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舰 第442章

作者:华东之雄

  靠着这种劲头,罗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就被吸收进入了601所,而且刚刚进去,就进入了研发团队,当时正是搞歼八2的热火朝天的年代,罗洋的第一个任务只是研发座舱盖,但是他闷头干了好几个月。

  在设计所里,罗洋不断地前进,当苏-27的生产线引进之后,他原本也是跟着李明和孙匆,忙于苏-27的技术的,但是,当接到了新的任命之后,他还是立刻服从了决定,在T-10K的原型机上奋斗,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三十多岁的他,正处于一个人的黄金年龄,有干劲,有精力,此时,除了眼睛里的血丝之外,他整个人还是活力充沛的。

  “顾老,什么事?”罗洋跑过来问道。

  “来,给你介绍几个人。”顾老说着,指向了一旁的武胜利:“这位是武领导,你们目前的这个项目,就是他安排的。”

  “武领导好。”罗洋热情地和武胜利握手。

  “这位是明州集团的秦总,这两架T-10K的原型机,就是他给弄来的。”

  明州集团的秦总?

  罗洋有些诧异,刚刚看到秦涛的时候,因为太年轻,他只是以为秦涛是武胜利的秘书之类的人,没想到,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秦总!

  秦涛的年龄比罗洋还要小,但是,他的事迹却相当多。提起明州集团来,所有人都得竖起大拇指佩服,毕竟,现在的明州集团基本上已经是民营企业的老大了。

  对罗洋来说,最佩服的当然就是这两架原型机,现在的情况下,这个项目是保密的,外界没有人知道,而类似的事情,秦总干了肯定不止一件。

  “罗工,辛苦你们了。”秦涛伸出手去。

  罗洋这才从诧异中回过神来,握住了秦涛的手。

  “秦总,您一手推动了歼三十一A项目的发展,咱们都以为您会全力支持那边的项目,没想到,您对这款飞机还比较看重。”

  “海军以后的未来肯定是歼三十一A。”秦涛说得很直白:“但是,那种飞机的研发难度很大,不是三五年就能出来的,甚至十年八年内都看不到希望。对我们海军来说,目前最切实际的,还是苏-27的改款。”

  听到秦涛这样说,罗洋既兴奋又不好意思:“秦总,我们已经将其中一架飞机拆开了,经过我们的拆解发现,这种飞机的技术难度,远在苏-27之上。”

  “是因为它多了一对鸭翼吗?”武胜利好奇地问道。

  如果从外形上看,苏-33,也就是T-10K的服役型号,和苏-27相比就是多了一对鸭翼,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

  “俄国人的航母采用的是滑跃起飞,所以,为了增加起飞性能,他们特意增加了这对鸭翼,但是,它的改变绝对不止这些。”罗洋说道:“可以说,它的技术比苏-27增加了半代。”

  不同的鸭翼有不同的作用。

  这点可以看世界上几款著名的飞机的鸭翼。

  比如说阵风战斗机,法国人已经把三角翼飞机完烂了,在幻影2000-5的时候,就给三角翼前面增加了一个固定式的小鸭翼,它起的作用就是提供涡流。

  涡流是空气动力学发展的产物,可以大大地提升飞机的升力。

  再看看欧洲四国研发的台风,这种战机的鸭翼和主翼距离太远,基本上不会有涡流的作用,这个鸭翼主要就是控制飞机的,相当于多了一个气动舵面。

  这两种,分别叫做近距耦合和远距耦合,而国内的歼十,则是综合了这些优缺点,距离不远不近,属于独创的中距耦合。

  苏-27是没有鸭翼的,这种大边条翼身融合的战机,原本就已经很漂亮了,但是在苏-33上,出现了鸭翼,然后过渡到了苏-35和苏-37上。(历史上有两种苏-35,咱们采购的已经是后期的了,没有鸭翼,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的试验样机苏-35上,是有鸭翼的。)

第0422章 海军的舰载机

  在苏-33上,边条前端多出来的那个小小的鸭翼,不会起涡流的作用,因为边条翼就是用来拉涡流的,这个鸭翼属于控制面,它的作用就是提升战机的抬头力矩。

  普通气动布局的战机,在平飞中爬升,靠的是水平尾舵,尾舵把屁股压下去,机头就翘起来了,而鸭式布局的战机,鸭翼在前面,直接就能提供升力,把机头翘起来,所以,鸭式布局也被称作抬头布局。

  在飞行中无所谓,但是在舰载机起飞的过程中,两者的差距就会体现出来了,当初苏霍伊的设计师们为了让舰载机的起飞更加容易,所以增加了这对鸭翼,增加更多的抬头力矩。(当然也会增加涡流,据说升力系数增加了零点二。)

  “这种三翼面布局的飞机,操控会非常复杂,所以,俄国人在这款飞机上,使用的是数字电传。”罗洋说道:“在咱们组装的苏-27上,使用的还是模拟电传。”

  米格-29用的是液压控制,苏-27原本也打算用液压控制,但是在试飞中摔了飞机,所以设计师才把电传操控给装上,不过由于俄国人的电子系统落后,所以用的还是模拟电传。

  到了苏-33,三个翼面,模拟电传伺候不了,俄国人终于把控制系统升级成数字电传系统了。

  “我们应该有数字电传的技术储备了。”秦涛开口说道:“如果我们目前无法吃透它的飞行控制律的话,那就算是先把控制程序导出来,原样灌到我们的新系统里,也应该暂时能用。”

  罗洋睁大了眼睛。

  都说秦总思维灵活,不拘一格,原本他还不信,现在,秦涛这句话,简直就是醍醐盖顶啊!

  歼十在试飞中,一架飞机都没摔,就是因为吹风洞足够多,彻底掌握了整个飞机的飞行控制律,而且到了以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歼-11就不同了,这种飞机的原型机是苏-27的,舰载机的原型机也是俄国人的,他们如果想要吃透飞控,那几乎就相当于要重走一遍俄国人的研制过程。

  当然了,不用曲折地走,只要把现在的飞机模型,拿到风洞里去,吹个三五年,把所有的气动数据都拿到手,这样再编写飞控程序,就万无一失了。

  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多时间,也没有这么多资金啊!

  秦涛给出来了一个简单的办法:直接拷贝程序!把眼前原型机的飞控程序拷贝出来,灌到己方仿制的飞控程序里,这样照葫芦画瓢。

  老人讲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现在还顾不上,干脆就先知其然。

  这是一个偷奸取巧的方式,但是对他们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的,他们可以先把飞机仿制出来,以后再慢慢吃透控制律,然后进一步提升飞机的性能。

  “如果先解决有无的问题,以后再提高的话,这种做法应该是可行的。”顾老也是一旁肯定了。

  611所在研制歼十的过程中,601所也没有闲着,他们把自己的一架歼八战机给改装成了变稳机,用来测试数字电传系统,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把硬件移植过来,欠缺的主要是软件而已。

  “我得再强调一下,这只是应急的,以后必须要吃透它的技术,所有的原理都得掌控,否则以后海军部队就可能会吃大亏。”秦涛再次提醒道。

  为了尽快完成舰载机的仿制,秦涛给出了个馊主意,但是他可不想因此就给海军埋下隐患,这只是暂时的,可千万别躺在上面睡大觉。

  “是的,我们当然要吃透它。”罗洋说道:“这样,第一个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第二个问题可不容易解决,这款飞机需要推力更大的发动机。”

  海上防盐防潮都是次要的,这些都能想办法解决,但是,还有一些是不容易解决的。作为战斗机的心脏,发动机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都叫做三姨夫,但是性能却有不小的差异,用在海军舰载机上的,是AL-31F3,虽然后面只加了一个字,却有很大的不同。

  舰载机的起降,需要更强推力的发动机,苏-27上的三姨夫直接移植过来是不行的。

  “这的确是个问题,咱们的航空工业一直都在受到发动机的制约。”秦涛说道:“不过,我认为这个问题也不大,咱们可以继续采购。”

  既然俄国人能卖三姨夫,那当然照样可以卖3号三姨夫,这个不是很大的问题,对留里卡—土星联合体来说,卖的发动机越多,他们就赚得越多。

  至于以后涡扇十的成熟换装,秦涛就没有那么大的信心了,在他的记忆里,貌似歼-15为了安全性起见,没怎么换装过涡扇十。

  “当然了,另一方面,咱们自己仿制的这款战机,也可以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来降低重量,虽然说是仿制品,但是里面也应该加入咱们的技术。”

  就和后世的电动汽车一样,什么铝合金外壳都给用上了,为啥?还不是因为和燃油车相比自重太大啊。

  舰载机也是一样,这种飞机虽然是从陆基战斗机改进过来的,但是在改进的过程中,要折叠机翼,要加强起落架,所以就会比陆基战斗机更重。

  有增加的重量,也要有降低的重量,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就是一个显著的降低重量的办法。

  国内原本就在研究复合材料,上次秦涛去南非还挖来了一批复合材料的专家,所以,国内的战斗机用复合材料肯定会逐渐增多的。

  罗洋点头。

  反正己方仿制出来之后,重量肯定会变化,重心也会变化,如果能通过复合材料的使用来调整的话,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咱们在研究机体结构的时候,也要详细一些,除了主起落架的受力之外,前起落架的受力也要研究到位,等到以后,咱们或许还需要弹射起飞版本的舰载机。”此时,秦涛已经走到了那架还保留完成的T-10K-3的前面,一边看它的结构,一边说话。

  弹射起飞的版本?

  就连武胜利都睁大了眼睛,你小子又在说什么呢?这样说也太吹牛皮了吧?咱们连滑跃起飞的航母还没有呢,就想要一步登天,有弹射起飞的航母?

  如果只是考虑降落的冲击的话,那只要加强后面的主起落架就行了,弹射起飞拖动的是前面的起落架,所以,就需要将前起落架给加强了。

  歼十就算是搞成双发版本,也不能上舰,就是因为它是机腹进气,前面的起落架无法和飞机的主受力结构连接,弹射起飞的话,直接就把前起落架给拽掉了。

  苏-27的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虽然同样是机腹进气,但是进气道在两边靠后的位置,前面的主起落架是和飞机的主受力结构连接的。

  这样不仅仅可以用阻拦索降落,同时还能用弹射起飞。

  但是,就连俄国人都没有弹射起飞的舰载机,己方还没学会走呢,现在就要开始跑了?

  武胜利用疑惑的目光望向秦涛。

  “滑跃起飞只是一个过渡,毕竟,滑跃起飞的航母对舰载机的要求太高,还不能装载固定翼的预警机和反潜机,战斗力大打折扣,对我们海军来说,以后在弹射器技术上取得突破,必然会过渡到弹射起飞上来,我们最好现在就开始做准备,当然了,如果大家暂时没有精力,也可以先放一放,到以后,咱们的歼三十一A或许就能直接上舰了。”

  601所的全部力量都用在掌握苏-27的技术上了,帮忙来搞这种舰载机的都是年轻人,人数也不多,所以,秦涛也不能强求,如果没有这种精力就算了。

  罗洋坚定地摇摇头:“海军需要什么,我们就搞什么,反正我们肯定要对这种飞机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到时候连同起落架一起算进去,不过,这种改造项目,都需要高强度钢材和精密加工啊。”

  不管是主起落架,还是前起落架,想要加强的话,都需要先进的高强度金属。

  秦涛点头:“咱们国内相关企业一定能提供合格的金属,咱们明州集团也会大力支持。”

  说完,秦涛爬上了舷梯,看着里面的座舱。

  “我们在仿制的时候,电子系统会进行更换,所以,整个座舱也干脆来个更新换代。”秦涛继续指点江山。

  座舱太落后了,到处都是机械仪表,西方已经开始流行一平三下了,既然要改,干脆都改了。

  这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了,罗洋在那里苦笑,顾老在一旁解释。

  “秦总,咱们国内在很多方面都是欠缺的,别的不说,就拿苏-27上使用的座舱玻璃来说,他们使用的是AO-120型有机玻璃,具体材料是丙烯酸酯类,就这种材料,咱们国内就研制不出来,所以,就连个座舱盖,咱们都是进口过来的。”

  这又是基础的工业和材料问题了,国内的战斗机座舱,长时间以来都是三片式风挡,为啥?还不是因为材料和技术不过关。一直到从猴子国缴获了F-5A战斗机,发现人家用的是丙烯酸酯单层玻璃,偏光小,透光高,才算开阔了眼界,然后开始研究,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研究出来。

  到目前,就算是能自己生产,也是从国外进口原料然后加工,如果人家国外不卖了,己方连个座舱盖都生产不出来。

  “是啊,咱们在很多方面都是落后的,但是,这落后恰恰就是咱们的动力,咱们要正视落后的现状,奋起直追。”秦涛也感慨了起来:“咱们需要的是时间,五年,十年之后,咱们的技术就该成熟起来了。”

  说完,秦涛又看向了弹射座椅:“里面有很多装备,关系到咱们飞行员安全的,更是要重视起来了,比如弹射座椅,以后给咱们海军生产的,我建议还是不要怕花钱,引进俄国人的弹射座椅。”

  战斗机速度太快了,一旦出事,飞行员自己跳伞是不可能的,只能靠座椅带着飞行员离开座舱。

  这方面,最先进的是俄国人的弹射座椅,不用说实战,就单单说在航展上,就曾经无数次地救过飞行员的生命。

  正常的飞行姿态下,弹射座椅没什么区别,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飞机竖起来,甚至是倒扣过来,弹射座椅是否先进,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了。

  在后世,一名优秀的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在训练过程中出事,秦涛是记忆犹新的,如果当时飞机上安装的是俄国人的弹射座椅,那种状态下,他应该不会有生命危险的。

  毕竟,俄国人的弹射座椅是会拐弯的,哪怕是倒扣着出去,也能转向继续向天上飞,给飞行员提供足够高的开伞高度,这座椅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型的航天器一般。

  哪怕多花点钱,也得保护好飞行员,毕竟,海军舰载机飞行员的起降,危险重重。

  “是啊,当初在谈判的时候,俄国人死活不肯把相关弹射座椅的技术出口给我们。”顾老也是感慨:“他们就是想要卖弹射座椅给咱们,赚更多的钱。咱们国内的弹射座椅,性能和俄国人的没法比。”

  “要是咱们有俄国人的弹射座椅技术就好了!”

  听到了这声感慨,秦涛突然想到了什么,自己居然被思维给固定住了!

  就算是现在没有这种技术,俄国人也不给己方提供,那也不怕,自己可以去俄国人那边挖人才啊!

  虽然西方也对俄国人的弹射座椅感兴趣,但是不会大规模采购,西方装备的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英国的马丁·贝克公司生产的弹射座椅,他们最多采购一两个弹射座椅搞研究而已。

  国内要大批采购,自然也会接触到那边的弹射座椅设计师,挖几个过来?

  大名鼎鼎的老谢是不能挖的,他手下的人估计没问题,秦涛的脑子里已经思考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