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警途1993 第64章

作者:红尘茶馆说书人

  很多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就会有不少的细节,出现一点差错都会把整件事情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比如密捕何建。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确定抓捕方案,而是验证第一组调查是不是可靠。

  这个验证还是很有办法的,比如边山局派到远望公司的五名员工,就提供了几条情报,和第一组调查的结果正好能对上。

  1、高总在会上不止一次强调,金先生是边山的领导,也是远望公司的朋友和贵宾。大家要像尊重我一样尊重金先生,要像执行我的命令一样,实现金先生的想法。

  2、实际上,何建已经不止一次来到边山,只是高层没有给大家介绍,只是说过这是何先生,是国家级媒体的记者,是来给我们做宣传的。

  3、每次何建,老金和高总凑齐之后,公司总会有大的动作,或者项目总会有大的进展,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规律。很多远望公司的员工都知道。

  这几条情报,证明了第一组的调查结果和大家的推测基本都是正确的,那么下一步,就要尽快密捕何建。

  何建最近总有些心神不宁,你说要出什么事情吧,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出的,虽然自己一直在干着大事,可是别人不知道啊。他又不是诈骗团伙的头儿,他又不是犯罪团伙的主犯。前面的招商骗局被打掉好几个,他不还是毫发无伤?

  甚至有两次开庭,他就坐在媒体席报道来着。

  给边山打了个电话,那边一切正常,何建觉得自己的神经衰弱可能是越来越严重了,以后熬夜写稿子的毛病必须得改改了。

  上了一天班,也说不清自己都忙了点什么,就要下班了。

  何建开着自己的捷达采访车,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区,看保安依旧和自己客气地打着招呼。

  到自己家楼下的小卖部,一边买烟一边听老板娘一脸神秘地和他说起后楼的八卦。

  何建依旧是点着一根香烟饶有兴趣的听着,临走还夸奖老板娘神通广大,什么事情都知道。

  在老板娘“咯咯咯”的笑声中走出小卖店,何建抬头看了一眼,三楼依旧一片漆黑。

  也许该成个家?

  何建觉得自己应该很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也许等边山的事情结束,就可以见几个还能过得去的女子。

  他对爱情什么的没有幻想,也许有过,也被老金的事儿刺激没了。

  在小卖部点着的香烟已经燃烧到尽头了,何建把烟头扔在地上,仔细地用脚捻灭,走上了楼梯。

  在声控灯的灯光照明下,走到了三楼,何建像是每天一样拿出了钥匙,打开房门。

  然后他就觉得一股大力把自己拽进了房间,然后门就关上了。

  何建一愣神的功夫,客厅的灯已经打开,沙发上坐着两个年轻的女人,看起来像是白领的样子。

  还有一个就是抓着自己胳膊现在还没有放手的中年男人。

  看起来不像是劫匪,也就是说自己没有生命危险,何建自己稍稍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他这点小微表情也被陆判看到了。笑着说:“何建,我们虽然算得上是不速之客,但是绝对不是坏人。”陆判拿出了自己的证件:“我们是警察。”

  何建松了一口气,自己也坐在沙发上,苦笑道:“你们是边山县的吧,我就说,一个地方如果搞不定公安,就不要弄项目。果然!”

  陆判笑着说:“没有谁能搞定公安,我们也不是边山县的警察。”

  何建皱着眉头:“你们是瑞城的?”

  老周说道:“我们是公安部的。”

  老周说着,就把自己的证件递过去。

  何建接过来,打开证件,一看就愣住了:“你们还真是公安部的。”

  老周坐下,说道:“何建,你是国家级媒体的记者,见过大世面,也是个文人,所以我们就在你家聊聊吧。”

  何建苦笑,他有拒绝的余地吗?

  于是他站起来,找出了几个玻璃杯,沏上了绿茶。

  何建说:“我喜欢喝红茶,但是现在这个时候正好应该喝绿茶降火,我这里绿茶一般,大家凑合喝!”

  老周三人处于礼貌,都喝了一小口。

  何建倒是奇怪了起来:“周警官,你们就这么喝了,就不怕我下毒?”

  关彤笑着说:“不怕,你可能是一个骗子,但不是个杀人犯。”

  陆判也说:“你不会在家里准备毒药这种东西,如果你非得准备,我觉得你会放在单位。”

  何建苦笑,自己在单位确实准备了一些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老周说:“我们在你家里的周围布置了二十八位同事。我们真没有什么可怕的。”

  何建回想起自己把车停到停车场到回家的这段路程,二十八名警察自己是一个都没有发现。看来自己确实没有什么犯罪的基因。

  何建说:“我需要找律师吗?”

  老周笑着说:“其实我不同意你现在找律师是为了你好。如果我们在你家聊的好,我可以算你投案自首,有律师在场就不好操作了。”

  何建一咬牙:“你们想问什么,就问吧。”

  老周说:“其实我们见到你之前,有很多的问题要问你,可是简单和你沟通一下之后,又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问的,不过就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做了几件错事,你想说的话,可以和我们说。”

  何建苦笑说:“我该怎么说,是说谢谢你们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还是谢谢你们对我的夸奖?”

  何建给老周点着一支刚买的香烟,自己也点着一支,说道:“其实你说的也算对,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不甘心吧!”

  何建的犯罪,是从一次采访开始的。

  于是,这个时候的何建,脑袋里想的不是怎么写文章引起大家的警惕。

  更不是如何讴歌公安干警顶着巨大的压力寻找证据,揭穿了骗子的画皮。

  这个时候,在何建的心中诡异地冒出三个大字:我也行。

第117章 两个人的乌托邦

  采访人物结束了,何建的文章也在自家的杂志上刊登了出来,反响不算好,也不算坏。

  可是这个案件,还有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却牢牢印在了何建的脑海里。

  何建是一个理性的人,他没有把自己打扮成侨商去找求资若渴的各个县城,而是继续原来的日子。

  上班下班,出差,回京,上稿,谈广告。

  原本他以为赵大忠的事情也就是放在自己的回忆中了。自己当个小记者,知道这么一个故事,这么一个人,也就和自己其他的采访出的故事一样,稿子上去了,剩下的记忆也就是一些酒桌谈资而已,可是没想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老金。

  认识老金,是因为他们一个共同的朋友,这个朋友姓王,天生性情豪爽,在文联上班,写一手好书法,在全国大赛都得过奖。这位王先生是老金的老朋友,还是他的老同学。

  一次偶然的酒局上认识了何建之后,他就对何建说,我有一个老同学,性格,爱好,兴趣都和你很相像啊,有机会你们认识一下,我觉得你们一定能成为好朋友。

  原本何建也没把老王说的这话当回事,人喝了酒,什么话都说得出来,这已经是常识了。

  可是没有想到,没过几天,老王突然给他打电话说请吃饭。何建欣赏老王豪爽的为人,也就去了。

  老王的执行力还挺强,真是的说到做到,这次饭局就把老金给找来了。

  席间何建也试探性的和老金聊天,两人发现真的有相见恨晚这件事。两人把喝得晕晕乎乎的老王送回家之后,买了点真空包装的食品和易拉罐啤酒,找了家酒店开了间房,真的就像古人说的一样抵足而眠。

  但就是这样,何建也没有和老金提一句赵大忠的事情。而是继续和老金像是知己一样交往着。

  就这样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何建对老金也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知道了老金在外边还有一个儿子的事情。

  那是一个周末,雪天。

  何建给老金打电话,笑着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老金哈哈大笑,和媳妇说了一声就去找何建喝酒了。

  就是这个雪夜,改变了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一生。

  酒过三巡,微醺。

  何建拿出了自己的赵大忠案件的采访笔录,让老金看。

  老金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当回事,拿出自己的文章给朋友让人家看着下酒这种事,老金自己喝多的时候也做过。

  开始的时候老金想看几眼,然后礼貌性的表扬几句也就算了,他还以为何建喝多了。想的是,夸夸这文章,然后结束这个酒局,好让何建早点休息。

  可是这往下一看,他的眼睛可就拔不出来了。一直到看完,他把采访记录放在桌子上,喝了一大口老龙口,才说了一句:“厉害,厉害啊!”

  何建举杯,两人碰了一下。

  老金叹了一口气说道:“真是羡慕你们记者,天南地北,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都能接触到,不像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冰冷的数字和红头文件。每天枯燥死了。”

  何建意有所指:“老金,比如啊,我说比如,这个叫赵大忠的,能接触到,能吃透你说的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文件呢?”

  老金一击掌,说道:“那他可就不一定是诈骗犯了,没准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刚才我就想说,他这上面说的中原环球大厦项目,其实项目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以中原大地标来推动县城的经济增长,再用经济增长的成果,继续建造环球大厦。整个过程,老百姓的入股钱升值了,县城经济发展了,银行的贷款也盈利了,实际上没有人有损失。”

  两个人谈论的热火朝天。这俩文青谁都没有考虑一个问题。

  在中原一个小小的县城,盖一幢六十多层高的超级摩天大楼,谁入住啊!要是再高点,把整个县城的人都迁进去都够了。

  就在天已经蒙蒙亮的时候,两人达成了一个共识:试一下。

  在他们俩看来,两人一个走南闯北,文笔犀利。另一个国家相关政策烂熟于心,体制内诸多不能宣之于口的规矩,办法,也可以信手拈来。只要他们俩合作,何愁大事不成?

  那么现在就要开始第一步,要开始物色一个代理人。

  这个人选要见过世面,还要有比较强大的气场,最起码不能见到领导就说不出来话吧。

  很快这个人选就确定了,是何建的老舅。

  这人从小就偷鸡摸狗,后来知道了钱的重要性之后,又开始了投机倒把的生涯,八十年代初就下广州,然后就走满洲里。几次九死一生都安然无恙,当然,钱是没有赚到。

  何建当然不能说,老舅,我找你当骗子!

  何建是装作不经意去老舅所在的城市出差,然后顺便去看看他。

  对于大外甥的到来,老舅当然是喜出望外,那可是他们家族最出息的孩子,在BJ的大杂志社当记者。

  老舅也是漂泊了大半辈子在这里定居下来,还在铁路找了一份工作,就是在火车站卖交通旅游图。在没有导航的年代,这东西几乎是外地人到一个地方的刚需。

  火车站又只有他们三个人按照固定的“地盘”卖这东西,自然是财源滚滚。而且老舅在这里是算大集体的,也就是说,他退休之后,还有一份微薄的退休金。

  何建请老舅吃饭,席间聊天就又说起了钱大忠案件,开始的时候老舅也没当回事,当酒席谈资而已。后来可就听进去了。酒足饭饱之后,老舅主动说起了钱大忠的事情,说这事儿挺好玩,让何建多给讲讲这方面的事儿,他要是忙,给他寄点资料自己看也行。

  何建知道,他这位老舅是静极思动了。

  和老舅见面之后,何建还真给他寄了一些资料,其中好多资料当中都夹带了一些“私货”,还有一些资料,根本就是老金的手笔。

  就这样通了一年的信之后,老舅打电话给何建叫他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