曹髦下了车,抬起头来,杜预正领着家里众人在远处行礼迎接。

  这里是杜预的府邸。

  皇帝的车驾大概是全洛阳唯一一个能开到任何人府内而不必停在门口的车了。

  “元凯,起来吧!”

  曹髦挥了挥手,杜预赶忙走到了曹髦的身边。

  曹髦注意到杜预的穿着不是很干净,“刚从马公那边回来?”

  杜预点点头,“蒲公有绝技,他锻刀之时,用泥土涂抹再淬火,所做出来的宝刀,极为坚硬,且锋利,今日观他锻刀,颇有感悟”

  两人交谈着走进了书房内。

  曹髦坐在了上位,“荆南跟交州那边的情况如何了?”

  大魏在跟吴国的此番大战里,收回了大量的土地,可惜,因为陆抗的顽强抵抗,魏国的收服并非是完整的收回,双方的势力在荆南交州等地犬牙交错。

  陆抗这厮提早将平原地区的百姓物资迁徙,魏国虽然得到了这些城池,但是所得到的人力物力都非常的少。

  双方在荆南的舆图是相当的扭曲,主打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也是跟当地的地形有关。

  而在收服这些地区之后,王基便决定在此处种田。

  这个种田,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耕作,而是指恢复当地的基础设施。

  因为战争,当地的民居,城池,道路等等基础建设受损严重,陆抗这厮为了对付魏国,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很多基础建设被他自己给毁掉了,反正就是不让你魏国过的舒服!

  王基对此也是有心无力,若是没有庙堂的援助,他靠着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修补完善的。

  杜预沉思了片刻,方才回答道:“陛下,相应的内容我都看过了,工部众人,对此意见不同。”

  “主要是这些地方有些太偏远,群臣认为中原地区需要建设的地方同样很多,不该浪费在这里,不如直接使其变成军屯之地。”

  曹髦还是没有急着发表意见,他笑着说道:“说的也有道理。”

  “重建这些地方耗时耗力,成效又不大,同样的人力物力用在中原,是能有更大的作用,那元凯是怎么想的呢?”

  “我觉得,应该修建,不惜代价的全力修建。”

  曹髦一愣,“为什么呢?”

  “讨伐吴国,攻心为上。”

  “此处虽然破败偏僻,却是跟吴国直接接壤的地方,重建此处,有着很大的意义,效益跟中原的建设完全不同。”

  “攻心之策,不只是要攻大族群臣之心,还要攻其百姓之心!”

第119章 种田为上

  就如工部群臣所考虑的,其实就荆南和交州的那些地区,建设起来,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其他方面的效益都不大。

  甚至陆抗这个不当人的可能还会时不时出兵来搞破坏,拖延修建工程。

  但是,若是真的能将这里修建好了,让魏国治下跟吴国治下出现天大的区别。

  那事情可就好玩了。

  王基已经上奏庙堂,希望能免去当地的税赋,将耕地拿来安抚百姓,反正就是有什么好政策都往这里丢。

  主打的就是一个对吴国百姓们的彰显仁德。

  当那些被强行迁徙的百姓们开始大量逃回原地的时候,也就是吴国该灭亡的时候了。

  曹髦思索了片刻,也就认可了杜预的想法。

  庙堂的有些修建工程,可能压根就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不要紧,庙堂本来就不是个赢利机构,他曹髦也不是什么商贾。

  有些东西哪怕明知道会亏损,还是必须要去做。

  曹髦跟杜预商谈起了对那边修建的诸多事宜,曹髦登基之后的时日里,庙堂的建设事业算是比较收敛的。

  跟明帝那会完全不能比。

  明帝是喜欢搞工程的,到了后来的几個权臣时代,他们也不怎么爱惜民力,大搞特搞,到了曹髦时期,总算是收敛了些,直到如今,曹髦除了一些必要的道路建设以及城池修补,几乎就没有动过任何工程,没有发过大徭役。

  以魏国的体量,尚且都没有发动徭役的想法,而吴国那边却是徭役不断。

  对吴国的那个湖田,曹髦还是挺有兴趣的,他甚至在想,要不要等人家修建完了再去攻打

  吴国的好人还是多,孙綝,濮阳兴,这些人多好啊,不像那个可恶的陆抗!

  跟杜预谈好了修建荆南的事情,曹髦又匆匆离开了此处。

  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工部这里的事情算是解决了。

  接下来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在蜀地的恢复。

  蜀地那是天府之国,从秦开始,就是作为粮仓来存在的,想想在诸葛亮那个时期,蜀地那人口,居然能养出那么多兵马,还不会觉得乏力。

  哪怕是在姜维时期,蜀地也能保障十万人左右的大军。

  蜀地适合耕作的地方极多,只是先前被压榨的有些太厉害。

  而且还有大族这个蛀虫,大族侵吞大量的土地,使得庙堂的税赋大大减少。

  他们在获得大量的耕地后,通常会选择隐瞒耕地和佃户,然后只给庙堂很少的税。

  这就导致古代历史上总是出现人口大消失和人口大爆炸。

  在乱世之后,只是短短几年里,人口就暴增了好几倍,这里头也有因为社会稳定出生率大大提高的原因,但更多的就是大族好强不能肆意隐瞒土地了。

  另外一方面,在曹操之前,天下走的是人头税,也就是常说的算赋,口赋,但是汉末天下大乱,钱币已经不重要了,缴纳钱币的税赋制度自然也不行了,于是乎,曹操开始推行户调制,也就是按户缴纳税赋。

  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且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增产不增租,第二是增人不增税。

  按着原先的率税,你的财产增加,要缴纳更多的税,而你要是有了孩子,就要给孩子缴税,这就导致百姓们不愿意去开垦,宁愿去当佃户,而他们也不敢生孩子。

  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个缴税的负担,寻常百姓哪里还生?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弃婴和死婴

  曹魏最先改变了这个情况,增产不增租,增人不增税。

  随即蜀国和吴国也开始效仿。

  这使国家的人口,耕地都开始大面积的增加。

  但是这给大族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为新制度的税是固定的一个值,那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扩张自己的耕地,而外头缴纳税赋的百姓越来越少,庙堂的收入就越来越低。

  只能说,无论怎么做,受益的都还是这么一批人。

  可蜀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耕作优势,若是能在这里好好种田,往后就能让蜀地变成整个大魏排名第一的产粮要地。

  因此,曹髦需要一个很会种地的人。

  “陛下!!”

  当曹髦的车驾直接闯进了府内的时候,邓艾急忙行礼拜见。

  邓艾此刻的表情实在是很尴尬。

  因为他并非是独自一人在府内,他身边还有一个人,那人正是被罢免了官爵的石苞。

  石苞这次前来,是为了友好的跟邓艾叙旧。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