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469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而王肃本身是一个大臣,甚至是极有权力的大臣,因此,他的学问就更偏向了实际性,不具备太多的理想化因素。

  他的学问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前期的王肃,主张“重信用”,“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等等。

  中期的王肃,主张“轻徭役”,“安百姓”。

  后期的王肃,主张“倡节俭”。

  再往后他就死了。

  他的各类主张是一直在根据世事变化而变化着的,至于到底因为什么变化,嗯,大家心里有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王肃的主张还是有些根据的,是按着当时治国的需要而进行的。

  他发现了风气不对,认为要重信用,虽然他的亲家洛水放屁,他发现刑罚太重,认为不能动不动诛三族,虽然他亲家就是个诛三族的行家,他认为士人们太奢侈了,认为要节俭,虽然他儿子就是后来王石斗富中的主角之一

  此刻的王肃,跟孔晁谈论起了经学。

  显然,王肃的主张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王肃认真的说道:“过去的圣人就曾发现了事情演变的规律,故而早早的留下了文书。”

  “啊???”

  孔晁一愣,您又要来这一套??

  王肃最著名的行为,不是他反对郑玄,而是他特别喜欢伪造先圣的书籍。

  在这一点上,他应该给荀顗他们缴专利费。

  荀子就是个喜欢用古人的壳编故事来说自己的想法的大师,他的几个弟子完美的继承了他的性格,各个都是编故事大王。

  王肃同样如此,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通过圣人的嘴来说自己的道理。

  这办法,王肃已经用了好几次了,故而,当他再次说起有圣人的书籍时,孔晁觉得很是茫然。

  不过,这不影响孔晁对王肃的敬仰,这圣人的学说不是你想要编造就能编出来的,这东西需要一点点的能力,这样才有人相信,不然就是要被戳脊梁骨啦!

  王肃拿起了笔,沉思了起来。

  他在脑海里思索着皇帝上位之后的诸多政策,然后缓缓写下几个主张。

  “大一统”,“去浮华”,“重务实”,“讲信用”,“重节俭”

  别人都是先找经典,然后从经典里塑造自己的主张。

  可王老头不是这样,他反其道而行之,先定下几个主张,没有经典背书也不要紧,他可以自己写几本经典出来

  甚至,这些都不能算是王老头的主张,他是在想着皇帝的主张。

  皇帝这些时日里做的事情,他的想法,就是王肃的主张。

  他要将如今的五经跟太玄都变成支撑皇帝如今治国政策的理论依据!!

  而不只是王肃,朝中几个大臣也是在为这件事忙碌了起来。

  很快,这消息就传到了另外一位经学大师的手里。

  郑冲坐在书房内,看着手里的书信,沉思了起来。

  一旁的仆从小心翼翼的给他倒茶。

  郑冲同样是当下的经学大佬,名声不好说,但是经学造诣可能也比不上王肃。

  他匆匆看了几眼,便摇着头,将书信放在了一旁。

  “王肃亲自参与,又何须我们呢?”

  “多此一举啊。”

  他感慨了一句,拿起了茶,轻轻吃了几口。

  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一旁的仆从欲言又止。

  郑冲为人平和,这些人都是当初张华介绍给他的,这些人相当的老实,做事很勤快,郑冲就不曾见过如此勤快的人,每天都要将书房打扫四五次,一尘不染。

  这不由得让郑冲更加的感动。

  这张华当真是个好人啊。

  被服侍了许久,此刻看到他似乎有话要说,郑冲笑着问道:“你有什么事吗?直言无妨,是想要回一次家吗?”

  这仆从急忙说道:“郑公,您的儿子很快就要来了,我们这些人原本都是官奴,是犯了过错的,您离开之后,我们没有事情做,或许就要被送到苦寒之地大家想到这件事,心里都很是惶恐。”

  “故而,仆斗胆想要求您,为我们大家写些介书,我们也好在洛阳内混个差事,不至于被送往幽并之地”

  这仆从说的很是伤感。

  郑冲也忍不住长叹了一声,“你们这些时日里服侍的也还不错,好吧,老夫就帮你们这个忙且让他们过来吧,老夫来给伱们写。”

  “多谢郑公!!多谢郑公!!”

  “哦?编写经典?”

  太极殿内,曹髦看着刘路送来的几份书信,眯起了双眼。

  有点意思啊。

  曹髦知道,王肃本来就是干这个的,庙堂需要什么主张,他就给什么主张。

  而且司马炎将他的经学抬得很高,直接超过了郑玄的学说,只是他的主张也随着晋朝的灭亡而一同衰亡了。

  你可以说王肃这个人没什么操守,也可以说他不懂得教子,私德也不是那么的高,但是唯独不能质疑他的学术水平。

  这位毕竟是首个将玄学跟儒学结合起来,打造了具有魏晋色彩的新儒家的大佬啊。

  在玄学跟儒家争锋的时代,这人直接合二为一。

  一手五经,一手太玄经,打的同代大家们皆鼠窜,不鼠窜的都被他女婿给处死了。

  他这是在搞什么新学问?

  难道是说?

  曹髦心里隐约有了个猜测,这猜测顿时让他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感。

  这人不会是在临时伪造哦,是临时查找圣人的学说来给自己的政策出依据吧?

  曹髦一直就想要搞这件事,可曹髦虽然擅长经典,但是学的经典不多,没有王肃的那种积淀,况且他也不能全天的来搞经学,庙堂里的大事很多。

  王肃若是能为自己办成这件事,那他就是新时代的第一大家,谁来了都没用!

  曹髦看向了一旁的刘路,“朕知道这件事了,做的不错,居然能弄来这么多的书信”

  刘路笑了起来,“这都是因为张君的相助。”

  “也勿要这么得意,你这事情才刚刚开始呢,往后要操办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我等着你将人手安排到刘禅和孙休身边的那一天!”

  刘路笑着说道:“这件事不在臣,在于陛下,臣倒是愿意,就怕这人还没安排过去,他们就已经被陛下给抓了起来!”

  曹髦仰头大笑了起来。

  “你何时也开始学何曾了?”

  “陛下,何曾好像知道我们所安排过去的人了他最近总是当着各种人的面吹捧陛下,哪怕是没人,都要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嘴里还念念有词”

  “呵,何曾看出来了也没事,不必担心。”

  “唯!!”

第4章 你疯了吧?

  刘路刚刚离开,就又有一个人走进了殿内。

  走进来的人乃是焦伯,他看起来有些纠结。

  他刚走进来,就朝着曹髦长拜。

  “陛下,臣实在是不愿意离开您,只想要留在您的身边。”

  在收回江北之后,因为地盘不完全,故而行政划分也不是很清晰,曹魏对此决定采用临时治理的方式。

  以江陵为中心,庙堂设立了一个郡级机构,私下时说江陵,而官方文件则是要称南郡。

  曹髦又在西陵等地区设立了南平郡,南平郡以西陵为中心,将乐乡等地也包括了进去,这是为了攻取这些地方来做准备的。

  曹髦让王恂担任了南郡太守,又准备让焦伯担任南平郡太守。

  划分详细,也是给接下来的取江南诸郡做好准备。

  别看西陵靠近蜀国,是魏国的战场前线,可这里绝对是个好去处。

  荆州虽然是南,但是江北的气候和各方面都是不错的,而且蜀国几乎不可能从这里发动进攻,曹魏不去攻打他们就好了。

  蜀国在永安的驻军连两万都达不到,况且,西陵对蜀人来说,可能带着不太好的回忆。

  毕竟这里以前叫夷陵。

  另外,庙堂设立南平郡,这足以看出大魏接下来的目标是要攻取荆南各地,以王镇南的种地速度来看,荆南失守并不久远,这是直接送上门来的军功。

  可焦伯此刻却不是很情愿。

  “焦君啊,你在朕的身边,就只能做些传达诏令的小事,你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就不能参与决策,这对你是不利的。”

  “朕不能让你一生都在朕身边做这样的小官,这南平太守,说是太守,可麾下土地极少,纵然你缺少治政的经验,但是有王基在那里,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往后取下了乐乡,你的治政才能也就足以去治理了。”

  “况且,江北的局势格外的重要,朕也需要一個心腹在那边盯着啊。”

  “焦君怎么能躲避呢?”

  焦伯不是舍不得待在皇帝身边的机会,他只是担心,自己会做不好。

  他是直接从郎官做起的,连个县令都不曾担任过,直接当郡守,何况还是在最前线的,若是出了事,如何能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如今所有人都将他当作皇帝的绝对心腹,若是自己惹出了麻烦,定然会影响到陛下。

  看着面前不安的焦伯,曹髦也能明白他的想法,于是笑着说道:“荆州刺史华廙,极有才能,而王镇南更是在江陵,伱勿要担心,就是你有意想要犯错,他都不会允许的。”

  “你且放心的去吧。”

  焦伯这才领命。

  曹髦看着焦伯,有种看着自家子女渐渐成长起来的感觉。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