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舰 第431章

作者:华东之雄

  这当然还只是个开始。

  巨浪一号成功之后,国家又开始搞巨浪上岸工程,巨浪上岸成为东风21之后,又开始研发更加先进的东风31。

  眼前的这位老人,功不可没。

  此时,黄老紧紧地握住秦涛的手:“秦总,我早就想要见见您了,代表咱们科研队伍,感谢您对我们的突出贡献!”

  秦涛有些不好意思了:“就我弄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顺手的,不值得这么表扬。”

  “不,秦总,您除了弄那些导弹之外,还有对我们更有价值的,您难道忘记了您在首都遇刺的事情了吗?之后顺藤摸瓜,抓出来了泄漏我们最新科研机密的叛徒!现在想起这件事来,我们还是捏着一头冷汗的,我们目前研制的项目,已经被叛徒给出卖了!幸亏抓住得早,我们的科研成果还没有出来,否则……”

  黄老说的,当然就是郭千钧的事情了,这个人是弹道导弹打航母的副总设计师,居然会被对面收买,真是让人气愤,虽然这个家伙已经被判处死刑了,但是依旧不足以泄愤。

  “幸亏科研成果还没有出来?”秦涛有些纳闷。

  “是啊,秦总,这个项目是您一手推动起来的,所以,相关部门也通过了决定,您是可以接触到这个项目机密的人。”黄老说道:“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项目,但是,里面的技术难题太多了,咱们预计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彻底突破。”

  四五年的时间?96年的时候用不上啊!

  秦涛皱起来了眉头。

  这种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技术,当然是很复杂的,否则的话,祖国也不会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就算是秦涛给弄回来了不少俄国人的东西,问题是俄国人当时也没有彻底定型服役,还是半成品。

  “走,咱们进去说。现在,我已经算退居二线了。目前是由张工来负责的。”

  黄老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依旧精神矍铄,但是毕竟年龄大了,所以,反舰弹道导弹的总设计师,就成了精力更加充沛的张中福来负责了。

  这种武器系统,用的东风-21不过是个载具,最重要的就是弹头,想要能打中移动目标,这个弹头必须要具备精确变轨和随时移动的能力。

  “上次秦总给咱们弄来了俄国人的R-33弹头,咱们深受启发,目前使用的也是类似的双锥体的结构,但是,目前依旧有很多难题,比如说,如何让弹头精确锁定目标。”在实验室里,众人看到了双锥体的弹头,听着张工的介绍。

  “据我所知,咱们14所里已经攻克了平板缝隙雷达的难关,我们能否使用这种雷达?”

  秦涛在这个方面是外行,他也是只能试探性地提供一些建议。

  战机的雷达,和弹道导弹弹头的雷达,肯定不是同类的,但是,都是观测海上目标,而且,还是在上百公里之外的外太空向下面观测,按说应该是有通用的可能的。

  巨浪-1导弹的直径是1.4米,这种口径七百多毫米的雷达,按说也能装进去啊。

  “我们的导弹俯冲下来,看到的是海面上的杂波,所以,雷达需要有消除杂波的能力,这就需要脉冲多普勒的模式。”张工说道:“但是,因为我们的导弹俯冲下来的速度非常快,而水面舰艇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有很大的可能,脉冲多普勒雷达有可能会把目标当做杂波过滤掉。”

  听得秦涛一愣,还有这种意外?

  “其实,主要是我们的导弹属于攻顶模式,从目标头顶落下来,目标和我们的弹头之间的横向速度很小。”看到秦涛迷惑不解,张工继续介绍道。

  在战机的对抗中,被对方发现了,甚至是锁定了都不要紧,只要来一个侧转,转到和敌人垂直的方向上,就会被当做杂波过滤掉,造成脱锁。

  现在遇到的情况,和这个是类似的。

  “那么,用合成孔径模式如何?”秦涛问道。

  他知道得不多,但是合成孔径模式也是耳熟能详的,利用雷达信号扫描,最终形成一幅图形,这样就将一维的距离成像,变成了二维的平面成像。

  导弹俯冲下去,看到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幅画面,然后再从这个画面中,将目标给检索出来,这不就行了?

  “没错,秦总,我们目前计划使用的,就是这种合成孔径模式,不过,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也比较多,不管是装备的研发,还是后期数据的处理,都是一大堆的问题。”

  国内唯一成熟的是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雷达第一次进行合成孔径实验的时候,已经在九十年代后期了,现在还没有将这种技术研究透彻。

  而且,对于飞豹战斗轰炸机来说,只要显示出来图像就行了。但是,如果放在现在的反舰弹道导弹上就不行了,因为弹头里面没有人,需要里面的电子设备将图形辨认出来,分析各种军舰的特征,简单来说,它还需要图像辨认和处理技术!

  这个难度就更大了,没有先进的处理器,先进的算法,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还是俄国人更直接,用核弹就都解决问题了。”秦涛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俄国人没这个问题,因为俄国人一向都是精度不够威力凑,直接上核弹,哪怕偏离目标几公里,也能把目标给摧毁了。

  但是己方不行啊,己方要保证精确命中,这就很难了。

  “目前,咱们明州集团已经投资了专门研制处理器的龙芯公司。”秦涛说道:“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将会是486级别的处理器,希望可以给与你们帮助。”

  486级别的芯片?

  张工顿时眼前一亮:“那么,能在太空的环境之中使用吗?”

  秦涛摇头:“这就不知道了,不过,做好屏蔽措施,短时间使用,估计应该没问题,你们可以基于这种芯片来设计算法,到时候,咱们的弹头俯冲下去,就能看到大海上的画面,然后锁定目标。甚至油轮和航母都能分出来,绝对不会打错了。”

  张工点头:“没错,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相关算法。”

  说到这里的时候,秦涛突然想到了什么:“现在,这些技术的突破都需要时间,但是,我们也有取巧的方式,比如说,如果上反辐射弹头的话,会不会容易一些?”

  当初在防空导弹上,秦涛就提到了专门的反辐射导弹,现在放在反舰弹道导弹上,应该也可以用,毕竟这东西不用过滤什么地面杂波,不用考虑什么大量的无效反射信号,就瞄准电磁发射源就够了。

  张工点头:“如果是反辐射导引头的话,那我们倒是可以做出来,不过,我们要打的是航母,如果用了反辐射导引头,那可能会很容易打中宙斯盾战舰。”

  航母上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但是,这些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波都不是很强,最强的是宙斯盾,那四面相控阵雷达,在反辐射导引头的眼里,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既然容易做出来,那咱们就先把这种装置做出来。”秦涛说了一句。

  “为什么?”

  这下连武胜利都好奇了。

  “打不着航母,打宙斯盾也行啊,等到做出来之后,咱们来个测试,至少也能验证咱们的弹头变轨控制没问题啊。”秦涛说道:“饭要一口口吃,活要一点点干,这样一年之内就把它搞出来,到96年的时候,咱们就能测试一次了。”

  武胜利皱起来了眉头,这已经不是秦涛第一次提这个时间期限了,秦涛说什么国产的先进反舰导弹,也是要在95年试射,96年装备到导弹艇上,现在,这种反舰导弹导弹,也说要试射,这是有什么目的吗?

  联想到秦涛数次的当预言帝,这种说法就更让人心中不安了。

  “涛子,96年会发生大事吗?”

  秦涛一震:“当然不是,这个数字很顺利嘛,没别的意思。对了,我还有一个新的想法。”

  有些话是不能说的,自己这个老丈人也真是的,到时候不就知道了?

  现在,秦涛也只能遮掩过去,而且,他还真的有想法。

  “秦总请讲。”黄老开口说道。

  秦涛是非常有远见的,他要提出来的东西,黄老很好奇。

  “飞咱们钱学森弹道的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秦涛说道:“以后,就算是对面搞什么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也绝对防不住我们这种武器。”

  钱学森弹道!

  以祖国的航天之父命名的弹道,当然是相当高大上的了!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科学家为满足小胡子“跨过大西洋轰炸美国”的设想,就曾设计出一种名为“银鸟”的飞行器。这种飞行器靠火箭发射,冲出大气层之后,就会用特定角度再入大气层,然后在大气层中滑翔,甚至和打水漂一样,还能被大气层反弹出去,然后继续进入大气层,这种装置的设想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说是现代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雏形。

  当时还在美国的钱老,在研究从德国缴获的技术资料后提出,只要有足够先进的热防护技术,就能让飞行器在特定的高度层以高超声速持续滑翔飞行。根据这个理论,钱老设计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弹道,也被称为“钱学森弹道”。

  不过,这项工作一直都处于理论研究之中,毕竟技术太复杂,而且还用不到。

  弹道导弹走的还是普通的弹道路线,在起飞之前就已经设定好了轨道。

  但是,这种方式现在已经开始落伍了。

  虽然冷战结束了,但是,大洋彼岸的超级大国追求绝对安全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们开始研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试图要拦截任何飞向他们国家的导弹,这样就可以让原本建立好的战略平衡被打破。

  如果想要照猫画虎,跟着一起搞导弹防御,那就会被拖下水,这种东西是需要巨大的投入的。

  所以,可以反其道而行,研究怎么突防,这种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弹头可以在大气层能滑翔几百公里,还能随时改变弹道,甚至横向机动就能超过五百公里,这样,任何的防御武器都拦截不住,以后将会成为我们的倚天长剑,不仅仅能打击敌人的航母编队,还能攻击敌人的陆地目标。”秦涛说道:“这种飞行器技术,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所以,我建议从现在就开始。”

  东风-17导弹是直接就暴露在外面的,看上去很是壮观,而其他的导弹呢?完全可以罩在壳子里,对方原本还以为是普通的导弹,结果飞过去之后,可以滑翔飞行!

  所谓的导弹防御,是相当困难的,计算好了各种弹道,然后精心设计在空中相遇,在拦截弹发射之后,目标突然拐弯了,到时候,看他们怎么追!

  “就目前的技术来说,如果带发动机会非常困难,我们可以研制不带发动机的版本,只要滑翔就够了,而为了能滑翔得更远,我建议采用乘波体。”

  既然说起来了,秦涛就彻底的放飞自我了。

  这种飞行器有两种,比较容易的是双锥体高超音速滑翔体,它的容积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安排制导设备和战斗部等,投送效率比较高,同时设计也相对简单,但是它的升阻比性能低,滑翔能力差。

  比它性能高的就是乘波体,这种外形更加的科幻,滑翔性能优秀,但是它是复杂的多曲面结构,对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飞行器热管理等要求极高。

  兴之所至,秦涛干脆唰唰地在图纸上画了一张草图,东风-17的战斗部,直接戳在外面接受过多次检阅的,所以,秦涛能很容易地画出来。

  等到这漂亮的外形画出来,专业搞导弹的人士都被惊到了。

  “都说秦总是个天才,总是能搞出各种创意来,咱们原本还不相信,现在,咱们服气了,秦总,你们明州集团,要不要专门搞个航天的分公司?”

  这原本好像是个开玩笑的话,但是,秦涛在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之后,还真的点头了:“可以啊,等到以后国家放开了,可以让民营资本进入了,咱们明州集团也搞个专门的海上发射公司,作为你们的补充。”

  “那我们以后可是要感觉到竞争的压力了。”

  “都说了不是竞争,是补充,我们的方向不同,我们要搞的话,就搞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小火箭。对了,俄国人的火箭技术不错,咱们航天领域里,有没有弄回点俄国人的技术来?液氧煤油发动机就很不错啊!”

第0415章 开着天鲸号去造岛

  秦涛原本没打算在航天方面有所涉猎,毕竟是不同的行业,但是既然遇到了,就得提几句。

  俄国人那里的好东西太多了,己方要是弄过来,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就拿火箭来说,国内的长征二号系列,近地运载能力都不到十吨,俄国人呢?解体前的苏联,可是拥有105吨的近地轨道发射能力的能源号火箭的。

  国内要实现载人登月,那就需要同类型的火箭,所以才研制了长征五号。

  这些事情,原本是和秦涛没关系的,他去俄国人那里弄东西,也没有涉及到航天系统的,不过现在,他倒是有些想法了。

  后世美国佬发射的火箭,用的发动机都是俄国人的,如果自己要是把那批发动机买过来,以后转手一卖,也能赚一大笔钱啊!

  当然了,这种事情,也是看缘分的,秦涛没必要为了这件事专门跑去俄国人那里一趟,他更加喜欢留在国内。

  一番炫耀之后,秦涛的这次考察就算是结束了。

  “不知道你们这里招不招大学生?”临走前,秦涛想到了什么。

  “当然招收了。只不过,咱们设计院里面比较清苦,现在的社会上,流传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不少大学生也是瞄准了出国,所以,咱们招收到优秀大学生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秦涛点头,的确如此,能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面,坚持着一颗爱国热情,搞先进的国防武器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啊!

  上了车,秦涛依旧还在感慨,而武胜利沉浸在了刚刚秦涛的计划里。

  “涛子,你说的那种高超音速飞行器,一旦研发成功,绝对会成为咱们的大杀器啊。”

  “那是当然,还不用走咱们海军的经费,直接走航天部门的经费,咱们坐享其成就行。”

  说话间,秦涛的大哥大响了。

  “喂,什么?天鲸号已经可以开始海试了?好,我立刻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