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18章

作者:肉丝米面

第二十三章 为大明赴死

  “入宫为大明宗室师。”

  在雨幕下,腋下夹书,怀中抱柴的方孝孺,只觉得外头那少年人,定然是昏了头。

  他抬头看向院墙外,雨雾之中的少年并未撑伞,身边跟着一名护卫,几缕蓄满雨水的发丝垂在额前,目光真挚的注视着自己。

  定然是哪家的贵公子,闲着无事,又开始寻那普通百姓逗乐了。

  方孝孺将怀里湿了水的柴火和腋下的书,放到了廊下避雨的地方,然后拎着一把伞到了院墙下,高举着手将雨伞递到了墙外。

  “这位小公子,雨天湿气重,莫要在外逗留。”

  朱允熥顿时露出苦笑,颇为怪异的盯着手中握着伞的方孝孺。

  跟在他身边的孙成脸色一振,低声道:“先生,这位是大明皇嫡孙,允熥郡王!”

  方孝孺举着伞的手顿了一下,然后在孙成的注视下,却并没有如他想象的一样,露出欣喜激动的表情,更没有当即打开院门,将他们请进去。

  只见方孝孺脸色一沉,冷哼一声。

  那先前递出院墙的雨伞,也被他收了回去,撑开顶在了自己的头上。

  “你!”

  孙成顿时一气,张口就要责骂,却是被一旁的朱允熥给遏止住。

  他看向站在伞下冷着脸的方孝孺,心中微微一想,便知道这位……固执的先生,想必是已经听说了黄子澄被赶到宣府镇开平卫的事情了。

  朱允熥稍稍思索,当下开口:“希直先生是因原太常寺卿、东宫伴读黄子澄,被皇爷爷贬谪直宣府镇一事气恼?”

  希直是方孝孺的字。

  朱允熥今日做出这番冒雨淋雨前来求学的举动,为的便是将方孝孺给收入自己的夹带中,说起话来自是不加掩饰。

  对付方孝孺这样的人,说假话,弄虚客套的事情,远不如表现正直一些的好。

  方孝孺显然没有想到,朱允熥会这般直白的切入到话题之中。

  他仍是不满的冷哼一声:“先前草民不知是殿下前来,多有得罪之处,还请郡王见谅。草民无才无德,难以堪当大任,唯恐愚昧宗室。郡王言请授业师长,草民不敢接任,还请郡王另请高明。”

  亦是直截了当的拒绝。

  方孝孺不给朱允熥留有一丝余地。

  说着话,就要转身回屋。

  见此情形,朱允熥当即开口:“希直先生!为大明社稷计,为天下黎民计,学生请先生入宫教学授业!”

  “黄子澄之事,学生可以解释!”

  嗯?

  方孝孺停下了脚步,回正身子看向院墙外的还在淋着雨的朱允熥。

  他绝不是因为朱允熥所说的大明社稷和天下黎民,他只是想知道为何黄子澄在东宫授业,好端端的却被贬谪到了宣府镇去了。

  至今,朝廷里头都未曾有过一个正式的解释。

  方孝孺撑着伞,脸色板正的站在院墙后看着朱允熥:“还请郡王为草民开释。”

  这便是迂腐……或说是正直古板之人的通病。

  就如同方孝孺最后,情愿为了心目中的大明正统,冒死忤逆朱棣,最后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这样的人,品行的高尚是毋庸置疑的。

  但若是有坏心思的人,亦是能轻易的将其拿捏住。

  很明显。

  眼下的朱允熥,就是那个坏心思的人。

  方孝孺再如何的古板迂腐,不通人情。但身为读书人,甚至如今已经享誉士林,心中必定是有着要为天子尽忠,为天下社稷黎民出力的志向。

  然而,朱允熥却不再急于开口解释,而是苦笑着抬抬头,然后看向紧闭着的院门:“希直先生,是要来一场雨下论吗?”

  这时候,听此言,方孝孺脸上露出尴尬,却依旧是板着脸,不发一言。只是却已经迈出脚步,打开院门,放了朱允熥进来。

  等到方孝孺领着朱允熥走进屋前廊下的时候,便停下了脚步,回头看向朱允熥。

  还是不愿意请自己进屋子里啊。

  朱允熥看了一眼屋内已经不知沸腾了几遍的茶汤,笑了笑:“希直先生之才,学生时常听闻,更是心神向往。今日偶遇先生,便觉定是先生无疑。方才起了想要请先生入宫授业的想法。”

  方孝孺脸色深沉,他放朱允熥进来,并不是想听他说这些:“郡王殿下,太常寺卿、东宫伴读为何会被贬谪至宣府镇?”

  这人就听不得好话?

  朱允熥恹恹的收回脸上的笑容,眉目一凝,沉声道:“因黄子澄非良臣贤能,陛下责令其前往宣府镇反思己身,待其幡然醒悟之日,便是重归朝堂授予高位之时!”

  黄子澄能不能有朝一日重回应天城,朱允熥不知。

  但眼前的方孝孺却是必须要拿下的。

  方孝孺听到朱允熥说黄子澄非是良臣贤能,不由满眼愤怒,只是极好的修养让他保持了克制,低声询问:“郡王殿下何出此言。”

  朱允熥瞧了一眼方孝孺。

  自己这几日准备的功课,终于能拍上用场了。

  只听他开口说道:“先生乃名士高才,作《吴士》借昔年乱党张士诚,讽刺朝堂天下偏听偏信,轻于用人之辈,又借其交友钱塘无赖,反对浮夸之风。此番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盖世文章,学生复读屡屡,铭记于心。”

  朱允熥夸夸其谈,头头是道,却是惊得方孝孺心中大为震惊。

  那《吴士》确实是自己所作,也传扬颇广,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明朝的宗室皇孙,竟然也翻阅过,更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精准无误的表述出来。

  方孝孺这时候,终于是收起了心中的愤愤,正眼看向未曾及冠的朱允熥。

  这还是传闻之中,那个秉性内敛,性格懦弱的大明皇孙吗?

  这是,又见朱允熥继续说道:“先生另作《指喻》、《鼻对》、《蚊对》等文章,选才严、开掘深,淳厚雄迈。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学生每每读来,只觉先生当为国之大才,社稷之贤,天下之幸。”

  此般种种叙述和评判,已经是让方孝孺心神震荡,任他如何思量,都不得而知,眼前这位宗室皇孙,对自己的文章竟然是如此的通晓。

  那出入东坡、龙川之间的评判,更是让他不禁升起一丝羞愧,夹杂着满心的欣喜。

  然而,这时候朱允熥却是话锋一转:“然,先生之才非天下读书人之才,先生之才学,乃先生一身。而那黄子澄,虽同为儒家子弟,翰林先学,然其言行举止,却与先生有天壤之别。”

  “先生乃经学致用之辈,而那黄子澄倒是读了一个纸上谈兵。”

  “学生窃以为,国家社稷面前,黄子澄可背弃圣贤教训。”

  “但先生若有朝一日,面临社稷板荡,当可为大明赴死!”

  此时的方孝孺已经被朱允熥这一连串的糖衣炮弹给轰的耳聋目眩,在听到朱允熥评判他能为大明社稷赴死之时,更是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来。

  只是冷静下来,方孝孺却是愈发的怀疑,和百思不得其解起来。

  他竭力控制着想要拉着朱允熥进到屋内,长谈文章的冲动,压抑着情绪最后一次询问道:“还请殿下开释,那……黄子澄究竟是犯了何事?”

第二十四章 革除黄子澄功名

  请殿下开释。

  黄子澄究竟所犯何事。

  看着方孝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朱允熥的脸上终于是闪过一丝得意的笑容。

  这时候的朱允熥终于是确信,自己对方孝孺的秉性,算是琢磨清楚了。

  大凡天底下的读书人,虽然口口声声的志同道合,为天下社稷先。

  但终究难免深藏于心底,那争强好胜、爱慕名声的心思。

  而对于方孝孺这般固执迂腐,甚至已是大明朝,还意图复辟周礼的人来说。只要让他们在心中认定,你和他是一类人,是懂得他们一言一行,满纸文章的人,他们便会对你视为知己。

  然而这时候,朱允熥仍然是不急于开口解释,而是主动的向着屋内走去。

  “这是钱塘西湖今年的新茶?”

  朱允熥举止无可挑剔的盘坐在茶案前,先是为方孝孺到了一杯碧绿茶汤,而后为自己倒了一杯,放于鼻下轻轻的嗅着。

  鼻间,茶香充盈。

  方孝孺这时候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不少,对黄子澄的事情,也仅在一句解释的话。

  倒是略显羞愧道:“回殿下,不过是草民徒有虚名,惹得京师里的几位故交好友,已听闻草民入京,便是送上这处宅院,还有这些新茶,也都是友人馈赠。”

  朱允熥轻嘬一口碧绿茶汤,长出一口茶香:“好茶!便如先生之文章,每每都能令人回味无穷,每每再阅,皆是别有另一番韵味!”

  他这张嘴就好似是挂满了最是迷人的蜂蜜,让方孝孺已经飘飘如仙。

  恰是这时。

  朱允熥放下茶杯,杯底敲击在桌子上,发出一声轻响。

  他也开口道:“回禀先生,非是陛下蓄意贬谪大臣,也非学生等戏谑授业先生。此般诸事,皆是黄子澄狂言社稷,狭隘自私,方才受了今日这番敲打。”

  终究都是文人,朱允熥唯恐方孝孺感同身受,始终是刻意将黄子澄的所犯之事夸大,而将朝廷对其的惩处缩小。

  方孝孺见朱允熥终于是说起这件事情来,不由抬起头,聚精会神的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解释。

  朱允熥长叹一声:“先生如何看待我大明百万将士,如何看待那些舍家弃业,抛妻弃子,数十年如一日,戍守万里之外大明边塞苦寒不毛之地的边军将士?”

  这个题很大。

  方孝孺不由浑身一震,沉声道:“可谓是抛头颅洒热血,大明驱除元人,复我中原山河正统,御敌于外,乃我大明百万将士赴汤蹈火,奔赴不绝所以然!”

  朱允熥又问:“至今,我大明洪武皇帝再造中原山河,已有二十四载。敢问先生,当今是社稷安定,百姓耕种安然,百业兴盛,乃是为何?”

  这时候,方孝孺已经不假思索道:“乃我大明圣天子掌社稷山河,君王权柄,统御中原九州。朝堂之上,衮衮诸公,鞠躬尽瘁,天下州府明堂,代圣天子牧守一方,政策清明所致。”

  朱允熥又问:“先生,我大明洪武陛下,定士农工商,各色户籍,又是为何?”

  大明朝的户籍制度,对于如今的读书人来说,那就是政治必考题。

  如果来这道题都不懂,那还是趁早和仕途说再见为好。

  方孝孺轻笑一声:“天下万民,各居其业,各司其职,各出其用,社稷山河,阴阳调和,万物顺畅,则天下兴盛也!”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