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439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陛下,他执政还不到一年,先后被他所杀,被他逼的逃走的将军都超过了二十个,倘若他再执政五年,只怕吴国都没有什么活人了”

  孙綝上位,曹魏是最大的受益者,跟曹魏对抗了多年的对手一個没剩,甚至还得到了很多精通水战,懂得制船,对吴国内部极为了解的人才。

  这些人才被毌丘俭所聚集了起来,往后就可以作为讨伐吴国的先锋了。

  若是可以,曹髦都想追封一下孙綝。

  曹髦又问道:“故而他的几个弟弟都选择了投降?”

  “是这样的,他们占据了夏口,本来麾下是有近四万大军的,被丁奉击败了一次,如今还不到三万人,龟缩在夏口,上表称臣。”

  “哦,那丁奉有多少人?”

  “丁奉有三万多人”

  曹髦再次沉默了一下,“他们以四万多人的精锐,被丁奉以三万人击败,如今龟缩起来不敢出去??”

  “是这样的。”

  “那这几个人还挺类兄的。”

  不愧是孙綝的弟弟,有他们兄长的风范。

  “听闻蜀国已经出兵,将军阎宇领兵出征,正在逼近西陵”

  焦伯将各地的消息的都告知了曹髦。

  “朕知道了。”

  焦伯离开之后,曹髦方才看向了其余的奏表。

  新年开始,大魏有很多要操办的事情。

  这战事只是曹魏诸多事情里的一个,而对蜀国和吴国来说,却是他们赌上了国运的全部,这次的战事,哪怕曹魏战败了,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吴国和蜀国若是败了,那就是致命伤了。

  曹髦的心里并没有那么的担忧。

  在孙綝的全力支持下,王基若是还打不过施绩,那就真的对不起他能将的名声了。

  曹髦在战事上帮不到什么忙,就将心思放在了内政上。

  整顿官吏的事情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经过了一年的整顿,曹魏的吏治已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歹是能正眼去看了。

  行政效率也是大大提升。

  曹髦也有心思来做其他的事情了。

  首先是元月的科举之事。

  首先就是县试了。

  曹髦跟钟会是这么想的,乡试是一个考核资格,县试开始就动真格的了,县试的考卷是由各地的郡来负责的,主要是路途的原因,很难做到统一,而通过县衙考试的人,就可以在县下担任小吏,当然也可以参与下一轮。

  然后是郡试,考卷由州来负责,通过的人可以在郡下担任吏员。

  然后是州试,这个是庙堂来出卷,通过的人可以进员外郎。

  最后是殿试,这是皇帝来出卷,还能通过的人可以直接在皇帝的身边任郎。

  这跟后来的科举完全不同,主要是因为当下的局势也不同,中正制实在难以维持天下的运作,只能通过这样的办法来缓解官吏的压力了。

  至于试卷,钟会也是给出了要求,经典,数,农,律法等四项,其中又以经典为最重。

  曹髦的想法是,先操办起来,在操办的过程之中发现问题,然后去改进问题。

  这件事,曹髦是完全交给了钟会和郑袤来负责。

  而除却科举的事情外,还有就是一些根本的问题,例如屯田制。

  当初曾祖父听从麾下大臣的意见,设立屯田制,按理来说,庙堂出面,领着百姓们去开垦耕地,然后耕地归庙堂所有,成为公田,让百姓们在耕地上劳作,得到可以活下去的粮食,不必担心耕地被豪强兼并,这在汉末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

  当时豪强的兼并情况很频繁,百姓们想要守住耕地是那么的困难,庙堂组织他们开垦,让他们能活下来。

  可到了如今,其弊端就开始不断的显现。

  农夫们的耕作性并不积极,毕竟这耕地的产出跟他们个人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庙堂的,怎么样都只能拿到活下去的粮食同时,屯田机构的腐败情况愈发严重,庙堂所下发的农具等物都落在了他们的手里。

  甚至出现了先前那种尚书令不下诏令,地方就无法开始春种的情况。

  曹髦想要做出一些改变来,可这公田是绝对不能分发给百姓们的。

  这么做不是分田给百姓,而是分田给大族和豪强们。

  从一开始,曹髦就明确了自己亲政需要拉拢的人,士卒,商贾,农夫。

  如今士卒已经享受到了不错的待遇。

  在曹髦正式下令提高了士卒们的待遇,并且废除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军户等政策后,大魏士卒们对曹髦的支持度极高,士气也很高。

  商贾们就不必多说,只是整顿吏治,打击那些大族,就让商贾们非常的开心。

  大族们拥有自己的庄园经济,不需要市场,而曹髦的多次打击,让大族们被迫的参与到市场之中,并且稳定的治安让商贾们有了喘息的机会。

  曹髦偶尔走在洛阳内,也能听到商贾们对自己是赞不绝口。

  那现在自然就是要帮助农夫们了。

  这个在大魏占据了最多人口的集体,也是过的最惨的一个团体。

  倘若将公田分发给他们,大族跟豪强们会如恶狼一般冲上来,在短短几年之后,这些农夫们就会变成豪强的佃户,大族的家奴,或者是无家可归的流氓。

  可如何在不分耕地的情况下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呢?

  曹髦的脑海里顿时就有了一个想法。

  如今大魏的耕地模式,似乎莫名的有些眼熟啊

  官府拥有大量的公田,百姓们给庙堂耕作嗯,那是否可以在不改变公田的性质下,将公田租借给百姓们来耕作呢?

  农夫们不再是保留勉强糊口的粮食,而是缴纳了应给的田税后,留下其余的粮食。

  而豪强也不敢轻易去兼并公田啊,只要庙堂的军队还在,兼并公田那就几乎是谋反了

  反正百姓手里的耕地迟早要被豪强所兼并,那不如先让自己来兼并,然后租给他们来耕作。

  曹髦的脑海里有了很多的想法。

  庙堂组织开垦的事情还是可以继续的,但是开垦后的耕地是可以租借给百姓们的。

  虽然这么做在短时日内会降低大魏的粮食收入,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升,民间存粮提升,这会降低庙堂的很多支出,而且能减少屯田腐败对耕作的影响,等到人口和耕地相应增加后,靠着田税,庙堂的收入定然还会得到提升。

  曹髦将自己的想法书写出来后,当即就召集了内臣们来进行决策。

  太极殿的东堂内,内臣们齐聚一堂,听着曹髦讲述着自己的新思路,纷纷陷入了沉思。

  曹髦当今的内臣数量极多,而且都是些年轻的俊杰们。

  当这些人聚集在东堂时,位置都险些不够用了。

  两位侍中分别坐在曹髦的左右。

  郑小同跟钟会都是被临时叫来的,在他们到来之前,都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

  而当他们听完之后,两个人的表情也是完全不同的。

  郑小同当即赞同,并且很是激动的表示:皇帝这样的仁政定使天下百姓仰慕。

  可钟会看起来就有些为难。

  “陛下,臣以为,现在并不是能操办这件事的时候。”

  钟会说道:“陛下仁慈,爱天下之民,此情令臣感动,只是,当今的庙堂,支出极大,光是维持各地的军队,就需要大量的粮食,而屯田制若是发生了变化,短期内,收入将会降低很多。”

  “这会影响庙堂的很多事情,到时候,庙堂没有粮食,就需要征赋,百姓们可不会想着是分发耕地才让庙堂空虚的,他们只会抱怨庙堂频繁征赋,陛下此仁政,就变成了庸人口中的暴政。”

  钟会一番话下来,就让正处于激动状态下的郑小同哑口无言。

第171章 有功否?

  钟会的话,当然也是在曹髦的考虑之中。

  治理天下,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财政。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用钱,若是庙堂不考虑经济收支,只是埋着头来做事,那一定会让本国经济崩溃,然后就发生蜀国那样的情况。

  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在做之前,一定要先考虑经济能不能扛得住。

  不然,好事也容易变成坏事。

  就如钟会所说的那样。

  曹髦笑了起来,“朕知道士季所担心的,不过,士季勿要忘记,上一年的粮食产量是非常高的,比以往都要高,而今年的粮食产量会比上一年的更高。”

  钟会严肃的说道:“陛下,上一年的税收,是因为整顿吏治,今年就算能继续增长,终究是增长有限,不会有太大的突破了。”

  曹髦点着头,“士季说的对,可是,倘若朕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继续提升税收呢?”

  钟会有些愕然,“陛下莫非是要继续开垦耕地?在拿下江陵等地之后?”

  “这当然也要进行,但是,朕所仰仗的,乃是尚书台的工部。”

  曹髦看向了其余内臣们,认真的说道:“原先的新耕犁,在扬州得到推广后,使得扬州粮食产出极大上涨,而如今的工部,则是要在天下各地进行推广,各地的刺史都已经着手开始了这件事。”

  “除却耕犁外,还有水转筒车,水转磨,扬谷扇车,辊轴等等”

  “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同,很多后汉乃至前汉的工具,有些地方甚至都不知道,工部就是要搜集天下的名巧之工,推广至各地,朕认为,今年的粮产,定然会比上一年更多。”

  “故而,朕敢去动这屯田制。”

  曹髦很是自信的说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曹髦坚信不疑,其实古代所发明的新式农具多不胜数,但是推广率上来说,不同地区是有着滞后性的。

  在大魏,中原几个地区的农具往往是比较先进的,而边境的几个州,就落后太多了,有些前汉时的发明都没有在这些地方推广起来,其中大概也有很多的理由。

  而就是在中原地区,各个地区也具有差异性。

  杜预如今就是忙着跟各地的刺史们联络,让他们全力在州中推广。

  在三国之内,曹魏已经是在农业技术上最先进的国家了,蜀国和吴国的农具与农业技术还不如曹魏呢!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