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611章

作者:绅士东

凉茂毕竟是辽东士林的代表人物,公孙度时代就用他来宣传公孙氏的视贤才如命、以及对乐浪的统治法理性,所以也不好直接对他如何。

“动手之后,失去与楚国的良好关系,同时……我们能得到什么,也很重要。

如今渤海之上,是楚国独霸、尽食其利,若是此次真能一举将楚国逐出渤海,对我大燕的益处又在哪?

如果仅仅是拿回两个港口,甚至可能只是半毁的港口,意义不大。而魏国海军的实力,可是仅次于楚国的,到时独霸渤海的,从楚国换成了魏国,对我们真的有利吗?”柳毅对此事,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若是代入魏国的角色,亦或是燕国现在有魏国海军的实力的话,柳毅倒是觉得与楚国彻底翻脸也没什么。

一来楚国有两个重要港口,直接坐落在燕侯“家门口”,二来燕侯的水军,其实也“不容小觑”——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公孙氏可是在三国时期,和东吴在海上有往有来的,并且……演义中没有强调的一点是,事实上在曹袁之争的时候,公孙氏就从海上出发,攻占了青州东莱的沿海地区,也就是现在楚国占着的这里。

历史上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占据青州时,才将这里收回。

虽说在很多海军战术观念上,燕国与楚国的差距无法弥补,否则也不会让出辽东港、安东港……但是如今在城姬世界,辽东水军的规模,因为楚国的介入而压缩的同时,实力也因为吸收了楚国的部分技术而更强!

也正是因为如此,燕国才会成为魏国在渤海上的拉拢对象。

公孙康听了柳毅的话,虽然大皱其眉,但也没有执意反驳,不过这时凉茂却嗤笑一声,令听到笑声的公孙康,眼中闪过凶光。

反而柳毅见状,客客气气地问道:“伯方有何高见?”

“渤海如今是楚国的渤海,但若是楚国在渤海失势,这里可不会是魏国的渤海!难道齐侯会眼看着魏国与楚国,争雄渤海而无动于衷?又或者说……若是魏国连齐侯都没有协调清楚,会敢贸然与楚国交战吗?”凉茂平静的反问道。

公孙康闻言,顾不上愤慨,反而故作尊重地问道:“凉先生是觉得,魏国与齐侯之间早有交易?”

“常理揣测罢了。”凉茂一副“你们连常理都推测不出”的表情,令公孙康眼中再次闪过冷色,仿佛霸道总裁。

“若是如此……魏国为何在信中,全然没有提起呢?”卑衍见公孙康似乎不满,立刻瞪向凉茂发难。

“卑将军问得好,这正是其中的关窍所在!”凉茂对这憨憨,倒是并不讥讽。

“伯方的意思是,魏国特地没有提到齐侯的事情,以免我们和齐侯接触?恩……如果真是如此,恐怕魏国在齐侯面前,也是默认将我们作为他魏国的盟友,而并不是三家之盟……”柳毅被提醒之后,恍然的点了点头。

的确心中未曾提到、甚至没有暗示,齐侯……或者说是辅汉诸侯,会策应他们的行动。

也的确正如凉茂所料,魏王与齐侯这对老对头,已经在渤海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大海也越发受到诸侯们的重视,那些拼了老命也不挨着海的诸侯也就罢了,曹操和刘备现在又怎么能坐视本身就强大的楚国,靠着雄霸渤海、东海,而变得更强?

尤其是以地缘来说,东海也就罢了……渤海怎么看都是冀州和青州的影响辐散区吧?

只是因为当初一时失策,将原本并不重要的临海郡县,“让”给了楚国而已。

不过现在齐侯和魏王,也有自己的港口、自家的水军。

楚国海军能一直保持绝对优势也就罢了,然而最近两年的表现,令大家看到楚国在渤海,也并非无法击败……

双方虽有差距,但似乎并不是很大!

东海的话,楚国有州胡、有亶州,还有楚国本土的那些港口,轻易的确无法动摇,但是自家面前的渤海……

魏国和齐侯势力,都觉得只要联手,还是“有希望”能够将楚国赶出渤海的,如果再联合燕侯,那就是“很有希望”。

不过在联合燕侯上,魏国和辅汉势力的利益,显然存在分歧,魏国更像是体现,是自己带着燕国这个“小弟”,在与齐侯合作,而不是魏、燕、齐的三家合作……

“也就是说,驱逐恶楚之后,将是齐魏的海军在渤海相争?不对,楚国在州胡、亶州都有军港,即使真的在渤海大败,也势必时刻都试图卷土重来,魏国和齐国应该不会不智的在渤海相斗,而是和平共处、提防东海有变,才更有可能,而这也将是我们大燕的机会!”柳毅这时也已经反应了过来。

如果只是魏国和燕国,渤海战后换了个主人,依旧轮不到燕国说话,甚至魏国统治渤海,未必比楚国对燕国更有利。

但如果是魏齐共处、尤其还是要面对楚国这个强敌的话,那燕国完全可以在夹缝中,争取到一席之地!

公孙康听了之后,虽然对凉茂的目的,持怀疑态度,但毕竟这也是他自己的判断,而且连柳毅也接受了这逻辑,所以最终还是顺势婉转的答应了魏国的来信,并且开始尝试自行与齐侯联系。

三家就这样,或是明谋、或是暗策的,在渤海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先“勾结”起来,先将楚国的影响力清出渤海……

之所以没有马上有动作,是因为这里可是“渤海”,现在眼看都已经十月份,和长江以南勉强还能水战的气候不同,渤海在十月份就已经是天寒海冻。

另一方面,三方纵使联手,对上楚国海军,也没有完全把握,还需要积累。

海军比普通士兵更难“积累”,毕竟人力可以硬征,船只能慢慢造,尤其是现在只有魏国的战船,能够与楚国一战,而魏国可没有将技术公开给“盟友”的打算。

当然,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三方,以及楚国,都在等待的一个消息……

楚国的另一半海军,究竟还能不能回来?

第五百二十七章 无可避免

魏、齐、燕,三家在渤海中,不时往楚国的脸上“滚”,楚国自然不会没有察觉。

只是对于楚国来说,也是越晚开战越好,尤其楚历六年都快过去,甘宁却还未能返航,也没什么消息传回来,令楚国海军的士气也并不高亢。

相互顾忌之下,才有了眼下的一幕——魏国不承认海寇和他有关,燕侯也不承认强夺矿产是他指使,辅汉诸侯也并没有真的出兵,更多的是“装腔作势”。

而楚国……你们既然不承认,我也就先不实锤你们,重要的交易上卡一卡,并且在蜀侯那出出气,不让民间太憋屈,保持住强楚的“人设”也就罢了。

辽东年节时,公孙康也在燕侯府中,大宴群臣——原本东汉末年的“新年”,并没有这么火,不过从扬州在当初将军府的带动下,开始“过年”,到屡次在元月一日,各方诸侯都有大事“咸使知闻”,令“新年”在民间,也越发具有仪式感。

虽说除了楚国之外,其他诸侯治下百姓,大多没什么余粮,但毕竟有楚国作为“发动机”,商品经济复苏之后,大量粮食也从楚国出口了出去,缓解了其他诸侯的需求,令治下百姓的日子也不至于太惨。

或许不能大鱼大肉,不过过年小小的开个荤,分买几两肉馅还是大多都能做到的。

“楚国的‘楚学’虽然在德治方面,有不少偏颇,不过在务实生产上,的确有可称道之处啊……”柳毅看着有些热闹的襄平街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旁的凉茂在说。

此时燕侯的宴席已经散席,出门时柳毅特地拉住凉茂,没有让他上马车,而是与自己一起步行,甚至让仆人和亲卫退后几步,自己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无论柳毅是不是问自己,反正凉茂只当他在自言自语,也不答话。